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桥设计原则
最新匝道桥设计原则

匝道桥设计原则公路桥梁通用图《互通内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30m (n=3、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通用图》编制设计原则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设计研究院二OO八年公路桥梁通用图《互通内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30m (n=3、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通用图》编制设计原则设计负责人:室(所)技术负责人:处总工程师:院总工程师: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设计研究院二OO八年一、设计依据1、根据领导对“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30m(n=3、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通用图立项申请”的批复意见,开展公路桥梁通用图设计,编制本设计原则。
2、有关规范: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3、充分收集交通院及其他设计单位设计图作为本次通用图编制参考。
二、设计内容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30m(n=3、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通用图。
三.主要技术标准及参数(一).技术标准1.荷载等级:公路—I级,城—A级2.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二).主要参数:1)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梁体采用C50混凝土。
2) 钢材(1)钢绞线: φS=15.2mm;A=140.0mm2;公称质量=1.101kg/m,符合GB/T 5224-2003规定,对应的波纹管为塑料波纹管,符合JT-T529-2004规定。
(2)普通钢筋:直径<12mm,采用R235钢筋;直径≥12mm,采用HRB335钢筋,以上钢筋应分别符合GB13013-1991和GB1499-1998的规定。
试析立交匝道的设计

科
试析立交 匝道 的设计
余 东 波
( 河南省平顶 山市农村公路 管 o
摘 要: 如何保证 车辆在 匝道 上的运行顺畅安全 , 以及如何提 高立交的通行 能力等同题 , 值得我 们及时总结经验 , 使立交工程的设 计和施 工更
到。
31设 计 速 度 . 匝道由主线转弯出来 ,其设计速度如果能 和主线一样或者 哪怕 和两条相交道路中较低 车
速的路线一样, 则车辆 运行当然最为顺畅 。但常 常由于地形、 用地 、 造价等原因, 匝道设计速度通 常都较主线为小 。但是 , 为了行车顺适安全和提 高效率 。匝道设计车速应 当尽可能的高 , 尤其剐 出 口处 的设计速度不宜过小 , 一般不宜小于主线 设计速度的 5 — 0 0 7%。匝道采用了较主线设计速 度为小的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会降低立交通 行 能力。 如果单从速度来分析, 时速 3 ~ 0 m常常 04k 会得到最大的通行能力 。 更大的速度使两车之间 的问距 由于制动距离的原 因必须加 长、 反而会使 通行能力的降低 。 从高速的主线转到低速的匝道 驶 入 。
