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白居易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e4ba281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b.png)
[白居易诗歌鉴赏]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的诗歌篇(1):白居易诗歌的鉴赏白居易诗歌的鉴赏一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浅析白居易的平易通俗诗风

浅析白居易的平易通俗诗风众所周知,平易通俗、明白易懂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特点。
苏轼《祭柳子玉文》中提到过“元轻白俗, 郊寒岛瘦”。
“白俗”即在指白居易的浅俗。
然而我认为白居易的浅俗,做到了“妇孺皆能看懂”“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已经不是一个俗字能评价得了的。
他的俗并不是肤浅庸俗,而是语言平易近人,人人能够领略其意。
正如每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追本溯源一样,白居易平易通俗的诗风也有其独特的形成来源。
本文就其诗风引发出对白居易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信仰与思想的初步探讨。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平易通俗诗风成因的一大主要因素编是他的爱民之心和大众意识。
在《寄唐生》中,白居易明确表示他写诗的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诗歌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因此就决定了他诗歌的受众面必须是广阔的,不能只有王公大臣或文人骚客看得懂。
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每个平民百姓都要看的懂,他以平民的视角所写的平民之事,所道的平民之情才能起到作用。
正因为他“为民而作”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所以他的诗或以人民为描写对象真实地反映他们的际遇,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写诗人自己的生活处境,抒发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貌似旷达却充满抑郁心情。
白居易的目的似乎要在天子与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天子乃至天下乃至后人真正了解当时的民生疾苦。
所以,如此庞大的抱负,如此广阔的受众面,如此伟大的目标,诗风如不浅显易懂、平易通俗又怎么能流传的开呢?如果诗作流传不广,受苦受难的人民理解不了,便无从谈让天子知,让人民知,让天下知了。
白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岁种薄田一顷馀”的农民,“扎扎千声不盈尺”的织缭绫女工,“荷簟食,携壶浆”到田里送饭的妇女和儿童,带着孩子挎着敝筐拾麦穗的贫妇,“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贫苦村民,沦落天涯嫁给商人妇的琵琶女……这些活生生的人物都是贫苦大众的代表,白居易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同情心,他常因他们而热泪青衫盈眶湿,他的同情心让他一生耕耘不缀,为民而歌。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写出来的诗歌也是自成一体,我们看看下面的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摘要】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由被贬江州司马改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
他在忠州将近一年的贬谪生活,在这期间曾创作了120多首诗歌。
这些诗歌有很多反映了巴渝地区独特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故,也表达了他在任职期间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
【关键词】白居易;巴渝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巴渝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巴,乃古巴国所在地,治所在江州(今重庆);渝,乃指渝水,为嘉陵江古称。
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1]P1忠州处于三峡腹地,虽然荒僻,但面对气势雄伟的长江,背靠崇山俊岭,不仅有三峡胜景,还有许多历史遗迹,更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还有充满异域情调的民情风俗。
忠州文化在巴渝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历代名人学士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其地均有翰墨传世,白居易也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在忠州任职将近一年多,他前前后后写下了将近120首优秀的诗篇。
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以下将主要从两个大方面简单论述:一、白居易的忠州诗的主要内容(一)借助巴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抒发自己感情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之时恰好是阳春三月,此时的长江两岸,峰峦耸峙,草长莺飞。
优美的三峡风光,使白居易惊喜不已。
他沿途赋诗,描山绘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巴渝地区自然景观的认识,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的苦闷情怀。
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篇。
例如《入峡次巴东》、《初入峡有感》、《夜入瞿塘峡》、《题峡中石上》、《滪滟堆》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乐府是汉代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府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搜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下面我们主要是来了解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是活跃在中唐时期我国诗坛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都具有淳朴自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
其诗歌创作的通俗性和写实性两大特点,都集中表现在新乐府诗的创作之中,因此,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即引起了古今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分析挖掘其创作的通俗性、写实性。
《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他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
