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本初中九年级的下册的科学学习知识点.docx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自然界中充满了许多有趣且丰富的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课程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1. 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是指能够繁殖后代,并且后代之间具有遗传相似性的个体。
地球上生物物种众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 物种的适应性: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适应性强的物种能够在环境变化中生存和繁衍。
3. 生物的分类:生物按照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等特征进行分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分类单位。
4. 生物圈的平衡: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着平衡。
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 常见状态的变化:物质可以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常见的状态,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物质的热传导:热是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热能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由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3.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其他物质中,形成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消失,生成新的物质。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电与磁的关系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所带的一种属性,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电场。
2. 电流与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传输过程,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电流强度的大小由电流的数量和流动速度决定。
3. 磁场与磁力:磁场是物质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场,磁力是磁场对物质施加的力。
磁场可以由电流和磁体产生。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生物的互利共生:不同物种之间可以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相互提供利益并促进彼此的生存和繁衍。
2. 生物的资源利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包括食物、水、空气等,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责任,通过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浙教版.doc

1、化合反应:(1)定义:多变一(2 )基本形式:A+B二AB2C+O2=====2CO 2CO+O2=====2CO2CO2+C=====2CO CO2+H2O==H2CO3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现象:(1)发出燿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02点燃Fe3O4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岀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A 2Cu0现彖: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1 + 3O2点燃2A1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02点燃2H2O现彖:(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02点燃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02点燃S0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冇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0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02高温2C0 (是吸热的反应)2、分解反应:(1)定义:一变多(2)基本形式:A B = A + B 2HgO==2Hg+O2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出0通电2H2T+ 02T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出:02=2: 1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18、加热碱式碳酸铜:C U2(OH)2CO3 =A= 2C U O+H2O + co2t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物理部分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3. 能量转换- 功:力在物体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 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换形式。
4. 电磁学- 电流:电荷的流动。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二、化学部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稳定结构。
2.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 溶液与酸碱盐- 溶液: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 酸碱性:溶液的化学性质。
- 盐: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
4.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三、生物部分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小结构。
2. 遗传与进化- DNA:遗传信息的载体。
-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稳定状态。
- 食物链:生物间能量和物质的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循环系统:血液在体内循环的系统。
-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系统。
#### 四、地球科学部分1. 地球的结构- 地壳:地球表面的外层。
- 地幔:地壳下的中间层。
2. 地质作用- 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板块的移动。
- 地震:地壳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
3. 气候与天气-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 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可以自然恢复的资源。
- 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回顾一、物理篇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能量、力和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物理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
1. 光学知识光学是研究光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的学科。
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光现象,比如日出日落、彩虹、镜子里的反射等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知识。
通过实验和理论结合的方式,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方式、光的速度、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等重要知识。
2. 电学知识电学是研究电的产生、传输、控制等现象的学科。
电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比如电灯的亮起、电视机的工作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传导、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知识。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学习,我们了解了电的基本属性、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在电路中电流的流动等重要概念。
3. 力学知识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学科。
力是物体进行运动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力的三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这些定律,我们可以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二、化学篇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学科。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涉及了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
1. 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被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相同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度。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课中,我们学习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变反应速率的方法。
我们了解了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以实现对反应速率的调节。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精品文档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精品文档阳光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温度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2

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种群和生物群落(一)生物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例如:一片农田的所有生物,既包括植物和动物,又包括各种微生物。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2、群落和种群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种群的总和。
(2)联系: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是各个生物种群的有机集合体。
3、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内部不同生活型的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局叫群落的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在森林群落中,植物明显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
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角度分析,乔木层的植物生活在森林的顶层,都属于阳生植物,也就是说,乔木层的植物只有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而灌木层植物属于耐阴植物,能适应弱光环境;草木层植物都是阴生植物,在较弱光照下也能正常生长。
