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唱和诗语言表达特点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艺术特色独具为特点,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其中,他的悼亡诗更是感人至深,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情感取向:1. 悲痛哀思:元稹的悼亡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哀思,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感慨人生:元稹的悼亡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深情厚谊:元稹的悼亡诗中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情厚谊,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
艺术特色:1. 意境优美:元稹的悼亡诗意境优美,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语言简练:元稹的悼亡诗语言简练,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意象丰富:元稹的悼亡诗意象丰富,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4. 情感真挚: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5. 意蕴深刻:元稹的悼亡诗意蕴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6. 艺术手法独特:元稹的悼亡诗艺术手法独特,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7. 情感细腻: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细腻,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
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
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
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二、元稹的思想概况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
由于元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轻之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
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元稹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标。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元稹,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不如杜甫、李白那么深刻,但他的诗歌确实有着很特别的魅力。
你要是问我元稹的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那可真是说不完。
首先呢,他的诗歌写得真是有生活感,活脱脱像是身边的朋友在和你聊天。
你想,元稹写诗的时候,肯定没有过多的“摆拍”或者“做作”,他写的就是那些心里的真实想法。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能从容不迫地化作诗句,传递给你一种“哦,原来生活就该这么简单”的感觉。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元稹那种“入情入景”的能力。
他的诗里啊,往往一眼看去,就是你眼前的那个景象,走进了那个画面。
比方说他写自然景色,写的是山川河流,草木繁盛,他能在几句话里,把山川湖泊都抚摸一遍,感觉你站在那儿,眼前的景象都活过来了。
你听了,心里头顿时就明亮了起来。
再说了,他的诗语言简洁又贴近生活,真没什么浮夸辞藻,读完后让人觉得“哎,真是这么回事”!那种感觉,就像你走在大街上,和朋友随便聊着天,突然你有了对人生、对爱情的新思考。
再说他对爱情的描写,那真是细腻到不行。
你看他写爱情的时候,总是写得那么真切,仿佛自己就是当事人。
很多时候,他诗中的爱情,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而是经历过风风雨雨之后的一份深沉。
有人说他情感丰富,细腻如丝,的确,他的诗歌能把恋人之间那些细微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写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话一出,简直是一针见血,谁不曾有过一段深刻的感情,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呢?你想,元稹的爱情写得既不浮夸,又不矫揉造作,给人一种很自然的美感。
你会发现,元稹的诗歌不仅仅是写人、写景,还是一种情感的“写照”。
他的诗歌总是能让你在读的时候,产生共鸣。
你看,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人生的思考,总是那么直接,情感表达特别真实。
你不会觉得他是在讲大道理,而是那种像朋友间无心的对话,心有戚戚焉。
你知道吗?他有时候写的一些话,就像是你生活中随口说出的那些话,既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直击内心。
论元白体的艺术特色

论元白体的艺术特色摘要:元稹、白居易的唱和诗为世人所称赞,其二人唱和之作不仅在当时社会轰动一时,而且对后世唱和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二人的唱和诗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上都有着属于“元白体”独有的艺术特色。
唱和诗在他们的诗作中有了新的意义,他们二人虽未开唱和诗之始,却将唱和诗推向了高潮。
关键词:唱和诗艺术特色元稹白居易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二人以诗歌往来形式表情达意的酬唱诗篇占其作品的大部分。
本文通过研究元、白互相唱和的小碎篇章,从形式的多样性、次韵手法的大量运用和语言通俗易懂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形式多样,以长篇律诗为主元白唱和诗将唱和运用到了所有的诗歌体裁上,有古体诗唱和,如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及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
及寐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
怅然感怀,因以此寄》;有乐府诗唱和,如白居易《和〈除夜作〉》及元稹《除夜酬乐天》;有律诗唱和,如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及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
然而最多、最主要的还是元白唱和的“小碎篇章”以及长篇律诗,可见其形式的多样性。
到元和年间,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
