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赏析选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歌。
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详细赏析,主要从内容概括、创作背景、语言特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容概括《钱塘湖春行》主要描绘了春天西湖的美景,通过对湖光山色、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
诗人漫步在湖边,欣赏着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创作背景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出任杭州刺史,创作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
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三、语言特点1.简洁明了: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语言质朴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2.生动形象: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几处早莺争暖树”,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动物的活动。
3.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主题思想《钱塘湖春行》的主题思想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这种主题思想贯穿于诗人的作品中,体现了白居易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五、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和深刻。
2.细腻描绘: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对春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十分强烈。
3.对比手法: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春与晚春、动物与植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力量。
六、诗人情感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白居易的诗鉴赏精选4篇

白居易的诗鉴赏精选4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白居易的诗鉴赏精选4篇白居易——《夜雨》鉴赏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原文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原文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歌原文赏析「篇一」《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诗歌鉴赏】白居易《长相思别情》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白居易《长相思别情》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白居易《长相思?别情》原文及翻译赏析白居易《长相思?别情》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至瓜州和古渡头,吴山点点恨。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短春草?别情》译者、汴水敦: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2、泗水:来源于山东泗水,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向淮河。
3、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4、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5、悠悠:深长的意思。
白居易《短春草?别情》赏析《长相思?别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作品,这首词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味深的特点。
《短春草》这首词写下的就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
在光亮的月光下,年长的女子,凝视着脚下悠悠的流水,眺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寂寞绝望的身影,充满著了忧伤疲惫面容。
思女的形象深邃而又仿佛很准确。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
“吴山点点愁”为本阙点睛之笔。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有任何意义。
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
下阙属格两个“悠悠”,更平添了愁思的绵长与猛烈。
“思悠悠,怨悠悠,怨至归属于时Azy休,”“归属于”了吗?“休”了吗?没,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
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
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皎洁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优秀4篇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优秀4篇篇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篇一《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暮江吟白居易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精选5篇)

暮江吟白居易白居易《暮江吟》赏析(精选5篇)《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勤劳的小编阿青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5篇暮江吟白居易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篇一今天,我上第四课《古诗两首》,我像以往一样在理解诗的字,词,句上作了准备。
在教学《暮江吟》时,当学生自读古诗说了"暮","吟","残阳"的意思之后,要来说说重难点字"瑟瑟"的意思了,哪知道一个成绩不错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说了:生:江面上有些颜色是红彤彤的,有些是深颜色的,因为江两岸的树木倒映有水中加上水里面水草的颜色,颜色深一些。
师:刚好是半江红彤彤,半江深颜色吗生:不是的,诗上说说的,真正的是不一定的。
师: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半江……半江……生:是为了读起来好听。
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面上那感觉是怎样的生:被夕阳照到的水面波光粼粼,霞光倒映在水中是那么漂亮,有的像……有的像……生:垂柳下的水面,被遮住了脸,飘拂的枝条倒映在水中,加上这些地方特别浅,水草都隐约能看见……生:还有一些江面,颜色会变,夕阳西下了,刚才还是紫红的,现在冷下来了。
我在课堂上很惊讶,惊讶四年级学生有如此的想象力,我为之兴奋,但我马上冷静下来,在接下去两句诗的理解上,我马上转换了方法,顺势利导,问学生,诗人除了看到这些如此美丽的景象外,还看到了些什么同学们很自然而然地去轻声念了那剩下的两句古诗,说出了大致的诗中描述的景象,在大概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之后,我问学生"可怜"是真的可怜吗很多学生来不及举手就说,"是可爱",因为看到了这么美,有趣的景象,诗人觉得很可爱。
重难点字的意思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看注解自然而然得体会到了。
白居易的诗歌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诗歌诗词赏析白居易的诗歌赏析1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2、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赏析优选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赏析优选篇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赏析 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 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 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 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 感真挚。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 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欢悦、惊喜。
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 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意,“断 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 (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 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九.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 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 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三.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他曾和白居易一起 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这首诗时,元稹被 贬通州(四川),白居易正在被贬江州(江 西)的途中。
1.向来诗家最忌重复,小诗尤其如此。 可这首绝句一反故常,四句三用“灯” 字,以“灯前”、“灯残”、“灭灯” 三个意象,前后映照,突出时间漫长, 环境阴森,心情灰暗
①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好诗,以极 其通俗简练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千古颠扑 不破的真理,这真理是什么?请作具体 的分析。
【解题指要】颔联所含的哲理是 从对“试玉”和“辨才”两件事 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总结起来 不难。
只有凭长期的实际考察,才能识 别形形色色披着各种伪装的人。
②诗人在结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 虽然从表面上看是非常无理的,甚至是 荒唐的。这样写妙在那里?