上或从低速的匝道转弯进入到高速的主线上 , 都 3 . 4曲线半径 有一个变速 的过程 ,因而需要设置一段变速 车 整个立交 匝道的平 曲线、 缓和曲线、 纵坡竖 道: 主线出口处的减速车道和主线人 口 处的加速 曲线 以及横断面等之间, 设计时应考虑相互 的配 车道。两条相交 的道路, 其各 自 的设计速度通 常 合和协调 , 使组成的整个匝道的立交线形平顶而 是不相同的。连接这两条道路的互通匝道 , 设 无扭 曲突变 , 其 视距开阔, 行车安全舒适、 观而与 美 计速度既要适应驶出时车辆的顺畅减速 , 又要适 周围环境协调。为此注意下述—些方面 : 整个线 应驶入时车辆的顺畅加速。变速时过大 , 常换 形应有均匀性和连接性 , 自 经 能够 然诱导驾驶员的 挡。 甚至走走停停 。 不但有利于行车 , 而且加重污 视线 ; 较陡的纵坡变化的路段不宜设置小半径平 染。同一座立交的各车匝道 , 其设计速度可以而 曲线 , 因为合成坡度可能过大 , 不利于行 , 司机既 且应当是不 同的 , -Ⅱ 厉 贝上应当根据匝道的形式类 要换档 又要掉转方向盘。 驾驶操纵困难 。 而且路 别来确定 的。当匝道形式确定之后 , 其设计速度 线扭 曲不美观 。 陡而长的下坡匝道底部接连小半 基本上 即已确定 , 或者反过来说 , 当设计速度拟 径平 曲线时行车更为危险。 ̄ -曲线和小半 d T - 定后 , 立交和匝道 的形式也就 基本 拟定。故在选 径竖 曲线不宜相互重叠 , 以免道路外观扭线。如 定匝道速度 的同时必须和立交及匝道 的形式结 果重叠不可避免 , 曲 平 线和竖曲线的半径大小应 合考虑。 相互配合均衡。当凸形竖曲线和平曲线重叠时, 32路线 - 应将竖曲线全部设置在平曲线之内。 因为 E 坡车 车辆从直线驶 入曲线 或从 曲线驶 入直线 , 辆一般要到凸形竖 曲线顶点才有较远的视距 。 如 行车轨迹和离心加速度都发生了—个突然变化 , 果还未到顶点 , 或者到顶点后不远就要转弯 , 尤 使行车轨迹可能侵 占相邻车道 和使乘客感 觉不 其转小弯或反向弯 , 会来不及转方 向盘 , 造成事 舒适。为 了改善这种情况, 通常在直线和曲线之 故 。 夜间行车灯光照不到路 E更不安全 。 , 在驶出 间加设一段缓和曲线 , 使这种变化逐渐由小到大 道 口处 , 如果是越过坡岭进入匝道 , 面的平 曲 前 地过渡 。 控制其变化率在—定限度之内。缓和曲 线不应 突然出现在司机面前。 改善的方法是将那 线的设置还使路线外观 , 显得更为匀顺悦目。从 里的凸形竖 曲线加以长以增大视距 , 使司机能及 外观来看 。一般认为参数 A应在 R R3 - / 之间为 早看见平曲线的起点 和方向并有足够 的安全运 宜。 设置缓和曲线 的另—优 点是全部超高和加宽 行时间。 为此 , 由匝道以 匕 坡进 入 入 口时 , 驶 道 加 可以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完成。为此 , 当计算出的 速车道和道 口的纵断应当紧靠并平行 于主线 的 缓和曲线长度小 于超高缓 和长度 时, 应取超高缓 纵断 , 使进来的司机能对主线的前后一 目了然 。 和长度为缓和曲线长度。 为此 ,将驶人道 日及相连匝道段作为一个 6 m 0 3 . 3坡度 或更大的平行段是可行 的, 其纵断和邻近的主线 匝道上 的坡度应可尽可能平坦,但可以大 应基本一致。 于直通道路上的坡度。一般来说 , 连结较高设 计 4 匝道道口设计注意事项 速度的匝道或本身设计速度较高的匝道应 有较 道 口 匝道路段两端与正线相连接的那一 是 平坦的纵坡 , 轻交通量的、 次要的匝道可以有 较 段车道与有关工程设施的总称 , 包括进出 口正线 陡的纵坡 。 靠近或与横交道相交的交叉口的纵坡 的三角渐变段, 连接到匝道路段的变速车道和渐 纵断应设计成与横交道路 面坡度相一致 。 在车辆 变段与正线车道之 间那一块称为分道 区的三 角 可能停止处 ,应设有最少—个车辆的平坦场地。 地带等三大部分 。 两端的道 日 加上中间的匝道跨 这个 场地的长度将视 交叉处车辆控制的类 型和 段便形成了一条 匝道。 通行能力要求而定 。 道口 有从正从出来 的驶出道 口和进入正线 从主线如专用公 路、 高速公路 通常的匝道纵断呈 s ,上部有一个凸形 的驶入道 口两种, 形 竖曲线 , 端有一 凹形竖曲线 , 下 中间是一段切 线 出入的道 口都是 自由流畅式的, 但次要路线上的 则有时是信号控制式的。 设计道 口 应注意的 坡道。当匝道要上跨或下穿其他道路时 , 中间坡 道 口 度变化还会有更多的竖曲线。 竖曲线按圆形或二 般原则是 : 出入顺适 、 安全、 线形 与正线协调 ; 尤其驶 出道 口; 与匝道 间 正线 次抛物线布设 。在设计纵坡度和竖曲线时 , 应注 容易尽早地识 别 , 意整个纵断线形应尽量平顺、 短距离内避免过多 相互通视、 视野开阔, 口应当设在正线的直线 道 尽量避免在小半径曲线的内侧以及陡坡下坡 的零碎起伏。否则看起来极不美观 , 而且驾驶员 段。 须连续换档 , 操作麻烦。纵断设计应避免陡的上 不远处设置驶出道 口 , 前者行驶不安全 , 经 后者 坡和下坡相连这类的急剧变化。 曲线半径应尽 常会使 司机来不及识别就已将车驶过去 。 竖 匝道视立交的构造可 以是多层 的,而且互 可能选 择大一些 , 最好有些 富余 , 尤其在出 口处 应更加注意 , 因走错了路或其他原因要倒车 相穿越 。如何保证 车辆在匝道上的运行顺 畅安 一旦 时, 不致造成危险或引起阻塞。人 口附近的纵面 全 , 以及如何提高立交 的通行能力等问题 , 值得 线形必须有同主线 的纵 面线形相对 应的平行 区 我们及 时总结经验 , 使立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更 段, 使在匝道入口能清楚地看到主线情况以便于 上 一 个 台阶 。