[1]在元白前后交往的30年中,其二人唱和诗不计其数,相交之初便有互相酬答的作品,那时候主要是表达政治上的观点和想法;而后在生活境遇上,二人分别被贬,通州和江州之间路途遥远却并未能阻隔二人感情的表达,他们频频寄诗,互相勉励和关心对方,从此,在文学史上也就有了“通江唱和”。
在元、白二人的作品中,长篇排律的唱和作品不在少数,如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和无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并序》,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是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和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月朦胧 鸟朦胧 帘卷海棠红》汉译及语言特点赏析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汉译及语言特点赏析《月朦胧朦胧卷海棠红》是一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
它被誉为经典,海派气象淋漓尽致,语言表达优美动人。
本文将从汉译和语言特点两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歌。
《月朦胧朦胧卷海棠红》是一首抒情诗,出自中国宋代诗人元稹之手。
原文为:“月朦胧,客影更斜;鸟朦胧,声声怨切。
轻拢拢,浅笑横山;帘卷海棠红,无情最恨分。
”译为:“月光朦胧,客魂倒斜;鸟啼朦胧,声声悲切。
拂袖拢拢,浅笑翻山;帘帷耷拉红玉海棠,不知情缘最恨分。
”本诗歌中表达出来的是抽象的悲痛情绪,令人心生怅然。
体裁主要是抒情性质的,语言语气优雅抒情,情趣浅远,生动活泼,带有特殊的伤感气象。
文字语言具有极高的音乐美感,清新空灵,抒发情思深沉而抑制。
整首诗的表达出的是对离别和思念的抒发。
第一句“月朦胧,客影更斜”,“月朦胧”中的“朦”字拟声词,描绘出月光朦朦若水,映在客影身影上显得微弱而分外柔弱,表达离别之情。
第二句“鸟朦胧,声声怨切”,使用了拟声词“朦”,描绘出鸟鸣朦朦若水,鸟鸣传达了怨怨切切的情感,更加加深了离别之情。
第三句“轻拢拢,浅笑横山”,“拢拢”起伏有致,表现出客人走向远方时,身影即将消失的景象;“浅笑”又一拟声词,描述客人此刻的心情,带有淡淡的哀痛,情感真挚。
最后一句“帘卷海棠红,无情最恨分”,使用了纯色形容词“海棠红”,当客人走向远方的时候,只剩下帘帷,无情的分别最让人恨,抒发离别之情。
总之,《月朦胧朦胧卷海棠红》是一首古代抒情诗歌,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和形容词,厚厚的情感带出了悲痛抑制的情感,在以抒情方式传达离别之情的同时,也无形中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
在构思的精致和表达的精细中,使原本抽象的悲痛情绪变得真切可感,让人一读就感受到作者朴素而痛深的思想。
元稹的经典诗歌特点赏析

元稹的经典诗歌特点赏析形式主义诗学认为:诗只是有意味的语言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内容”只有经过“形式化”才能成为艺术。
形式并不屈从于内容。
我在此整理了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11得乐天书元稹〔唐代〕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这是一首构思奇怪的小诗。
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
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
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
其次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
”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难过?这封信到底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
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到底。
由于,诗人这时已经难过得不能说话了。
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想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兴奋,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难过。
够得上他如此关怀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
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2重赠元稹〔唐代〕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却有无穷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由于该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音韵。
3春晓元稹〔唐代〕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
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
”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21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唐代〕从前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是怎样的呢?大家是否清楚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作了高度的概括,诗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
《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评》、《记纂渊海》文云: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
元和主盟,实在元白。
清代冯班《钝吟老人杂录》也说:东坡云“诗至杜子美一变”,按大历之时李杜诗格未行,至元和长庆始变,此亦文字一大关也。
可见元和长庆年间是唐诗大变的重要时期;而这一大变的主盟者则应包括元稹白居易在内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长庆诗人。
历代评论家对元稹诗歌的贬诽而对唐诗大变的主盟者之一——元稹的诗歌,历来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贬斥远远多于赞扬。
今择要归纳如下:一、元稹诗歌“淫言媟语”、“聱牙崛奇”。
唐人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语云:尝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
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李珏在开成年间也曾说过类如的话,宋代王谠《唐语林·文学》转述云:臣闻宪宗为诗格合前古,当时轻薄之徒摛章绘声,聱牙崛奇,讥讽时事,尔后鼓扇名声,谓之“元和体”。
实非圣意好尚如此。
