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梗阻解除后患侧肾功能恢复情况

上尿路梗阻解除后患侧肾功能恢复情况
上尿路梗阻解除后患侧肾功能恢复情况

上尿路梗阻解除后患侧肾功能恢复情况

上尿路梗阻造成的肾功能损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结石、先天性或医源性狭窄、肿瘤等,在临床中以结石和狭窄多见。长期的梗阻可导致肾功能严重损伤,同时可并发重度肾积水、肾积脓等,最终可致肾脏无功能。因此,针对分肾功能进行术前评估,从而制定患肾的手术方案(如解除梗阻、引流或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上在评估分肾功能方面有多项指标,包括超声或CT检查判断患肾皮质厚度和积水程度、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判断患肾是否显影等,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检查对分肾功能的量化评估是临床治疗策略选择最重要的依据。当患侧肾小球滤过率(GFR)

但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类已严重受损、达到切除指征的患肾,如果积极予以解除梗阻或者行肾造瘘引流等治疗,其GFR能够得到有效恢复。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78例单侧上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肾术前、术后GFR及恢复差值与肾皮质厚度做直线相关性分析,探讨梗阻解除后患肾功能的恢复情况。

对象和方法

本组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21~68岁,平均(51.3±12.8)岁。78例均行输尿管CT三维成像、肾ECT等检查,

确诊为上尿路狭窄6例,上尿路结石72例。78例的总肾功能正常,血肌酐检查女性均70岁者。

根据术前患肾GFR分组:中度组(GFR≥15.0 ml/min)43例,GFR均值为(23.1±5.0)ml/min;重度组(7.5 ml/min≤

GFR0.05)。中度组和重度组通过CT检查图像测量肾上、中、下盏3个CT层面的皮质厚度,每个层面测量背侧、腹侧、外侧3个方位,共9个位点,取均值。中度组肾皮质厚度(12.5±4.3)mm,重度组肾皮质厚度(8.3±3.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78例患者中,手术方式包括:17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25例行一期经皮肾造瘘术+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18例行一期PCNL,12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6例行输尿管狭窄硬镜体扩张。术后均留置双J管,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后复查肾ECT,观察3组患者的患肾功能恢复情况。对极重度组,术后随访时间延长至8~12个月。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临床试验审批(批件号:2016年科研第14号),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s表示,术前与术后GFR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肾皮质厚度、GFR恢复差值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肾术前、术后GFR以及GFR恢复差值与肾皮质厚度作直线相关性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做两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

验。以P

结果

梗阻解除后,中度组患肾GFR均值为(30.6±8.5)ml/min,平均恢复(7.6±7.6)ml/min;重度组患肾GFR均值为(13.1±4.5)ml/min,平均恢复(1.9±3.4)ml/min。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术后GFR均值以及GFR 恢复差值与肾皮质厚度呈非完全线性正相关(P

图1.上尿路梗阻患者梗阻解除前后GFR以及GFR恢复差值与肾皮质厚度的直线相关性分析图

极重度组术后1个月GFR均值为(11.1±3.4)ml/min,平均恢复(6.8±4.8)ml/min;术后8~12个月GFR均值为(12.7±3.6)ml/min,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讨论

上尿路梗阻是导致患肾功能损伤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及时手术、有效地解除梗阻是治疗原则,对于暂时无法去除梗阻因素的情况(如复杂的结石或狭窄等),可通过患肾造瘘或双J 管引流等方法来避免肾功能进一步受损,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且部分患肾功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①术前肾皮质厚度与术前患肾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重度组的皮质厚度明显薄于中度组;②术前患肾功能损伤程度与术后患肾功能恢复程度相关,重度组肾

功能术后恢复明显差于中度组;③极重度组术前评估认为需切除的患肾,解除梗阻后患肾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部分肾功能可以达到保留的程度。

肾皮质变薄是持续梗阻引起的肾实质形态学上的变化,需要时间累积效应,因此肾皮质厚度能大致反映患肾功能;同时,通过测量肾皮质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预判患肾的恢复情况。但是,对于那些按照现行的检查手段判断患肾功能为极重度受损或者无功能者,制定放弃患肾或者手术切除的方案值得商榷。对于患肾功能极重度受损者,临床指南关于保留还是切除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临床中多以重度积水、肾皮质变薄以及合并感染等作为切除适应证,实际治疗方案多以临床医师自身经验和文献报道来判断。

文献报道认为GFR=10 ml/min为患肾功能术后恢复能力判定的临界点,低于该值则认为患肾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极低,不具备保留价值,尤其是合并有严重感染的患肾。本研究中,极重度组12例患肾GFR

临床上针对分肾功能的评估手段较多,包括B超、CT、CT 血管造影、CT尿路造影等检查,均主要从影像学上判断肾脏功能。目前ECT在评价分肾功能时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文献报道中决定患肾切除与否也主要通过ECT来判断。然而,我们发现在ECT检查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①ECT肾动态显像是通过放射性核素99Tcm-DTPA的有效

