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合集下载

古诗中月的意象

古诗中月的意象

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

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

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

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

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

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

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因同病相怜而自叙身世。

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白居易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美好的场景,孤独的场面,反衬人的寂寞。

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古诗专项训练】《暮江吟》白居易

【古诗专项训练】《暮江吟》白居易

【古诗专项训练】《暮江吟》白居易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傍晚时分,夕阳的光亮投射在江面上,在晚霞的映衬下,江水一半波光粼粼,一半鲜艳火红。

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可爱啊,晶莹的露水像粒粒珍珠,新月弯弯像一张弓。

岁月静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夕阳咱们都见过,晚霞满天非常漂亮,太阳好像是要把身上所有的能量都发射出来才肯下班似的,越是临近黄昏,光线越是美好,白居易赶上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他在形容这道光线时用了一个“铺”字,把夕阳照耀江水时那种宁静祥和的气氛体现出来了,一切都是温柔的,安逸的。

此时的江水呈现出两种颜色,阳光没照到的地方是波光粼粼的银色,阳光照到的地方则被染成了温暖的红色。

见到这样的美景,白居易当场就被迷倒了,他陶醉在夕阳里直到天色暗下来,直到月亮升起。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就是月亮升起之后的景色。

在“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句里,白居易透露给我们两个重要信息:第一,这里的景色太美了,美得让他心生怜爱不忍离去;第二,他说明了当时的季节,九月初三是在秋天。

等到了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给这首诗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尾。

究竟是什么让他觉得这个夜晚惹人怜爱呢?是露珠和月亮。

为什么这时候的露珠和月亮就特别美呢?因为是在秋天,秋露秋月,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物。

白居易这首诗,把江上黄昏到夜晚的景色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色,在他笔下却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了。

我们能从诗中感受到时间在静静地流淌,也能感受到白居易心中的轻松与平和。

●白居易的职场生涯这首诗是白居易去杭州当市长的路上写的。

在去杭州做官之前,他在京城的工作是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这个官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这就是当年李白想干但是没干成的那个活儿,是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令的,国家机要秘书,属于核心官职。

干好这个工作,以后很可能有机会升任宰相。

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古诗词,借着一幅月亮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首诗词以婉约而精致的笔触,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外部的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首先,这首诗词以夜晚的湓亭作为写景的背景。

湓亭位于长安城郊之外的湓浦,是白居易在长安流放时的居所。

诗词开篇即以“此夕苍龙舒若可上重九”为引子,表明了诗人在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湓亭四望的情景。

这里所说的“苍龙”即指月亮,将湓亭的景象与这一夜晚的明月相映成趣,使诗词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环境背景。

其次,诗词的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生动感。

全诗以“湓亭”为视角,通过描写诗人所见的月亮的变化,虚实交融,意象丰富,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中有多处直接而巧妙的修辞手法,如“明园”、“冷镜”、“孤舟”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月亮的,从而增添了整首诗词的神韵和美感。

同时,诗人将月亮与湓亭的景物相结合,使整首诗词更加鲜活而生动。

还有,通过诗词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在异乡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湓亭中的夜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借助湓亭敞开的窗户,远望故乡,把湓亭与故乡联系在一起,美好的湓亭成为他思念故乡的象征。

同时,月亮作为贯穿整首诗词的主题,也代表着思乡之情的象征。

月亮的明与暗,上升与下降,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相辅相成,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词以较长的句子和修辞手法,如对偶和排比等,增加了整首诗词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恐月移湓亭卧,蛟龙无计可凌渠。

”给人以深深的遗憾之感。

整首诗词以较长的句子和较多的修辞,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

总之,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一首描绘湓亭夜景并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古诗词。

通过描绘夜晚的湓亭和其中的月亮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描写月亮的诗句的赏析

描写月亮的诗句的赏析

描写月亮的诗句的赏析描写月亮的诗句的赏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下文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朴实无华,信手拈来,语意简单明了,却又言之不尽。

“疑是地上霜”这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把床前的月光比作地上之霜。

“霜”字用得极妙,霜作为大自然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有两种特征:一种是形态上即色白,另一种就是性质上的寒冷。

诗人用霜来比喻月光,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异乡的孤寂凄凉之感。

其实把月光比作霜并非李白的独创,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也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构思巧妙。

李白吸取前人精华,登高望远,算是运用得最为出色的一个。

“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则将诗人从奇特的想象之中拉回现实,同时向读者交代诗人是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清霜。

