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元稹》作品介绍《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
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赠元稹》作者:唐·白居易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
”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
”阑:全诗校:“一作兰。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
科,全诗校:“一作第。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
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2019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10酬赠诗四首

《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构思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唐代士子向名人行卷,此为时风,但能
够如此贴切、含蓄地表明自己的心思的,却少之又少。新婚女子第一次见公婆的惶恐不安,
很好地契合了朱庆馀面对这次重大科举考试时的忐忑心情。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此
诗颇具文采。难怪张籍看到此诗,立即写下回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3
2
(3)事夫誓拟同生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梦闲人不梦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眉深浅入时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畔尖山似剑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为化得身千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丝绸做的短袄 (2)苑:园林。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3)打算 (4)不相 干的人 (5)合乎时尚 (6)刀刃的顶端 (7)怎么能够 3.名句背诵 (1)还君明珠双泪垂,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万重书断绝,________________。我今因病魂颠倒,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散上峰头望故乡。 答案 (1)何不相逢未嫁时 (2)念君怜我梦相闻 唯梦闲人不梦君 (3)洞房昨夜停红烛 画 眉深浅入时无 (4)若为化得身千亿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世人常把岑参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两人交情颇深。
相识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
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相思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
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来,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写湖北三游洞的诗词

写湖北三游洞的诗词写湖北三游洞的诗词三游洞位于宜昌市西10公里,西陵峡口北岸的西陵山上。
它背靠长江,面临下牢溪,是三峡中著名古迹。
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位当时的著名诗人巧遇于峡口,相约游赏此洞,寻幽探胜,赋诗抒怀,并由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纪其事。
三游洞由此得名。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于1059年冬出川赴京,途经夷陵,亦乘兴游赏此洞,人称“后三游”。
此后,三游洞更是闻名遐迩。
“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
三游最著名,喧传自唐宋。
” 即是指此洞。
三游洞形成于峭壁中部,高岚深谷,山水秀丽。
洞分前室与后堂,前室空旷明敞,后堂清幽深奥,前室与后堂之间有钟乳石二根,并列下垂,宛如门楹。
后室之旁有一小洞,扶壁伛偻前行,可至洞外俯瞰大江。
洞室内满布历代题刻,或诗或文,有隶有篆,技艺高超,琳琅满目。
洞顶有三国时蜀汉刘封所筑城垒。
江边一石突兀而前,下临大江,绝壁千寻,乃“张飞擂鼓台”。
台上尚有“至喜亭”,因欧阳修而得名。
登亭纵目,群山如环,江流浩荡,葛洲坝雄姿飞来,令人心旷神怡。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零落半归泉。
未死会应相见在,不知何地复何年。
[诗名]遇微之于峡中(全诗34句)[作者]白居易,此诗即作于白居易、元稹(即元微之)、白行简三人游洞之日。
此次相会,白居易另有《三游洞序》,记之甚详,此诗为赠元稹的“七言十七韵”,诗中有送别的凄楚,不期而遇的惆怅,有浪迹的悲怆,全诗感情沉郁,出语苍凉。
[注释]●夷陵峡口:即西陵峡口。
●是偶然:指巧合。
白居易赴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任,溯长江由下而上去赴任; 元稹由通州(今四川达县)改任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顺长江自上而下,两人在夷陵不期而遇,故称“偶然”。
●旧游零落:说往日朋友去世的已很多。
●半归泉:泉是指黄泉,归泉即说人死,半归泉之意就是“半截入土”的人了。
句有悲怆感,说明两位诗人在仕途上均不甚得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1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
白居易纪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纪念元稹的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白居易(772-846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的诗歌表现了饱含感情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犀利观察,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而元稹(779-831年)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为“白元”,被誉为“永和二生”。
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交往,彼此互相尊重、学习借鉴,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白居易纪念元稹的诗作流传至今,表现了对友情和才华的赞美,对人生和文学的思考。
在这些诗作中,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他对元稹的敬爱之情,以及对他诗才的赞赏和怀念。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品读几首白居易纪念元稹的诗,感受唐代文学的风采和风华。
白居易在《元郎墓》中写道:“墓畔迎雷雨,草间送风尘。
墓前逢白日,池上见红莲。
一曲请吟罢,千年事一言。
”这首诗描绘了元稹的墓地,描述了墓地周围的景物,表现了白居易对元稹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他将元稹比作雷雨、风尘、白日、红莲等自然界的景物,展现了对他卓越才华和灿烂人生的敬意。
最后一句“一曲请吟罢,千年事一言”,表达了白居易对元稹永恒的缅怀和赞美之情。
在《贺元十七题图》中,白居易写道:“灞滻隔山近驿路,长安连水净街楼。
鴈初见寻莺柳抱,鹏欲曾期水月愁。
筑坟松稠多少柳,开席花繁几年秋。
椒厨开了烟尘散,疑是车书在转头。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元稹创作的祝词。
他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元稹的风采和才情,将元稹比作“水月愁”、“鹏欲曾期”等,赞誉了他的才华和魅力。
整首诗情绪跌宕起伏,抒发了白居易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在《哭元稹》中,白居易描绘了元稹临终前的景象和情感:“罗袖联图铁案前,独排云阶泪滴旁。
陶令三重黄鹤路,戴诗半伏白龙郎。
俱来病起情何极,谁信忧谣命必亡。
圣主岂知深道意,于君翛然哭浴场。
”这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元稹离世的悲痛和痛苦,表现了他对于友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用“罗袖”、“独排云阶”等抒发哀思,表现了对元稹的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气吞云水的才情。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作者白居易简介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作者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白居易生平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一唐代: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注释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
此自喻。
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
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泥:软缠,央求。
藿:豆叶,嫩时可食。
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遣悲怀三首·其二唐代: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恋爱,多次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
谁不知夫妻永诀人人都会伤怀,想起许多往事令人极度地伤悲。
注释戏言:开玩笑的话。
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
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
怜:怜爱,痛惜。
诚知:确实知道。
赏析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
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
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
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
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
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
作者介绍
《赠元稹》作品介绍《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
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
《赠元稹》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
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
”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
”阑:全诗校:“一作兰。
”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
科,全诗校:“一作第。
”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
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
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赠元稹》繁体对照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
豈無山上苗,徑寸無歲寒。
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
之子異于是,久處誓不谖。
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
壹爲同心友,三及芳歲闌。
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
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
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爲同登科,不爲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