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https://img.taocdn.com/s3/m/1aba017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c.png)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网上有人总结唐诗的特点:“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
”虽是戏谑之言,倒也精确地说出了唐诗常见的题材:田园、边塞、怀古和友情。
中国人情感流露含蓄应该是元以后的事,唐宋时期的中国人特别是诗人,情感的表露之炽烈一点不亚于西方诗人。
譬如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搁在今天,那还不会让人怀疑他们之间“基情”满满呀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元稹生于大历十四年(779),两人同年登科,在长安同朝为官,一有闲暇就在一起诗酒征逐,互相唱和的诗歌实在太多太平常了,那频次堪比今天的好友在微信和微博上相互点赞。
最离奇一次是两人的心有灵犀,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朋友圈里晒风光照,他们同一天作诗思念对方。
唐元和四年(809),元稹时任监察御史,奉旨前往东川,走到古梁州时,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诗中说我正梦见和白居易等朋友在京城曲江旁游玩,一起走进慈恩院。
突然屋外驿卒大声叫人去安排马匹等候老爷启程,梦醒了,才知道身在梁州。
而在长安的白居易同一天也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那一天,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好友李杓直喝酒,喝着喝着觉得少了元稹,有些遗憾,回忆起往日同醉的好时光,然后计算好友的行程,嗯,元九(即元稹)今天该到梁州了。
元白之交典故

元白之交典故
元白之交的典故源于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深厚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史书记载,元稹和白居易在长安城相识,并成为好友。
他们共同探讨诗歌创作,互相欣赏彼此的才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元白之交的典故主要是指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和书信往来。
他们时常以诗词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和共勉之意,这些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赞美。
他们的书信也充满了互相鼓励、关心和支持的话语,显示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元白之交的典故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形容真挚友谊的代名词。
它表达了朋友之间相知相惜、互相扶持的美好情感,也寄托了人们对友谊的向往和追求。
白居易与元稹的感人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的感人故事
白居易和元稹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
他们是好友,经常在一起交流学术和文学上的见解。
他们的友情也经历了一次感人的故事。
有一年,元稹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偏远的南方,他感到非常孤独和失落。
白居易得知后,便写信给元稹,表示自己会在春天到南方拜访他。
等到春天来临,白居易果然走遍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元稹。
他发现元稹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无法动弹。
白居易便照顾元稹起居,为他泡药、送水,还给他讲故事,为他打气,让元稹感到非常温暖和感动。
在白居易的照顾下,元稹的病痊愈了。
白居易要离开时,元稹非常感激他,说:“你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
”这句话让白居易非常感动,他也表示他们的友谊将会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永不凋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真挚、关爱和带着责任的。
即使距离遥远,时间久远,真正的友情也会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永不凋零。
写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的唯美作文

写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的唯美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友情如璀璨星辰,闪耀着温暖而持久的光芒。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便是这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十分耀眼的午后,我偶然翻开一本泛黄的古籍,不经意间走进了白居易和元稹的世界。
他们的友情,并非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在细水长流中沁人心脾。
白居易和元稹相识于科场,两个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的年轻人,目光交汇的瞬间,仿佛就注定了一生的相知相惜。
他们一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漫步,谈诗论文,畅想未来。
还记得有一次,元稹被贬至通州,路途遥远且艰辛。
白居易在京城,心却早已飞到了好友的身边。
那时的通信极为不便,一封书信往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元稹在通州,身体抱恙,心情低落,每当夜幕降临,望着窗外的冷月,心中满是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好友的牵挂。
而白居易呢,在京城的日子里,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元稹。
他会在热闹的集市中,看到一件精美的物件,便想着要是元稹在,定会喜欢;他会在与友人的聚会中,多饮几杯酒,然后在醉意中喃喃念着元稹的名字。
终于,元稹的一封书信历经千辛万苦送到了白居易的手中。
那信中的字迹或许因为路途的颠簸而有些模糊,可白居易却视若珍宝。
他迫不及待地展开信纸,一字一句地读着,仿佛能透过那些文字看到元稹憔悴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
元稹在信中诉说着通州的艰苦,却也不忘鼓励白居易在京城要坚守初心,追求理想。
白居易读完信后,眼眶湿润。
他立刻挥笔回信,将自己的关心和思念倾注于笔尖。
那一封封书信,在两地之间穿梭,成为了他们友情的最好见证。
有一年冬天,京城下起了大雪。