滤过来评估肾功能,需要检查者人为标定肾脏感兴趣区域(ROI),当肾积水巨大时,肾脏形态范围较为模糊,不同的检查者因主观选择的差异会标定出不同的ROI,进而影响ECT 的数据采样;②放射性核素是通过肾单位最后滤过至集合系统中,当患肾因积水肾盂内压力超过了核素滤过压力,则核素无法聚集至集合系统,ECT图像采集上往往呈现较低滤过或无滤过,但这不代表肾单位有病理改变甚至毁损。当梗阻解除后,肾盂内压下降,肾单位可能恢复功能,从而患肾滤过功能得以部分恢复。这种情况类似IVU检查,既往观点认为IVU检查出现延迟不显影的患肾,常判定其功能严重受损或无功能,以此作为判断是否保留患肾的重要依据。此外,本研究的手术前后GFR与肾皮质厚度的直线相关性分析中,术前相关性系数明显低于术后,这提示梗阻的存在影响了术前对患肾实际功能的测定。因此,严重梗阻时肾脏形态的变化和肾盂内压的增高影响术前对肾脏实际残余功能的判断。对于本研究中发现的现象,我们推测其病理生理过程为:当单侧上尿路梗阻继发肾积水时,随着积水程度加重,肾皮质扩张变薄,肾盂内压也随之变化,早期时肾单位还具备相应的功能,因此应尽早解除梗阻以保护或恢复患肾功能;但到中晚期,积水严重时,在变薄的皮质中是否存在有功能的肾单位,以我们目前的检测手段尚缺乏准确的判断依据;我们认为在积水进展的某个时间范围内,肾皮质扩张,但肾实质

整体质量是不会减轻的,当梗阻解除,肾盂压力下降后,肾皮质回缩,血流灌注增加,残留的肾单位得以有效地滤过,这可能是肾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很难获知患肾发生梗阻的准确时间并进行动态检查,因此对于患肾残余肾单位数量和功能的判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上尿路梗阻解除后患侧肾功能恢复情况

上尿路梗阻解除后患侧肾功能恢复情况 上尿路梗阻造成的肾功能损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结石、先天性或医源性狭窄、肿瘤等,在临床中以结石和狭窄多见。长期的梗阻可导致肾功能严重损伤,同时可并发重度肾积水、肾积脓等,最终可致肾脏无功能。因此,针对分肾功能进行术前评估,从而制定患肾的手术方案(如解除梗阻、引流或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上在评估分肾功能方面有多项指标,包括超声或CT检查判断患肾皮质厚度和积水程度、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判断患肾是否显影等,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检查对分肾功能的量化评估是临床治疗策略选择最重要的依据。当患侧肾小球滤过率(GFR) 但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类已严重受损、达到切除指征的患肾,如果积极予以解除梗阻或者行肾造瘘引流等治疗,其GFR能够得到有效恢复。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78例单侧上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肾术前、术后GFR及恢复差值与肾皮质厚度做直线相关性分析,探讨梗阻解除后患肾功能的恢复情况。 对象和方法 本组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21~68岁,平均(51.3±12.8)岁。78例均行输尿管CT三维成像、肾ECT等检查,

确诊为上尿路狭窄6例,上尿路结石72例。78例的总肾功能正常,血肌酐检查女性均70岁者。 根据术前患肾GFR分组:中度组(GFR≥15.0 ml/min)43例,GFR均值为(23.1±5.0)ml/min;重度组(7.5 ml/min≤ GFR0.05)。中度组和重度组通过CT检查图像测量肾上、中、下盏3个CT层面的皮质厚度,每个层面测量背侧、腹侧、外侧3个方位,共9个位点,取均值。中度组肾皮质厚度(12.5±4.3)mm,重度组肾皮质厚度(8.3±3.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78例患者中,手术方式包括:17例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25例行一期经皮肾造瘘术+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18例行一期PCNL,12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6例行输尿管狭窄硬镜体扩张。术后均留置双J管,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后复查肾ECT,观察3组患者的患肾功能恢复情况。对极重度组,术后随访时间延长至8~12个月。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临床试验审批(批件号:2016年科研第14号),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s表示,术前与术后GFR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肾皮质厚度、GFR恢复差值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肾术前、术后GFR以及GFR恢复差值与肾皮质厚度作直线相关性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做两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

肾功能检查结果分析资料讲解

肾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由于肌酐是内源性物质,如无外源性大量摄入肉食、剧烈运动或肌肉疾病,它每日的 生成量为20mg/kg或1mg/min ,血浆中浓度与尿中排出量都较为恒定,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 的方法。临床上Ccr的正常值:男性为140±27.2ml/min,女性为112±20.3ml/min;矫正后清除率(即国内以标准体表面积加以矫正)为80?100ml/min。Ccr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每长10 岁下降4ml/min。Ccr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它的降低程度基本上反映肾实质损害程度。一般认为,当降到正常值的80%时,表示肾小球滤过的功能已有减退,如降至 51?70ml/min时示轻度损伤,降至31?50ml/min时示中度损伤,降至20ml/min时即可出现尿毒症的症状。 ⑵血尿素氮(BUN): 过去多采用血浆非蛋白氮(NPN)测定,NPN是指血浆蛋白以外的所有含氮化合物,包 括尿素氮、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谷胱甘肽、铵等,其中,一些物质与肾功能无关或受肾外因素影响大,故目前已很少应用。BUN占NPN中的绝大多数,为50%以上,肾功能 不全时其较迅速地明显增加,虽然也受一些肾外因素影响(如蛋白摄入量、胃肠道出血、高 分解代谢、肝脏代谢能力以及尿量的多少等),但方法简便,临床仍在广泛应用。BUN的正 常值为 2.9?7.5mmol/L(8 ?21mg/dl), NPN 的正常值为14.3 ?25mmol/L(20 ?35mg/dl) °BUN 和NPN的高低取决于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与肾脏的排泄功能,当血中这两种物质分别超过7.5mmol/L和25mmol/L时,提示肾小球滤过率(GFR)已至少降到60%以下。 (3)血清肌酐(Scr): 其生成、代谢与排出受肾外影响因素很少,是较为理想的指标。红细胞中也含有肌酐。 其肾功能正常值:苦味酸法为44?133卩mol/L(0.8?1.5mg/dl);酶法男性为53? 106 卩mol/L(0.4 1.2mg/dl),女性为44?97 卩mol/L(0.5- 1.1mg/dl)。 在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水平增高。血中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量很少, 所以,血肌酐浓度与肾小球滤过功能呈反比关系。血肌酐的倒数值或对数值与GFR有线性 相关。定时检查Scr,以其倒数值或对数值作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可描出肾功能变化的斜率,可供判断病情进展状况与预后,观察药物疗效或制订治疗计划如安排造痿透析时间等。 实验证明,当GFR降低至35%左右时,虽NPN仍有低于25mmol/L者,而Scr则已全部超过正常范围。 肾脏不仅是一个排尿器官,而且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在全身和肾脏局部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及尿B 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

