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白居易诗歌述评)文
白居易文论思想述评-最新文档资料

白居易文论思想述评白居易的文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策林》第六十八篇《议文章——碑碣词赋》、第六十九篇《采诗以补察时政》、《新乐府序》、《与元九书》[1] 以及几篇诗作中。
前人多从他的诗论所反映出来的鲜明的社会性和功利性,而称赞其为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文论,至于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结其理论体系为:1. 强调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2. 强调文学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3. 阐述了诗歌的特性及其社会功能;4. 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0世纪80 年代中期理论界对白居易的诗论和新乐府诗展开了讨论,人们逐渐摒弃以前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框架图解古人理论的认识方法,客观地对白居易文论的整体进行研究。
般模式是从文本出发,讨论其对文学本体和文学功用的认识,从而引发出对其忽视文学审美性的创作观,扶植政治教化文学的文学政策的探讨和批评,从而将白居易的文论作为一个结构严密、功能齐备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但是,仅仅从文本到文本,而不结合儒家诗学传统的流变,白居易本人的生平境遇,所处时代的风气,恐怕很难做到全面和客观,本文将以白居易对儒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为中心,结合他的生平、创作和时代风气来谈一谈白居易文论的特点。
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主要是围绕对《诗经》的考察和评论展开的。
从《论语》来看,《诗》是孔子和弟子讨论最多的前代文献,孔子以“诗教”为中心,强调了文学要为政教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孟子》中对《诗经》的探讨也很多,并针对春秋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荀子则吸收了法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儒家保守的传统进行了革新,相传毛诗即是经过荀子及其学生流传下来的。
汉代儒学因“独尊儒术”的政策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同时也从孔孟时代的“人学”渐渐变成了经世致用的“政治学”。
其中《毛诗序》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
论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其实践的得与失

论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其实践的得与失内容摘要: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两颗巨星之后最辉煌的明星。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下了在数量上甚多的近3000首诗,且其中不乏至今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还因为他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己的诗歌理论,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们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他的诗歌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笔者首先从四个层面去论述白诗理论及其进步与贡献;其次从两个层面去论述白诗理论及其矛盾与得失,从而明晰白诗理论及其实践的得与失。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实践得与失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
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说直谏触怒权贵。
贬为江州司马,思想亦趋消沉。
后历任中州刺史、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官至秘书监、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少年时代的自居易家境比较贫困,因避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得以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疾苦。
担任谏官后,他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敢于同宦官权贵斗争,因此受到排挤打击,多次遭贬。
前期思想激进,积极进取,希望为唐室中兴干一番事业,反映了“兼济天下”这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
后期则因屡遭挫折,政治热情消退,思想较为消极,转而走向“独善其身”。
临别殷勤重寄词

礼仪/毕业赠言临别殷勤重寄词“临别殷勤重寄词”出自于《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唐代)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临别殷勤重寄词又到了开满鲜花、硕果累累的六月,每年六月的校园都是热闹而喜悦的,充满阳光、欢乐,同时也弥漫着淡淡的离愁,因为又有一批学子即将离开母校,即将离开三年来朝夕相处的学友和老师。
你们有的将继续深造,走进新的学习生活,有的将奔赴四面八方,走上工作岗位。
离别之际,我们心中总有难舍的离情和温馨的牵挂,但更多的是对你们的祝福和期许。
在你们生命中黄金般的三年青春时光里,我们朝夕相处,血脉相通。
我们并肩与困难作战,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
我们无法忘记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
你们青春的气息、多彩的生活,让母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你们不屈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为母校赢得了珍贵的荣誉。
你们永远都是一中的一员。
一中的灵魂是她的教师和教师身上所体现的品格与精神;一中的生命力在那些来去匆匆的学子,一代代永不停息地注入的青春血脉;而一中的价值和魅力则是她培养出的千千万万个学生,这是学校对社会首要的贡献。
我们这所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学校的地位和信誉就是由你们以及你们一样的成千上万个校友共同创造的。
这块记忆着同学们青春梦想的土地上,你,我,和这块土地上所有的人,一直在努力。
我们在和微山一中一起成长。
自信地走出校园,勇敢地接受挑战。
以聪慧和才智贡献社会,以人格和精神影响他人。
你们将使微山一中这个灿烂的名字更具魅力,更具光彩。
同学们,一中是一个舞台,一中的历史永远记载着你们成长的足迹。
在今后人生旅途中,真心地希望同学们孜孜不倦、不懈追求、拼搏进取,寻找自己生命的辉煌;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希望同学们拥有良好品格,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处事风格,那是受用一生的财富。
亲爱的同学,无论你们走到何方,母校和老师都深情关注着你们的发展,牵挂着你们的生活。
衷心祝愿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
记住母校,记住一中。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学类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唐部分1.论中国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2.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美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4.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5.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结构艺术7.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8.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9.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10.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11.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12.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13.试论《李娃传》的情节艺术14.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15.从《枕中记》看沈既济入世出世的矛盾思想16.从《霍小玉传》看唐代的婚姻门阀制度宋元部分1.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2.论李商隐的“无题诗”3.