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共租界
百年监狱风云:提篮桥和它关过的大人物

百年监狱风云:提篮桥和它关过的大人物来源:时代周报作者:赵妍“远东第一监狱”提篮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一出,让这座已经有110年历史、闹市中的监狱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自1903年5月18日启用以来,到1949年5月间,提篮桥监狱先后经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日本人、汪精卫政府和国民政府管理统治,监狱最初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1942年1月改名“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华德路刑务所”。
1943年8月,汪伪政府接管,改称“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扔称“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
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提篮桥监狱改称“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
110年的岁月沧桑,提篮桥监狱见证、并亲历了诸多历史的重大事件。
由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家俊所著的《提篮桥监狱》一书,是国内第一部横向描述提篮桥监狱的纪实读物,也是系统披露提篮桥监狱历史事件的唯一著作。
无论是初建时期先进的“公开招标”模式,还是因监狱特殊建构“从未有犯人逃跑”的显赫记录,以及抗战胜利后关押诸多日军战犯、解放后关押汪精卫政府政要、江青反革命集团骨干等事迹,在监狱史学家徐家俊那里,这座“东方巴士底狱”总有让人说不完的故事。
110年前的“公开招标”历经世事沧桑的提篮桥监狱,时至今日仍屹立不倒,甚至曾在1937年遭遇炮火的轰击,其建筑质量之保障来源于最初的“先进理念”—110年前的提篮桥监狱建筑工程,采用了当下随处可见的“公开招标”模式。
“建筑图纸是由外国人设计的。
经公共租界工部局审定后,在报刊上刊登广告,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公开招标。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各营造厂(承建商)投标承揽,将标书寄送到指定地点。
在规定的时间揭标,筛选后选择了信誉良好、报价较低的成泰、建业、三森等营造厂承建。
”徐家俊说,为了保证质量,工部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约营造厂。
比如“营造厂需要向工部局提交施工保证金,有的事先双方商定一个数目,有的为总施工价款的1/10。
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

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
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时称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1)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
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8)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南京条约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闭关锁国,自给自足。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为了掠夺中国的原材料,英国向中国偷运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
林则徐在1839年3月到达广州。
他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了鸦片二百多万斤。
6月3日,在虎门外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借口为保护所谓的鸦片贸易,英国国会在同年4月对这场战争拨款经费进行表决,结果以271:262,仅仅9票之差通过了款项,促成了这场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 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 的加深
(7)日本入侵中国后台湾地下抗 日宣传报刊
在日本残酷统治下,勇敢的台湾 同胞出于爱国激情,不顾自身 的安危,秘密出版了一批抗日 报刊和小册子。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11)沦陷区的抗日新闻宣传活动
在沦陷地区,中国共产党和一些爱国志士也曾创办过一些抗日报刊,同日伪 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天津,1937年7月30日沦陷后不久,曾出现过《高仲明纪事》报、《炼铁 工》、《抗战》、《匡时》、《中心月刊》、《前哨》月刊、《火线上》、 《突击》、《后方》等20多种小型抗日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爱国知识 份子主办,物质条件极差,大多为油印。 《高仲明纪事》报创刊于1937年,油印小报,由爱国的职业报人们编辑,至 1939年停刊,共出700余期,每期发行数达6000余份。《炼铁工》则由粗 通文墨的工人编辑,流传于天津的大小工厂。 在苏南,一份名为《青白报》的抗日小型报刊在1938年间曾在苏州附近一小 镇上问世。
1942年后,根据1941年伪满颁布的《通讯社法》的规定,伪满当局组建新的 伪“满洲国通信社”,并作为伪满国家机关,垄断东北地区新闻的收集与 发布。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掠夺财富,屠杀人民,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以改变对华贸易不利局面,1820-1840年,中国年均外流白银5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图为停泊在广东海面的英国鸦片趸船。
1839年6月,林则徐主持将收缴英、美等国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随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7月,英军侵占镇江。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美国侵略军 中法战争后法国势力逐渐侵入中国广西、云南等地区。
条约简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掠夺租界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产物。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租界,到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国在16个城市设立了30多个租界。
图为上海公共租界。
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
图为天津日租界。
1853年4月,英、美等国以“保护侨民”为名组织上海义勇队,后称万国商团,成为租界当局的准军事化武装。
