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合集下载

遣悲怀其一_诗词鉴赏_唐_元稹

遣悲怀其一_诗词鉴赏_唐_元稹

译文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却嫁给了贫 困的我,事事都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翻箱倒柜,没钱买酒, 我就缠着你拔下金钗。
你用野菜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 薪用枯枝烧火。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开了人间,我只能 准备好斋饭为你祭奠。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
作的,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时元稹在监 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 (822)。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 幼女,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官职卑微的元 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 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 好。过了七年,即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 史时,韦丛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 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 是《遣悲怀三首》。
注释
1 谢公:东晋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此以谢安借指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公,对谢安 的尊称。偏怜:偏爱。 2 嫁与:一作“自嫁”。黔娄:战国时齐国隐 士,家甚贫,死时衣不蔽体。此借以自指,含 有居贫而清高之意。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 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乖,违背。此 指不称心、不顺利。 3 画箧(qiè):一作“荩箧”,竹或草编的箱 子。
赏析
整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 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首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 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 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 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 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赏析
这四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 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 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 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作者从出神 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 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 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 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 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 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赠元稹》作品介绍《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

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赠元稹》作者:唐·白居易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

”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

”阑:全诗校:“一作兰。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

科,全诗校:“一作第。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

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唐诗欣赏

唐诗欣赏

遣悲怀·其二元稹(唐)昔日戏言①身后意②,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③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作者:元稹,唐代文学家。

字微之,别字威明。

洛阳(今属河南)人。

幼孤,母授书传。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注释:①戏言:随意而出的玩笑话。

②身后意:死后的境况。

③行:行将、将要。

简析:全诗情真意切,自始至终贯穿一个“悲”字;戏言成真的怨怼,睹物思人的凄伤,梦中送钱的悔疚,百事俱哀的痛慨,都用质朴之语道出,悲怀难遣,哀痛满纸;是悼亡诗中的千古绝唱,夫妻死别之悲,孰能出其右乎?链接: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此时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位低名微,生活清苦。

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

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

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

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壮年丧偶,痛何以堪!悲痛无比的诗人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遣悲怀·其二》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离思·其四元稹(唐)曾经①沧海②难为水③,除却④巫山不是云⑤。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①曾经:曾经历过。

曾,副词。

经,经历。

②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③难为水:沧海深广,因而使别地方的水相形见绌。

④除却:除了。

⑤不是云:宋玉《高唐赋》说,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树,美若娇姬。

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不是怎样美丽好看的云了。

简析:元稹有离思诗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

描写冬天下雪与友人喝酒的诗

描写冬天下雪与友人喝酒的诗

描写冬天下雪与友人喝酒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冬天下雪与友人喝酒的诗有哪些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冬天下雪与友人喝酒的诗有哪些一、《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原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

能否共饮一杯?伴侣!二、《赠元稹》唐代:白居易原文: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译文:我们结为好友已经满三年了,二人一起骑马赏花,也一起在雪中共饮。

三、《雪中共惟长舅氏饮酒》明代:袁宗道原文:盆梅香里倒清卮,闲听群乌噪冻枝。

饱后茶勋真易策,雪中酒戒最难持。

译文:种在花盆里的梅花散发出阵阵香味,闲时听着冻枝上的乌鸦叫。

吃饱后喝茶真舒服,在雪中想不喝酒都难。

四、《南歌子(雪中和景裴韵)》宋代:洪适原文:闰岁饶光景,中旬始打春。

拥炉看雪酒催人。

梁上不曾飞落、去年尘。

译文:阳历闰月中的景色,在中旬开头入春。

围着火炉看雪酒在催人喝,房梁上不曾飞落去年的灰尘。

五、《十月十六日记所见》宋代:苏轼原文: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惟有仆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饮此觞。

译文:真的是愚蠢无知的词句,说的黑白颠倒。

惟有与伴侣说话可用,天冷下雪就要饮酒几杯。

二.冬天酒的诗句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宋-柳永《雨霖铃》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3、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4、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北宋-柳永《蝶恋花》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李白《行路难》7、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杜甫《曲江二首》8、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9、今年花胜去年红。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10、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10酬赠诗四首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10酬赠诗四首

《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构思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唐代士子向名人行卷,此为时风,但能
够如此贴切、含蓄地表明自己的心思的,却少之又少。新婚女子第一次见公婆的惶恐不安,
很好地契合了朱庆馀面对这次重大科举考试时的忐忑心情。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此
诗颇具文采。难怪张籍看到此诗,立即写下回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3
2
(3)事夫誓拟同生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梦闲人不梦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眉深浅入时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畔尖山似剑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为化得身千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丝绸做的短袄 (2)苑:园林。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3)打算 (4)不相 干的人 (5)合乎时尚 (6)刀刃的顶端 (7)怎么能够 3.名句背诵 (1)还君明珠双泪垂,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万重书断绝,________________。我今因病魂颠倒,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散上峰头望故乡。 答案 (1)何不相逢未嫁时 (2)念君怜我梦相闻 唯梦闲人不梦君 (3)洞房昨夜停红烛 画 眉深浅入时无 (4)若为化得身千亿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世人常把岑参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两人交情颇深。

相识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

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相思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

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来,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1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作者白居易简介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作者白居易简介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作者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白居易生平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
作者介绍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元稹》作品介绍《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

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
《赠元稹》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
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

”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

”阑:全诗校:“一作兰。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

科,全诗校:“一作第。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

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
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

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赠元稹》繁体对照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

豈無山上苗,徑寸無歲寒。

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

之子異于是,久處誓不谖。

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

壹爲同心友,三及芳歲闌。

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

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

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爲同登科,不爲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