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 “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 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
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 “醉”二字,相映成趣;
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 可见转句波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 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刘熙载《艺概》中说:“香山用常得奇,此境 良非易到。”请结合这句话谈谈这首诗的主要特 色。
【解题指要】王安石有诗云:“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为容易却艰辛”。白居易诗歌语言特点 是“白”,“白”而有味,这是很难做到的, 这一点要牢记,再加上创作时代背景,要答好 就不难了。
这首诗自然平直,如话家常,不假雕饰 的抒情诗中,诗人伤战乱,想家人,道 出了那一个时代人民的心声,且感情浓 郁。
(1)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 有所不同,请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 黄词是“除非问取黄鹂”。
(2)上述诗、词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共同 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两位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是 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 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 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 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 和苦闷。
②诗人对孤雁和秋蓬的传神描绘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这一描绘揭示了什么?
【解题指要】比喻是诗词创作最常用的 修辞手法,要看出并不难,至于诗中所 揭示的内容大多与时代和作者的身世有 关。
用比喻修辞手法。极其深刻地揭 示出那个时代国家的动乱,人民 的无尽苦难。
六.白云泉①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十.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 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 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 的异同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 劳动,辛勤劳作。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 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 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 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 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 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 片依依惜别之情。
(2)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 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2.全诗最后以景结情。其中的 “风浪”既实指 也喻指
江中的狂风巨浪
险恶的政治风浪或诗人心中的悲愤 不平的感情。
3.这首绝句,字面上“读君诗”,
主题则应是“忆斯人”,表达诗人
在《琵琶行》中所说的
“
”的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放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赏白 析居 选易
诗 歌
一.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1.谁在“计程”?谁“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元九(或:元稹、故人)
2.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 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 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 俗)(意思答对即可)
八.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 义? “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 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 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 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 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注] ①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 水”。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 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 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反映了其后期人生观的 一个侧面。
1.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 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 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 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现了白 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 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 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 惬意。
【解题指要】“愈远于理,则愈显得情之痴, 也就愈觉得妙想独步,所以语愈荒诞,情愈炽 烈,心愈真诚。”这句话要背下来,一看到类 似的题目,套上去用就是了。
因为这是真情的流露,所以使读者思而 生趣。从表现手法上看,愈远于理,则 愈显得情之痴,也就愈觉得妙想独步, 所以语愈荒诞,情愈炽烈,心愈真诚。
五.自河南经乱 白居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
①诗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决:判断。狐疑:犹豫 不决。钻龟:古代用龟甲占卜要钻要灼,用它的裂纹 来卜吉凶。祝蓍: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取蓍草的茎 以卜凶吉。③试玉: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 热。”辨才:作者自注说:“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④周公:周武王之弟姬发,历史有名的大圣人。他害 怕流言蜚语,因为管、蔡、霍三叔诬陷周公要篡夺周 成王之权。王莽:他未篡位时伪装谦恭,蒙蔽了一部 分人。⑤向使:当初假使。
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 请结合诗句加以解说。
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 风浪。意在象外,理趣盎然。
七.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 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 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 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 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 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
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 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 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 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 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 这可爱的夜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①时难:指河南兵乱。世业:祖先留下的遗产。羁旅: 寄居外地。西东:即“东西”倒装。②寥落:荒废的 意思。干戈:指战乱。骨肉:兄弟姐妹。③吊影:对 影感伤。九秋:深秋。蓬:草本植物,秋天常被风连 根拔起,在空中飞转。喻迁徙离散或客旅行踪无定。 ④垂泪:掉泪。乡心:思念故乡之情。五处:指标题 中浮梁等五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