(完整版)泌尿系统梗阻病人的护理

A1/A2型题 1.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 A.饮水少 B.习惯性便秘 C.泌尿系感染 D.泌尿系结石 E.男性激素代谢异常 2.前列腺增生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A.尿线变细 B.尿频及夜尿次数增多 C.尿滴沥 D.急性尿潴留 E.尿失禁 3.前列腺增生病人易并发 A.结石 B.结核 C.肿瘤 D.膀胱炎 E.前列腺炎 4.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典型症状是 A.尿频 B.尿急 C.尿痛 D.尿失禁 E.进行性排尿困难 5.因输尿管畸形导致的肾积水,主要临床表现为 A.腰痛 B.腹部肿块 C.低热、消耗症状 D.无痛眭血尿 E.尿路感染症状 6.尿路梗阻的病理生理不包括 A.梗阻部位以上压力增高 B.尿路扩张积水 C.肾积水 D.肾衰竭 E.逼尿肌不稳定收缩 7.男性,76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采取药物治疗,服用药物之一是5a还原酶抑制剂,其作用是A.前列腺平滑肌张力

B.抑制睾酮转变为双氢睾酮 C.预防尿失禁 D.预防尿潴留 E.减少尿道阻力 8.男性,76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采取药物治疗,服用药物之一是哌唑嗪。病人咨询护士服用该药有何副作用,正确的回答是 A.直立性低血压 B.恶心呕吐C.消化道出血 D.头晕 E.便秘 9.男性,82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采取药物治疗,服用药物之一是哌唑嗪。服药后应注意预防的问题是 A.抑郁 B.尿潴留 C.尿失禁 D.跌倒 E.便秘 10.男性,76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示,其最大尿流率为14ml/s。你判断为 A.无排尿梗阻 B.排尿不畅 C.轻度排尿梗阻 D.严重排尿梗阻 E.逼尿肌失代偿 11.男性,58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行TURP术。现病人术后已顺利康复,准备出院。咨询护士何时可恢复性生活,正确的回答是 A.随时均可 B.术后2周 c.术后1个月 D.术后2个月 E.以后都不过性生活 12.男性,65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行TURP术,术后留置尿管并作膀胱冲洗。因病人不习惯留置尿管,多次咨询护士何时可拔除尿管。正确的回答是 A.术后l天 B.术后3-5天 C.术后7~9天 D.术后8~10天 E.有不适随时可拔除 13.男性,63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不适与并发症的观察不包括 A.膀胱痉挛 B.尿失禁 c.感染 D.出血 E.TuR综合征

医学课件---第四十七章 尿路梗阻

第四十七章尿路梗阻尿路梗阻 【大纲】 尿路梗阻肾积水 良性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尿潴留 一、肾积水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超声波、CT、MRI。放射性核素肾扫描和肾图。 2、尿路造影: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性肾盂造影。有重要价值。 3、血液:有无氮质血症、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4、尿液:常规检查和培养,必要时行结核杆菌和脱落细胞检查。 (二)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最理想。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肾盂成形术; 肾、输尿管结石——碎石或取石术。 2.肾造瘘术 3.肾切除术——肾积水严重,剩余的肾实质过少,或伴有严重感染时,对侧肾功能良好。

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一)病因及病理 1.病因——随年龄增长,睾酮、双氢睾酮以及雌激素的改变。 2.病理: 前列腺增生开始于围绕尿道精阜部位的移行带,占5%。 其余95%由外周带和中央带组成。前列腺癌多数起源于外周带。

前列腺增生引起梗阻时,膀胱逼尿肌增厚,黏膜表面出现小梁,严重时形成小室和假性憩室。 长期排尿困难使膀胱高度扩张,可导致输尿管末端丧失其活瓣作用,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 梗阻和反流可引起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 由于梗阻后膀胱内尿液潴留,容易继发感染和结石。 (二)诊断 1.病史和体征 50岁以上的男性有进行性排尿困难。 体检:下腹部有无膨胀的膀胱。排尿后,直肠指诊可触到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中央沟消失或隆起。 2.检查 (1)超声——尤其直肠内超声(TANG补充)。 (2)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降低,排尿时间延长,尿道阻力增加。 (3)残余尿量测定。 (4)膀胱造影:膀胱边缘粗糙不整齐,前列腺增大所致的充盈缺损。 (5)膀胱镜——增大的前列腺,以及膀胱小梁、假性憩室和结石。 (三)鉴别诊断 1.膀胱颈硬化症(膀胱颈挛缩):前列腺不增大。 2.前列腺癌:活组织或针吸细胞学检查。 3.膀胱癌:膀胱镜检查。 4.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同时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和反射消失。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可鉴别。 5.尿道狭窄:尿道损伤、感染等病史。 (四)治疗原则——轻症可以观察(补充TANG)。 1.药物