这两句主要月描写光,自古描写月光的诗不可胜数,李白的这首《静夜思》突破前人窠臼,将古诗中月光的意象深入广大人们的心中,具有无尽的魅力。

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夜登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

首联点题,“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

从“夜寂”、“独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怅惘的心情。

颔联“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写登楼所见夜景,把秋月之下古城夜景描绘得非常传神。

古人对月亮的赞美之诗

古人对月亮的赞美之诗

古人对月亮的赞美之诗月亮,作为夜空中最耀眼的明星,一直以来都是诗人们倾注深情的对象。

古人对月亮的赞美之诗不胜枚举,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本文将通过几首古人对月亮的赞美之诗,展现他们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诗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也是古人对月亮赞美的经典之作。

诗中,李白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夜晚中明亮的月光,并借此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其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与思念之情。

诗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唐宋时期的浪漫主义为背景,表现了对明月的美丽和神秘的追求。

他通过将月亮与天上宫阙相提并论,以及对岁月的思考,展示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索。

诗三:《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白居易的《长恨歌》并非一首纯粹的赞美之诗,但其中对月亮的描绘让人印象深刻。

他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宫廷中月亮的光辉,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将月亮的美丽与爱情的伤感相融合,给读者带来深深的共鸣。

诗四:《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壮丽自然景色的诗,其中也融入了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他以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美景的追求以及攀登不断的向上之意。

月亮在这首诗中作为自然景色中的一部分被描绘,不仅赋予了诗歌的美感,也传达了对月亮作为人类追求的象征的推崇。

诗五:《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将明亮的月光描绘为海上的景象,并将其与思念远方的爱人联系在一起。

他通过对月亮的描述展示了无法驱逐的追思之情,以及不同地域、时区之间的思念。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意思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意思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新月似弯弓。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提示】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两句的意思是: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绿草上的晶莹露珠活象粒粒珍珠,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犹如一把弯弓。

诗人写秋夜新月初升时天上地下的美景,语言凝炼、清丽。

【鉴赏1】把“露”比作“珍珠”,把“月”比作“弓”,写出了九月清月照耀下露水的圆润晶莹和新月的玲珑秀美,烘托出了秋夜宁静和谐的气氛,并把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蕴含于其中。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语出白居易《卖炭翁》。

用“衣正单”与“愿天寒”这样本来矛盾的东西统一在卖炭翁身上,从而深刻而真切地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痛苦无奈的心态。

前后映衬,扣人心弦。

【鉴赏2】九月初三的夜晚,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而天上初升的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弯弓。

原诗后两句中的“九月初三夜”,点明了具体时间,说明“露似珍珠月似弓”句描写的是残阳刚落而新月初升的场景。

诗人低头一看,便见草茎上有如珍珠一般的凝露。

将露水比喻为珍珠,不仅写出了露珠本身的圆润,也写出了露珠在新月映照下的晶莹剔透之感。

接着,诗人又仰头一望,便见初生的新月犹如一张弯弓般高高悬挂在天幕上。

诗人就在这一俯一仰中,将地上与天上的美景串联起来,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图画。

同时,诗人寓情于景,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夜晚露水似珠,弯月高悬的景色。

[例]九月初三日。

晚,见到月亮,我忽然记起白居易的诗《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看来这是记述秋夜和新月的情景、情怀的。

(郭风《夏历九月笔录》)二《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①瑟瑟:按《通雅》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古诗词中月亮的别称与意象分析

古诗词中月亮的别称与意象分析

古诗词中月亮的别称与意象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月亮与人类关系极为紧密。

月圆月缺,引发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月晴月阴,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于是,月亮便拥有了数以百计的、充满诗情的别称。

这些别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点的别称1.直称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如: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曹直《赠徐干》)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那么又盲?(《楚辞·天问》)月魄: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敞亮的部份。

阴历每一个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慢慢形成以"魄"为大体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①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

(何景明《对月》)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高适《塞下曲》)二、喻称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

另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如:①团团冰镜叶清辉。

(孔平仲《玩月》)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元稹《月》)③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李商隐《碧城》) -④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⑤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论文完成日期2013 年 4 月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11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张帆(1161001262901)【内容提要】:本文从白居易二百余首诗歌中的酒、琴、江、月等众多意象中,筛其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月亮”意象,总结出“月亮”这一形象在诗人坎坷多舛的一生中充当着四种角色:“月亮”,于诗人,它是忧患烦愁的载体,是关注民众的替身,是抒怀寄情的依托,是思亲和友的媒介。

