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文化背景14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14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

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始增多。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下之分。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这是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4.教学第一则。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二、诵读感知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三、研读分析1、“学而时习”章(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2、“吾日三省”章(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试翻译课文。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罗志辉改编一、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㈠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1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论语十则》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个性化教学目标内容: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通过诵读和自主学习,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形成文言语感。

本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提示建议: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要求:(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教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教学方法:1. 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

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设计1: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

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

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

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 《《 《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文化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 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

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 始增多。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 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 四年的时间。

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 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 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 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 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 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 下之分。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子路》) 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分析起来,“仁”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 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 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所以,“仁”并不止步于 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仁”有时还可以超乎一般性的道德评价,如《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管仲辅佐桓公,没有动用武力,就多次会合诸侯,维持了较长时间的 和平,使百姓免于战乱。

在孔子心目中,这是“大仁”。

孔子曾周游列国,热心求仕,可在道德完善和从政这二者之间,他似乎更在意前者。

如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 里仁》)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里仁》)正 因如此,他在不为当政者所用时,甚至在有生命危险时,都能泰然自若,精神和悦。

《 《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

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颜渊》)学习“礼”,知“礼”以后,人的行为才会有所依傍,不致出差错。

“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和“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讲的就是礼的作用。

不过, “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 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见《八佾》《宪问》)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如何成“仁”呢?这完全取决于自己。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只要有达到“仁”的意愿,并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达到“仁”就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仁”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最高道德规范,在现 实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种种考验,这就要求个人具有刚健勇毅的精神品质,自觉坚守“仁”, 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里仁》)又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对于一般的统治者,孔子没有用“仁”来要求他们。

和“仁”的思想相联系,孔子要求统治者要“爱人”,并很重视在位者自身的道德品质,认为统治者用德行来引导百姓,用礼 规范百姓,效果要比用政策、法规来管理百姓好。

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

下面是一些相关 语录: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学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 现代一般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属于政治哲学和人生伦理哲学,他关注的是现实生活, 他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至个人道德修养、立身处世,上达治国原则和方法,而对超越于实 际生活之外的一些哲学命题不感兴趣,对鬼神也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因此,孔子思想 具有鲜明的偏于实用、理性的趋向。

这种趋向经由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传承,早已固化为中华 民族重要的心理元素之一。

孔子的“仁”里的人道主义因素,成为后世优秀知识分子重要的思想元素,不管是否在位,他们总是很自然地关心民生疾苦,并常常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为百姓请命。

“仁”所要 求的刚健勇毅的精神品质,“杀身成仁”的思想,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相结合,成为 滋养后世志士仁人的精神。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 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老子》里有对宇宙本体的探讨,它认为宇宙的本体是“道”。

“道”先于天地万物, 是完全自足的、至高无上的,它不依赖任何东西,永远存在。

“道”其实“无名”,因为一 旦有了名字就有了限制,“道”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是为了表述起来方便。

“道” 不是一个实体,也难以用语言对它加以解释、描述、说明,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说明它,可以 说它是万物之所以如此的东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这两句可以视为对“道”的总特性的概括。

《《《前一句的意思是事物的对立面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相互转化,讲的是宇宙间存在的辩证法原 则;后一句讲“道”以“柔”为本。

这里的“柔”,应该作宽泛的理解。

老子》一书中, “无为”“柔弱”“不争”“不为天下先”“处下”“静”等说法,或者和“柔”意义相 近,或者相关联。

《老子》的哲学重心并不在对宇宙本体的探讨上,它更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面对的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它的宇宙论为人生论、政治论提供了立论依据。

既然“道”是“无为” 的,那么治国的“圣人”也应该以此为鉴,以“无为”治天下。

《老子》中反复陈说天下不 可“为”,应该“无为”,“无为”而后才能“有为”。

“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 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不让万事万物意识到“圣人”之功。

老子》中这样描述 “无为”的治国之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 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那么,“圣人”如何才能做到“无为”呢?重要的是“好静”“无事”“无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 七章)同样的,也要使百姓“朴”“不欲”“静”,这样,天下就能走上正途:“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七章)老子之提倡“无为”,是因为他看 到“民之难治”“民不畏死”其实都是统治者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社会的问题不是统治者管 得不够,而是管得过多。

同样不满于社会现实,同样怀有救世的理想和热情,孔子的主张是做“加法”,知难而进。

而老子的主张是做减法,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 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依据《老子》的思想,越讲“仁义”,离“道”越远,所谓南辕北辙。

因此, 老子》对此大加抨击,如“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等。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在论 述的时候,他常常拿自然现象作例证。

比如,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来称扬“不争”; 由草木有生命的时候柔嫩,死的时候枯槁,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的时候僵硬,来称扬 “柔弱”;他也注意归纳社会生活经验,如他看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由此告诫人们要不贪、无欲、谦虚。

老子所推重的这些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即使经 过他的辩证的解释,其效应也只是让人能保全性命而已,并不能对社会产生什么有力的影响。

可能,在老子看来,如果人人都采取和遵照这些原则,那么社会上就没有什么纷争,天下就 太平了。

内容理解课文共选编了十则语录,下面择取几则加以解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这一则语录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说不要以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为意(因为有更高的学问上和道德上的追求),也即要做到心思专一,不可 多存杂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朱熹对“志”的解释是“心之所之”,又说“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两处正可相互验证。

孔子很重视“学”,认为只有通过学,才能获得“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