匝道桥计算方法和设计要点

在实 际 的设计 过程 当 中匝道 桥通 常设 计为 曲线桥 梁形 11 高 的设 置 .超 状. 并且大多数为三维空间结构 因此在进行计算时应该采用 根据 多年 实 际 工作 经 验 发 现 .许 多 匝道 桥 都 采 用 了 小 半 空间分析法 比较科学 .由于空 间分析所要考虑 的参数 以及 条 为了在保证 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人 力物力财力 , 理论 径的 曲线桥梁结构 . 对于平 曲线设计 而言 . 还对其半 径作出了 件 比较多 . 当曲线桥 的设计 限制 .通常情况下约为 6 m.与此 同时还对超 高值 作出了限 上可 以参考直线桥 的分析方法 通 常情况下 . 0 制 通常情况下超高值 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 隋况 。 第一通过 采用 了足够 的抗扭强度 的闭 口截面设计时 .对 于那 些扭 转跨 2度 以下 的 曲线 桥梁可 以近似 的看成 桥梁调整 第二如果 出现超高桥梁相同的情况 , 可以采用墩高 径所 对应 的中心角在 1 或者是垫块的方式进行调整 第三利用铺装层进行调整 , 还可 直线桥进行结构分析 .需要 注意 的是所对应 的直线 桥的跨进 以综合运用铺装层和墩帽的形式 应该约等于曲线桥梁 的跨进 当中心角在 1 2到 3 0度之问时, 应该综合采用两种分析方法进行 分析 对 于主梁 而纵 向弯矩 1 . 座 的设 置 2支 通常情况 下匝道桥 由于 自重 的作用都会产 生扭 矩 .因此 和 剪 力 可 以按 照 直 线 桥 的分 析方 法 进 行 分 析 .而 它 的 反 力 以 在设 计 的时候 出了要考 虑桥梁 本身 所能 承受 的最 大抗扭 刚 及扭矩 的计算要点可 以按 照空间分析方法进行 分析。至于中 度 . 扭 矩 外 . 应 该 考 虑 匝道 桥 结 构 的稳 定 性 , 如说 要 综 心 角 在 3 以 上 的 结 构 . 论 是 截 面 还 是 内力 都 要 按 照 空 间 抗 还 比 0度 无 合考 虑支 承所能 承受 的最大 自重 以及 活载偏 载所 产生 的扭 分 析 法 进 行 分 析 。 矩 因此在设计支座的时候要遵循 以下原则。第一 , 梁端支座 利用桥检车提供 的平 台 . 匝道桥 箱梁梁体底板 、 对 腹板和 在布置时应该在综合考虑其承载力 的机场 上 .进一步考虑横 翼缘板等进行全 面检查 . 并对墩柱外 观和偏位 . 以及支座工作 向支座 的承载力 .通常情况下支座 的数 目应该控制在两个 以 状况进行详细 的检测 。( ) 1墩柱 和梁体 外观检测 : 近距离主要 发现问题进行详细观察 。发现裂缝的位置 , 红笔 下 以免出现支座脱空的现象 第二 . 对于墩高较大的独柱式 中 以 目测为 主, 敦 的支点设置而言 . 应该采用墩梁 的固结构造 , 这样 的结构设 标识并 拍照 , 并用刻 度尺 、 裂缝宽度 仪和深度 仪对裂缝 长度 、 计可 以充 分利用桥墩 的柔性特点来 满足所需 的变形 要求 . 更 宽 度 、 度 进 行 观 测 及 记 录 。 ( ) 座 工 作 状 况 检 查 : 深 2支 目测 破 重要 的是它可 以解决费用 , 最大 的发挥经济效益 。第三两个支 损 、 异常变形等情况 , 有无 明显 的变位痕迹 、 垫石破损等情况 。 座之 间的间距应该尽可能的做大 .根据 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 如发 现支座有 变形 、 位移等 , 分别用 游标卡 尺 、 垫尺等进 行量 现支撑方式 的不 同对 曲线桥梁 的上下部受 力情 况存在着很大 测 。( ) 3 墩柱的变位观测 : 桥属于 曲线桥 , 该 桥墩为墙式桥墩 , 影响 . 因此在进行桥 梁的结构设计 时 . 应该 结合 实际情况选取 同时桥墩高度均较 大。为保证测量的精度 . 墩柱的偏位采取在 对结构受力要求有帮助 的支撑方式 .避免出现支座脱落的现 每个墩柱横 向和纵 向的正前 方架设全站仪 .分别测量墩柱 的 象。 横 向和纵 向偏位 原桥 墩身为花瓶式墩 .