月亮,一直是诗人心情起伏的直接反映者和权威见证者。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月亮替身依托媒介一白居易诗歌的概述“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

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三如是评价白居易。

盛唐是诗家辈出、诗星璀璨的一个时期,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更有李白、杜甫这两位双子星座。

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入中唐,该如何发展,成了许多诗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这种思考的结果,便有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两大诗派,中唐诗坛才有了可与盛唐相抗衡的实力。

而在这些诗人中,白居易以其明确的诗歌理论和勤勉而多产的诗作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其在中唐诗坛的宗师地位。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约三千余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①白居易算是一个长寿者,他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八个皇帝的统治。

自诗人二十九岁登第起,他的创作就同他的仕途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他的诗歌,揭示出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揭示出造就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个阶层的特质。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一个和传统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唐人眼中的现实世界。

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痛苦的,而诗人的作品也伴随诗人一生,因为诗人要抒情,要谏言,要生存,要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终身。

自古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而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意象包含主体的“意”和客观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是带有主体情志,“象”与“意”已融为血肉相连的一体,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意”的对应物——“象”被某种“意”长期浸泡,遂逐渐人格化、象征化了,被赋予种种同人的情感命运相关的意义。

题材与意象的相伴,使得意象具有了稳定的内蕴。

如柳、长亭、把酒之于送别,雁、月之于相思,于是这些意象具有了原型的特征。

内容积淀成形式,形式一旦形成,又有唤起内容,调动情感的作用。

读者从这些寄寓着诗人烦恼与忧伤、理想与瞩盼的客观物象上,品味出现实生活中的诸般情思。

风花雪月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吟风弄月又似是诗人们的专利。

诗人爱月,月爱诗人,“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

在我国历代堆叠而成的诗词群峰上,汇聚而成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朗照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始终流泻着一股清冽的月辉。

古代诗词中的明月,完全人格化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有时,明月是一位丰姿绰约的佳人,温情万端,善解人意;有时明月也是一个任性逗人、性格执拗的“犟姑娘”;有时明月又是一位可亲可近可邀可伴的挚友。

月与人的心灵回应,跟人的思想默契,传达人的情感,寄托人的思绪。

诗人们游观伤别写月,相思离愁写月,抒情言志写月。

弦月纤纤,满月圆圆,千百年来确实一直是诗人笔下的偏爱,“月色更添春色好”②(贾至《别裴九弟》),明月在我国古典诗词的阆苑中,始终可人无限,春意浓浓。

白居易的一生,无论是从社会,从仕途,还是从家庭角度都是不尽人意的。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期君君不至,人月两悠悠”;“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无论诗人高兴、痛苦、失望、思念,那一轮明月,总还是那样时圆时缺,总还是那样或清辉或玉环,它就是诗人起伏不定的一生的见证,它就是最能明了诗人心理与志向的胜过元稹的“挚友”。

《醉吟先生墓志铭》如此回顾其一生: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

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那么,月亮到底与诗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二月亮,是诗人忧患烦愁的载体。

(一)诗人如何与月亮结为知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十七年后(772),白居易降临到这个帝国的土地上,局势表面上已经比较安定了。

虽因藩镇割据,战乱时有发生,破坏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但比起大乱的岁月,人们重新鼓起了勇气,似乎都觉得如果诞生一位圣明君主,加上贤臣辅弼,开元、天宝盛世也许会重新回来。

诗人在这样的希望中来到了人间,也带着同样的希望踏上人生的旅途。

然而,他的生活从起步就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他耳濡目染了军阀的厮杀、关中的大饥荒;而贞元十年(794)父亲死后,年青的诗人一方面饱受了种种煎熬,另一方面也促使诗人志向的立成。

在父丧服满后的不久,将之饶州,孤舟一只,载着忧愁的诗人,头顶的明月第一次打动了诗人: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

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

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藩镇作乱,加上连年灾荒,诗人随家人迁到符离,又逃难于苏杭等地,流离转徙,居无定所,亲身体验了“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的生活。

一直埋头苦读的诗人从此与月亮结为知音,伴随诗人终生。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

《夜闻歌者》烟淡月濛濛,舟行夜色中。

江铺满槽水,帆展半樯风。

《江夜舟行》愤怒、困惑、迷茫、委屈,一股脑儿向诗人袭来。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③,他明白,对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报复真的来临了;但他又不明白,自己的一腔忠诚,一片赤心,为什么圣明君主竟视而不见呢!在前往江州的途中,他的万般思绪化作诗行,一首首诞生。