这些现实主义诗歌对中唐社会的政治弊端、社会黑暗、赋敛苛暴、宦官奢靡、民生疾苦等不良习俗都有所反映,体现了他“为时”、“为事”而创作的理论主张。
一、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白居易新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显示出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特点。
一般叙述到最后,往往发出议论,对所写的事件作出明确的评价。
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
在他的著名篇目《红线毯》的诗下小序里,明确表明此诗题旨在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
咏“红线毯”为何“忧蚕桑之费”呢?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
诗的第一部分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精工细作的过程。
通篇的记叙后,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喝问,表现了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生》)的精神:宣州太守知不知?这不是一般的询问口吻,乃是一种反诘语气,是责问,是有力的抨击。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一丈毯”就需“千两丝”,那么“披香殿广十丈余”,又该耗费多少蚕丝啊。
诗人内心痛苦而愤慨,以致不能不喊出更为振聋发聩的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控诉,是怒斥,锋芒毕露,无所畏惧。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文坛影响甚大,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晰的寓意和意象: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通过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来表达讽刺的目的。
他以一种简练明了的方式将虚实相取、意象转化为文字来传递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批判。
比如他的《新婚别》一诗中,以婚姻为载体,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讽刺,读来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
二、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以一种疏离的情感态度来嘲讽现实。
他以轻松的语气,以嘲讽的视角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际关系的想法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大梨栗谣》,通过嘲笑一个食量巨大而贪婪的人物,既表达了对社会贪欲的批判,同时也寓意了人心险恶以及生活的困境。
三、取材广泛、富有变化: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他的取材广泛、富有变化方面。
他的诗中涵盖了各个社会领域的人物和事物,如官场、民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他通过多样化的寓言和隐喻,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他的观点相融合,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四、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语言上具有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他擅长运用凝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出具体的社会现象。
他的文字表达简练明了,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三个字就能点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他巧妙地运用寥寥数语,使形象直观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五、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的能力上。
他的诗作中所涉及到的话题多为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人情冷暖等,他通过讽喻和比喻的手法,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有所思考。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取材广泛、富有变化、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等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如下是有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其诗歌创作主张如下:①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②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
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③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
《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④作诗的标准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出色的诗人白居易,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和自然妙趣等特点,广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他晚年更以“中兴三百年之后,文人无出其右者”的自豪之言,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之重大。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作品、艺术特色与文学地位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位大诗人的传奇人生。
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最为活跃的诗人之一,创作的诗歌范围广泛,涵盖了楚辞、乐府、绝句、长篇叙事诗等不同的体裁,且涉及生活、思想、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
他的最高成就便是“八十七首唐诗中二十首以上跻身于现代汉语诗歌的经典级作品”,这说明了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父死》、《钱塘湖春行》、《赋得双峰插云》等,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代表,涵盖了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创作风貌。
二、白居易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内敛含蓄、洒脱自然、唯美古朴等特色著称。
