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七下化腐朽为神奇

合集下载

岭南社美术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 化腐朽为神奇

岭南社美术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 化腐朽为神奇

12 化腐朽为神奇一.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并掌握“肌理”的概念,懂得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一些奇妙的肌理现象。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感悟、制作肌理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参与学习,掌握新知。

通过观察、实践掌握一些肌理的制作方法。

能小组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尝试用不同方法来表现肌理效果,力求完成几件有创意的作品。

3、情感领域标:体验并感受肌理的独特美,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人文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创造领域:会根据自己或小组的原始作品进一步创意发挥,设计并制作新颖独特的艺术品。

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努力改造生活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验并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美。

(可通过触摸实物,欣赏生活中的图片及作品来感悟肌理之美。

)2、了解并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肌理的制作有很多,包括:吸附法、电脑软件制作法、不同肌理纹样进行拼贴法、手绘模仿法、实物拓印法等,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实验和讲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发挥创意想象。

)教学难点:尝试用吸附、拓印等方式合作完成一幅有趣的肌理。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游戏创设、激趣导入在老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游戏。

游戏的名称叫“盲人”摸物(课件展示,教师简要讲解游戏规则)A、触摸实物教师:老师这里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个同学上台来用手触摸,说说你的感觉,猜猜它会是什么?(教师预先准备一些肌理特征明显的实物,如青铜器、瓦楞纸、花篮、陶瓷等,并请同学上台触摸实物表面。

)B、学生描述触摸的感觉上台游戏的几个学生先面朝黑板背对实物,而教师则将实物一一展示给其余同学,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不能发出声音,待大家观察完毕后,让参加游戏的同学再来触摸,描述所摸到物品的感觉并说出名称,其余同学不得给予提示。

C、导出课题小结: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化腐朽为神奇》说课稿

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化腐朽为神奇》说课稿

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化腐朽为神奇》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化腐朽为神奇》是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教材内容,主要讲述了艺术家通过创作可以将废旧物品转化为艺术品的故事。

本课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环保意识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 通过观察环境,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 - 学会利用创意将废旧物品转化为艺术品; -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 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主题内容•艺术家如何将废旧物品转化为艺术品;•利用创意进行环境保护。

2. 学习内容(1)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通过分析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理念,学生们将了解艺术创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传递信息和思想。

(2)废旧物品的利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探索利用这些物品进行创作的可能性。

(3)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创作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颖的创作方式。

3. 学习目标•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学会观察环境,发现废旧物品的潜在价值;•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废旧物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废旧物品可以如何利用。

2. 学习活动第一步:介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通过演示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理念,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将废旧物品转化为艺术品的。

第二步:观察和分析废旧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让他们发现废旧物品的潜在美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第三步: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意,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将废旧物品转化为艺术品的过程。

3. 学习总结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意和创作过程,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岭南版初中美术 12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设计 (2)

岭南版初中美术 12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设计 (2)

12 化腐朽为神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看录相及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各种材质的特点,并学习利用不同的材质特性展开想象来创造神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实践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及体验成功感。

2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想象力、理性判断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

由于有上节课的知识铺垫,虽然学生生活经历较浅,知识不够丰富,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3重点难点重点:如何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运用各种的方法来化“腐朽”为“神奇”。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以视频导入本课主题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牛人——马师傅,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师傅的家,看看马师傅家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都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

生:废旧报纸、硬纸壳、冰棍杆、废筷子等。

师:原来,马师傅家里所有的工艺品摆设都是用废弃物制作而成的,马师傅的爱人说,家里从来没有买过一件装饰品,所有的摆设都是马师傅自己动手做的,在别人看来百无一用的废弃物,到了马师傅的手中却全都变成了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12课——化腐朽为神奇,学习如何将“腐朽”化为“神奇”。

活动2【讲授】感受“神奇”1、教师提问师:提问:你能举出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吗?生:纸盒、一次性杯子、吸管、报纸、饮料瓶等。

师:可能很多同学用完这些物品后随手就扔掉了,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将他们留下来,做成其他的可以利用的东西或是艺术品呢?生:学生各抒己见,说创意构思。

2、作品赏析(1)欣赏大艺术家们的神奇作品。

(2)欣赏同学们设计制作的环保时装。

以上作品均从“材料”及“制作方法”方面带领学生去赏析。

岭南社美术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 化腐朽为神奇

岭南社美术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  化腐朽为神奇

12 化腐朽为神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看录相及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各种材质的特点,并学习利用不同的材质特性展开想像来创造神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实践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利用废物创作出艺术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在制作过种中,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及认真、耐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及体验成功感。

2学情分析学习内容选自广东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材第第六单元第2课《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这节课属综合·探索课,我校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

他们很聪明,思维活跃,喜欢开动脑筋,动手能力强。

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从生活中发现并创造神奇的过程。

以寻找神奇的源泉为主导线的过程让学生耳目一新,在实践中动手创作的过程让学生产生了表现及创作的欲望,并让学生懂得利用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创作活动。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都很有意义。

并体验创造的乐趣。

3重点难点如何开发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的材料,运用各种神奇的方法来“化腐朽为神奇”。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变魔术老师变魔术变废为宝。

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经过老师的魔术袋变成了实用性的衣挂。

师问:1、哪些东西被同学们认为是随手可扔的“废品”?生答: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水杯、吸管……师问:2、同学将它们如何处理?生答:将它们扔掉、将他们卖掉……师小结:看来,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将他们随手扔掉或是卖掉了,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将他们留下来,做成其他的可以利用的东西呢?活动2【讲授】讲故事及环保图片1、老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展开课题。