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作用探讨

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作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5-10-23T11:53:46.8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作者:牛雁军 [导读] 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磁共振水成像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诊断技术,检查时无创、无辐射、无需对比剂。 牛雁军 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030009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0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梗阻患者95例,均接受B超检查(B超组)、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磁共振组),对比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组输尿管结石诊断准确率为83.3%,输尿管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0.0%,输尿管良性狭窄诊断准确率为100.0%,先天性发育失常诊断准确率为90.0%,高于B超组的76.7%、 30.0%、53.3%、37.5%。结论:磁共振水成像诊断率高,可将其作为上尿路梗阻病因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水成像;上尿路梗阻;诊断作用 磁共振水成像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诊断技术,检查时无创、无辐射、无需对比剂,在尿路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磁共振水成像可有效诊断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肿瘤、输尿管良性狭窄等尿路梗阻性疾病,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13年0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梗阻患者95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男女比例40:55,年龄1~76岁不等,平均(38.62±3.81)岁,病程2~6周不等,平均(3.21±0.23)周;左侧梗阻34例,右侧梗阻46例,双侧梗阻15例。入选病例均接受B超检查(B超组)、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磁共振组)。 1.2一般方法 1.2.1B超检查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西门子Antare5.0),调整频率为2-5 MHz,凸阵探头,常规行俯卧位检查、左侧卧位检查及右侧卧位检查。 1.2.2磁共振水成像检查准备SIEMENS AN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前常规禁食5~6h,上机前叮嘱患者饮水500~1000ml。检查时嘱患者平静呼吸,仰卧位,应用自旋回波技术扫描,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和自旋回波技术做冠状重T2成像,收集相关图像并将其送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工作站相关工作者利用兴趣向量技术切割图像,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摄片;除切割处理图像外,对兴趣区进行块层重建,以便更准确的显示病变区解剖结构。 1.3疾病诊断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90例纳入病例中,30例为输尿管结石,10例为输尿管肿瘤,15例为输尿管良性狭窄,40例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统计B超检查、磁共振水成像检查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进行临床比较。 2.结果 磁共振组输尿管结石诊断准确率为83.3%,输尿管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0.0%,输尿管良性狭窄诊断准确率为100.0%,先天性发育失常诊断准确率为90.0%,高于B超组的76.7%、30.0%、53.3%、37.5%。详见表1。 3.讨论 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为泌尿外科常见病,可由外源性疾病或内源性疾病引起,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能明确诊断上尿路梗阻部位、程度和性质,本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组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肿瘤、输尿管良性狭窄、先天性发育失常诊断准确率均高于B超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 上尿路梗阻性病变包括输尿管炎性狭窄、输尿管肿瘤、输尿管结石等,目前,临床上检查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方法较多,如B超、CT、IVP检查等。B超检查经济、方便,但对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较低;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RU)均能有效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但均属于创伤性检查;螺旋CT检查亦能有效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磁共振水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尿路梗阻性疾病定位、定性准确,可用来替代创伤性检查方法[3]。 磁共振水成像是泌尿外科影像学检查的重大进展,Rothpearl等对此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加入了重T2加权成像技术及脂肪压缩技术,此举进一步提高了MRU图像质量。重T2加权成像技术能显示尿路中水的信号,抑制组织信号,进而有效地将肾盂、输尿管内尿液与周围软组织区分开来,提高诊断准确性[4]。 磁共振水成像能多角度展示全尿路解剖的三维形态,准确提示尿路梗阻部位和尿路梗阻程度,帮助医师了解输尿管扩张部位和扩张程度。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的形态特征或尿路扩张下方的尿路狭窄,间接征象表现为肾脏和尿路的形态改变、位置变形或邻近器官病变[5],患者尿路梗阻积水程度越严重,其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的图像越清晰。 磁共振水成像为非侵入手段,检查过程中患者无需屏气,无电离辐射,特别适用于婴幼儿;磁共振水成像操作过程中无需插管,对操作技术要求少,不受患者肾功能异常的影响,无逆行感染风险,也适用于感染患者;此外,磁共振水成像的图像清晰直观,能多方位成像,较佳的显示尿路解剖结构,对梗阻定位的准确率高。 综上所述,磁共振水成像在上尿路梗阻病因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章先锋,章可谓,葛丹枫.磁共振尿路成像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08(11):71-73.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24T14:16:14.0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作者:王方明 [导读] 可以从不同角度立体显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有明显优越性,是一个很好的无创性检查。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 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分析。方法:收集经静脉肾盂造影(IVU)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梗阻而原因不明的患者32例,均行MSCTU检查,在图像工作站对获得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32例中上尿路结石15例,肾囊肿1例,先天性畸形6例,输尿管肿瘤2例,输尿管炎性狭窄4例,外源性压迫2例,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狭窄2例,CT诊断均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MSCTU通过MPR、MIP、VRT技术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其形态,在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尿道梗阻;尿路造影术 Clinical analysis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 in upper urinary tract obstructive diseases Fang Ming Wa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Huangpi District,Hubei,Wuhan 430300,Wuh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MSCTU)in the diagnosis of upper urinary tract obstructive diseases.Methods:collected by 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U)or other imaging examinations showed upper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and unexplained 32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MSCTU.The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of the image in the image workstation(MIP),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and volume rendering(VRT)3D postprocessing.Urinary stereo image.Results:15 cases of upper urinary tract calculi in 32 cases,1 cases of renal cysts,6 cases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2 cases of ureteral cancer,4 cases of ureteral stricture,2 cases of external compression,cystitis involve ureteral stenosis in 2 cases,the diagnosis of CT were accord with the results of surgery.Conclusion:MSCTU can clearly show the lesion and morphology of upper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by MPR,MIP and VRT technology,and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iagnosis of upper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Keywords] 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MSCTU);urethral obstruction;urography; 近年来,以其超快速容积扫描的特点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多层面螺旋CT尿路造影(multi-slice CT urography,MSCTU)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1-4]。笔者对32例行MSCTU检查的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SCTU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2-76岁,平均52岁,病程3d-12a。有尿路梗阻症状者24例,无症状者8例。32例患者均先行超声及IVU检查提示为上尿路梗阻而原因不明。 1.2 MSCT检查方法采用东芝64排CT,先行全尿路平扫,然后行肾皮质期、肾实质期增强扫描及排泄期全尿路扫描。扫描范围:第11胸椎下缘至耻骨联合上缘。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醇(300 mg/ml)90-100ml(3ml/s),动脉期自注射后25s,门脉期为75s。根据肾脏积水情况决定尿路造影扫描时间,无积水者延迟15-30 min,积水者一般延迟1-3h,最长者6h。主要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螺距1.375,薄层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扫描时间14-22s,一次屏气完成。扫描完毕,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mrtstruc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进行三维重建。 2 结果 本组32例上尿路梗阻患者中,泌尿系结石15例,其中肾和输尿管多发结石3例,单纯输尿管结石12例;余17例为肾巨大囊肿1例,先天性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6例,膀胱输尿管肿瘤2例,输尿管炎性或粘连狭窄4例,盆腔肿瘤外源性压迫2例,腺性膀胱炎致输尿管口狭窄2例。 本组病例MSCT扫描后重建图像,肾实质、肾集合系统、输尿管及膀胱的立体图像均清晰,以上上尿路梗阻原因均经手术病理或输尿管镜检查证实,MSCTU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泌尿系结石:MSCTU显示输尿管形态、扩张程度,结石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形态;输尿管腔内高密度影,周围管壁水肿增厚;梗阻端以上输尿管腔内对比剂充盈较差伴梗阻性积水;患侧肾功能较对侧差,肾周有渗出改变。肾囊肿MSCTU显示:囊肿呈圆形低密度区,与肾实质界面光滑,边界锐利,肾脏受压后萎缩形态失常。肾盂、输尿管畸形:MSCTU 显示肾及输尿管积水扩张畸形形态。输尿管狭窄:MSCTU显示狭窄位置;输尿管节段性狭窄、扭曲变形,伴尿路扩张积水。膀胱输尿管肿瘤:MSCTU显示病变本身的范围,位置和近段扩张积水的输尿管;膀胱输尿管腔内软组织影,输尿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异常强化,伴输尿管梗阻。盆腔内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导致输尿管积水:MSCTU显示输尿管与肿瘤的解剖关系;输尿管与肿瘤分界不清,局部管壁不光整,管腔变窄;外压性病变致以上输尿管扩张。腺性膀胱炎致输尿管口狭窄:MSCTU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全程积水扩张,膀胱壁增厚并欠光整。 3 讨论 以往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IVU、B超、逆行肾盂造影,普通CT、MRU等检查[5]。IVU检查时需腹部加压,检查时间长,不易显示输尿管全段,且由于密度分辨率较低而对阴性结石、小肿瘤等病变显示较难。B超受人为因素、肠道内气体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准确显示输尿管全程。逆行肾盂造影有一定创伤性,部分病例由于输尿管口开口异常、下段输尿管狭窄或走行迂曲,插管易失败。MRU检查虽然可以立体显示上尿路梗阻形态,但其对无尿路扩张积水者不能显示、对结石不敏感、分辨率不高难以显示微小病变等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6]。 自多层面螺旋CT进入临床应用以来,结合后处理软件技术使得MSCTU逐渐得到了应用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MSCTU采用薄层容积扫描及多排探测器接收,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全泌尿系的检查,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MPR、MIP、CPR及VRT等三维后处理,从不同角度观察肾盂、输尿管梗阻的情况,不仅显示病变及其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够准确地对上尿路梗阻定位、定性及其对泌尿系统功能影