对杜牧李珏的这种见解后世仅范摅王夫之附和,其他批评家对此大多持反对意见,如唐人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贺贻孙《诗筏》、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文人勿相轻》、刘熙载《艺概》等都认为杜牧李珏指责元稹白居易的话是“户门相轧”、“文人相轻之言,未免失实”。
如唐人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云: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然自李飞数贤多以粉黛为乐天之罪,殊不谓《三百篇》多乎女子,盖在所指说如何耳!又如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馀话下》、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作《李戡墓志》,载戡诋元白诗话,所谓非庄士雅士所为,淫言媟语入人肌骨者……戡不知何人,而牧称之过甚。
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

元稹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人,对新乐府运动作出过重大贡献,他重视讽谕诗的创作,强调诗歌发挥裨补时弊的功用。
作为著名的诗人,他当然也不会忽视诗歌的艺术美。
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云:稹自御史府谪官,于今十余年矣,闲诞无事,遂专力于诗章。
日益月滋,有诗向千余首。
其间感物寓意,可备蒙瞽之讽者有之,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唯杯酒光景间,屡为小碎篇章,以自吟畅。
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元稹所云“感物寓意”者,即重视诗歌的讽谕功能。
“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为其诗歌追求的艺术境界,虽自谦未能达到,实际已含有自负之意。
这表明其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为:浅近精工的语言、深厚丰实的意蕴以及新颖流畅的音韵。
元稹诗歌的杰出成就首先表现在语言艺术上,诗人善于用浅近平易的语言准确传神地表情达物,直抒胸臆。
浅近是元稹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也是元白通俗诗派共有的语言特色。
如:十月初二日,我行蓬州西。
三十里有馆,有馆名芳溪。
———《感梦》以平白如话的通俗语言交待自己的行踪。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以直白语道尽心中所思———爱菊花的原因。
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赠乐天》以通俗自然的语言抒写自己淡泊的心情。
以口语入诗,看似容易,实非易事。
人人所共欲言,并非人人所共能言,更不容易的是要以极通俗自然的语言,组成耐人寻味的意境,表达复杂微妙的感情。
如《长庆历》云:年历复年历,卷尽悲且惜。
历日何足悲?但悲年运易。
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
所叹别此年,永无长庆历。
全诗无一难字险语,表达了元稹惋惜知遇之君唐穆宗驾崩,自己可能无缘再受重用的复杂心情。
元稹诗歌运用常语并非率尔为之,相反,诗人非常注意选语的精工。
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唱和诗语言表达特点
元稹一生仕途失意,然而却意外造就了其诗歌上的成就,由于其失意的内心需要倾诉,所以在他仕途不顺时写了很多唱和诗,这些唱和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语言表达特点上对后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
河南洛阳人,六世祖时迁居长安。
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779—831年)。
元稹的一生,命运多舛,爱情上失意,仕途上也屡屡被贬,自十五岁登明经科到五十三岁去世,短短的一生五次被贬。
元稹的兴趣不在诗歌,他一生的真正抱负是“达则济亿兆,穷则济毫厘”,诗歌只是他抒发牢骚的一个工具,然而他的仕途不顺却意外地成就了他的诗歌。
纵观元稹一生的诗歌创作,大部分都是创作于被贬时期,他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都是在贬谪时期,尤其是被贬江陵、通州时期,可以这样说恰恰是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
本文主要就其唱和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次韵作品大量出现
所谓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关于唱和诗的类型,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交代得比较清楚:“和诗用来诗之韵曰‘用韵’,依来诗之韵尽押之不必以次曰‘依韵’,并依其先后而次之曰‘次韵’。
”可见次韵难度最大。
在元稹的唱和诗里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次韵相酬诗,而且元白还首创了五十韵、百韵次韵唱和以及次韵组诗唱和的形式。
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诗一百韵》云:
昔岁俱充赋,同年遇有司。
八人称迥拔,两郡滥相知。
逸骥
初翻步,鞲鹰暂脱羁。
远途忧地窄,高视觉天卑。
并入红兰署,偏亲白玉规。
近朱怜冉冉,伐木愿偲偲。
鱼鲁非难识,铅黄自懒持。
心轻马融帐,谋夺子房帷。
秀发幽岩电,清澄隘岸陂。
九霄排直上,万里整前期。
勇赠栖鸾句,惭当古井诗。
多闻全受益,择善颇相师。
两首诗分别以“司,知,羁,卑,规,偲,持,帷,陂,期,诗”为韵。
据卞孝萱统计,元稹次白居易韵者55首,白居易次元稹者26首。
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纵观元稹的唱和诗,无一不是平实的语言,然而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无不包含真情,无论是在情场上的生活中的还是官场失意时的唱和诗,元稹都习惯用平常语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频梦微之》云: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首诗是元稹在接到白居易的《梦微之》而和的一首诗。
白居易《梦微之》:云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在诗中写出了自己内心因思念远方的元稹而惆怅,即便是面对早上的微风拂面也不能拂去心中的惆怅,思念元稹但却不能见面,于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而元稹的和诗前二句写对白居易的答谢,紧接着的三四句说了自己对白的思念,但是与白不同的是自己却没能够梦见他。
简单的一句“惟梦闲人不梦君”道出了自己因思念朋友但却连梦中都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文章看似不喜平”可见元稹是深解其味的。
再如《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仍题四韵以慰远怀开拆之前因有酬答》云:
紫河变炼红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
金籍真人天上合,盐车病骥轭前惊。
愁肠欲转蛟龙吼,醉眼初开日月明。
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