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导语:诗词歌赋本是古代学者用来抒发自己感情、调理生活气氛所作。

白居易作为唐朝的有名诗人,对其诗歌艺术特点的研究剖析,既有益于对唐朝文化的深入认识,也有助于现代学者对其艺术特点的学习及参照。

一、白居易诗歌介绍(一)白居易背景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议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宽泛,形式多样,语言平和平时,有“诗王”之称。

宦途上,其官至翰林学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其很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代学习和背诵。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白居易的诗歌大概能够分为四类:讽喻诗、安逸诗、感觉诗和杂律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对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满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安逸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慨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

”因为杂律诗中的艺术特点难以用语言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波及政治看法,因此本文将原有分类略加改正,从养生诗、安逸诗、亲情诗三方面来叙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

二、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点(一)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点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含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

此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

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绘的是其经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

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爱创新体裁,这也反应了白居易喜好自由,不受拘束,安逸养生的生活状态。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点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用的资料。

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时会常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行及的东西,他更着重自己涵养。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乐乐课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乐乐课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乐乐课堂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以清新、自然、真实而著称。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生活、人情世故、自然景物等多个方面,作品内容丰富多样。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简练、表达直接。

他注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而是追求文字的真实和朴素。

他的诗句往往直接传递思想和情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情感表达。

其次,白居易的诗作情感真实、质朴。

他常以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他的诗歌多以平凡的生活为题材,抒发自己对人情世故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亲切感和共鸣。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富有艺术感和个性特点。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精细的描绘,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形象。

他的诗意深邃,含蓄而独特,常常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以真实、质朴为主,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生活的写照,同时兼具艺术性和独特性。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中最擅长讽喻诗的一位,他以其精湛的诗才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善于运用类比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类比手法。

他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类比,使其具有相似的特点或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通过类比,他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他在《赋得史解狐忠烈度》中写道:“欲叩羊门似解狐,人言两眼都没主;有八瓣儿屈钩钩,愿爲丝带明相结。

曲终一劒无鶻鹘,善使三尺见真覺;羊破解有钩不住,贪食反致纡方缺。

”通过将狐狸和解人进行类比,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对狐狸奸诈行为的讽刺和对解人忠诚行为的赞颂。

二、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白居易在讽喻诗中也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通过夸大和颠倒事物的特点,以达到讽刺或嘲笑的效果。

例如,在《咏雪》中,他写道:“不劳杨掩菡,岳句千峰压;正未半筠摇,江声万壑发。

”通过夸大雪的能力和威力,他既表现了雪的美丽和壮观,又以此讽刺了杨花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三、善于运用插叙和借代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还常常运用插叙和借代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借用一些事物,来间接表达他对其中一种现象或情感的看法。

例如,在《红蕉篇》中,他用借代的方式,将一棵红蕉树比作立志自强的人,通过树的成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四、善于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效果。

他常常运用对仗、排比、转寄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更易于领会他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在《咏雪》中,他借用了对仗的手法,将雪的美景与杨花的凄凉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诗句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五、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常常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幽默和机智的言辞来达到讽刺和嘲笑的效果。

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叙事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白居易的叙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备受赞誉。

一、情感真挚
白居易的叙事诗情感真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注。

他的叙事诗中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感伤,这种情感真挚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二、细节生动
白居易的叙事诗中具有丰富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描写草的生长过程,表现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三、情节曲折
白居易的叙事诗情节曲折,常常采用倒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例如《长恨歌》中通过回溯历史,揭示出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四、语言简洁
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简洁,表达深刻。

他善于运用想象力和联想,通过简洁的语言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极简的语言表达出琵琶的音乐之美。

总之,白居易的叙事诗以情感真挚、细节生动、情节曲折、语言简洁为其艺术特色,成为唐诗中的精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诗歌特点每个诗人的写诗特点风格都不一样,对比其他诗人的风格由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特点,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的特点1、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2、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3、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4、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特色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平易浅畅.这种平易浅切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正起到了瓦解旧的诗歌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作为,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前四句重在写草,是统写,后四句则转而写别.古道、荒城在耀眼的绿色中离别的滋味,芳草也就结缡得满是别离的的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白居易诗歌分类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以其感伤诗而闻名。

白居易的感伤诗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情感真挚:白居易的感伤诗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对生活琐事的愁怨抑或对世事变迁的惋惜,都表达出他真挚的情感。

2. 人文关怀: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常常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和同情。

他用平实的语言描述贫寒与悲欢离合,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让读者在诗中触动心灵。