其中,清新自然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例如《琵琶行》,他用诗歌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琵琶女的歌声,营造出了自然的氛围。
深情绵绵,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浓浓的伤感之情上。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故乡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豪放洒脱,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自由奔放,语言简洁,文字流畅,富有节奏感。
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运用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美景色。
三、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富个性的一位,而他的诗歌艺术特点,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颇高,不但是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对于后世的文坛而言,白居易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的。
诸如辛弃疾、杨万里、唐婉等一批后来的名家,对白居易的诗歌深深感受并进行了借鉴,成为了自己的创作的源泉之一。
白居易诗歌赏析

白居易诗歌赏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文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为流传,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自成一派,既有浪漫唯美的情感抒发,又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白居易的诗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于爱情的描写。
他笔下的爱情,常常带有一种深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感触。
他对爱情的表达,既有温柔的抒发,又有坚持的鞭策。
他的《琵琶行》一诗,便是其典型之作。
诗中描绘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琵琶女李夫人为了留住心爱的丈夫,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诗中带有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惜,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还有许多以咏史为主题的作品。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在他的《长恨歌》中,将历史上著名的杨贵妃一生的悲剧展现在人们面前。
诗中的杨贵妃,既是一个艳丽的女性形象,又是一个充满人情味道的人物。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将个人的悲伤与国家的大义相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此外,白居易还擅长写景和咏物。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把对美丽自然景色的赞美融入对别离之情的表达当中。
他用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幻而美丽的世界。
他的诗中也有不少咏物的作品,如《钗头凤》、《悯农》等等。
这些诗作中,白居易将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赋予其以深层的含义,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题材选择上也颇具创新性。
他深刻的洞察社会现象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使他的诗歌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
他的诗歌从诗情画意到深入人心,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白居易的大多数诗歌传递的思想一目了然,读者能够很快地
理解诗人要表达的主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没有一种固定的语言风格模式,在诗歌
创作中允许作家对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所创新。当然多样性的语言、
饱满的内容都会为诗歌意蕴的形成增色添彩。白居易的诗抛开含
蓄、选择直白、丢弃华丽、选择朴实,这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继
承与发展。白居易诗歌的类型大部分是现实型的,现实型文学更
适合用直白、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诗人选择用自己
独特的语言艺术来实现诗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艺术特征
1.高度的形象性 白居易的语言风格不是在长期创作中不自
觉地形成的,他有自己明确的诗歌创作主张,尤其在诗歌语言方
面。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语言要做到“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把事物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读者
明白易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深刻。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
的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把杨玉环美丽动
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中的人物描写“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卖炭翁》中关于老人贫寒形象的
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观刈麦》中关于
劳动者在艰难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
光”。这些描写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有以上生活体验
的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2.高度的概括性 白居易诗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内传递最多
的信息量,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过程,需要作家高度的语言概
括能力,特别是在诗歌这种对字数和韵律要求很高的文学样式中。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经典爱情叙事诗,诗人仅用120句、
840字完整地记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深闺待娶、受宠奢靡、
惊变死别、睹物伤情的发展过程,很多场景饱含深情,以情写事,
字字含情。这首诗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很容易把它扩展
成剧本或小说,清人的《长生殿》很多情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
