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1908-1937)

合集下载

民国早期电影检查制度(1911—1937)

民国早期电影检查制度(1911—1937)

ceasorship(191l・1937),meantime
applying and social influences film
art
KMT’S censorship affected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qual时of
greatly Censorship showed the stem hand of the KMT’S movie industry management On the othel"hand.the state.owned film and educational film showed its“soft”hand
第一节创立背景
19世纪末电影在西方诞生不久,就被西方人介绍到中国。在上海徐园又一 村,当好奇心极重的上海人于1896年第一次看到电影时,惊讶之情难以言表。 认为电影:“人物活动,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很
快电影凭借其令人惊奇的魅力和不断发挥出来的强大的艺术潜能,在上海迅速风
行。也同时引起众多商人的注意,十余年间,不少大城市都有了电影的商业性放 映。初到中国的影片多为外国风景片、新闻片、纪录片,以其陌生化外表和奇观 化策略赢得了众多观众,他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外电影文化的浓厚气息,进而培养 了对电影艺术和电影文化的理解,对电影持推崇和大加赞许的态度。在《电影周
important influences of a
nation’S film industry.
can
Chinese film broadcast history
broadeast
be dated back
as
early
as
1896.However,the first film

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法规类别】治安管理【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发布日期】1994.12.07【实施日期】1995.02.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办法>等72件规章的决定》(发布日期:2001年1月9日实施日期:2001年1月9日)废止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七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保障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公众活动、集散的公共场所,包括:(一)文化、娱乐、体育、游览场所;(二)饮食、服务场所;(三)集市、交易等场所;(四)陆运、水运、空运旅客集散场所;(五)大型公众性临时活动场所;(六)其他应当实施治安管理的公共场所。

旅馆业和旧货业的治安管理,适用有关行业的治安管理规定。

第三条(主管部门及其职责)上海市公安局是本市公共场所治安的主管部门,在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实施方案;(二)指导、考核公共场所治安防范工作,组织公共场所治安责任人及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三)审核、颁发《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四)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安全措施,督促整改治安隐患;(五)整治公共场所治安秩序,及时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处置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区、县公安部门和港航、铁路、民航系统所属公安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第四条(相关部门职责)本市工商、税务、文化、体育、物价、旅游、广播电视、园林、商业、公用事业、卫生、交通、金融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

第五条(许可证制度)需开设公共场所的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应当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其中需开设特定的公共场所的,应当申领《许可证》。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李微
【期刊名称】《档案春秋》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电影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种外来事物而出现的。

新兴的电影院出现后,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对市民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凸现出来的大都市,更能体现出电影院这种新式娱乐场所的产生对人们的影响。

本文以近代上海(1908~1937年)的电影院为出发点,试图了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李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9.2
【相关文献】
1.略论近代平汉铁路医疗事业的建立与发展(1908-1937) [J], 黄华平
2.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J], 陈文彬
3.“填小浜筑路”与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以法租界为例(1925-1937年) [J], 牟振宇;王俊宇;
4.杭州新式公共空间的创建:以菜场为中心的考察(1908-1937) [J], 张卫良;王刚
5.津浦铁路债务问题研究(1908-1937) [J], 韩康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人教版)考点规范练40交通与社会变迁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人教版)考点规范练40交通与社会变迁

考点规范练交通与社会变迁一、选择题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驰道的修建()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B.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可知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

驰道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的修建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扩展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郡县制的影响,而不是修建驰道的影响,故C项错误。

2.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30多处驿站,将其周边藏民编为“站户”,驿站日常用度由“站户”供应,驿站官员专责税收和赈济贫困“站户”。

西藏地区驿站的设置()A.扩大了元朝疆域面积B.强化了对西藏的地方管理C.增加了藏民劳动收入“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30多处驿站,将其周边藏民编为‘站户’”“驿站官”可知,西藏地区驿站的设置强化了对西藏的地方管理,故选B项;设置驿站和扩大疆域无关,排除A项;驿站日常用度由“站户”供应,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体现行省制度,排除D项。

3.清朝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至乐平县柏井驿,五十里至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到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故B项错误;清朝驿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弛,故D项错误。

4.历史上有名的“大帆船贸易”开始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美洲白银从墨西哥出发,穿越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在那里与来自中国的商人交换货物。