师:我的孩子去年刚上小学一年级,作业比在幼儿园多了,用铅笔也多了,铅笔大部分是木材做的,一削铅笔看到铅笔屑要扔掉就觉得很可惜,我也发现转笔刀转出来的铅笔屑挺漂亮的,像一朵朵的花。

岭南社七年级下册美术课件 12.化腐朽为神奇 (共22张PPT)

岭南社七年级下册美术课件 12.化腐朽为神奇  (共22张PPT)

我们可收集的材料分类:点材、线材、块材
点材:各种瓶盖、珠子、植物种子、碎壳、沙、 石子等 线材:棉、麻、化纤等,软线、铁线、铜线、 铅丝等金属材料以及竹、木、塑料
我们可收集的材料和需要的工具
生活中的废弃物:纸卷筒、饮料瓶、罐、纸杯、木 筷子、旧日历纸、冰棍木条、贝壳类、瓦楞纸等 工具:剪刀、粘贴工具、钉、锤、锯等
学 生 作 品 ( 易 拉 罐 等 材 料 制 作 )
豆豆画(绿豆、红豆、黑豆等材料制作)
小 猪 ( 蛋 壳 制 作 )
相 架 ( 枯
树 枝 制 作

光 碟 花 盆 ( 光 碟 制 作

狮 王 ( 废 旧 金
属 制 作

动物造型(瓦楞纸制作)
乌龟(废旧电脑键盘制作)
刺猬(钢笔头等材料制作)
制作步骤:
立意构思 选择材料(巧妙运用适当的材 料表现) 动手制作
作业:
以小组合作形式运用不同材质、不 同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或科技模型
作业要求:造型美观、材料运用巧 妙、作品立意新颖
hello
岭南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化腐朽为神奇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 品”的东西,但经过人的巧妙构思、精 心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 达到变废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些作品吧。请同学们 边欣赏边思考:
1、作品的立意构思
2、作品所运用的材料
马(枯木制作) 马(枯木制作)
猫 咪 ( 废 旧 轮 胎 制
作 )
环 保 电 线 工 艺 品 ( 废 旧 电 线 制 作 )
环 保 电 线 工 艺 品 ( 废 旧 电 线 制 作 )
球形灯(纸杯制作)
喜 庆 灯 笼 ( 利 是 封 制 作 )

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设计

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岭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 课。

这一课是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进行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活动,主要是在“欣赏·评述”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懂得利用材质,运用合适的制作方法,进行创作活动。

要求创作方法巧妙恰当,发挥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工艺品。

学生探究材料的不同特性,把握环保主题,在创作的过程中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美术素养。

让学生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现实生活中废物利用行为的养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

同时这个年纪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积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从作品中获得满足感。

但学生大多数对废物利用方法的认识不深,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较少。

课堂设计运用大量艺术作品欣赏,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从生活中发现并创作。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了解多种综合材料的特性和相关废物利用的创作方法,利用材质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方法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变形、叠加、组合等方法,在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废品材料创作出具有环保意义的作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体会现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今后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及以后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了解废物利用的意义,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运用材料,创作出造型美观且具有环保意义的作品,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解决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大量构成作品,拓展学生在材料选择和创作方法上的思考。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素材、制作视频、剪刀、胶水、颜料、环保材料等。

2.学生准备:环保手工制作材料以及喜爱的图片素材。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建立故事情境,拉近学生距离。

播放环保视频,以“塑料瓶的一生”为线索展开讨论,赋予学生和教师以对话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想,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化腐朽为神奇”的概念。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化腐朽为神奇”的含义和应用。

2. 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艺术作品。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化腐朽为神奇”的概念,解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 展示一些实例,如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自然界的奇观等,让学生感受“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化腐朽为神奇”的理解和看法。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化腐朽为神奇”的美丽。

作业:1. 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物品,准备进行后续的创作活动。

第二章:创意激发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教授学生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物品转化为艺术作品。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发现其潜在的美。

2.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废旧物品,并分享其背后的故事。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物品的特点和潜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如拼贴、绘画、雕塑等。

4.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过程和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心得。

作业: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件废旧物品,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

第三章:动手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体验创作的过程和乐趣。

2.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件废旧物品进行创作。

2.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

3.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心得。

4.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

小学美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和示范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如剪切、拼接、上色等。

3. 分析废旧物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废旧物品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商讨创作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废旧物品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废旧物品样品,如废旧报纸、杂志、塑料瓶等。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笔、水粉、剪刀、胶水等。

3. 准备展示用的板报或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废旧物品样品,引导学生关注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与示范:讲解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

3. 分析与讨论:分析废旧物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废旧物品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废旧物品再利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废旧物品,为下一节课的创作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方式。

2. 运用示范法,直观展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 要不要动手试着制作呢?
动手设计

作品的设计步骤: 1、构思立意 2、画出草图 3、选择材料 4、制作模型
• 要求: •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畅所欲言
• 想说就说,想唱就唱。
• 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单元 第二课(P10)
将腐朽化为神奇
变 废 为 美

•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 东西看起来是“废品” 的东西,经过人的巧 妙构思、精心的制作, 变成了可观赏、有价 值的艺术品,达到变 废为美,化腐朽为神 奇的效果。
现在, 就让我们开始新的一课
在生活中,随手扔的废品, 大家会如何处理?
大家有没有想过把它们留下来, 做成 Nhomakorabea他东西呢?
来说说, 在生活中有哪些废品?
生活中的废品……
报纸 易拉罐 废旧布料 纸盒 纸杯 牙签 …………
做品展览
看了这么多的,“变废为美” 的作品例子,你有些什么感想 呢?
•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边都有许多不 被人注意的废弃材料,我们可以发挥想象, 将他们充分利用起来。 • 既环保,又可以做出有可观性强,有个性,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