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6

合集下载

岁暮_岁暮的诗意与解释

岁暮_岁暮的诗意与解释

岁暮_岁暮的诗意与解释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岁暮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据“年逝觉已催”这一句话推测,这首诗应当作于诗人晚年。

诗人当时被贬为永嘉太守,接触了山阴道上的千岩竞秀和万壑争流的山水,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岁暮》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释: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朔风:北风;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诗意: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赏析: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

《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

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

《岁暮》全诗赏析

《岁暮》全诗赏析

《岁暮》全诗赏析
《岁暮》全诗赏析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死,寂寞壮心惊。

作品赏析
【鹤注】诗云“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当指广德元年吐蕃陷松、维、保三州,雪岭近维州也。

梁权道编在上元元年成都诗内,考唐史及《通鉴》,是年与二年及宝应元年,雪岭无警。

又考宝应元年十二月,吐蕃寇秦、成、渭三州,皆无雪岭。

谢灵运有《岁暮》诗题。

岁暮远为客①,边隅还用兵②。

烟尘犯雪岭③,鼓角动江城④。

天地日流血⑤,朝廷谁请缨⑥。

济时敢爱死⑦,寂寞壮心惊⑧。

(此诗忧乱而作也。

上四岁暮之景,下四岁暮之情。

烟尘鼓角,蒙上用兵。

当此流血不已,请缨无人,安忍惜死不救哉。

故虽寂寞之中,而壮心忽觉惊起,可见公济时之念,至老犹存也。


①崔湜诗:“岁尽仍为客。

”②《晋史论》:舒元出莅边隅,钦其明德。

《孔丛子》:“用兵于敌。

”③蔡琰《笳曲》:“烟尘蔽野兮。

”④江城,梓州江城也。

⑤王粲书:“僵尸流血,闻之哽咽。

”⑥《终军传》:“请受长缨,必羁南粤王,置之阙下。

”⑦《晋·慕容廆传》:张华曰:“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

”⑧魏武歌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岁暮》全诗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岁暮》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岁暮》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岁暮》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岁暮》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岁暮》原文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岁暮》注释、岁暮: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2、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3、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4、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

杜甫《岁暮》翻译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杜甫《岁暮》赏析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蕴含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岁暮》【年代】盛唐【作者】杜甫【体裁】五言律诗岁暮远为客①,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③。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④?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释: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赏: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州(今四川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杜甫《岁暮》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杜甫《岁暮》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释岁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

远为客:指杜甫自己远为客。

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

雪岭:松潘县南雪栏山。

江城:作者所在的梓州。

日:日日,天天。

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敢:岂敢,何敢。

爱:吝惜。

翻译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赏析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而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

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

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

“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

另外,“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

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

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

“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

(完整版)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完整版)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岁暮》【年代】盛唐【作者】杜甫【体裁】五言律诗岁暮远为客①,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③。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④?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释: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赏析:杜甫(712 —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公元763 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接啊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 ”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 ”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岁暮赏析

岁暮赏析

《岁暮》是唐代诗人杜甫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而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岁暮岁暮远为客②,边隅还用兵③。

烟尘犯雪岭④,鼓角动江城⑤。

天地日流血⑥,朝廷谁请缨⑦。

济时敢爱死⑧,寂寞壮心惊。

诗词注释:1、岁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

2、远为客:指杜甫自己远为客。

3、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

4、雪岭:松潘县南雪栏山。

5、江城:作者所在的梓州。

6、日:日日,天天。

7、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8、敢:岂敢,何敢。

爱:吝惜。

诗句译文:时当岁未远在天涯作客,边境上还在苦战用兵。

吐蕃的烟尘侵入雪岭,备战的鼓角震动着江城。

人世间时时处处都在流血,朝廷上有谁敢于请缨?为救时危我怎敢惜于一死?仕途寂寞的我亦难免壮心勃动![3]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

“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

“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

“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

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

“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1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翻译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注释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

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

一说指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鉴赏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

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

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