墩身巾下部尺寸为 1 设置支座预偏 心. _ 3 改善曲线桥梁的扭矩值 2 0mx 2 cl 0 e 10I 并设有 2c x 5 1 倒角的等截 面矩形 段 . I 5 m lc3 3 上半 在匝道桥 的结 构设 计师 .应该要适 当的选 取好 支座的横 部分 为 4 0m高 的花 瓶式变 宽段 .墩顶平 面尺寸为 4 0mx 1c 0c 向位置 . 确保支座 向与扭矩相反 的方 向之间的偏 移距离相 同 . 101 并设有 le x c 4 eI T O m 6m倒角 墩身 的加 固为对称加 固 . 新老 从 而 使 桥 梁 达 到 最 佳 的 平衡 状 态 根 据 多 年 实 际 工 作 经 验 发 墩身 竖 向中心线重合 加 固后 的墩 身 中下部 尺寸为 3 0mX 6c 现支座的偏移值可以通过实际的计算结果 而得 到 .尤其是预 10m并设有 2 c x 5m倒角的等截面矩形段 .上半部分为 8c 5 m lc 应力弯桥设计时更 要进行多个参数指标 的考量 .比如说 出 了 4 0r 高 的花瓶式变宽段 .墩顶平面尺寸为 5 0mx 8 c 1e a 6 c l 0m并 要考虑 由于 自重而产生的偏 移距离外 .还要考 虑温度对预设 设有 2 c 1c 5mx 5m倒角 。在墩身 四周各面 . 4 c x 0 m左右 以 0m 4c
《匝道设计标准》课件

02
常见的匝道照明设施包括路灯、隧道灯等,应根据匝道的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的设计要求
03
照明设施应具备足够的亮度,照射角度和范围应满足要求,同
时也要考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匝道的监控设施
监控设施的作用
匝道监控设施的主要作用是实时监测匝道的交通情况,及时发现 和处理交通问题。
监控设施的种类
匝道的绿化带设计
绿化带植物选择
选择枝繁叶茂、生长迅速 、适应性强且具有良好隔 音效果的植物。
绿化带宽度
适当增加绿化带宽度,以 提高隔音和空气净化效果 。
绿化带维护
定期修剪和维护,保持绿 化带植物的健康和生长状 态。
匝道的空气净化设施设计
空气净化设备选择
空气净化设施维护
选用高效、低能耗的空气净化设备, 如高效过滤器和紫外线消毒器等。
常见的防撞设施包括防撞栏、防撞墙、防撞墩等,应根据匝道的实 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
防撞设施的设计要求
防撞设施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有效吸收车辆撞击时的 能量,同时也要考虑美观和环保的要求。
匝道的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的作用
01
匝道照明设施的主要作用是为驾驶员提供足够的照明,提高驾
驶安全性。
照明设施的种类
匝道的交通标线设计
总结词
匝道的交通标线设计是交通工程设计的另一重要环节,它能够明确道路的使用功能和划分道路界限,提高道路的 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匝道的交通标线设计应根据匝道的特点和交通流情况,合理设置标线的位置、颜色、宽度和样式。同时,应考虑 驾驶员的视觉特点和心理反应,确保标线清晰、连续、易于辨识。
常见的匝道监控设施包括摄像头、交通监控系统等,应根据匝道 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控设施。
第五章 匝道设计

接式和半直接式左转匝道左出或左进时跨越对向车道的需
要、使结构更为紧凑以减少占地面积、减少路线构造物的 数量或高度等。
第五章 匝道设计
第五章 匝道设计
3.移动左转匝道交叉点位置处理 移动左转匝道交叉点位置的处理方法,可以改 变某一象限用地情况.避免左转匝道之间交叉, 改变跨线构造物的数量和建筑高度。
第五章 匝道设计
5.4 匝道设计标准(依据)
5.4.1 设计速度
(1)为了行车顺适安全速度不宜过小,一般为主线的50%~70%
(2)变速车道问题 (3)是否收费问题
(4)匝道形式问题
用于该立交建成使用后第 10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不 小于l0000辆的情况,
互通式立交的分级
第五章 匝道设计
互通式立体交叉计算行车速度(km/h)
(3)间接式——环圈形匝道。 左转弯不向左转,却反向向右连续转270度达到左转目的,形成 一个环圈,这种匝道从右侧驶出,从右侧汇入,不需要任何建筑 物就可达到左转弯的目的,是十分巧妙而经济的做法,为苜蓿叶 和喇叭形立交的标准匝道