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4.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5.李贺瑰丽冷艳诗境浅论6.试论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7.王维“诗中有画”特色浅谈8.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9.秦观“情韵兼胜”的婉约风格论略10.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貌浅论11.略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12.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3.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4.辛弃疾的“以文为词”15.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16.清照词婉约清新的艺术特色浅论17.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18.《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19.汉卿悲剧艺术魅力探胜20.《赵氏孤儿》悲剧艺术浅论明清部分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形象及其人格内涵2.从官渡之战看曹操用人3.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4.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5.《水浒》中鲁达、武松形象的对比分析6.从义军领袖到王朝忠臣看宋江的忠义观7.《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8.论《西游记》中的五行观念9.《西游记》师徒四人形象及其现代意义10.孙悟空与贾宝玉的“石头精神”探源11.《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复杂性格研究12.《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研究13.《金瓶梅》女性与家庭关系微探14.《金瓶梅》女性群像描写特点及其悲剧意义15.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特点16.《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17.《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形式的探析18.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女性观的矛盾性19.《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20.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形象之比较21.论贾宝玉的女儿观22.潇湘翠竹与黛玉形象之观照23.论《红楼梦》中黛玉、妙玉悲剧性格的共同性24.精美和谐典雅——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25.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26.论纳兰性德的矛盾人格及其成因二、现代文学1.周作人散文的成就2.新月诗派的艺术探索及历史地位3.论闻一多的诗4.闻一多与新格律诗化运动5.徐志摩诗的审美个性6.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7.《伤逝》中的人物及其艺术特征8.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9.叶圣陶小说的美学风格10.郁达夫小说的抒情风格11.论《女神》的艺术个性12.艾青的诗歌风格与地位13.《家》的艺术个性14.《家》的文学成就15.《骆驼祥子》的“北京味儿”16.虎妞论17.繁漪形象论18.《日出》的艺术新探索19.论陈白露形象20.《狂人日记》与果戈里同名小说的比较研究21.张爱玲与上海文化22.萧红小说的审美个性三、当代文学1.民俗学视角下的迟子建文学世界2.论朱苏进小说的意义3.跨艺术视角下的朱自清散文艺术4.《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特色5.武侠小说中的“逆袭”叙事模式6.郭敬明小说的正面解读7.论韩少功的小说创作8.现实主义史诗——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9.“丑”字始终难戡破——余华小说的力量与苍白10.《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比较四、外国文学1.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2.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3.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4.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5.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6.《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7.《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8.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9.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10.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11.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12.于连形象的当代性13.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14.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15.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16.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7.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18.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1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2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21.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22.《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23.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24.《荒原》的“死亡情结”25.简爱和黛玉的爱情观之比较26.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可以和莫言的《蛙》作比较)27.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一、外国文学方向总论1、试论东方文学得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2、东西方悲剧精神得比较研究。
3、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前现代主义文学得异化主题4、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后现代文学得荒诞主题5、论存在主义作品中得荒谬感法国6、巴尔扎克得《人间喜剧》中得人物形象分析7、从《高老头》瞧巴尔扎克得创作风格8、巴尔扎克得《高老头》中得人物形象分析9、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得“金钱”主题10、从《高老头》瞧巴尔扎克对贵族得态度11、论《高老头》得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12、葛朗台与高老头之“父亲形象”比较13、试论《高老头》得创作特色14、《高老头》中父爱悲剧原因浅析15、《追忆似水年华》得时间观探析16、《追忆似水年华》得主题阐释17、从《追忆逝水年华》瞧普鲁斯特得“回忆得诗学”18、评左拉创作得自然主义倾向19、论福楼拜得现实主义20、幻想与现实得冲突——浅谈《包法利夫人》中艾(爱)玛得人生悲剧21、论包法利夫人得悲剧命运22、试论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形象之异同23、《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24、从《伪君子》瞧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得艺术成就25、从《巴黎圣母院》瞧雨果得美丑对照艺术原则26、从《悲惨世界》瞧雨果得人道主义思想27、一个扭曲灵魂得再生——谈《悲惨世界》中得冉阿让28、试析《悲惨世界》得叙事特色29、呼吸英雄得气息——品读罗曼·罗兰得《名人传》30、扼住命运得咽喉——再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31、论约翰·克利斯多夫得形象特征32、试析《基督山伯爵》中得复仇色彩33、复仇与爱情——《基督山伯爵》主题研究34、《红与黑》得心理描写艺术探析35、《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