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元稹 白居易

元稹白居易引导语:世人常把岑参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故事。
“元白”情深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
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
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
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
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
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
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
古代诗人间有趣的故事

古代诗人间有趣的故事
古代诗人之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白居易和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经常互相写诗唱和。
有一次,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唯愿当歌日日醉,一生和酒不分离”的句子,元稹马上回应他,写了一首《和醉眠诗》:“花有清香月有阴,良辰美景最难寻。
不将醉酒长为饮,更把安眠日当琴。
”
2、杜甫和李白: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
杜甫在他的《赠李白》一诗中写道:“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表达了他对李白的仰慕之情。
3、孟浩然和王维:孟浩然和王维都是唐代诗人,他们是好朋友。
有一次,孟浩然写了一首诗《登高》,其中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句子,王维看了这首诗后,便画了一幅画《江雪》,画中有一老翁独钓江雪,以表达他对孟浩然诗句的感受。
4、苏轼和秦观:苏轼和秦观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们是好朋友。
有一次,苏轼写了一首诗《海棠》,秦观看了这首诗后,便写了一首《添字丑奴儿》:“海棠经雨胭脂透,碧线长拖燕尾洲。
玉燕几时飞出海,风前舞袖带香愁。
”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
白居易与元稹的感人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的感人故事
白居易和元稹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
他们是好友,经常在一起交流学术和文学上的见解。
他们的友情也经历了一次感人的故事。
有一年,元稹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偏远的南方,他感到非常孤独和失落。
白居易得知后,便写信给元稹,表示自己会在春天到南方拜访他。
等到春天来临,白居易果然走遍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元稹。
他发现元稹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无法动弹。
白居易便照顾元稹起居,为他泡药、送水,还给他讲故事,为他打气,让元稹感到非常温暖和感动。
在白居易的照顾下,元稹的病痊愈了。
白居易要离开时,元稹非常感激他,说:“你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
”这句话让白居易非常感动,他也表示他们的友谊将会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永不凋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真挚、关爱和带着责任的。
即使距离遥远,时间久远,真正的友情也会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永不凋零。
人生长恨,流水长东——白居易与元稹

《 长十 艮 歌》 , 元有 《 连 昌宫词》 : 白作 《 琵 琶 行》 , 元有《 琵琶歌 》 ; 白作《 霓裳 羽衣歌》 ,
了他 在《 莺莺传》 中描述的爱情故事。 那年 客 。 从此开始 , 历任成都长官 , 都对她青眼
驻军骚动 , 浦州大乱 , 元稹请人保 护 了旅 有加 ; 许多文人骚客 , 经常与她诗酒唱和。
白居易最著名的作 品 , 并不是他 自己 必妖 于人 ” 的“ 尤物 ” , 说 自己“ 善补过 ” 云 云, 被鲁迅先生斥为“ 遂堕恶趣 ” 。
推 重的《 新 乐府》 与《 秦 中吟》 , 韦丛之 须离开 , 他誓言一定迎娶心上人。元稹 去 时期 ,元稹又遇 见了浙东名妓刘采春 ,
山还是云 。 ” 这飘来 的第一片“ 彩云” , 便是 都是绝对真实 ; 然而 , 终究是片断而已。 至 唐代 著名的“ 扫眉才子 ” 薛涛。
薛涛生于成都一个小 官宦之家 , 很早 者 , 古今 中外 , 何 独元稹?——无论如何 ,
就展现了天赋 诗才 。八 岁那年夏天 , 她与 元稹对韦丛的爱是真 的, 写给她的诗 也是
O 鹫 9 wE N H u A s H I Y E
《 孤鹜 已远》 连载
人生长恨 , 流水长东
白 居 易 与元 稹
( 五 )
稹, 七年后亡故。 韦 氏生过五个孩子 , 仅一 运 的重担 , 加入乐籍 , 成为官妓。 薛涛凭借
女长 大 成 人 。 州, 今 山西 永 济 县 ) 任职。就在那里 , 发 生
其 一 也骑赢马从尚书。” 人元稹 , 过着“ 贫贱夫妻百事 哀 ” 的 日子 ,
稹再一 次“ 桃 花盛开 ” , 纳妾安 氏 : 过 了几
年, 又迎娶 了另一个豪 门之女裴淑。可怜 杯一生喝不完的苦酒 !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介绍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里,友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白居易与元稹是唐朝时期闻名于世的两位文学家,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将探讨他们之间特殊而令人钦佩的友情,并解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和观念。
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官员,以其婉约派风格而闻名。
•元稹(779年-831年):同样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放派风格和酒体诗而知名。
建立友谊白居易与元稹在政府任职期间相识,并因共同热爱文学而开始交往。
他们通过互相赠送诗歌、书信以及面对面交流来加深彼此了解,在共同创作方面也积极合作。
这种互动促使两位文人逐渐认识到彼此的才华和品性,并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友情特质相互尊重与赞赏白居易与元稹彼此欣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相互给予肯定和赞美。
他们以平等、尊重、真诚为基础,从而培养出一种持久强大的友谊。
知音共鸣白居易和元稹在文学追求上有着相似的理念和观点,非常理解对方的写作方式和内心世界。
他们能够深入交流,并共同探讨诗歌、哲学、人生等话题,从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连接。
共同工作与合作两位文人不仅在创作领域中互相启发,还积极合作撰写文章、参与文化活动。
他们共同经历了各自政府职务带来的挫折和困惑,在困境中相互鼓励、支持和帮助。
友谊之道的启示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友情中的追求和实践。
他们的友情之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相互尊重与赞赏是友谊的基石,要真诚表达对朋友的欣赏和支持。
2. 与知音共鸣可以建立更深厚的连接,通过深入交流分享想法和感受。
3. 共同工作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友谊发展,创造共同成就,共同度过挫折。
结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谊代表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友情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的交往方式、相互尊重与赞赏以及共同工作合作体现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友谊之道不仅值得我们钦佩并效仿,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指导。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尚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被贬的元稹没过几天就得到母亲逝世的消息,唐朝丁忧需要二十七个月,元稹回故乡,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做拾遗,两人擦肩而过,迎来聚少离多的岁月。
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