间接式或环圈式匝道的四种形式
第五章 匝道设计
5.3 匝道的一些重要性质
第五章 匝道设计
4.左转匝道交叉点避开处理 将两条左转匝道沿着直行车道方向拉开布设,使外 侧匝道包围内侧匝道,避免二者之间相互交叉,可减少 跨线桥桥数和层数。
第五章 匝道设计
5.左转匝道交织处理 根据场地条件和交通量大小,将左转匝道与左转匝道(或 直行车道)布设成交织路段。交织处理后可有效减少跨线构 造物的数量和高度,节省造价,但通行能力会受到交织能 力的影响。
交通组织。
第五章 匝道设计
5.4.2 匝道平曲线半径 最小平曲线半径:
公路匝道设计标准

公路匝道设计标准在公路建设中,匝道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公路匝道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公路匝道设计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1. 匝道的宽度要符合规定,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进出匝道。
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流量的不同,匝道的宽度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的匝道宽度应不小于X米,而次干道和支路的匝道宽度应不小于Y米。
2. 匝道的坡度对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证车辆能够平稳地进出匝道,匝道的坡度应符合规定。
一般来说,匝道的纵坡不应大于Z%。
3. 匝道的水平减速带是为了减速进入主路而设置的重要设施。
水平减速带的长度和宽度应适当,并且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车辆的惯性和制动距离。
此外,水平减速带的减速度也需要符合规定,以确保车辆能够平稳地减速。
4. 匝道的开口角度也是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开口角度过小会导致车辆进出匝道时转弯困难,开口角度过大则容易引发事故。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根据道路的曲线半径、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合理确定开口角度。
5. 匝道的标识和标线是保证匝道交通秩序的重要元素。
应按照标志标线设计规范设置匝道的交通标识和指示标线,以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规则和安全驾驶。
同时,匝道的标识和标线要考虑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可见性,并采用反光材料,确保其辨识度和持久性。
总之,公路匝道的设计标准不仅关系到车辆的安全行驶,也关系到交通流畅和路面的使用寿命。
遵循匝道设计标准,合理布局和设置匝道,能够提高公路的运行效率,确保交通的安全与顺畅。
匝道桥的设计及结构计算

匝道桥的设计及结构计算高速公路互通的匝道桥中因受纵坡及线形所限而体现出坡、弯、斜、异形等不同特点,因此相对于直梁桥“剪、弯”作用,匝道桥在“剪、弯、扭”等复合作用下进行受力。
应结合复合受力状态进行结构计算,上下部的结构设计要选择对于“剪、弯、扭”有利的措施。
文章基于工程建设实际,探讨了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桥的结构计算方法及设计要点,仅供有关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进行参照。
标签:匝道桥;结构计算;设计要点前言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迅速,而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中匝道桥的应用不断增多,匝道桥是指高架路与立交桥上下连接的路段,也指高速公路连接邻近辅路的路段。
高架路匝道通常将入口与出口分开进行设置,不可逆行,车辆没有从匝道出口下路,也不能从匝道入口下路,只能在下个下匝道出口下路。
立交桥匝道通常根据设定标志进行行驶,适合于高速公路主干线、桥梁及行车隧道等与之邻近的辅路,或主干线陆桥及引线连接道等。