得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36、论《红与黑》中得马蒂尔德形象37、论司汤达《红与黑》中得爱情观38、《红与黑》中于连得性格发展历程39、三重矛盾对立得人物性格——浅析《红与黑》中于连得人物塑造40、于连得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英国4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得形象分析42、论《威尼斯商人》得喜剧手法43、从《哈姆雷特》瞧莎士比亚得悲剧艺术44、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得男性(女性)形象45、论拜伦诗歌得艺术风格46、浅议狄更斯作品得人道主义精神47、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得“流浪汉小说”特征48、论狄更斯笔下得“小人物”形象49、从《双城记》瞧狄更斯得人道主义思想50、《双城记》中得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51、苔丝形象及其悲剧命运得分析52、偶然性与必然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得命运主题53、传统性与现代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得悲剧意识54、性格与环境——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得人物形象55、从《德伯家得苔丝》瞧哈代小说得艺术成就56、论《傲慢与偏见》中得简•奥斯汀得妇女观57、迈向生命之虹得厄秀拉——劳伦斯《虹》得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8、爱得真谛——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得爱情悲剧59、劳伦斯小说《查苔莱夫人得情人》主题探析60、人类精神荒原得救赎——劳伦斯作品得主题探索61、劳伦斯《查特莱夫人得情人》在中国得传播与研究6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得完美结合——评劳伦斯小说《虹》得艺术特点63、劳伦斯作品主人公得情感解读——以《儿子与情人》为例64、论无政府主义对劳伦斯创作得影响——以《虹》与《恋爱中得女人》为例65、诗意地栖居——劳伦斯《虹》中反映得生态美学66、浅析劳伦斯作品中所蕴含得人文主义精神67、试论劳伦斯小说中得两性关系及其文化价值观68、论《虹》得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69、论《儿子与情人》得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70、《简·爱》与女性尊严71、《简·爱》中得女性意识分析72、简·爱抗争意识得社会原因探究73、简析《简·爱》中得爱情观74、论《荒原》得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75、《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76、《呼啸山庄》得艺术特色德国77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得思想意义78《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德国得“狂飙运动”79论《浮士德》得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80论《浮士德》得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81试论《阴谋与爱情》得政治倾向性奥地利82卡夫卡小说中得异化主题83论卡夫卡《城堡》得艺术价值84卡夫卡《变形记》研究综述85卡夫卡《变形记》得“异化”内涵解读86从卡夫卡《变形记》瞧人性异化挪威87《玩偶之家》得思想意义88从《玩偶之家》瞧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得艺术成就89论易卜生戏剧得现代性90从《玩偶之家》瞧“社会问题剧”得特点西班牙91论《堂吉诃德》得讽刺意义92不朽得艺术形象——堂吉诃德得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93论堂·吉诃德形象得多面性爱尔兰94论《等待戈多》得荒诞派戏剧特征95试析贝克特戏剧人物得身心异常现象——以《等待戈多》为例96从《等待戈多》瞧贝克特得语言哲学思想97从《等待戈多》中得“缺失”瞧贝克特得宗教期待98论《尤利西斯》中得“内心独白”技巧意大利99但丁《神曲》得思想意义100论《神曲》中得象征手法101《神曲》得艺术特点102从《十日谈》瞧薄伽丘得爱情观俄罗斯103论奥涅金与达吉亚娜得爱情悲剧104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得人物悲剧105《复活》得思想意义106托尔斯泰《复活》人物形象分析107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得艺术性分析108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109安娜·卡列尼娜得爱情悲剧解读110论《安娜•卡列尼娜》得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111论安娜•卡列尼娜得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112从《安娜·卡列尼娜》瞧托尔斯泰得女性观113从《复活》得人物“复活”瞧“托尔斯泰主义”114浅论《复活》中得“忏悔贵族”115契科夫笔下得小人物116从XX(作品)瞧契科夫短篇小说得艺术成就117聂赫留朵夫得形象分析118论果戈理得幽默讽刺艺术(“含泪得笑”)119试论《死魂灵》得讽刺艺术120屠格涅夫笔下得“多余人”形象研究121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得艺术特色浅谈122高尔基《母亲》得思想性分析123高尔基《母亲》得艺术性分析124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得“复调”艺术125从《罪与罚》瞧陀思妥耶夫斯基得现实主义艺术特点126拉斯柯尔尼科夫得内心世界——《罪与罚》再解读127《静静得顿河》中得妇女形象简析128论萧洛霍夫《静静得顿河》得艺术成就129《静静得顿河》主题思想探析130《静静得顿河》中达丽亚形象分析131爱与美得毁灭——浅析《静静得顿河》中女主人公得悲剧原因132试论《战争与与平》得艺术成就133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得艺术特色134论《母亲》得思想主题与艺术成就135从《钢铁就是怎样炼成得》谈英雄形象得塑造136论《钢铁就是怎样炼成得》之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美国137论马克•吐温得幽默讽刺艺术138论海明威得创作特色139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得反战主题与“迷惘得一代”人物形象140论海明威笔下得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141从《老人与海》瞧海明威得“冰山原则”142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得老人形象143论《老人与海》中得英雄主义144《老人与海》得多重象征解读145海明威得硬汉子形象与女性角色探析146论《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得反战精髓147海明威作品中得硬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148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得反战主题探讨149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得人物形象150论玛格丽特·米切尔得女性主义观点在其著作《飘》中得表现151从《飘》瞧玛格丽特·米切尔得生命思考与女性意识152东西方女性婚姻爱情叙事比较——张爱玲《倾城之恋》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153福克纳作品中得视域空间——以《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得叙述为例154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形象分析155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得艺术特色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得意识流手法156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得叙事结构哥伦比亚157《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得运用158论《百年孤独》得叙事艺术159浅谈《百年孤独》中得魔幻现实主义160论《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得结合古希腊161从《俄狄浦斯王》瞧索福克勒斯得悲剧艺术成就162浅析《俄狄浦斯王》得悲剧性163《荷马史诗》得英雄主义精神164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古巴比伦165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得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阿拉伯166从《一千零一夜》得中国故事中瞧当时得阿拉伯社会与伊斯兰民族精神167论《一千零一夜》得艺术特色希伯来168《旧约》得神话传说及特点浅析日本169试论《源氏物语》得小说成就170论《源氏物语》得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71论《源氏