尿路梗阻练习题

尿路梗阻练习题 一、A1 1、急性尿潴留的病因中,属于机械性梗阻的是 A、腰麻和肛管直肠术后 B、外伤性高位截瘫 C、尿道结石 D、使用药物阿托品化 E、腹泻或长时间使用利尿剂 2、60岁以上男性发生急性尿潴留的最常见病因是 A、前列腺增生 B、尿道结石 C、膀胱异物 D、尿道肿瘤 E、尿道外伤 3、有关泌尿系梗阻的病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是前列腺增生症 B、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可与盆腔疾病有关 C、膀胱出口梗阻最常见的为膀胱颈梗阻 D、肾小管梗阻也属于泌尿系梗阻范畴 E、先天性后尿道瓣膜是男婴先天性尿道狭窄的重要原因一 4、明确肾积水的部位、程度、梗阻部位以及尿路排泄等情况,首选的检查是 A、B超 B、静脉尿路造影 C、CT D、肾盂穿刺造影 E、逆行尿路造影 5、关于肾积水的B超检查诊断,下列不正确的是 A、正常肾盂回声不超过15mm B、肾窦回声分离、肾形增大和肾实质变薄是肾积水超声回声声像图的特点 C、肾盂回声分离达到15mm,可确定为肾积水 D、肾窦回声分离小于10mm,不能排除肾积水可能 E、正常肾脏由于膀胱过度充盈、大量饮水等原因,也可出现肾窦回声分离 6、关于双侧肾积水,一侧积水较重,一侧较轻的治疗,下列哪项正确 A、可先治疗严重的一侧 B、先治疗较轻的一侧 C、双侧积水同时手术治疗 D、不需手术治疗,定期观察 E、口服中药治疗 7、保列治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机制是 A、抑制α受体