匝道桥桥面宽度通常在8-15米之间,弯道半径在60-255米之间,一些处于缓和曲线上,大部分跨径在20-30米之间,通常大部分采用混凝土现浇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箱梁。
桥梁因弯梁结构而产生“弯扭耦合”作用,若在设计施工中采取不恰当措施就会引发梁体向外产生移动反转、梁内侧支座产生脱空、固结墩墩身产生开裂等比较严重后果。
1 匝道桥特点匝道桥通常具有如下特点,匝道桥通常具有1-2个车道,宽度在8-15米之间;因匝道主要为车辆实现道路转向的作用,在高速公路立交中通常受占地面积所限,大部分采用半径不大的曲线梁桥,平曲线最小半径约为60米左右,有时在比较平缓的曲线设置的超高值比较大;匝道桥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纵坡设置值。
因匝道桥存在的上述特点,在设计中要特别对以下三方面因素提高重视,一是受曲率关系影响而形成的弯扭矩,计算过程中对于弯扭耦合作用要注意不能忽视;二是因产生的旋转力矩作用,外梁比内梁的内力大,一般都会对形成造成超载,内梁产生卸载等情况,因内外梁反力具有的明显相差,内梁在活载偏置时容易形成负反力,特别是在较小曲率半径及较小静荷重情况时,更容易发生此类情况。
3匝道设计

辅助车道
设计原则:出入顺畅、安全、线形与正线协调,出入口
应易于辨认,正线与匝道间相互通视。
五 端部设计
一、出口与入口设计
【主线出、入口】:一般情况下主线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 车道的右侧,出口位置应易于识别。
出口:上坡路段-便于减速,一般在构造物前,若在后,
距离>150m 入口:下坡路段-便于加速
一级公路 二(一)
二级公路 三(二)
三级公路 三
四级公路 三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二(一)
三(二) 三 三
三(二)
(三) (三) (三)
(三)
/ / /
(三)
/ / /
(三)
/ / /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
设费用等条件选定。
3 匝道设计
一、匝道的基本形式
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 相交道路的关系划分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1.右转匝道
特点:右出右进, 不设跨线构造物; 方向明确, 车速高。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除环圈匝道外,至 少需要一座跨线构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 左转车辆直接从左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五 端部设计
(2)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 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特点:线形平顺与行车轨迹吻合,对行车有利。但起点不易识 别
五 端部设计
采用原则: 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
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 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桥梁通用图
《互通内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30m(n=3、
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通用图》编制
设计原则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交通设计研究院
二OO八年
公路桥梁通用图
《互通内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30m(n=3、
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通用图》编制
设计原则
设计负责人:
室(所)技术负责人:
处总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交通设计研究院
二OO八年
一、设计依据
1、根据领导对“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
×30m(n=3、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通用图立项申请”
的批复意见,开展公路桥梁通用图设计,编制本设计原则。
2、有关规范:
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3、充分收集交通院及其他设计单位设计图作为本次通用图编制参考。
二、设计内容
匝道桥8.5m、10.5m、12m、15.5m桥宽n×25m、n×30m(n=3、4、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通用图。
三.主要技术标准及参数
(一).技术标准
1.荷载等级:公路—I级,城—A级
2.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
(二).主要参数:
1)混凝土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梁体采用C50混凝土。
2) 钢材
(1)钢绞线: φS=15.2mm;A=140.0mm2;公称质量=1.101kg/m,符合GB/T
5224-2003规定,对应的波纹管为塑料波纹管,符合JT-T529-2004规定。
(2)普通钢筋:直径<12mm,采用R235钢筋;直径≥12mm,采用HRB335钢筋,以上钢筋应分别符合GB13013-1991和GB1499-1998的规定。
(3)其它钢材: 钢板应符合GB700-88规定的Q235钢板。
3) 其它
(1)支座:盆式橡胶支座。
(2)防水层:桥梁防水层可采用硅基防水渗透剂。
(3)伸缩缝:桥梁伸缩装置采用模数式型钢伸缩缝。
四.设计要点:
(一). 梁部主要结构尺寸表:
梁体高度:梁体高度宜设置为跨径的1/16~1/18。
现将25m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梁高拟定为1.4m,30m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梁高拟定为1.8m。
细部尺寸见下表:
(1).为了便于模板制作和外形美观,主梁沿纵向外轮廓尺寸保持不变。
(2). 桥面系组成: 10cm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硅基防水渗透剂。
(3).其余未详之处按会审意见办理。
3.计算方法:
采用”桥梁博士”进行结构分析计算,计算采用规范中要求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整体计算采用平面杆件有限元法。
4. 桥梁通用图标准图例要求:
1.统一采用标准图框:A3图框。
2.图框内图标文字字体为楷体_GB2312,字高4.5,宽度比例0.7。
如
字数较多可适当调整字高和宽度比例。
3.说明文字字体为楷体_GB2312,字高3.5,宽度比例0.7。
4.图中标识字体为楷体_GB2312,字高3.0,宽度比例0.7。
5.图名统一标识在图的上方,均标识在上粗(蓝色)下细(紫色)的双实线
上,字体为楷体_GB2312,字高4.0,宽度比例0.7。
比例尺的字体
为楷体_GB2312,字高3.0,宽度比例0.7。
6.尺寸标注文字字体为JJS.SHX,字高2.5,宽度比例0.7。
箭头为斜
线大小为1.25;线条颜色:紫色;起点偏移量0.625。
所有标注都
不许炸开。
钢筋大样中标注钢筋长度的数字字体为JJS.SHX,字高
2.5,宽度比例0.7。
7.工程数量表中表头文字字体:楷体_GB2312,字高4.0,宽度比例
0.7,均标识在上粗(蓝色)下细(紫色)的双实线上;数量表中的所有文
字字体:JJS.SHX,字高:3.0。
8.图中所有线条用颜色定义,不定义多义线,线宽在打印时按其颜色
定义相应的宽度:(1)在构造图中突出的构造线用“蓝色”,打印时
定义线宽:0.40。
(2)在钢筋布置中钢筋颜色用“蓝色”,构造线用
“白色”,蓝色打印时定义线宽:0.40,白色定义线宽:0.2。
(3)尺寸标注颜色为“紫色”,打印时线宽定义为:0.15。
(4)图框的内框定义为“黄色”打印线宽:0.6。
9.所有图纸必须按比例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