物语》中得XX形象172浅析《平家物语》得悲剧性173论《源氏物语》中女性命运与“物哀”美174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得影响175从《源氏物语》瞧平安时代贵族得婚姻176川端康成得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177论《雪国》中得XX形象178论《雪国》得艺术风格179现实与理想得碰撞——浅析川端康成《雪国》得创作手法180唯美世界中得景象美与形象美——简论川端康成《雪国》得境界美181论川端康成《雪国》人物“叶子”得寓意182悲泣到世界得尽头——浅谈《挪威得森林》中“直子”第一次痛哭得文本意义183析《挪威得森林》艺术特色184在生死之间挣扎——论《挪威得森林》得生存意识185浅析《挪威得森林》得叙事手法186森林中得彼岸世界——从《挪威得森林》中透析村上春树得生命态度187浅析《挪威得森林》中得悲剧色彩188论《挪威得森林》中得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印度189《吉檀迦利》得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二二、古代文学方向(一)先秦部分1、论中国古代神话得特色2、上古神话中得女性形象3、论中国古代神话得特色4、治水神话得蕴含意义5、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得基本特征6、论《诗经》得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7、论《诗经》得艺术成就8、《诗经·国风》得思想9、论《诗经》得写作特点10、《诗经》所反映得婚姻爱情生活11、《诗经》婚恋诗得民俗意义12、《诗经》与妇女问题13、论《诗》与《骚》得关系14、论《诗经》对后代文学创作得影响15、论《诗经》中得弃妇形象16、论《诗经》中景物得描写特色17、论《诗经》得讽刺艺术18、《诗经》得审美学特色19、论《诗经》中得征役诗20、论《诗经》中得婚恋诗21、论《诗经》中得史诗22、论《诗经》中得农事诗(其她类型,自拟题目)23、论《诗经》对女性得描写24、论《诗经》中得农事诗25、谈《诗经》中得爱国主义诗篇26、论屈原与《楚辞》27、论《楚辞》得文学史意义28、《离骚》象征手法探微29、从《离骚》瞧屈原得人格30、论《离骚》得艺术特色31、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32、论屈原得人格美33、《诗经》与《楚辞》比较论34、《离骚》得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35、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36、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得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得影响37、论《左传》得战争描写38、论《左传》与《国语》中得人物形象39、论《左传》中得行人辞令40、《左传》塑造人物得几种方法41、《左传》所体现出得作者得进步观点42、《左传》得艺术特色43、《左传》中得人物形象44、论《左传》得叙事特点45、论《左传》得妇女形象46、论《战国策》中得策士形象47、论《战国策》得思想倾向48、论《战国策》中得辞说艺术49、《老子》得艺术特色50、《庄子》得艺术特色51、《庄子》寓言得艺术成就52、论《庄子》中得人物形象53、论《庄子》中得畸人形象得描写及其思想蕴涵54、论《庄子》中得寓言特色55、孟子论辩散文得艺术风格56、论《孟子》得写作特点57、论《孟子》中得人物形象58、论《孟子》中得寓言特色59、论《论语》中得人物形象60、论《韩非子》得论说技巧(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61、论《史记》得抒情性62、《史记》人物传记中得文学价值63、从《淮阴侯列传》瞧《史记》人物传记得叙事艺术64、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得影响65、论《史记》、《汉书》人物形象塑造之同异66、司马迁就是怎样塑造项羽与刘邦得67、《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刘邦、李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刺客、酷吏等)68、司马迁笔下得反面人物69、《史记》塑造正面人物得艺术方法70、《史记》诸侯形象述论71、《史记》将军形象述论7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得评价73、汉武帝时期赋家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东方朔等)74、从汉赋得特点瞧汉人得审美观75、论汉乐府民歌得抒情特点76、汉乐府民歌得艺术成就与影响77、从汉乐府民歌瞧汉代得妇女问题78、论汉乐府民歌得叙事艺术79、《古诗十九首》得艺术成就80、谈谈《古诗十九首》得游子情结81、论《古诗十九首》中得人生思考与抒情技巧8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83、《孔雀东南飞》及刘兰芝形象研究(或焦仲卿形象)84、司马相如大赋得艺术特点与成就85、《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悲剧初探86、《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异同论87、曹操与诗文革新88、论曹操得诗歌创作特色89、论三曹对建安文学得贡献90、论建安文学得美学倾向91、阮籍诗歌得美学倾向92、论曹操在四言诗创作上得贡献93、曹操在建安文学中得地位94、曹操其人与其诗95、浅析曹丕诗歌96、曹丕《典论·论文》得时代意义97、曹植诗歌得艺术成就98、曹植诗歌得文学价值99、论“建安七子”得文艺思想100、从曹植、庚信等作家前后期文风得转变瞧生活经历对创作得影响101、潘岳哀诔文得创作特色102、论左思得《咏史》诗103、阮籍咏怀诗得抒情特征104、阮籍得身世及其《咏怀》诗105、隐士集团——“竹林七贤”106、论陆机诗歌得艺术成就107、论阮籍《咏怀诗》得朦胧美108、试论魏晋文人得命运109、从“桃花源”瞧知识分子得理想家园110、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得作用111、浅谈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112、试论南朝乐府诗与汉乐府诗得不同113、试谈建安诗歌中得山水景物诗114、陶渊明诗歌中得玄风理趣115、试论陶渊明诗歌中得鸟、酒与菊等意象116、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得艺术特色117、陶渊明得人格与诗风118、论陶渊明得田园诗119、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得归隐体验120、谈陶渊明诗得平淡与醇美121、鲍照诗歌得艺术特点122、论谢灵运得山水诗123、《搜神记》故事情节得几个特点124、论《世说新语》得小说性质125、论《世说新语》中得魏晋风流126、《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得描写127、《世说新语》中名士言行与风度研究128、《世说新语》得语言风格129、魏晋南北朝小说历史得地位(三)隋唐五代宋辽金部分130、从文艺政策瞧唐诗得繁荣131、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132、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13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134、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研究135、盛唐边塞诗研究136、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研究137、论“初唐四杰”得文学成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任选一)138、“初唐四杰”对唐诗得贡献139、论陈子昂诗歌得创新意义与过渡形态140、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得地位141、论沈、宋在格律诗发展中得贡献142、论王、孟诗派得诗歌成就143、王维心态与诗歌创作144、试论王维得边塞诗145、王维诗歌得幽静美146、王维山水田园诗得艺术美147、论王维诗歌得画意与禅意148、论王维山水诗得美学特征14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得艺术风格150、孟浩然得隐逸与隐逸诗151、论“初唐四杰”诗中得怀才不遇思想152、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得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李白诗歌中得仙灵意象研究155、论李白诗歌得盛唐景象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试论李白诗歌得浪漫特质158、论李白得自由精神159、论李白得情感世界160、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论李白诗歌得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论杜甫诗歌得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得繁荣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得地位167、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论杜甫得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杜甫夔州时期诗得艺术成就170、杜甫诗歌得地域色彩171、论杜甫诗歌得儒家精神172、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173、论韩愈得“以文为诗”174、柳宗元山水游记得艺术成就175、论