张。白居易另一首著名叙事诗《琵琶行》也具有高度概括性。他
以612字详略精当地把一整件事描述出来,中间还不乏对个别情
景精细的刻画,特别是琵琶弹奏的动静地描写非常细致生动——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成为千古
绝唱。
3.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的感染力主要在于其情、其境。白居
易的诗歌情感力量极强,充分体现了他的诗词作品“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的宗旨。很多句子一鸣惊人,例如,他在词《忆江南》
中所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的景色描写,
充满了对自热美丽景色的热爱,承载了作家浓烈的情感。又如,
他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就把司马大人和女子
之间悬殊的地位一下子拉平了,虽是身份不同,但是同命相怜。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关于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非常凄婉,“六
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
和流”,这些句子令人动容,催人泪下。最后李杨在海上仙山上
相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感人肺腑,成为了
后来痴男怨女梦寐以求的愿景。
二、语言艺术运用
1.叠词使用频繁 叠字又叫重文,它的使用不分文体,是诗
歌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语音音节的特点,能
使诗词的形式整齐美观、音韵和谐动听,增加诗词的节奏美和韵
律美。白居易比较喜欢在诗中用叠字,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诗
中使用“叠字”的地方有九百三十多处。白居易是古代运用“双
字”写诗最多的人。叠字的运用,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的整
饬美。叠字的运用也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感受,准确地传达蕴含
于其中的感情色彩,如“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依依田家
叟,设此相逢迎。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叠词不但把作者
的强烈情感很巧妙地表达出来,更能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
强烈的情感。叠字能够更好地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如“袅袅过水
桥,微微入林路。行行何所爱,遇物白成趣”。叠字的使用使诗
获得整齐的形式美,诗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增进情感的强度和
诗歌感染力,又如《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中的“稀
稀疏疏绕篱竹,窄窄狭狭向阳屋”,其中连续使用四个叠字,更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而在《霓裳羽衣歌》中“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珊珊”一句诗用四个叠字来表示数量,一方面使语言
呈现出音乐美,更重要的是感情在文字的强调变化中升华,情感
自然地流露。叠字确实有形式整齐、语感和谐、悦耳动听、节奏
感强、增强旋律美、易诵易记的效果。
白居易的诗用叠字描写景物非常成功,他的诗歌中景物描写
总是在叠字使用后更加自然生动,情景交融,在清新的话语中让
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神韵美和形象美。如“湛湛玉泉色,悠悠浮
云身”,“湛湛”,怒泉水清澈的样子,泉水清澈晶莹,不为外物
所污染;“悠悠”在形式上的对仗,用泉水水流的漓净无染映衬
诗人任性自适、逍遥自在的身心。此外还有如“烟浪始渺渺,风
襟亦悠悠”,“渺渺”表现出了湖水万顷茫然的朦胧美;“悠悠”
更从心理上表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
2.浅近的口语 白居易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通俗型诗歌的代表,
他对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刻意的追求,在创作中甚至不断修改
句子,使其明白易懂。白居易在《寄唐生》诗中明确表示“非求
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要求自己的诗“辞质而径”,目的是“欲
见之者易谕也”(《新乐府》序),他的诗歌语言口语化、大众化,
像是和读者促膝而谈。他甚至用民间俗语入诗,并且不加任何修
饰。清人叶燮《原诗》论断:“元白长庆集,其中颓唐俚俗,十
居六七。”王安石说:“世间俗言语,已被白乐天道尽。”白居易
诗歌流传广就是因为他的很多诗歌口语化后接近现实生活,更容
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拉近了作家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白居易自觉地追求尚俗,语言通俗易懂,不去刻意追求诗歌的意
境。日本学者入矢义高指出白居易是在那个时代以口语入诗的主
要人物。如白集中说,“匹如剃头僧,岂要巾冠主”“匹如身后莫
相关”中的“匹如”,如“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谭笑亦应无”
“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
妨”中的“些些”“百无”也是口语。另外诸如“不妨”“冥搜”
“迷头”“白地”“生憎”等,这些词汇都很生活化,在白居易的
诗歌中还有很多。甚至一些句子成了流传久远的成语、俗谚,直
到今天仍然在用。白居易诗歌对传统诗歌语言尚含蓄的突破可见
一斑。
3.以文为诗 白居易常以散文的形式入诗,在篇章结构、句
法及虚词方面都有体现。他的很多诗歌像散文一样平实,尤其是
叙事诗更能体现出其诗歌的散文化。诗歌的散文化特征使白居易
的诗歌更为亲切、平和,像是在诉说一件故事。传统诗歌中的语
言往往是叠加意象,语序被省略打乱,思维具有跳跃性。白居易
却故意用逻辑严密、语序完整,合于散文语法规范的句式打破传
统诗歌的范式。白居易在写景叙事的时候,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
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白居易的诗用语朴实、简
洁明了,许多诗句平白如话,和散文相差无几,正所谓“搜句总
予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故情趣之旨织,文笔之同致也”。
律诗的格律要求极其严格,尽量避免一字在诗中多次重复,
白居易却不去理会这些在创作中的枷锁,在他的诗中不但出现一
字多用的情况,甚至一字在一句中也有重复,如“爱琴爱酒爱诗
客,多贱多穷多苦辛”“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
君三盏君始知”等,都形成了以文为诗的特点。白居易还有意识
地突破平仄、押韵等诗歌规范,以语助词、虚词等这样的散文化
的词语入诗。语助、虚词本来用于散文写作中,白居易刻意地将
这些用到诗歌中,使诗歌语言散文化。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他把
诗歌的语言通俗性发展到极致,做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他的诗
歌树立了诗歌发展史上语言尚实、尚俗的一座丰碑,也是现实型
诗歌语言风格的一个典范,后世竞相模仿,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