诗人夜泊鹦鹉洲,秋月映照得江水更加清澈。

传来的歌声打破了诗人的思绪,少妇的不幸遭遇使自己对政治上所遇挫折感到前途渺茫,诗人心灰意冷,黯然神伤,于是以诗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悲伤事。

在去往江州的途中,孤舟载着诗人,只有月亮一直陪伴在诗人身边。

(二)《琵琶行》的诞生江州司马,这是一个无法施展才华的闲适之职。

很显然才尽其用的工作机会与环境没有了,其“志存兼济”、“为民请命”的更高更大层面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就同时意味着丧失。

因此他惨淡经营的精神家园和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轰然被摧毁。

通往高高庙堂的道路被无情切断,理想人格的政治条件也灰飞烟灭,高层次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就必然地渐行渐远。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人生打击,处于焦灼而空虚心理状态下的白居易,就迫切地需要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和满足业已形成的精神空向。

对白居易来说,此时,欣赏音乐尤其是欣赏来自唐朝流行音乐之乡长安的“京都声”就是再好不过的精神抚慰方式了。

千古名篇《琵琶行》诞生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

几杯浊酒赶不走因朋友离别而带来的悲伤,借酒消愁愁更愁,于是只好默默地望着倒映在江中的月亮。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

这里的“茫茫”,既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后,朋友将踏上茫茫之路,天高地远,相会无期,自己若有所失深感惆怅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江面上的茫茫水烟,这水烟如同愁丝万缕。

缠绕着作者的心,“江”、“月”无声,但作者却心潮涌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当琵琶女曲终收拨的时候.白居易及其朋友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眼望“江”、“月”,默默无语,此时无声,却胜过有声。

虽然音乐已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而那一轮倒映在江心的明月似懂人情,仿佛也为这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现在凄凉孤寂的生活向谁诉说?琵琶女现在内心的痛苦又有谁了解?琵琶女在江口独守空船的日子里,绕船陪伴的只有那明亮的月儿和寒冷的江水呀!月明星稀的夜晚,琵琶女独守着船儿,透过船窗,那秋日寒江冷月不正感受着她现在的孤独与凄凉?而白居易旋即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何等相怜相惜的心境!“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倾听了琵琶女的自述,自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叹息不已:首先,“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无趣生活;其次,“地低湿”的住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恶劣环境;最后,那“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村野之乐。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生活是孤寂无聊的,心情是凄凉悲苦的,不管是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还是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诗人只有独杯自饮,聊解心愁以打发时光了。

春去秋来,诗人伴着涨落的江水和圆缺的明月排遣那“秋月夜取酒独倾”的苦闷牛活。

这寒江冷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诗人的苦闷与孤独。

“江”,“月”正是诗人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见证者!这月啊,无论诗人是何种心情,遭遇何种不幸,是处于忧患中,烦恼中,愁闷中,它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再缺。

把自己的这一切不愉快都委托给了月亮罢,也许,唯有月亮,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心!三月亮,是诗人关注民众的替身。

白居易登第后,被诏入翰林,次年除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强大的政治势力,他没有多少思想准备,但觉得实现理想的机会到了,为国报效的机会到了。

他要将自己所体察到的民情反映给皇帝,要改变不合理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要为冤狱翻案,要为百姓减轻赋税,他要关心民生的疾苦,要把眼光铺向天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笔倾吐出来……白居易的早期生活算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

经过自己的刻苦勤奋,二十余岁进士及第,即授校书郎、周至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场角色,人臣之贵,可见一斑。

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为民请命“的使命,他不是贪图享乐的一派,无论是青云平步,还是蹉跎岁月坎坷曲折,对百姓的深深的关怀和同情,始终贯穿于白居易一生,在他的身上始终闪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光辉。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月夜登阁避暑》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在这样的月夜,登阁避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回家的途中,看到路旁“禾黍尽枯焦”,今年农民的收成又会大减了。

“将何救旱苗”?抬头望望明月,似无任何天降甘霖的迹象,农民的苦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上阳白发人》这些“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不幸宫女,她们的希望变成了绝望,青丝熬成了白发,她们曾度过多少了个不眠之夜?恐怕只有天上的明月能作见证。

“东西四五百回圆”一句要多少辛酸的泪水,才能凝聚成这一句诗!诗人抬头望望天上的明月,何时缺了何时又圆了,宫女们的青春又一次轮回了,这是对人的一种生生的摧残!白居易悲悯地注视着社会的各个角落,观察到民间疾苦的方方面面,从而毫发无隐地揭示了中唐普通百姓极其悲惨的生活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