B、抑制β受体 C、抑制5-α还原酶 D、抑制γ受体 E、抑制雄性激素受体 8、下列关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膀胱小梁和假性憩室是前列腺增生引起下尿路梗阻后膀胱内较多见的病理改变 B、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尿失禁 C、多在50岁以后出现症状 D、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前列腺增生后的体积呈正相关 E、可并发腹股沟疝 9、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尿流梗阻的程度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密切 A、前列腺增生的程度 B、前列腺增生持续的时间 C、前列腺增生部分的位置 D、睾酮、双氧睾酮及雌激素的多寡 E、前列腺增生结节的种类 二、A2 1、男,36岁,因车祸伤2小时入院。伤后无尿,心率:150次/分,呼吸32次/分,伤后8小时输液5000ml (其中胶体2000ml)后仍无尿。针对无尿首先应 A、应用甘露醇利尿 B、加快补液速度 C、行生化及血气分析检查 D、检查膀胱区及导尿管是否通畅 E、应用多巴胺静点 三、A3/A4 1、患者,男性,73岁。尿频、尿急5年,近1年来出现排尿困难迟缓,尿线细,滴沥不尽。5年前出现2次脑梗死,治疗后明显改善,目前除行走略不稳以外,无其他明显的后遗症。 <1> 、该病人首诊时须做的检查不包括 A、直肠指检 B、尿流率确定梗阻程度 C、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D、膀胱镜检查了解前列腺大小 E、经直肠膀胱检查 <2> 、该病人尿流率检查4次,尿量均在70~100ml,尿流率每秒8ml。处理方法最合理的是 A、再次复查尿流率,尿量在150ml以上 B、参考现有尿量的尿流率 C、留置气囊尿管注入150ml的生理盐水,再拔除尿管行尿流率检查 D、夹闭病人尿管,憋足150ml后,再行尿流率检查 E、经尿道直接注入150ml以上生理盐水后马上进行尿流率检查 <3> 、如要明确病人有前列腺增生所致的排尿困难,最好进行的一项检查是 A、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尿液与肾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尿液的定义: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球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泄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 临床应用:1。协助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2.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3.用药的监护。 (一)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1.容器要求。2避免污染。3无干扰化学物质。4标记。5收集尿量6细菌培养用无菌容器收集。7晨间尿。8随机尿。924小时尿。10清洁中段尿。 (二)一般性状检查 尿量:1多尿:>2500mlI24小时 2少尿:>400ml24小时或<17ml1h 3 无尿<100毫升/24小时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 外观:血尿淡红色和红色,肉眼血尿,血液>1ml尿液。血红蛋白尿, 浓茶色或酱油色, 见于血型不合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PNH。胆红素尿,深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浓尿和菌尿,乳糜尿,脂肪尿为乳白色 气味:氨味: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 粪臭味:大肠杆菌致尿路感染 苹果酸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PH:1. PH下降见于酸中毒,发热和服用氯化氨,维生素C等。其它如糖尿病,痛风,低钾性硷中毒,白血病,摄入大量肉类等。 2 . PH上升见于碱中毒,应用噻嗪类或碳酸氢钠等药物,肾小管酸中毒等。 3 .药物干预。 比重:成人1.015—1.025 新生儿1.002—1.004 意义:增高,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 降低,慢性肾衰,尿崩症。 (三)化学检测 尿蛋白:尿蛋白产生机制1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2 肾小球重吸收功能降低 3 血浆小分子物质增加4 肾小球分泌糖蛋白增加 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小时 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暂时性少量<+ a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妊娠期 b 体位性蛋白尿立位时局部引起肾脏被动充血所致 病理性蛋白尿:持续出现蛋白尿 a 肾小球蛋白尿:中小或大中小蛋白质定性+--++++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小量小分子蛋白(B2—M)无大分子量蛋白(一些免于球蛋白)非选择性蛋白尿反应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损伤大小分子量蛋白均可出现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b肾小管性蛋白尿:小分子蛋白质为主定性+--++滤过魔可正常或因近曲小管损伤重吸收功能下降所致小管间质病变等 c 混合性蛋白尿:中小或大中小蛋白质定性+--++++

病例分析——尿路梗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尿 路梗阻 尿路结石 一、概念 尿石症是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泌尿系统内任何部位的结石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其中前两者合称为上尿路结石。

二、发病机制 尿路结石形成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其形成与机体所处内外环境、全身代谢与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 (一)个体因素 1.代谢因素 (1)草酸钙结石:①高钙尿症;②高草酸尿症;③高尿酸尿症;④低枸橼酸尿症(2)磷酸钙结石:肾小管性酸中毒 (3)尿酸结石:尿pH持续过低,高尿酸尿症 (4)胱氨酸结石:胱氨酸尿症 2.局部感染 (1)尿路感染易生成磷酸铵镁结石 (2)尿路梗阻 (3)尿路异物 (二)环境因素 1.气候热带、亚热带、夏季高发 2.饮食①水分:水分摄入不足;②蛋白质摄入过多;③钙摄入过多;④镁摄入不足。 3.药物