“大帆船贸易”()A.是中国与美洲直接贸易的开始B.使中国与西方建立了贸易关系C.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可知“大帆船贸易”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大洲的相对孤立状态已被打破,;中国商人通过“大帆船贸易”,扩大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与美洲的直接贸易,排除A项;中国早就同西方国家存在贸易关系,排除B 项;C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1908年3月5日,随着公共租界的1路有轨电车开始在静安寺与外滩上海总会间正式运营,标志着与近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上海诞生。

以轿子、黄包车、马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开始逐渐为电车、公共汽车等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所代替。

公共交通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单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更对市民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现代公共交通使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大大拓展,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流动性的日趋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市民对于电车、公共汽车的需要与依赖。

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一些市民建议开行夜间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照普通之规定,必有营业之时间,以上海情形而论,至迟(深夜)一点钟,车即停止营业,孰知人事日繁,终夜路上固未绝行人。

公共汽车宜日夜不停,庶几便利”[14]。

三、公共交通与市民公共意识的生长与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不同,电车的出现,使近代上海街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

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观念的变迁是个体交通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应该说,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的商业化转型,传统交通工具的平民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即使在传统社会对乘者身份要求很严格的轿子,在近代上海,从官府大员到妓女阔少,也是几乎无人不可以乘坐,原来属于特权阶层的专有交通工具转变为大众性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是对于乘者来说,在其使用期间,这些工具仍然属于私人空间,他可以为了炫耀,而将自己完全显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也可以显示清高,拉上轿帘或车帘,不接受外面行人的注目。

运行快慢、行驶方向完全受乘者的控制和主宰。

然而电车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部电车车厢内可同时容纳五六十人,甚至在出行高峰时段可挤近百名乘客,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籍贯性别、彼此陌生的人置身于同一个移动的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这是时人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形。

乘者即使再高贵,也不能再有坐在轎子、人力车、出租汽车上所特有的优越感,置身于众多乘客之中的他,分明只是其中的一员。

关于影院的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影院的相关法律法规

《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1997-8-7选稿:电影、发行、放映、办法第一章总则第—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本市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影的发行、放映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主管和协管部门)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以下简称市广电局)是本市电影发行、放映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上海市影视音像管理处(以下简称市影视音像管理处)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电影放映的管理,业务上受市广电局的指导。

各级公安、工商、卫生、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发行、放映活动的原则)从事电影发行、放映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维护电影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许可证制度)本市对电影发行、放映活动实行许可证制度。

第六条(宏观调控)本市对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设立实行宏观调控。

第二章申请与审批第七条(发行单位的定义)电影发行单位是指为电影放映单位有偿提供电影片的单位。

第八条(发行单位的条件)设立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活动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有熟悉电影发行业务的管理人员;(三)有必要的电影发行管理制度;(四)有规定数额的资金;(五)国家电影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放映单位的定义与分类)电影放映单位,是指拥有电影放映设备、从事电影(包括35毫米、70毫米等常用胶片规格电影,环幕电影,动感电影和其他形式的电影)放映活动的单位,包括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和非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采取向社会公众售票方式从事电影放映活动的单位,包括电影院、电影放映队等专营电影放映业务的单位和影剧院、文化宫(馆)、礼堂、俱乐部等兼营电影放映业务的单位。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基于早期上海电影公司的发展而来的,这些公司包括:大明电影公司、新华电影公司、明星电影公司、强生电影公司等。

这些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积极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成功,并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上海市内的公共租界,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隶属于外国执政的地区。

由于公共租界大多为西方国家和日本借调,并且人口密度较高,商业氛围浓厚,因此角逐剧院经营权的商人不计其数,经营形式也各式各样。

为解决剧院经营混乱的问题,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制定了一套行政管理制度。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分为规章制度和执法措施两个方面。

针对规章制度,首先就是在剧院经营权的归属问题上进行了明确划分,即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对剧院的控制权,以及向公共租界居民和外籍人员开放剧院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剧院程序和设施标准,例如在电影播放和电影剪辑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

针对执法措施,上海公共租界建立了一套法律框架,包括了行政执法部门、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等程序。

在实际上传扬行政管理制度时,上海公共租界特别注重实务方面,例如在剧院设施的安全、剪辑电影的品质等,都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同时,上海公共租界还实行了准入制度,只允许具有资质的剧院开展营业活动。

总之,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为中国的电影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还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探索了一条行政管理制度的路线。

在建立和发展电影文化的历程中,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功不可没。

2023-2024学年山东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答案】D【解答】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弑君和以下犯上情况屡犯,很明显不再是西周初年那种众星拱月的政治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确实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等级制度只是松弛而非不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大小宗之间矛盾尖锐,小宗作乱和以下弑上的现象屡屡发生,统治集团内部内讧严重,故D项正确。