图为1884年的上海万国商团。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列强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图为五口通商后的广州。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图为1897年英商在上海开办的怡和纱厂。
获取协定关税等特权,逐渐控制并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图为1894年的中国海关。
把中国变成原料掠夺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图为美国美孚行的“洋油” 运销中国内地。
近代中国爱国人物故事五篇

【导语】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华丽的语⾔上,⽽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和为⼈民谋福利的⾏动上。
在近代的中国,出现了许多英勇的爱国⼈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近代中国爱国⼈物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近代中国爱国故事【篇⼀】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称“三钱”。
他们都是店铺后,怀着报效祖国的⾚⼦之⼼回来的。
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
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了,⾮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
可是美国⽅⾯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百计地阻挠。
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他知道的太多了,⼀个⼈可顶五个师的兵⼒!”于是,美⽅⽆中⽣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提出严正*,回国的决⼼更⼤了。
他在家⾥放好三只⼩箱⼦,准备随时启程。
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
他来到天安门⼴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
近代中国爱国故事【篇⼆】 李⼤钊很⼩的时候,⽗亲便去世了,他由爷爷⼀⼿抚养长⼤。
爷爷⾮常重视李⼤钊的教育。
“从五六岁⼊私塾,到从⽇本留学回国,他前后上了18年学。
”李亚中说,李⼤钊从⼩便树⽴了致⼒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志向。
李亚中说,李⼤钊任北⼤图书馆馆长时⼯资是140块⼤洋,后来任教授涨到200块⼤洋,再加上他在别的⼤学兼课,每⽉收⼊⾄少有250块⾄300块⼤洋。
“他去世后家⾥的财产仅有1块⼤洋。
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捐的形式安葬。
”1921年,中共北京⽀部成⽴后,李⼤钊每⽉从⾃⼰的⼯资中拿出80块⼤洋作为活动经费。
中国的战争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文物

中国的战争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文物中国的战争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文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性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尽管中国并未直接参战,但其在这场战争中的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牵连,使得中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重要背景和战略环境。
在中国境内留存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是中国的战争遗产,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
一、沙墩射击场沙墩射击场位于中国云南省曲靖市,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卫云南边境而建设的军事基地。
当时,盟国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选择云南作为援助中国的出发点和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
沙墩射击场是当时盟军在中国的基地之一,是他们进行军事训练、兵员组织和武器装备的重要场所。
现在的沙墩射击场已经成为了一座大型博物馆,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设施、战争历史和战争文物,让人们重温那段历史。
二、山海关要塞山海关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长城上最重要的关口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山海关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军事据点。
中国当时派遣了一支军队驻守山海关,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这段历史给山海关带来了丰厚的战争遗产,如炮塔、炮台等。
这些战争遗址如今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并了解历史。
三、上海公共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沿海城市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上海是一个具有宽阔河流和繁忙港口的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内外各方势力的争夺,上海成为了一片混乱的角逐之地。
于是,外国列强在上海设立了公共租界,用以控制和管理该地区。
如今的上海公共租界已经成为了一片繁华的商业中心,但这片繁华背后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战争遗产的一部分。
四、天津旧租界天津也是中国一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城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天津成为了战火纷飞的地区。
各种外国势力进驻天津,使得天津成为了一座国际化的城市。
天津旧租界作为当时外国势力控制的区域,保留了许多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
最新中国关于爱国的人物事迹

最新中国关于爱国的人物事迹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关于爱国的人物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关于爱国的人物事迹1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