三、病理生理 尿路结石可引起泌尿系的直接损伤、梗阻、感染甚至恶变。结石阻塞尿路后最为重要的病理性改变是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这取决于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四、诊断要点 完整的结石诊断应涉及三个方面:①结石本身的诊断,包括其部位、体积、数目、形状和成分等;②结石并发症的诊断,包括尿路感染、梗阻程度和肾功能损害等;③结石病因的评估。 (一)临床表现 1.肾结石 男性多见,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痛,如结石较大,则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钝痛或隐痛。小结石移动度大,可突然造成梗阻导致肾绞痛。肾绞痛为突发性严重疼痛,先从腰部或胁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到膀胱甚至睾丸,腹痛多为阵发性,伴血尿(多数为镜下血尿),可伴恶心呕吐,查体肾区叩痛。 2.输尿管结石 男性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输尿管绞痛和血尿,绞痛沿输尿管向外阴部和股内侧放射。查体:沿输尿管走行区的深在压痛。 3.膀胱结石 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和血尿。 4.尿道结石 会阴部剧烈疼痛后出现急性排尿困难,甚至急性尿潴留。病人常能指明排尿受阻的部

泌尿系梗阻-教案

泌尿系梗阻 第一节概述 1、泌尿系统从肾小管、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至尿道。管腔梗阻影响尿液的分泌和排出。 2、泌尿系统保持通常是维持正常肾功能的必要条件。 3、泌尿系统梗阻部位近段尿液淤积,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双侧梗阻,导致肾功能衰竭。 4、尿路梗阻性病变在泌尿外科最常见,而且多继发或并发其他泌尿外科疾病。 5、尿路梗阻导致感染和形成结石,感染和结石又会加重梗阻的程度。 6、梗阻、感染、结石可互为因果关系,在诊断和治疗尿路梗阻性疾病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7、根据梗阻发生的原因分机械性和动力性(1 )机械性梗阻先天性梗阻、后天性梗阻。(2)动力性梗阻。根据梗阻发生的部位上尿路梗阻、下尿路梗阻。 病理生理(1)基本病理改变是梗阻以上的尿路扩张,导致肾积水,肾组织缺氧和萎缩。(2)泌尿系感染,菌血症。(3)肾功能损害。 第三节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病因(1)年龄和睾丸(2)DHT(3)雌雄激素失调(4)上皮生长因子学说 病理前列腺分为三部分1 外周带(5%)2 中央区和3 移行区,中央区和移行区(95%)前列腺组成1 腺体,2 间质平滑肌和纤维组织45%(60%)。 急迫性尿失禁残余尿尿潴留充溢性尿失禁膀胱输尿管梗阻返流肾积水肾功能损害感染结石) 临床表现前列腺增生的病程一般分三期1 刺激期尿频为主,2 代偿期排尿困难为主,3 失代偿期残余尿充溢性尿失禁慢性尿潴留肾积水肾功能损害,4 其他症状尿路刺激症、血尿、结石、疝、脱肛、内痔、急性尿潴留。 诊断1、病史和体检2、其他检查(1)尿流率检查,(2)B超检查经腹或经会阴,(3)PSA测定,(4)尿流动力学检查。 治疗1.药物治疗(1)激素相关类药物①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抑那通(Enatone) 3.75mg,每月一次皮下注射。②5а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Proscar)5mg每日服用。 (2)а受体阻滞剂①高特灵(Hytrin): 2mg每晚服用②哈乐(Tamulosin): 0.2mg每晚服用。③桑塔(alfuzosin): 2.5mg每日2-3次服用。④甲黄酸多沙唑嗪控释4mg每日1次服用。(3)植物类药物花粉制剂舍尼通、前列康等。 2.手术治疗手术指征(1 )药物治疗无效(2)残余尿超过60ml(3)下尿路严重梗 阻(4)有尿潴留史(5)有膀胱结石血尿等(6)肾功能受损。手术方式(1)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金标准手术”(2)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3)耻骨后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4)经会阴前列腺摘除术(5)膀胱造口术。 3.其他治疗如微波、射频、激光、电化学、前列腺支加、气囊扩张、高能聚焦超声等 治疗方法,可适合于不同病人治疗。

泌尿系统梗阻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泌尿系统梗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学习泌尿系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梗阻的原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1、了解常见泌尿系梗阻原因及梗阻引起的泌尿系病理生理改变。 2、了解肾积水的诊断、治疗。 3、掌握前列腺增生症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4、熟悉急性尿潴留的病因、治疗。 二、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梗阻 概论 膀胱以上的梗阻,直接影响肾,肾积水发生较快,但一般仅一侧肾受影响。如果梗阻在膀胱以下,初期有膀胱可作缓冲,对肾的影响较慢,但两侧肾都可发生肾积水。 (一)梗阻病因 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机械性的占多数。根据不同梗阻部位分为上尿路梗阻和下尿路梗阻,根据梗阻的严重程度分为完全性梗阻和部分性梗阻,根据不同发病时期分为先天性梗阻和后天性梗阻。 (二)病理生理 泌尿系梗阻引起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梗阻以上的尿路扩张。 泌尿系统梗阻的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决定着梗阻解除后肾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完全性梗阻如在24小时内解除,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功能尚可恢复,2周后解除,仅可恢复45%~50%,超过6周则肾功能很难恢复。 泌尿系统梗阻最危险的是细菌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三)临床表现 泌尿系统梗阻的症状多种多样,患者可以有原发疾病的症状,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梗阻严重或时间过长最终会出现肾功能损害,出现无尿、少尿、多尿、贫血、高血压等表