白居易得“感伤”诗176、论刘禹锡诗歌得艺术成就177、柳宗元山水游记得个性特征178、论新乐府179、从李贺诗瞧其“鬼才”之名180、论李贺诗歌得艺术特点181、简论李商隐得咏史诗182、李商隐得“无题诗”得艺术特色183、论李商隐诗歌得艺术特点184、试论李商隐爱情诗得意象14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得艺术风格150、孟浩然得隐逸与隐逸诗151、论“初唐四杰”诗中得怀才不遇思想152、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得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李白诗歌中得仙灵意象研究155、论李白诗歌得盛唐景象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试论李白诗歌得浪漫特质158、论李白得自由精神159、论李白得情感世界160、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论李白诗歌得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论杜甫诗歌得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得繁荣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得地位167、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论杜甫得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杜甫夔州时期诗得艺术成就170、杜甫诗歌得地域色彩171、论杜甫诗歌得儒家精神172、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173、论韩愈得“以文为诗”174、柳宗元山水游记得艺术成就175、论白居易得“感伤”诗176、论刘禹锡诗歌得艺术成就177、柳宗元山水游记得个性特征178、论新乐府179、从李贺诗瞧其“鬼才”之名180、论李贺诗歌得艺术特点181、简论李商隐得咏史诗182、李商隐得“无题诗”得艺术特色183、论李商隐诗歌得艺术特点184、试论李商隐爱情诗得意象149、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得艺术风格150、孟浩然得隐逸与隐逸诗151、论“初唐四杰”诗中得怀才不遇思想152、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得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李白诗歌中得仙灵意象研究155、论李白诗歌得盛唐景象156、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试论李白诗歌得浪漫特质158、论李白得自由精神159、论李白得情感世界160、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论李白诗歌得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论杜甫诗歌得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得繁荣164、“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得地位167、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论杜甫得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杜甫夔州时期诗得艺术成就170、杜甫诗歌得地域色彩171、论杜甫诗歌得儒家精神172、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173、论韩愈得“以文为诗”174、柳宗元山水游记得艺术成就175、论白居易得“感伤”诗176、论刘禹锡诗歌得艺术成就177、柳宗元山水游记得个性特征178、论新乐府179、从李贺诗瞧其“鬼才”之名180、论李贺诗歌得艺术特点181、简论李商隐得咏史诗182、李商隐得“无题诗”得艺术特色183、论李商隐诗歌得艺术特点184、试论李商隐爱情诗得意象185、论李商隐诗得朦胧美186、中晚唐咏史诗得时代特征187、论唐传奇作家得妇女观188、李煜词得抒情特征189、论“花间派”对词创作得主要贡献190、花间词派得成因及艺术风格191、“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192、论李煜词在词史上得地位193、论唐代传奇得主要艺术成就194、比较分析唐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爱情婚姻主题等)195、论唐传奇《柳毅传》与《虬髯客传》得侠义思想196、唐传奇中得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得婚姻理想197、论宋代得爱国诗论198、宋词中月亮意象得描写199、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得意义200、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得意义201、宋词中“月”意象得传承与发展202、宋词中得少女形象分析203、宋词意境与唐诗意境得差异204、论婉约词得风格205、论豪放词得风格206、欧阳修得散文风格207、论“二晏”词得艺术特点208、论柳永词得艺术特点209、柳永词得雅与俗210、谈柳永词中得市民情调211、论李清照词得艺术成就212、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213、李清照婉约词形成得缘由214、论李清照词得愁思215、李清照词创作得社会蕴含与价值216、论苏轼诗歌得艺术创新及其得失217、苏轼、辛弃疾诗词中得鸿雁形象探索218、苏轼词得风格219、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20、论苏轼得“超然”221、论苏轼得婉约词222、论苏轼得出世与入世223、李白、苏轼得人生态度与诗风比较224、苏轼、姜夔词中得小序在词史中得定位225、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论226、辛弃疾词军事意象得审美价值227、论辛弃疾词立功报国情结228、论辛弃疾得农村词229、陆游与辛弃疾得爱国情怀比较230、论范成大田园诗得艺术特点231、黄庭坚诗歌创作232、论江西诗派在诗歌发展中得主要贡献及流弊233、江西诗派诗歌艺术风格研究234、论陆游诗歌得主要艺术成就235、陆游诗歌(或爱国诗,或纪梦诗)研究236、论“永嘉四灵”得诗歌特点237、严羽《沧浪诗话》得诗论意义238、周邦彦词得艺术成就239、论姜夔词得主要艺术成就240、论吴文英词得主要艺术成就(四)元明清部分241、浅论元杂剧繁荣之内因242、元杂剧得梦境描写243、论关汉卿得戏曲艺术成就244、浅论窦娥得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45、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得塑造246、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247、论关汉卿得历史剧248、关汉卿喜剧中得弱小女子形象249、《琵琶记》中蔡伯喈得艺术形象250、论王实甫《西厢记》得主要艺术成就251、《西厢记》中崔莺莺(或张生、红娘、崔夫人)得艺术形象252、论白朴得戏曲艺术253、论马致远得戏曲艺术254、浅析纪君祥《赵氏孤儿》255、浅析郑光祖《倩女离魂》256、论元代得“水浒”戏257、论元代得公案戏258、论元好问诗歌得主要艺术特点259、论萨都剌词得主要艺术特点260、《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分析(或柳梦梅)261、《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262、牡丹亭得人文主义色彩263、论《西厢记》与《牡丹亭》艺术结构得异同264、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65、论《三国演义》得文学价值266、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得艺术特色267、《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浅析(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赵云、魏延、司马懿、郭嘉等)268、《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269、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得“哭”270、《三国演义》中得战争描写艺术271、论《三国演义》中得史实与虚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272、论《水浒传》得主要艺术成就273、论《水浒传》得招安结局274、《水浒传》得忠义观275、《水浒传》中得战争叙事艺术276、《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主题得审美比较277、论《水浒传》得人物形象塑造278、《水浒传》中得人物形象浅论(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浪子燕青、杨志、吴用等)279、《水浒传》中得女英雄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280、《水浒传》得坏女人形象(潘金莲、王婆、潘巧云、阎婆惜等)28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282、《水浒传》中得宋江形象及其成因283、《水浒传》李逵与鲁智深形象之比较284、《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285、从潘金莲瞧《水浒传》得婚姻与爱情286、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得悲剧性287、陈忱及《水浒后传》研究288、论《西游记》得主题289