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
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
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
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打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
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仍一阵,董存瑞再前进几步。
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点点尘土和白烟。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又向前滚了好几米。
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
他用手一摸,全是血。
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织成一道火网。
董存瑞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
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
郅顺义接二连三地仍手榴弹。
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
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
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
就在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专题十三 上海历史的变迁

嘉 庆 时 代 的 上 海 城
4.因为防倭寇骚扰,明代上海建筑城墙, 4.因为防倭寇骚扰,明代上海建筑城墙, 因为防倭寇骚扰 奠定了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奠定了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到明代中后 上海县(隶属松江府) 期,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成为了全国最 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 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 赞誉。康熙时,设立海关(江海关), ),至 赞誉。康熙时,设立海关(江海关),至 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江海之通津, 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江海之通津, 东南之都会” 东南之都会”。
列强在租界内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统治机构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据点
专题十三 上海历史的变迁
一.开埠之前的上海
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1957年,在今青浦区发现了崧泽文化)。 年 在今青浦区发现了崧泽文化)。 2.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 华 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 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 亭县。同时, 亭县。同时,在今天青浦东北的松江南岸地区出现了青 龙集镇,优越的踞江瞰海的地理位置, 龙集镇,优越的踞江瞰海的地理位置,使得青龙镇非常 繁盛。南宋时,因水路淤塞,青龙镇逐渐荒落。 繁盛。南宋时,因水路淤塞,青龙镇逐渐荒落。 3.此后,海船改舶十六铺岸边。至南宋末年,此处为上 此后,海船改舶十六铺岸边。至南宋末年, 此后 海镇。元朝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因其商贸地位日趋重要, 海镇。元朝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因其商贸地位日趋重要, 遂正式设置上海县。 遂正式设置上海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贸机构
贸易
英商怡和洋行
英商太古洋行
英商宝顺洋行
美商旗昌洋行
德商礼和洋行
丹麦宝隆洋行
金融
英资汇丰银行
英资麦加利银行
战后,公共租界德国侨民一度锐减到1920年的280人,法租界只有9人。后来又逐渐回升。
日本人
1871年中日建交以后,日本人陆续进入上海。早期来沪的日本人多数聚集在虹口吴淞路、武昌路一带经营照相馆等小本生意,或经营妓院谋生。1915年,公共租界内的日侨已达到7169人,人数居各国侨民之首。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纺织业大规模投资上海。1923年上海—长崎定期航线开设,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侨民继续增加,1935年突破2万人,超过外国侨民的半数。他们仍然主要聚居在在虹口吴淞路一带,以及北区越界筑路的北四川路(北段)、狄思威路等处。
扩张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平方千米),东面扩展至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转角处);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继续繁荣
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英资有利银行
美资花旗银行
美资大通银行
德资德华银行
俄资华俄道胜银行
日资横滨正金银行
日资台湾银行
法资东方汇理银行
荷资荷兰银行
荷资安达银行
比资华比银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银行
中央银行
交通银行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中南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
金城银行
盐业银行
浙江兴业银行
四明银行
新华储蓄银行
大陆银行
零售
19世纪后期,公共租界内的华人商业以距离旧城厢较近的广东路及福州路最为繁盛。
西区:
3.静安寺捕房(1884~1943)愚园路。
4.新闸路捕房(1899~1943)。
5.戈登路捕房(1909~1943)戈登路、康脑脱路转角处。
6.成都路捕房(1933~1943。
7.普陀路捕房(1929~1943):戈登路。
北区:
8.虹口捕房(1861~1943)闵行路。
9.汇司捕房(1898~1943):海宁路。
1928年后,工部局为华董增加3到4个席位。
英国人
1843年上海的英商及传教士共26人,他们是最早的一批来沪外侨。英国侨民中,主要是从事大宗进出口贸易的商人,其中不乏在海外已有产业根基的望族。在上海的各国外商中,英国商人占有主导地位。186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1372人,占各国侨民总数的60%。