3. 表现手法多样:白居易的感伤诗运用了多种手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包括写景、描绘人物、抒发情感等。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简洁明快:白居易的感伤诗大多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不拘泥于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

他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5. 唯美意境:尽管白居易的感伤诗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和忧伤,但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唯美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给人以舒缓和安慰。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文坛影响甚大,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晰的寓意和意象: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通过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来表达讽刺的目的。

他以一种简练明了的方式将虚实相取、意象转化为文字来传递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批判。

比如他的《新婚别》一诗中,以婚姻为载体,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讽刺,读来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

二、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以一种疏离的情感态度来嘲讽现实。

他以轻松的语气,以嘲讽的视角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际关系的想法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大梨栗谣》,通过嘲笑一个食量巨大而贪婪的人物,既表达了对社会贪欲的批判,同时也寓意了人心险恶以及生活的困境。

三、取材广泛、富有变化: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他的取材广泛、富有变化方面。

他的诗中涵盖了各个社会领域的人物和事物,如官场、民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他通过多样化的寓言和隐喻,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他的观点相融合,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四、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语言上具有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他擅长运用凝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出具体的社会现象。

他的文字表达简练明了,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三个字就能点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他巧妙地运用寥寥数语,使形象直观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五、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的能力上。

他的诗作中所涉及到的话题多为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人情冷暖等,他通过讽喻和比喻的手法,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有所思考。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取材广泛、富有变化、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等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论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论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论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并分析其与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的关系。

1.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概述白居易以其简洁明快、自然流畅的语言著称。

他注重表达情感和人生哲理,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观察。

以下是几个突出的特点:1.1 自然真实白居易追求真实而自然的写作风格,倾向于用通俗语言表达复杂思想。

他善于运用平实朴素的文字描绘事物,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笔下世界的美丽与深情。

1.2 深邃感情白居易常常通过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倾诉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他在诗中表达对爱情、友谊、家庭和生活的思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追求。

1.3 社会关怀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关注。

他用平实而深入的文字描绘社会百态,表达对贫苦农民和下层社会的同情与呼吁。

2. 白居易的诗歌与当时时代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和开放的阶段之一。

以下是探讨白居易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几个方面:2.1 文化氛围唐朝是一个以文化兴盛著称的时期,汇聚了众多才子佳人和文学家。

白居易身处这个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潮和创作格调的影响。

2.2 社会变革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农民起义、政权更替等重大社会变革。

白居易通过描写社会现象与人民生活,折射了这一时期的动荡和社会问题。

2.3 政治思想唐朝中后期盛行儒家思想,白居易也受到其影响。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对人类伦理道德、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探索与反思。

结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他的作品体现了真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深邃感情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同时,他在唐朝兴盛文化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独具魅力的艺术成果。