第2题.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C【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①正确。

分封制、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

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

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④错误。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第3题.隋朝灭亡的时间是()A: 589年B: 618年C: 960年D: 1227年【答案】B【解答】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但是到隋炀帝时期,暴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故B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1908-1937)电影票房市场繁荣是近代上海电影产业的突出表现,影院不仅是电影票房市场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连接电影贸易/生产与消费、影片内容、观众及其观影行为,以及建筑结构的空间载体,构成了近代上海电影产业与市民社会最直接的联系。

本文以1908‐1937年间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公共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历史语境中,追踪工部局影院政治‐法律‐行政管治历程,历史地呈现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建构与影院演化的互动关系,从最为重要的侧面揭示上海近代影院与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推进现有上海影院学术研究,进而力图为上海近代电影产业研究开拓新路径,丰富近代上海电影史研究。

近代上海电影学术研究已成显学,影院研究文献也不少。

就上海租界,尤其公共租界而言,无论电影产业,还是影院学术研究,大都在租界社会语境中展开。

然而,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尤其是其主要社会结构,特别是最为重要的典章制度,诸如土地章程、执照条例等,与电影产业及其影院的关系相当若即若离。

换而言之,比较模糊。

另外,近代外国电影产业、建筑文化、娱乐形态、生活方式等在现有学术研究中相当大程度上属于既成事实,其与租界市民社会结构因素,尤其是基本制度以及行政当局之间的深刻联系并不清晰。

实际上,就上海公共租界而言,在租界影院发生、演化、发展过程中,工部局政治‐法律‐行政管治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相当大程度上,经由工部局这一中介环节,租界影院根植于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的主要结构之中,汇聚诸多东西方重要因素,由此逐步演进。

现有上海公共租界影院研究缺乏工部局影院行政管理视角,因此,很难深入呈现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影院变迁与发展,不可能在东西方错综复杂的跨文化视域中,深入细致地透视这一变迁发展与租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文关系。

上海公共租界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历史现象,影院行政管理构成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社会的历史景观与基本结构,在近现代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些影响并没有因租界流逝而荡然无存,反之,积淀在现代上海影院文化及其体制之中。

本文在多重交错的跨文化视野下,在政治、法律、物质、文化四位一体的历史维度中,通过发
掘大量原始英文档案及其他原始材料,以及考证历史细节,反思相关学术研究,在租界社会结构语境中,聚焦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在近现代上海公共租界影院一派繁荣、影院业突飞猛进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历史背景下,围绕随着上海公共租界众多影院的建立和发展,从上海公共租界当局行政管理的角度,探寻这些变化与发展背后的历史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历史结果,核心问题是在上海租界影院及其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中,深入细致地陈述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由此,揭示上海影院自然建构过程,从而从一个特殊角度重新反思近代上海电影产业主导特征。

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社会语境。

回顾上海租界历史发展及其对上海城市格局的深刻影响,重点分析工部局酒吧、弹子房、保龄球场等早期娱乐场所的管理方式,为揭示其后戏院与影戏院执照制度历史流变奠定基础。

第二章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缘起。

在探讨戏院历史沿革以及戏院与影院竞争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戏院安全及演出内容管理,其后影院行政管理滥觞于此。

第三章上海公共租界早期影院行政管理。

重点分析影院土地审批、旧房拆迁、娱乐场所改建、建筑标准等行政管理,影院由此脱离戏院,走向独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四章公共租界影院构造、设施、功能行政管理。

重点分析影院空间结构与功能扩展及其行政管理。

第五章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观影行为行政管理。

重点分析影院观影行为流变与观影规范的管制过程。

第六章上海公共租界影院影片行政管理,重点分析电影胶片管制。

第七章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方管理之下影院业的生存与发展。

重点分析法租界和华界影院行政管理与公共租界的渊源与异同。

本文通过考究工部局影院行政管理与影戏院发生发展、影院空间构造、影院功能、影院观影行为、电影胶片储存、电影审查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分析其间的复杂性、延续性和转型过程,并从权利博弈、跨文化交流、民族主义等研究视野,揭示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通过发掘大量原始史料,辅之以相关学术研究文献,填补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这一历史研究空白;其二,在多重跨文化视野里,历史地揭示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
与租界社会结构互为建构的深刻关系;其三,为上海近代影院研究,乃至近代上海电影产业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与路径。

与此同时,也为近代上海社会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性研究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