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近代以来,它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挑战。

这些变革不仅对中国内部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为主题,探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演变。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相继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一系列战争和外国势力的侵略。

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深刻认识到其传统强国地位岌岌可危,也认识到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鉴于此,中国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以及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有效的外交交流。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抵抗侵略和争取国家独立为主导。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平等和正义的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平等、互利、互助、互救”的原则,旨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和互利的合作关系。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巴黎和会,争取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然而,在西方国家相继强化对中国的压力下,中国的国际关系逐渐陷入困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与世界范围的革命运动进行联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逐渐转向以争取国际革命合作和支持为重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积极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和合作关系,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集团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积极参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事务,推动南南合作和新中国家运动的成立。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的复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经济合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中国的国际关系更加多元化,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加强。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

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

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外交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与其历史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的交织。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主要通过朝贡制度来维系。

中国作为一个中心文明国家,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常常向中国朝贡,表示臣服与尊敬之意。

这种外交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与文化的繁荣。

然而,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并不仅限于朝贡制度。

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变迁,中国政府还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婚姻联姻、边境条约等方式来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这种多元化的外交关系为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与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与屈辱。

这些事件对中国人民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使中国对外交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调整。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为主要目标的外交政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起并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协议,取得了对台湾、西藏等地区的主权。

第三部分:中国当代的外交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制造业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同时,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也日益广泛,通过主动参与多边合作与制定国际规则,积极参与解决国际问题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强调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坚持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结论:中国的历史与外交关系密不可分。

古代的朝贡制度为中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中国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渐恢复了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当代的中国则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制定国际规则,成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近年高考,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一直是命题的重点,2008年恰逢新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无疑会在明年的高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

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

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中国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与世界各国建立起多样化的关系。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

一、政治外交1. 政府间关系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活动表现为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在联合国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和协议,以促进经济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文化交流。

2. 领土争端与外交纠纷在近代,中国还面临着领土争端和外交纠纷的挑战。

例如,中国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与列强国家之间展开了多次战争,如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这些纷争导致了中国部分领土的丧失,同时也促使中国积极探索外交解决办法和加强国际交往以保护国家利益。

二、经济交流1. 外商投资与贸易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主要表现为外商投资和贸易往来。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逐渐开放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国内。

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热门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出口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进口机械、纺织品、化学品等商品。

2. 友好合作与援助中国在近代也与世界各国展开了友好合作和相互援助。

例如,在1949年建国后,中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互助合作,向苏联、朝鲜等国提供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在非洲、亚洲等地提供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条件等。

三、文化交流1. 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中国与外国在近代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外国学者也来到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语言。

2. 文化交流与互鉴近代中国也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互鉴。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如书法、绘画和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42年开始,列强开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颇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近代外交体制也慢慢建立起来。

首先是朝贡体制的瓦解。

1840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朝贡体制。

统治者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也不建立相应的外交机构,这个时候的中国尚没有建立相应的近代外交体制,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部等地区的朝贡国频繁遭到外来侵略者的冲击和侵略,这主要与欧美列强和日本的侵略有关,另外中国本身的国力衰弱,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的减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加之朝贡国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地增强。

到了90年代中期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当时英国人签字的条约用中文写成,双方同时抬头书写,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

“五口通商大臣”设于1844年开始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

这里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且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而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衔门的设立,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外交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比如:清政府开始派使出洋,出现第一个正式的官方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赋有正式的外交使命。

总理衙门成立在传统的外交体制里打开了一道缺口,从此清廷有了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

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总理衙门内设的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以及同文馆、总税务司,上海、天津的南北洋大臣,承担着以前从未有过的外交事务。

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主要与列强的强烈要求和清政府改革时弊的需要有关,列强不满“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外交机构。

在这期间清政府也为列强的侵略而感到感到不安,所以也思考着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寻找较好的外交对策。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并且出现了对外关系的混乱和外交制度的破产。

因此,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外交制度,以应对外部压力和保护国家利益。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由皇帝和朝廷决定。

然而,由于内忧外患,清朝政府越来越无力应对外交问题,外交制度的效率和灵活性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清朝政府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外交制度的元素,以和增强外交能力。

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事务。

这一机构的成立被视为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起点。

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清朝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外交制度,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外交机构,提高了外交的效率和专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外务部,标志着中国外交制度进一步加强。

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包括派遣外交使节、签订条约和处理国际纠纷等。

此后,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与西方的外交制度接轨,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国家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

1898年,清政府实施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来中国。

这一也涉及外交制度的,推翻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统治地位,设立了大清国务部和宪政制度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最终以失败告终,外交制度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新生的中华民国试图建立自己的外交制度,以应对新的国际环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这标志着中国建立了新一轮的外交制度,并且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和独立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中国还通过加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家利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还通过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和签订条约等方式,保护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
• 蒲安臣,美国驻华公使,辞职回国时,得 到清政府允许,带着20余人出访欧美。
• 在美国访问期间,擅自越权与美国政府签 定了《天津条约续增条款》。
• 蒲安臣使团在欧洲的出访效果一般,英国 人故意冷落,只是在普鲁士得到了良好的 接待。
影响
• 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外国的了解。 • 为派驻使节开辟了道路。
中国驻外使领馆的设立
•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驻外使节:郭嵩涛。 • 后来者:刘锡鸿驻德国、陈兰彬驻美国、
何如璋驻日本等。 • 驻外领事馆的设立——保护华侨。
• 北洋通商大臣驻扎天津,专管牛庄、天津、 登州三口事务。初由崇厚专任。1870年改 由直隶总督兼领。
• 北洋大臣一直由李鸿章的淮系把持,长达 25年。1901年,袁世凯接手,成为他飞黄 腾达的重要资本。
税务司和总税务司
• 1854年,英法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把 持上海海关,成立了海关税务委员会,是 总税务司的滥觞。
• 总理衙门的职权不断扩大,包括外交、内 政、军事、文教、通商、交通、华工、宗 教等等,俨然是另一个军机处
南洋通商大臣
• 南洋通商大臣的前身是五口通商大臣,管 理东南沿海的通商事务,驻上海,初由江 苏巡抚兼任,后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 南洋大臣先后由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 沈葆桢、刘坤一把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洋通商大臣
第五节 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
一、近代外交机构和体制的构建
❖ 总理衙门的设立 ❖ 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 ❖ 税务司和总税务司的设立
二、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
❖ 斌椿出使欧洲 ❖ 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 ❖ 影响
三、驻外使领馆的设立
❖ 外国驻华外交机构的设立 ❖ 中国驻外使领馆的设立
总理衙门
• 1861年1月成立,也称“总署”、“译 署”。体制仿照军机处,官员分大臣、章 京两级。
• 1859年,李泰国成为第一任总税务司, 1863年,赫德接任,在此位置任职长达45 年之久。
斌椿出使欧洲
• 起因:中外和局,清政府想了解西方,赫 德请假回国,于是派员随之出访。
• 斌椿,对西方世界略知一二,早有浮海之 心。他带领同文馆的几个学生,游历了英 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 鲁士、比利时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