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窥见时代风貌的观察者和启迪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上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的诗风,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首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如有名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等。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实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则更欣赏杜诗通俗化的倾向。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籍、王建、元、白等人由于诗风相近,成为元白诗派的主要成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作诗2800余首,有“诗王”之称。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前两类体现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二、白居易诗歌的风格 (一)通俗 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叫做通俗。 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苏轼评之曰“白俗”,王安石评之“白俚”。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美之为“务在分明”。清代的沈德潜称之为“浅易”、(《说诗晬语》)“平易近人”(《唐诗别裁评语》),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白居易的通俗,是经过修改加工的产物。白居易的好友、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张籍的诗,也平易晓畅。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则容易却艰辛。”这就表明,通俗是来之不易的。 在唐代诗人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提倡通俗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他俩是诗友,又是挚友,世称元白。他们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们主张通俗,就大大促进了中唐诗歌的改革。特别是白居易,影响最大。他的《与元九书》,可以说是中唐诗歌改革的纲领。其中,生动地描绘了他的诗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巨大影响。上至王宫贵族、达官显要,下至黎民百姓,贩夫歌伎,无不喜诵白诗。为何白诗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俗。 那么,通俗的特点究竟何在呢?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新乐府序》)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言必有据,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这里提出的质、径、直、切四条标准都有来历,其涵义与所谓“俚俗”绝不相同。根据典据,可知“质”的意思是质实、真实,“径”的意思是不费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切”的意思是表达(包括运用比兴等手法)真切易晓。简言之就是:质朴、率真、切实。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所提倡的通俗,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唐诗歌发展史上的巨大潮流。白居易不仅在理论上提倡通俗,而且在创作上也实践通俗。他的《秦中吟》、《新乐府》就是推行通俗诗风的力作。 通俗既追求艺术表达的浅显,又追求思想内容的深刻。因此,它浅而深,而不是浅而薄。它浅中藏深,寓深于浅。浅,显示出它的通脱、俗拙;深,表明了它的深刻、充实。叶燮《原诗》云:白居易的“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显。”薛雪云:“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这都道出了通俗的妙处。言浅意深,平易近人,是通俗的最高境界。俗有通俗和庸俗之分。平易浅显是通俗,俗不可耐是庸俗。唐代许多民歌都通俗而有情致,是诗人学习的范例。白居易和他的诗友元稹、张籍、李绅、刘禹锡都吸收了民歌的精华。如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可见通俗的诗是不卑俗也不浅薄的。 在诗歌批评领域里,“俗”是一个应用对象十分宽泛甚至随意而且随时间间距而变动、随评价者的趣味和古典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负面评语。接近世情、内容普通、情调不高的被称为俗,新兴的、特别是有民间下层背景的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俗,使用过多、老套的形式和手法也被称为俗。任何形式和手法,任何题材,只要在评论者看来使用不当,太冒险或太一般,都可能被视为俗气。鲍照曾被齐梁人视为俗,李白、杜甫也曾被宋人视为俗,其他小一些的诗人更不必说了。 白居易诗歌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用语流便,平常事、口头语、眼前景,意到笔随,“称心而出,随笔抒写”,意深而词浅,很少使用典故。僧惠洪《冷斋夜话》甚至说,白居易诗成之后,“老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此话虽不能视为信谈,但至少可以说明白诗的通俗平易。应该指出的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平易晓畅,是千锤百炼后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并非信手拈来,正像赵翼所说:“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刘熙载《艺概·诗概》也曾经指出这一点:“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宋人周必大也曾经指出:“香山诗语平易,文体清驶,疑若信手而成者。闲观遗稿,则窜定甚多。” 由此可见其良苦的匠心。而袁枚的“平淡”也并非矢口而道,他所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惨淡经营之后的不经意。 元、白之诗,之所以能风靡天下,雄视百代,同诗人锤炼字句有关。因此,元、白之通俗,绝非粗制滥造,而是千锤百炼的。在锤炼过程中,诗人尽量采用民间语言,以口语入诗,并对口语进行加工改造,惟求词能达意,明白晓畅。所以白诗能够雅俗共赏。俗与雅,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相反相成的。要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有雅有俗,方为上乘。元白之诗,就是如此。《长恨歌》就是这样的作品。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凡夫俗子,无不喜爱。故吏部、礼部选举人才,常以白居易的诗为评判的标准,而广大的人民则以会吟咏白诗为荣,连长安的歌伎都以会吟诵白诗而抬高了身价。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风是俗中有雅、雅中元、白之通俗,绝非粗制滥造,而是千锤百炼的。在锤炼过程中,诗人尽量采用民间语言,以口语入诗,并对口语进行加工改造,惟求词能达意,明白晓畅。所以白诗能够雅俗共赏。俗与雅,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相反相成的。要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有雅有俗,方为上乘。元白之诗,就是如此。正如叶燮在《原诗》中所说:“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至于元稹诗风,也是如此。 (二)轻艳 通俗,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有不同的色彩。虽然元白都以通俗着称,但因他们气质、性格、出身、经历、习惯、兴趣等等的差异,其诗风也迥然有别。苏轼说:“元轻白俗。”这里用了一个“轻”字就把元白的诗风区别开来了。元稹虽也通俗,但却俗而轻;白居易则俗而不轻。所谓轻,绝非轻薄、轻佻,而是轻浅、轻艳。它虽也尚俗,但色泽鲜润,色彩斑斓,兼纤秾、繁缛之美;而白居易则崇尚一个“淡”字。故元稹为艳俗,白居易则淡俗。白诗的通俗是浅、淡、清,元诗是轻、浓、艳。元稹的轻艳自有特色。它色彩浓,密度稠,层次厚,甚至给人以腻的感觉,并时有雕琢的痕迹。唐代的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学浅切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白体’。”这种评价对元稹虽有微词,但的确指明了元白之间诗风的区别。 元、白诗风,对于新乐府运动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元、白诗派的四人中,风格也各有特色,成就也自有不同,张、王成就逊于元、白,影响也不及元、白。就元、白而言,则元逊于白。白诗质朴平实,剀切深刻,一针见血,一目了然,平淡自然,活泼自如,现实主义精神很强。(剀切:讽喻) 下面重点赏析几首白居易的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