、论《西游记》得叙述结构290、论《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291、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292、论孙悟空形象得悲剧性293、浅析《西游记》中女妖形象294、沙僧得合作精神与协调艺术295、唐僧得领导艺术296、“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297、“吴中四才子”(或唐伯虎,或祝枝山,或文徵明)298、“唐宋派”代表归有光299、论“公安派”创作300、论“竟陵派”创作301、论明代俗曲得“色情”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302、论晚明小品得写作特点303、从小品文瞧晚明文人心态304、论明代公案小说得类型与源流305、《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得文化警示意义306、《金瓶梅》女性命运悲剧原因分析307、《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分析308、《金瓶梅》不同类型女性心理剖析309、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310、论《儒林外史》得结构特点311、从《儒林外史》瞧明清科举制度312、《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形象论(范进、周进等)313、《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314、论《儒林外史》得写人技巧315、《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316、《二拍》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317、浅析“三言”得主题思想318、“三言”、“二拍”中得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319、论“三言”、“二拍”得结构技法。
古代文学小论文(白居易感伤诗)

论白居易感伤诗体现的精神内涵摘要与带有现实功利色彩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反映了白居易的真正人生体验。
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流露了白居易的恻隐之心、慈爱之怀、友义之情、故园之思。
从总体上评价,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感伤诗精神内涵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因此,感伤诗是感物道情的诗作,如:由眼前境遇引发的伤春、对故乡的思念、对亲友的追忆惦念,由身世凄凉的歌女与自己遭遇相似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等等。
与反映现实、带有功利性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是表现人生境况、生命体验的诗,诗歌表现领域由现实世界转向内心情感世界,脱离了中唐尚俗务尽的功利化主流诗风。
多样化的主题使感伤诗成为人生体验的史诗,嗟老忧生、离愁别恨、悼亡之悲、羁旅之苦、仕途坎坷、故园之思等种种人生遭遇和感受都在诗中有所反映。
白居易笔下的审美客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嘘唏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
精神内涵感伤诗的产生受到由白居易的世界观、人生道路、中唐社会特点、文人传统所影响。
封建时代正直的下层知识分子虽然有爱国、爱民的情怀,但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们在人生前期以积极的进取心介入社会,可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容易遭受排斥和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以清醒的头脑反思现实社会。
一些文人在对理想失望后,希望通过钻心佛道两家义理寻求精神寄托,把文学表现领域转向对人生悲怨的抒写、对命运的观照上。
感伤诗流露出诗人对生死、衰老、贫困的烦忧,因仕任远方有家难归的苦愁,对命途蹭蹬的喟叹,白居易力图从佛教义理中寻求解脱,但无法完全以旷达的胸怀对待人生,感伤诗体现了中唐社会衰落时期穷愁落寞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感悟,是封建时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目录一、内容简述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文献综述 (5)(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概述 (7)(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的定义与特点 (8)(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的发展历程 (9)(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的分类与风格流派 (11)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主题研究 (13)(一)爱情主题 (14)(二)友情主题 (16)(三)亲情主题 (17)(四)哲理主题 (18)(五)自然景观主题 (19)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艺术手法研究 (20)(一)象征手法 (22)(二)隐喻手法 (23)(三)比喻手法 (25)(四)夸张手法 (26)(五)对比手法 (28)五、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风格研究 (29)(一)豪放风格 (30)(二)婉约风格 (32)(三)田园风格 (33)(四)边塞风格 (34)(五)现代风格 (35)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比较研究 (37)(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比较 (38)(二)不同时期诗歌的比较 (39)(三)国内外诗歌的比较 (40)七、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创作实践与思考 (42)(一)诗歌创作过程分享 (43)(二)诗歌创作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44)(三)对未来诗歌发展的展望 (46)八、结论 (47)(一)研究成果总结 (48)(二)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49)(三)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的展望 (51)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古代、现代诗歌的分析与比较,本文将从诗歌的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揭示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对古代诗歌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唐诗、宋词等代表性作品,分析其在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本文还将对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毕业论文-白居易的洛阳情结

毕业论文-白居易的洛阳情结优秀设计白居易的洛阳情结The complex of Bai juyiTO Luoyang摘要:唐代诗人中,白居易与洛阳最有缘。
他被洛阳城内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深深吸引着,他经常游逛观光,对龙门、天津桥及私家园林均做过生动的描绘。
尤其诗人历经宦海风波,身心俱疲,加上身体欠佳,抽身长安,洛中养老是多年的愿望。
身闲心乐是白居易晚年追求的生命体验,自足是白居易晚年洛阳生活的一大思想特点,以洛阳为人间仙境,以洛下生活为人间仙境。
但是时其闲适诗歌不再为时事而忧叹,不再回响有志之士的抑郁、落拓、苦闷之音,不再表现儒家精神中对社会的责任,这是诗歌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白居易从长安长归洛阳,在长达三十年时间里,白居易始终关注着洛阳、牵挂着洛阳,不管任职中央,还是地方做官,不管仕途顺利,还是惨遭贬罚,白居易对洛阳的感情和思念始终绵绵不绝、愈久弥深。