20世纪初,随着上海公共租界的扩展,中区的南京路迅速兴起,并形成为全中国最繁荣的商业街。英资惠罗公司(Whiteaway laidlaw)、福利公司(Messrs.Hall and Holtz)、汇司洋行(Weeks and Company)和泰兴洋行(Lane Crawford)都汇集在东段四川路口附近,称为早期四大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华人资本的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大新公司、新新公司陆续在西段浙江路到西藏路之间开设,规模超过早期四大公司,也称为四大公司。别发洋行(图书)。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以后,上海的房地产业降温,英侨人数也下降到1870年的894人。不久又逐渐恢复,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会成员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数席位,居于主导地位。
美国人
在上海,美国侨民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的地位又有所上升。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国侨民超过2000人,另有1600人住在法租界。
结束租借
1940年,由于欧洲战事爆发,驻沪英军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改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一切租界,至此从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结束。
市政交通
上海公共租界的路名的特点是,以中国地方和外国人物命名。在中区,南北向马路通常以中国各个省份的名称命名,例如浙江路、江西路和四川路,东西向马路通常以各个通商口岸城市的名字命名,例如九江路、汉口路和福州路,南京路和北京路则分别纪念两个开放中国的条约。在西区,有一些道路以东南亚的殖民地命名,例如槟榔路、澳门路、星加坡路;东区道路多数曾以印度城市命名,但在1915年更换为以中国城市命名,如麦特拉司路、巴特维亚路(后均改为平凉路)、山达刚路(今定海路)、孟买路(今河间路)、勒克诺路(今宁武路)、倍耐尔司路(今海州路)等。公共租界内也有一部分路名是以外国人名命名,例如爱多亚路纪念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麦特赫斯脱路(Medhurst Road)纪念英国领事麦华陀,邓脱路(Dent Road)纪念鸦片商人颠地,此外还有戈登路(Gordon Road)、文监师路(Boone Road)、赫德路(Hart Road)、哈同路和西摩路等等,其中许多都与上海公共租界有关,并且以取得实际成就者居多。
战事结束,难民返乡,租界人口有所回落。但随着租界工商业迅速繁荣,和租界的扩展,又有大批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省居民,乃至海外华侨进入上海公共租界,或创业,或谋生。特别是历次的战乱,都造成租界人口的猛增。至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内有华籍居民1,040,780人。
抗战时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西两区成为孤岛,又涌进40万难民。刺激租界内房地产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的空前繁荣。但也造成人口密度过大,多数百姓居住问题无法解决,居住状况趋于恶化。
孤岛时期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
上海公共租界
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人称“上海日租界”。北区和东区的日占区遭到中国多个军团的猛烈进攻,70%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公共租界的主体部分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域分别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继续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达四年之久。位于区内的中国机构照常运行。这些地区又挤进了40万中国难民。
在美国侨民中,传教士占有一定数量,他们在租界内外设立教堂、医院和学校,其中包括几所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东吴大学法学院。
在工部局董事会中,美国的势力仅次于英国。1920年代,费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担任工部局总董。
美国侨民在外侨中的生活水平最高。
德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人在上海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英美两国,尤其在制药、印染行业占有优势。从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会中为德国人保留1个席位。至1915年,公共租界内有德侨约1155人。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合并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犹太人
19世纪,有少量世居巴格达的犹太富商在印度立足后,又前来上海发展,他们一般都取得了英国国籍。其中包括沙逊家族和嘉道理家族。当然也有像哈同那样来上海后才致富的暴发户。这部分犹太人经营大宗贸易,在房地产业也举足轻重,是上海的豪门望族。
俄国革命以后,开始有大批俄国犹太人取道哈尔滨移居上海。他们约有1000多人,控制了毛皮买卖,也有一些专业人士在医务、建筑、法律、音乐等行业工作。主要居住在虹口提篮桥华德路摩西会堂附近一带。
东区:
10.格兰路捕房(1891~1943)格兰路与平凉路转角处。
11.汇山捕房(1903~1943年),茂海路。
12.嘉兴路捕房(1907~1943),汤恩路,辖区内主要为日本侨民。
13.榆林路捕房(1925~1943)位于华盛路与齐物浦路间的榆林路。
北区越界筑路:
14.狄思威路捕房(1912~1943):辖区为以下各条马路:北四川路延长线,江湾路(从北四川路至体育会路,包括靶子场、虹口公园和游泳池),狄思威路,窦乐安路(包括松庆里、丰乐里和纪家花园),白保罗路和赫林里,施高塔路(从江湾路到祥德路),及附近地区。
印度侨民
1884年,工部局警务处成立印捕股,从印度旁遮普邦招募来锡克族巡捕。1935年印籍侨民人口总数达到2341人。(参看:红头阿三)
管理机构
工部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关,类似于租界内的政府,拥有警察。但是司法机构还有独立的“会审公廨”,即法院。
此外,北区的北四川路及西区的静安寺路的商业也有所发展。
旅馆
公共租界中区集中了上海大部分的主要旅馆,外资旅馆包括华懋饭店、汇中饭店、都城饭店,华资旅馆包括扬子饭店(上海)、东方饭店(上海)、大东饭店(上海)、东亚饭店(上海)、惠中旅舍(上海)、大中华饭店(上海)、大陆饭店(上海)、爵禄饭店、中央饭店(上海)、大江南饭店、中国饭店(上海)、铁路饭店(上海)、吴宫饭店、远东饭店(上海)。
1943年8月,日本占领下的汪伪政权曾象征性地从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收回以后
该租界收回以后,仍是上海最繁盛的中心区。统一行政后的上海市政府就设在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55年迁往外滩原汇丰银行大楼。现在则位于由当年的上海跑马厅改建而成的人民广场。实际上始终没有离开原公共租界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