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与白居易

合集下载

白居易与元稹,初唐与盛唐的诗风差异

白居易与元稹,初唐与盛唐的诗风差异

白居易与元稹,初唐与盛唐的诗风差异引言白居易与元稹是中唐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在初唐和盛唐两个时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尽管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文学时代,但他们的诗风却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与元稹在创作风格、题材选择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初唐与盛唐时期文学氛围的变迁。

创作风格白居易白居易以其清新婉约、明快通俗的诗风闻名于世。

他善于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深情真感,使人读起来如沐春风。

白居易注重抒发自身情感和体验,其作品多以个人经历为主题,常涉及爱情、友谊、乡土之情等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他的诗作往往直接而真实地描绘了普通人民的喜怒哀乐。

元稹与白居易相比,元稹的诗风更为雄浑豪迈,宏大而含蓄。

他喜欢运用比兴手法以及隐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作中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元稹的诗作常常富有凝重深沉之感,不拘泥于个人情感,更多地涉及社会现实、历史传统以及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题材选择白居易白居易在创作时倾向于选择轻松愉悦的题材,如田园生活、花鸟景物和爱情。

他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动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他的诗中也常出现讽刺、嘲笑社会弊病的题材,以寓言化手法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元稹相反,元稹更倾向于选择哲理性、振奋人心或具有社会批评意义的题材。

他关注社会状况与政治事件,并通过抒发愤怒或忧虑之情来反映这些问题。

同时,元稹也善于表达对历史传统的敬仰和对身世之感的思考,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沉重和含义。

表达方式白居易白居易的诗作以简洁、明快、流畅为特点。

他倾向于使用日常常用的汉字和简单句式,使其诗作易于理解和传播。

白居易的诗作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不拘泥于修辞手法与表达形式,更注重直接传达自己的感悟和思想。

元稹元稹的诗风则相对沉郁庄严。

他善于运用比兴和修辞手法来增加意境的深度与力量。

元稹多偏向抒写内心复杂情感,因而更热衷于以阐述内涵为目标,在语言上富有隐晦风格与多义性。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对于白居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诗,对于他的生活可能并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白居易,在历史上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如何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希望能帮到你!《江楼月》原文: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简介: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

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

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后来,白居易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标注:“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

”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赏析:元稹与白居易是诗道好友,他们的诗风格相近,时世称元白体。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

元稹 白居易

元稹 白居易

元稹白居易引导语:世人常把岑参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故事。

“元白”情深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

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

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

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

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

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

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网上有人总结唐诗的特点:“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

”虽是戏谑之言,倒也精确地说出了唐诗常见的题材:田园、边塞、怀古和友情。

中国人情感流露含蓄应该是元以后的事,唐宋时期的中国人特别是诗人,情感的表露之炽烈一点不亚于西方诗人。

譬如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搁在今天,那还不会让人怀疑他们之间“基情”满满呀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元稹生于大历十四年(779),两人同年登科,在长安同朝为官,一有闲暇就在一起诗酒征逐,互相唱和的诗歌实在太多太平常了,那频次堪比今天的好友在微信和微博上相互点赞。

最离奇一次是两人的心有灵犀,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朋友圈里晒风光照,他们同一天作诗思念对方。

唐元和四年(809),元稹时任监察御史,奉旨前往东川,走到古梁州时,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诗中说我正梦见和白居易等朋友在京城曲江旁游玩,一起走进慈恩院。

突然屋外驿卒大声叫人去安排马匹等候老爷启程,梦醒了,才知道身在梁州。

而在长安的白居易同一天也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那一天,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好友李杓直喝酒,喝着喝着觉得少了元稹,有些遗憾,回忆起往日同醉的好时光,然后计算好友的行程,嗯,元九(即元稹)今天该到梁州了。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青春年少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于是二人“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二人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特别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怎么想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了。

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写: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还有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中一句“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写到了巫山云雨,而且是“云雨久旷”,真是我想多了?再看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的回应: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特别是白居易的《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天呀,“鸳鸾侣"这一下坐实了”云雨“了。

二、两地相思幸福相聚总是短暂的,二人踏上仕途以后便是分多聚少。

只能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元稹对白居易是“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白居易对元稹是“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一个是想起了对方的好仪容,一个是心里空落落了。

《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排行老九,古称元九。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叱牛牵向北。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
“本色”特点。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首两句也是平谈叙事,不见感情起伏。第三句“更吹羌笛关山月”,为战士独坐所闻,叙事是顺接,感情则急转。至第四句“无奈金闺万里愁”,那突至猝发的跌宕变化,迷漫而不可排遣的两地思念,迅速笼罩住整个抒情画面,城堞、秋风、黄昏、羌笛顿时有了活跃的生命与跳动的旋律,前人所谓“气象”“兴趣”大抵指其浑成、真挚而言。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1
元稹
花时同醉破春愁2,醉折花枝作酒筹3。
忽忆故人天际去4,计程今日到梁州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李十一:即李健,字杓直。元九:即元稹。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介绍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里,友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白居易与元稹是唐朝时期闻名于世的两位文学家,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将探讨他们之间特殊而令人钦佩的友情,并解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和观念。