所以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在森林群落中,鸟类的分层分布与食性有关。
顶层的雀鸟以乔木种子为食,中层的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翁等鸟类以灌木种子为食,并在灌木层营巢,而底层的血雉和棕尾红雉等森林底层鸟类主要以地面的苔藓和昆虫为食。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都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如稻田中的水稻,其生长既受到杂草、昆虫、青蛙等其它生物的影响,也受到温度、阳光、水分等各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自然界中的生物生活受环境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引言: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而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浙江版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的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些科学原理。
第一章:物理学中的新知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物理学的新知识。
课本中介绍了电路中的电阻、电源和电流等概念。
了解电路中的基本元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的传导和使用。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能源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探索了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过程。
第二章:化学的奥妙其次,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妙。
浙江版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部分涉及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如酸碱中和、化学平衡、溶液的浓度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还能够开阔我们的科学思维。
第三章:生物学的精彩生物学是我们了解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学科。
在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课程中,让我们深入探讨了生态系统、遗传与进化等内容。
通过了解物种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地球科学的奥秘最后,我们来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
浙江版九年级下学期的地球科学部分介绍了地质变动、大气环境、水资源等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提高我们的自然灾害防范能力。
总结:通过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科学原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这些科学知识点不仅仅是课本中的文字,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依据。
希望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科学的知识改变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浙教版科学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 1 章知识归纳总结
1 ----
浙教版科学
2
-----
浙教版科学
3 ----
浙教版科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 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 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100%
5. 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 1000 ‰
6. 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 1000 ‰
(二)、群落
1. 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
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 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 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 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4
-----
浙教版科学
例: (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 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 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 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 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
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草→鼠→蛇→鹰。
(3)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
律: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食物网。
(2)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5
----
浙教版科学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1) .破坏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2) .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6
-----
浙教版科学
第3 章人的健康与环境
本章特点
1、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本章涉及的科
学知识与技能,以“健康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和影响健康的有利因素”为线索,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2、本章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许多概念与知识,但学习的目的除了了
解“人的健康与环境”有关的一些科学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突出科学探究。
4、渗透科学史、反映新技术和社会问题。
本章知识体系
第1 节健康
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生理健康
2、健康包括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生物因素
3、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
第2 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一些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可使人患传染病。
(1)病原体
(2)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2、传染病(3)流行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实施调查的过程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
3、编制调查表。
4、实施调查。
7
----
浙教版科学
5、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有关传染病的一些概念
病原体:指使人发生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微生物又包括细菌和病毒)传染源:指会散发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疾病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方法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3 节身体的防卫
1、抵抗微生物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伤口等防御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抵抗入侵的各种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反应抵抗入侵的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1)抗传染免疫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2、免疫自然免疫
(2)免疫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3)计划免疫
3 、人体免疫功能
第 4 节非传染性疾病
1、恶性肿瘤
2、冠心病
3、高血压病因和预防
4、糖尿病
第 5 节照顾好你的身体
8
-----
浙教版科学
(1)环境毒物和中毒
1、防中毒
(2)食物中毒
2、平衡膳食
3、毒品和吸烟的危害
4、急救常识
5、血型和输血
9 ----
浙教版科学
第四章
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一、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主要矛盾:人口问题
二、环境问题
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
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
(2)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发展面临的第三类问题:即人类发展与能源的问题。
1、目前,人类主要使用了哪些能源:煤、石油、水
2、能源的分类:矿质能源与非矿质能源
3、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消费总费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变。
原因:( 1)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变化(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影响(3)环境污染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及不可持续发展(存量有限)
4、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
10
-----
浙教版科学
(1)古代生物质能和水能
(2)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
(3)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电能大量使用
(4)21 世纪核能的大量使用
5、面对能源问题,人类该怎么办?
( 1)开发新能源
沼气、原子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乙醇
(2)改进现有能源的使用方式
(3)公众层面的能源节约
第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类生活需要利用地球上的哪些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土地等
2、资源分类: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
3、人类发展与地球上资源出现了什么问题?
(1)森林与草原掠夺性的破坏与危害。
(2)海洋资源的破坏及危害
(3)淡水及土地资源的匮乏等
4、对策: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1)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边砍边种、选择砍伐)
(2)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许多小的区域,每年在不同的区域砍伐
如松树区每20 —30 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 —100 年才砍伐一次。
(3)鉴定树木:鼓励公众选择经鉴定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下培育出的木材。
(4)少用一次性筷子或纸盒
(5)纸制品的重复使用
海洋(渔场)的可持续发展:
(1)限量捕捞(2)建立禁渔期(3)改变捕鱼方式(4)水产养殖(5)新资源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