本文首先从白居易的洛阳之行考辨谈起,其次论述了白居易的香山情结、山水情结、牡丹情结、诗作情结、居洛情结、葬洛情结和佛教情结,最后探讨了白居易洛阳情结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洛阳;中隐思想;情结Abstrac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s, Bai Juyi was the most close friend of the Luoyang. He was deeply attracted by the exquisite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extensiv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went frequently sightseeing to Longmen grotto, the Tianjin bridge and the private botanical garden and made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m. After the official circle disturbance, the poet’s body and mind was all weary, he leaved Chang An with his unsound health. Since then, living in luoyang after his retirement has been his dream. Self-ent erainment and leisure featured Bai Juyi’s old age life experience. With self-satisfaction, Bai Juyi took Luoyang as a fairyland and lived there like a god in the humane world. But after his failure toachieve his ideal of managing both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his poetry no longer describes canurrent events, contains worries sighs, or boost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sential to the Confucius doctrine. During his return from Chang An to Luoyang, which lasted more than 30 years, Bai Juyi always payed close attention to Luoyang, worried about Luoyang. Whether being a senior official or a low rank civil servant, Bai Juyi always missed Luoyang and his affection for Luoyan grew deeper and more profound as the time went. This paper firstly conducts a analysis on Bai Juyi’s visits in Luoyang; then analized seperately Bai Juyi’s affection to Luoyang's Xiangshan temple, to Luoyang’s natural beauty, to Luoyang peony, to the poetry about Luoyang, to the life in Luoyang ,his decision to be burried in Luoyang and Buddhist complex in Luoyang; and at last,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Bai Juyi’s effection to Luoyang.Key words: Bai Juyi; Luoyang; beahermit thought; complex目录引言 (1)一、白居易洛阳之行考辨 (2)二、白居易的洛阳情结 (4)(一)山水情结 (4)(二)牡丹情结 (5)(三)诗作情结 (6)1、作诗咏洛阳 (6)2、存诗于洛阳 (6)(四)居洛情结 (7)1、独特的中原文化 (8)2、独特的城市地位 (8)(五)葬洛情结 (9)1、留骨洛阳的疑问 (9)2、留骨洛阳的原因试析 (10)(六)佛教情结 (10)三、白居易洛阳情结的审美价值 (11)(一)洛阳之于白居易的文学 (11)(二)白居易之于洛阳 (13)1、文学价值 (13)2、诗化洛阳 (13)结语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5)后记 (17)引言白居易,字乐天,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其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歌理论述评[摘要]白居易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
他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要求,主张文学创作要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形式上要通俗易懂,内容上要“直书其事”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
为此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他的诗歌理论针对中唐时期的社会矛盾而发起,在与朋友的书信中得以阐释。
本文先简单的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进而从诗歌的创作及功用的角度对白居易诗歌理论进行评述。
体现白居易诗歌理论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思想内容;创作原则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所作的讽喻诗,在相当的广度上和深度上揭露了中唐社会的黑暗和下层人面的疾苦。
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诗》、《采诗以补察时政》等文章中,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思想。
这其中既讨论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又强调了诗歌的现实功用。
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一、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作家的创作既表现社会现实又表达个体思想。
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大量反映社会疾苦,这与其生活的时代特点以及白居易自身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中唐时期,唐朝由盛转衰。
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重重,战乱不断民生凋敝。
政治上腐败加深,对老百姓的盘剥也加重了,整个社会日渐动荡不安。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文人们的创作题材和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从边塞田园诗的写作转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文学创作,这其中的重要诗人就有白居易。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基础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父白季庚是明经出身,做过彭城县令等官职。
白居易的母亲善良贤惠。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白居易从小就有了一个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了白居易良好的学识修养。
白居易的少年时代,由于藩镇动乱的影响、父亲任所的变动,辗转各地。
这样的经历使白居易从小就感受了百姓的疾苦,为他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打下基础。
他从小聪明过人,想通过考进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刻苦攻读而通过宣州府的乡试、后又一举登进士第。
初入仕途的顺利,让白居易对自己的未来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抱负,产生了兼济天下的情怀。
在与元稹相识备考的日子里,白居易思考时事写出了《策林》七十五篇,对当时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后来他们以相近的平易流畅诗风,共同开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元白诗派”。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但仍充任翰林学士并可草拟诏书。
因为可以参与国家机要,陈述自己的见解,白居易显示出了很高的政治热情。
他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对一些负面现象也直言上谏。
这一时期白居易创作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重要时期。
白居易和好友元稹等以新乐府诗歌为轴心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这种有利环境下创作的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是值得称道的。
这既是诗人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诗人兼济天下情怀的集中展现。
2.出任江州司马,人生转折“唐代文士多有遭贬的经历,这对其仕途、生活、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贬谪期间,他们悲歌哀吟,抒忧泄愤,抒发各种各样的感受,文学作品是生活和情感的产物。
因此丰富多彩的贬谪生涯,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5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白居易所坚持的儒家思想。
白居易的一生也因此分为前后两期,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对白居易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结交的朋友中有了僧人和道人,诗歌也开始恬静恬淡。
关心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讽喻诗少了。