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文/老张在路上在唐代诗坛上,有一些诗人的名字是并称在一起的,比如李杜: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王孟:王维和孟浩然;温韦:温庭筠和韦庄;苏李:苏味道和李峤;皮陆:皮日休和陆龟蒙。
中唐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他们联手创立了“元白诗派”,又因为保持了终身的友谊,被现代人称为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01白居易比元稹大7岁,两个人一开始本来是各人走各人的道,各人玩各人的,在唐朝那个时代,很少有机缘能够认识的。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亲为荥阳郑氏。
元稹祖上虽然也阔过,是北魏皇室宗亲,可到了他这一代,往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
元稹8岁时,父亲元宽就去世了,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担起了抚养元稹的担子。
元家家道中落,虽然有母亲家荥阳郑氏望族照顾,大概也只是比一般普通百姓人家好一些,所以元稹15岁就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明经考试,实现两经擢第。
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是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
这是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的时候。
及第之初的元稹并没有当上一官半职,闲居于京城,读书交友,并且开始写诗。
贞元十五年(799年),虚岁21岁的元稹寓居山西蒲州,此时,当地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了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一家人。
骚乱过后,元稹与远亲家少女崔莺莺相爱。
不久后,元稹辞别少女崔莺莺,西归京城应制科试。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24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元稹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之间有着很深的友情,他们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一、相识与交往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代文坛的才子,他们在皇宫中相识并结为挚友。
起初,元稹在文坛上声名不显,而白居易却已是栋梁之材。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因此疏远元稹,反而展现出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之意。
白居易看中了元稹的才华和潜力,并决心帮助他在文坛上迅速崭露头角。
二、共同创作白居易和元稹经常一起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和文学心得。
他们共同努力,互相鞭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他们的共同创作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友情的考验白居易曾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官,流落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他在离别之际,请求元稹继续创作,不辜负他们共同的梦想。
元稹接受了白居易的请求,并随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此表达对白居易的敬意和友情。
白居易知道后非常感动,他在书信中回复元稹,表示对他的赞赏和感谢。
四、相互赞扬白居易和元稹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互相赞扬对方的才华和创作成就。
他们不仅在诗歌中互相赞美对方的才华,还时常用书信或对话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敬意。
这种相互赞扬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激发了他们更进一步的创作动力。
五、后人的评价白居易和元稹的文学成就被后人铭记,并被誉为唐代文坛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将元稹视为自己的知己和盟友,而元稹也深深敬佩白居易的文学才华。
他们的友谊展示了真挚的情感和合作精神,成为文学界一个美丽的传说。
总结: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之一。
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通过互相帮助和鼓励,互相赞扬和启发,让彼此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全面展现。
他们的友情不仅在文学上深深影响了对方,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不但时间长久,诗歌唱和数量巨大,交情也十分深刻。
白居易自己说是“金石胶漆,未足为喻”(《祭元微之》)。
他们之间,曾经有“千里神交,若合符契”的奇迹发生。
《本事诗•征异第五》记载,元稹为御史,奉派到梓潼(在今天四川江油一带)办案。
白居易在京城,跟一班名流游览慈恩寺(大雁塔),于花下小酌。
当时白居易写了一首寄给元稹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
凑巧的是,元稹当时正好走到梁州(在今天陕西省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褒城,而且也在同一时间里寄出了一首《梦游》诗,诗是这样写的:
《梦游》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梦中所见,完全符合白居易的生活情形!
白居易、元稹唱和频繁,不在一处的时候,通常以竹筒贮诗派人递送,“竹筒递送”遂成诗坛佳话。
两人唱和诗篇的数量,白居易自己说是九百多首,其实应该有一千多首。
有的时候,一次就能唱和上百首。
白居易《因继集重序》云:“去年,微之取予《长庆集》中诗未对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一。
今年,予复以近诗五十首寄去。
微之不逾月,依韵尽和,合一百首,又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二……”。
难怪白居易说自己与元稹的唱和之多,“从古未有”。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多数是应酬之作,套话、场面话而已。
但是,数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说明他们两人互相关注、交往密切,是无人可比的。
自然,毕竟都是优秀的诗人,这其中也不乏深情动人之作。
例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云:《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再比如白居易的《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晚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元稹早于白居易十六年去世,元稹之死,留给白居易的悲痛是巨大的。
元稹去世的时候,白居易回忆起元稹官拜左丞相,自越中返回长安,经过洛阳、酒后临别之际,赠白居易的两首诗:
《过东都别乐天二首》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接到元稹的死讯,白居易悲痛之际,万感交怀,他马上就意识到,这两首诗无异于老朋友即将逝去的征兆!白居易于是做了两首悼亡诗:《哭微之二首》
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
妻孥朋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
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英灵殁有神。
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灰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