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官员,以其婉约派风格而闻名。

•元稹(779年-831年):同样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放派风格和酒体诗而知名。

建立友谊白居易与元稹在政府任职期间相识,并因共同热爱文学而开始交往。

他们通过互相赠送诗歌、书信以及面对面交流来加深彼此了解,在共同创作方面也积极合作。

这种互动促使两位文人逐渐认识到彼此的才华和品性,并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友情特质相互尊重与赞赏白居易与元稹彼此欣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相互给予肯定和赞美。

他们以平等、尊重、真诚为基础,从而培养出一种持久强大的友谊。

知音共鸣白居易和元稹在文学追求上有着相似的理念和观点,非常理解对方的写作方式和内心世界。

他们能够深入交流,并共同探讨诗歌、哲学、人生等话题,从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连接。

共同工作与合作两位文人不仅在创作领域中互相启发,还积极合作撰写文章、参与文化活动。

他们共同经历了各自政府职务带来的挫折和困惑,在困境中相互鼓励、支持和帮助。

友谊之道的启示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友情中的追求和实践。

他们的友情之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相互尊重与赞赏是友谊的基石,要真诚表达对朋友的欣赏和支持。

2. 与知音共鸣可以建立更深厚的连接,通过深入交流分享想法和感受。

3. 共同工作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友谊发展,创造共同成就,共同度过挫折。

结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谊代表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友情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的交往方式、相互尊重与赞赏以及共同工作合作体现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友谊之道不仅值得我们钦佩并效仿,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指导。

白居易与元稹:唐代两位文学巨匠之比较

白居易与元稹:唐代两位文学巨匠之比较

白居易与元稹:唐代两位文学巨匠之比较白居易(772年-846年)和元稹(779年-831年)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们在文学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但他们的写作风格、文学思想、以及对社会的态度却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1. 白居易白居易被誉为唐代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巨匠之一。

他是一个多产而广泛涉猎各类题材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他主张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并注重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物饱含情感的刻画。

出身望族,但颇有赋闲文人之风,喜欢安逸自在地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白居易尤其擅长描绘爱情和女性形象,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频繁地出现了优雅美丽、温柔娇媚、聪明伶俐而又充满情感的女子形象。

他独具一格的形象塑造和丰富多样的写作题材,使得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白居易还以其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而闻名,他关注人民的苦难和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切。

他尤其擅长写作节俭谨慎、为民伸张正义的官员形象,倡导清廉政治。

2. 元稹元稹是唐代文学史上独特而且重要的存在。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文学修养上较为深厚。

他的诗歌风格浪漫而激情四溢,充满着感伤和哀怨之情。

与白居易相比,元稹更加关注个体内在情感世界的流露,对爱情和人生的苦痛有着更为细腻深沉的抒发。

元稹倡导表现主义般注重个体心理状态和情感迸发,在他笔下的形象常常凝聚着强烈、复杂而真挚的情感。

尤其以其代表作《离骚》中所展现的激烈气息而著称。

元稹还以其政治抱负而知名。

尽管元稹在官场上并不成功,但他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和揭示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时代性和社会性。

3. 白居易与元稹的区别尽管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唐代文学巨匠,但他们在写作风格、文学思想和社会观念等方面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写作风格:白居易崇尚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更注重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物饱含情感的描绘;而元稹则更加浪漫激情,善于用诗意深沉的文字表达个体内心情感世界。

•文学思想:白居易关注人民的苦难和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 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 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 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 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 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 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 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 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 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 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 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 ,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 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 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 ,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 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 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 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 》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 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 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 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 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 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 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 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 ,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 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 初以瑕衅,举动浮薄,朝野杂笑,未几罢 。然素无检,望轻,不为公议所右,除武 昌节度使,卒。在越时,辟窦巩。巩工诗 ,日酬和,故镜湖、秦望之奇益传,时号 “兰亭绝唱”。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 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 ,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无逾二公者。有 《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及《小集》十卷, 今传。
新乐府运动中的元白
•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 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 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 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 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 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 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 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乐府诗集》)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 (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 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 俗,有“诗魔”和“诗王”之 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 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白居 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 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 稹,字微之,河南人。九岁工属文,十五擢明经 ,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对策第一,拜 左拾遗。数上书言利害,当路恶之,出为河南尉 。后拜监察御史,按狱东川。还次敷水驿,中人 仇士良夜至,稹不让邸,仇怒,击稹败面。宰相 以稹年少轻威,失宪臣体,贬江陵士曹参军,李 绛等论其枉。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稹诗变 体,往往宫中乐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 广,乐府专其警策也。初在江陵,与监军崔潭峻 善。长庆中,崔进其歌诗数十百篇,帝大悦,问 今安在,曰:“为南宫散郎。”擢祠部郎中、知 制诰,俄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后拜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
• 元稹(779一831),唐代文学家 。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属 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年)明经及第,官至同中书 下平章事,后借重宦官排挤名相 裴度。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 任所。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 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在 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 为人效仿。 作有传奇《莺莺传 》,又名《会真记》,为后来《 西厢记》故事所由
遣悲怀三首 元稹
• (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 (二)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