而侧重于表达个体感情的闲适诗与感伤诗多了。
在这之后,白居易也改任过别的官职。
甚至在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改任秘书监回到长安。
但他还是选择了隐退,远离政治争斗。
二、“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本质论关于诗歌本质,白居易之前已有源远流长的“诗言志”说和“诗源情”说。
而白居易对诗歌本质的看法为这种说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2]423《策林六十九》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白居易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诗歌创作发生原理的理论基础之上以及人的感情具有相同共通性的心理规律上。
对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白居易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既重内容又看着形式,反对脱离内容流于形式的文学作品,对后人的创作及诗歌发展产生了导向作用。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策林•议文章》、《策林•采诗》、《新乐府序》、《与元九书》及诗作《采诗官》、《寄唐生》等作品中。
这些理论集中表现了白居易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积极进取坚持讽喻美刺的诗学思想。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把诗比作果树,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比作“根”和“实”,把艺术形式比作“苗”和“花”。
“情”和“义”,属于诗歌的内容方面,“言”和“声”属于诗歌的形式方面。
“系于意,不系于文”。
这体现了白居易对诗歌本质内容的见解,诗歌的根本是表现思想感情,反对脱离内容的唯美主义的形式追求。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白居易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揭示。
其过程是感于事,动于情,形于诗。
整个创作过程以“情”为核心,诗不是对客观之事的简单描写而是对人的感情的抒发。
“情”是诗歌创作的关键。
对“诗言志”的传统观点做了继承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作品的题材上,人批判梁陈时期“嘲风雪,弄花草”的诗风。
1.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白居易坚持“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
它要求诗歌反映现实,为政治时事服务,反对诗歌空有形式而无内容。
“时”和“事”主要指国家的兴衰,朝政的得失,人民的疾苦等。
为时为事而做不为文而作的创作原则,突出了诗歌创作的思想性,加强了诗歌与政治的联系。
他在《读张籍古乐府》中写道:“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对张籍的乐府诗进行了称赞。
联系唐诗的发展来看,这是对以杜甫为代表的关心国计民生,表现社会政治内容诗歌的经验总结。
在白居易之前,一些理论家谈到创作要反映现实之物。
如陆机提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3]170多指自然之物。
对比之下,白居易要求诗歌描写的“事”是指带有强权政治内容的事,特别是指能反映民声疾苦的事。
超过了之前的诗歌理论水平。
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代表着一种进步的文学创作思想。
2.创作方法上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在诗歌创作中,“情”是出发点,“义”是落脚点。
白居易不仅理论上提倡,创作上也坚持这样做。
内容与形式较好的结合,反对使用过于华丽的文辞而忽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表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的是一种“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实录是就方法,而直笔更侧重作者的写作态度。
白居易强调“直歌其事”,并不注重比兴。
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下客观现实。
这不仅是创作的要求,而且与白居易为官兼济天下的要求是统一的。
首先要求诗歌要真实的反映现实,不虚美不粉饰太平,客观公正的“直歌其事”。
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白居易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写民生的诗篇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是反映真实即“写什么”的问题。
为事不为文要求诗歌关注、反映、影响现实。
在白居易看来,诗歌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创作活动,诗歌要反映社会中的现实和人生。
因此对人民的疾苦必须要“直书”要“实录”。
白居易在《秦中吟序》中写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焉”。
“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这些诗歌真实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与“直笔”和“实录”的创作原则相对应,在方法上则有了相同的要求。
首先要有严格的真实性,诗中所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以及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其次要有一定的政治性,诗歌反映生活体现社会问题。
针对弊政进行讽喻,“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再次要有一定的典型性,白居易要求诗歌所描写的具体生活内容,应当有某种普遍的社会意义。
白居易提出“情者系于政”,诗歌要体现兴利除弊的政治目的,这样才有社会价值。
而直笔、实录便是白居易诗歌功能追求的体现、是想实性与人民性的表达。
3.尚实、尚俗、务尽的艺术主张为时为事而做的创作原则,要求诗歌在艺术上要尚实、尚俗。
即诗歌要真实而又通俗,这样易于接受也才能真正发挥讽刺批判的作用。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实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提出了尚实尚俗的艺术主张。
新乐府的形式自由,要求诗歌在内容上做到真实可信。
在《策林六十八》中说:“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采用一诗议一事真实而又富有批评效果。
在语言上提出“质而径”、“直而切”的主张要求浅显易懂,而不注重委婉含蓄,突破了儒家诗学的一些诗歌主张。
例如“微而婉”的要求。
在形式格律方面,白居易要求做到音节和谐,文字流畅,容易吟诵,便于传唱。
使诗歌通俗百姓易懂,这是其诗歌具有人民性的表现之一是对古代文学和诗论的一个贡献。
4.诗歌通俗化的意义白居易的诗歌具有清新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
这非常有利于百姓的接受与诗歌传播。
白居易曾指出写作诗文的通病是追求繁多的形式,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没有达到写文做诗的目的。
为了诗歌的通俗易懂,白居易不断进行修改和锤炼。
这样的创作态度使得白居易的诗日渐成为通俗易懂的典范。
如我们熟知的《卖炭翁》等。
内容的现实性与人民性与形式的明了性与通俗性,一方面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另一方也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
针砭时弊而又通俗易懂,诗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引起了百姓的共鸣,在民间大量流传。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便是最好的体现。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道:“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益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这样的诗歌理论连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诗人。
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歌的历史使命在白居易看来,诗歌不但可以“感人心”,而且具有多种作用。
如可与反映社会生活,反映民生疾苦,具有认识作用;也可以抒写诗人内心的欢娱之情、闲适之情,具有愉悦作用。
在《与元九书》中说:“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这表明诗歌具有多种作用。
虽然诗歌具有多种作用,但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更强调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
其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直接表现在关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任务的论述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