白居易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
他想起了远在通州的元稹,不知他那里是否也下着雪,是否有足够的棉衣御寒。
于是,白居易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青春年少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于是二人“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二人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特别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怎么想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了。
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写: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还有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中一句“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写到了巫山云雨,而且是“云雨久旷”,真是我想多了?再看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的回应: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特别是白居易的《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天呀,“鸳鸾侣"这一下坐实了”云雨“了。
二、两地相思幸福相聚总是短暂的,二人踏上仕途以后便是分多聚少。
只能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元稹对白居易是“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白居易对元稹是“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一个是想起了对方的好仪容,一个是心里空落落了。
《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排行老九,古称元九。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介绍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里,友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白居易与元稹是唐朝时期闻名于世的两位文学家,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将探讨他们之间特殊而令人钦佩的友情,并解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和观念。
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官员,以其婉约派风格而闻名。
•元稹(779年-831年):同样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放派风格和酒体诗而知名。
建立友谊白居易与元稹在政府任职期间相识,并因共同热爱文学而开始交往。
他们通过互相赠送诗歌、书信以及面对面交流来加深彼此了解,在共同创作方面也积极合作。
这种互动促使两位文人逐渐认识到彼此的才华和品性,并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友情特质相互尊重与赞赏白居易与元稹彼此欣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相互给予肯定和赞美。
他们以平等、尊重、真诚为基础,从而培养出一种持久强大的友谊。
知音共鸣白居易和元稹在文学追求上有着相似的理念和观点,非常理解对方的写作方式和内心世界。
他们能够深入交流,并共同探讨诗歌、哲学、人生等话题,从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连接。
共同工作与合作两位文人不仅在创作领域中互相启发,还积极合作撰写文章、参与文化活动。
他们共同经历了各自政府职务带来的挫折和困惑,在困境中相互鼓励、支持和帮助。
友谊之道的启示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友情中的追求和实践。
他们的友情之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相互尊重与赞赏是友谊的基石,要真诚表达对朋友的欣赏和支持。
2. 与知音共鸣可以建立更深厚的连接,通过深入交流分享想法和感受。
3. 共同工作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友谊发展,创造共同成就,共同度过挫折。
结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谊代表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友情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的交往方式、相互尊重与赞赏以及共同工作合作体现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友谊之道不仅值得我们钦佩并效仿,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指导。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摘要:一、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背景1.元稹与白居易同朝为官2.两人的文学成就与地位3.成为莫逆之交的原因二、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概述1.《离思》2.《赠白居易》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三、诗词内容分析1.《离思》中的离愁别绪2.《赠白居易》中的赞美之情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关怀与安慰四、诗词对元白友谊的体现1.诗词创作背景与两人关系2.诗词中表达的情感真挚3.诗词成为友谊的见证正文:元稹与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两人的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他们同朝为官,地位显赫,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基于共同的文学理念、相互尊重与理解,成为莫逆之交。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有三首,分别是《离思》、《赠白居易》和《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这三首诗词体现了元稹对白居易深厚的友谊。
在《离思》中,元稹以离愁别绪为主题,表达了自己与白居易分别时的痛苦。
诗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四句诗描绘了离别的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思念之情。
在《赠白居易》一诗中,元稹赞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与品德。
诗中写道:“同登科第,联镳并辔。
共成三事,名重一时。
青蝇附骥,千里共垂。
碧鸡映月,五云相随。
”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元稹对白居易的敬仰与钦佩。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白居易的关怀与安慰。
元稹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鼓励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白居易的信任与支持。
这三首诗词不仅体现了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真挚友谊,同时也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尚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被贬的元稹没过几天就得到母亲逝世的消息,唐朝丁忧需要二十七个月,元稹回故乡,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做拾遗,两人擦肩而过,迎来聚少离多的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世人常把岑参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两人交情颇深。
相识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
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相思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
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来,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此处甲戌本脂批就道:“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相伴元稹和白居易,他们真正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伴侣”。
当元稹母亲去世,归乡守丧“丁忧”时,过得十分艰苦,《遣悲怀》中说爱妻韦丛跟了他后,是“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情景也不完全是艺术夸张。
这时,是白居易大力资助他,帮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之后,当白居易也因为母亲去世,在乡村守丧时,元稹慷慨送他二十万钱,让丧母后又失去幼女的白居易得到不少安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元稹的爱妻韦丛去世后,曾写下三首著名的《遣悲怀》,此事尽人皆知,就不多提了,而令人奇怪的是,白居易竟然以韦丛的口吻写了首《答谢家最小偏怜女》,其中写:嫁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
雨荒春圃唯生草,雪压朝厨未有烟。
身病忧来缘女少,家贫忘却为夫贤。
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
后来,先是元稹因冲撞了宦官,被贬出京城,后来又贬到通州(四川达县),他愁病缠身,常常忧心自己会病死在异乡。
元稹曾写信给白居易诉苦道:“通之地……大有虎、豹、蛇、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蛒蜂之类,皆能钻啮肌肤,使人疮痏。
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元稹自料必死,于是将自己的诗稿整理了一番,辑为二十卷,托附给白居易。
元稹凄凄惨惨地踏上遥远的行程。
他形容自己是:“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然而,没过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可谓情真意切意难平!你做诗来我相随白居易首先提倡《新乐府》诗体,而元稹就马上和了十九首。
味道也极为相似,时称为“元和体”。
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是通俗浅易,老妪能懂的那种。
而元稹的风格也大体相似,当然反对他们的就讥为“元俗白轻”。
他们之间的默契度,实在是太高了。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如果隐去名字,这怎么像是两个大男人之间的感情呢!想象当年花前月下的欢醉之乐,如今却孤身一人带病观花,愁倚门帘,怅然远望,独自喟叹,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么看,元、白之间的感情,还真不是那么正常。
至死不渝虽然元稹对待崔莺莺是始乱终弃,又害得一代名妓薛涛得了相思病,但他对白居易却是深情不渝。
元白两人的感情,可谓是白头到老了。
后来,俩人的官位可谓是青云直上,都成为金章紫绶的三品大员(在唐代,成为三品大员,几乎就是人臣中的顶峰),但元稹不为当时的朝臣所容,后来外放到越州当刺史,白居易于是也跟着要求出京,到了相邻的杭州做官。
两人的治所相近,又都是当地一把手,可以“假公济私”,用传递公文的驿使来互通“情书”,但这两个头白如雪的老头还是很珍惜相聚的日子,有一次,元稹来杭州探访,聚了三日有余,临别时,元稹依依不舍地说:,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看来,尽管时光不断地飞逝,元白的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甚至是岁久弥深,对彼此的依恋,越来越重了。
元稹和白居易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洛阳,当时元稹从越州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这样两首诗: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吟罢这两诗,二人执手良久,才怅然分别,然而,这却是元、白的最后一次相见。
不久,白居易就得到了元稹在武昌任所突发急病而死的噩耗。
他回味这两首诗,越读越觉得,这就是元稹提前写给他的临别赠言啊!这难道是冥冥中的天意,魂魄中的先知吗?情定三生?元稹死后,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晚年的白居易,奉佛行善,将很多钱财都捐给了佛寺,他的动机和祈愿是什么呢,他写的《修香山寺记》中说得很明白:“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看到了吗,求佛积善,无非是想和元稹(微之),再结后生之缘。
那元稹有没有结再生缘的念头呢?也有诗为证,元稹的《寄乐天》中早就说过:“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往还。
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这俩人都好到什么份上了?早就盟定三生了。
假如他们俩真是一男一女,那真是一段非常完美的爱情佳话!拓展阅读:元稹《菊花》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