现。 (四)诊断 泌尿系统梗阻诊断的重点为梗阻是否存在、梗阻的程度以及原发病因的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病史与体检 2超声检查 B超检查已经成为泌尿系统梗阻诊断的首选方法 3腹部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 此为诊断泌尿系统梗阻的常用方法,可以显示肾盏、肾盂及输尿管的形态,了解梗阻程度、部位及肾功能。 4逆行肾盂造影及经皮肾盂穿刺造影 5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利尿肾图或肾动态检查对判断上尿路梗阻的存在及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6 CT和磁共振检查 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梗阻原因、部位及性质,明确病因尤其是泌尿系统腔道周围病灶引起的梗阻 7尿流动力学检查 (五)治疗 解除梗阻是基本原则,如肾功能在正常范围内,应尽快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解除梗阻。在患者肾功能已有严重损害、病情不允许或暂时无条件同时解除梗阻和治疗病因时,应先行解除梗阻,待病情缓解后再行病因治疗。在某些原发病已不能彻底治疗的情况下,更应积极解除梗阻、引流尿液、保护肾功能。 肾积水 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造成肾内压力升高、肾盏肾盂扩张、肾实质萎缩,称为肾积水。 长时间梗阻所引起的肾积水,最终会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乃至衰竭。 (一)诊断 腹部肿块常是首发症状,其次为患侧腰腹部钝痛、隐痛。腹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应注意有肾积水的可能。肾积水肿块的紧张度可不一致,如肿块的紧张度较低或时硬时软,有波动感者,则肾积水的可能性很大。

[全]肾功能的详细检查单解读

肾功能的详细检查单解读 肾脏具有强大的储备能力,当肾脏损害轻微或较局限时,各种试验检查结果仍可正常,故不能据此排除肾脏疾病的诊断。 肾功能检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而是用来协助了解病情、估计预后、制定治疗措施、观察疗效。 一些肾外因素,如心功能不全、贫血、水肿、药物、输尿管梗阻等都可影响肾功能试验的结果。 在试验检查结果分析时,必须要结合临床资料、其它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 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方法简便,敏感性高,干扰少,可用于肾功能早期损伤的诊断,临床广泛使用。 (二)血清尿酸 肾脏病患的早期即可增加,有助于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但肾外影响因素较多,需排除痛风、白血病等疾病。 (三)血尿素氮和肌酐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在肾功能损伤到一定程度才有变化,故不能作为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但在肾脏疾病的晚期或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时,尤其是氮质血症或尿毒症时,有特殊的诊断价值,且增高程度与病情成正比。(四)尿浓缩稀释试验 测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能力的试验。方法简便,敏感性良好,无痛苦。但不能精确地反映肾脏损害部位和范围,且尿中有糖或蛋白质时影响其准确性。(五)血NaHCO3 、CO2CP 和血液pH值测定 反映体内代谢性酸碱平衡状态(主要反映有无代谢性酸中毒的存在)。排除了其它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因素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小管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查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 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80-120ml/min 左右。 肾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该物质从尿液中排出的总量(Ux×V,Ux是尿液中x 物质浓度,v是尿液体积)与该物质当时在血浆中浓度(Px)的商,用CL表示。影响GFR的因素 1.肾小球通透性增加:炎症早期、缺氧

尿路梗阻对肾功能的影响

高于单纯应用利凡诺,一次成功率分别高达92 5%、85%。虽然存在有效病例中因胎盘胎膜剥离不全需行清宫术,但在胎儿胎盘分娩后加服米索400 g可使清宫率明显降低约7 5%、15%。其中C组平均有效引产时间明显缩短。 目前认为,Ru486抗早孕存在部分病例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主要原因是妊娠产物排出不全[2]。Ru486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时可能由于胚胎较大、宫颈扩张不充分而导致引产失败率增高,因而我们采取宫颈扩张棒,可以有效软化扩张宫颈,出现宫缩后取出扩张棒,减少不全流产的发生率。本组病例中有6例,表现阴道流血较多、阴道出血持续不净,刮出物为蜕膜组织,因此对于阴道流血较多、阴道出血持续不净病人,应作重点监护和随访,高度警惕不全流产发生。 考虑米索用于引产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首次选择用药方法, 2小时无规律宫缩,可口服序贯用药,目的是保持药物在体内的维持量,保证子宫收缩的自律性、对称性和极性,而且给药途径方便,大大提高了病人对药物的可接受性。药物流产虽然已为越来越多妇女所接受,但还必须严格选择对象,在医务人员监护下进行,以防止大出血及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根据临床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组虽然住院时间无明显缩短但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容易被病人接受;而利凡诺联合米索因为其住院时间短、成功率高、优点更突出,更容易被病人接受。单纯利凡诺组因住院时间长、成功率低、清宫率高因而病人往往不易接受。笔者认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及利凡诺联合米索应用于终止12~16周妊娠更为理想。 4 参考文献 [1]杜明昆 米非司酮并用卡前列甲酯栓抗早孕的临床观察 中国计划 生育学杂志,1992,3(2):17 [2]杨明明 米非司酮抗早孕效果和可接受性研究 生殖与避孕,1992, 12(5):73 (收稿:2003-09-20) (本文编辑:国桢) 尿路梗阻对肾功能的影响 史继红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尿路梗阻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首先解除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梗阻因素,观察解除梗阻因素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25例患者中,9例尿路梗阻持续2周以内者,肾功能全部自行改善;10例持续2周~3个月者中,8例肾功能自行改善;6例持续3个月以上者,全部未能自行改善。结论 及时解除尿路梗阻因素,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尽可能争取2周以内解除尿路梗阻因素,可避免造成肾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关键词 尿路梗阻;肾功能;损害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257(2004)03-0112-02 Subject Effect of urinary tract obstructi on on renal function Authors Shi Jihong(Chongqin g Sanxia Central Hospital,Chongqing404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urinary tract obs truction on renal function.[Methods]To remove the factors caused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first,then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renal function.[Results]In all25patients,the renal function of9patients who suf fered urinary tract obs truction within2weeks all resu med,the renal function of8cases in10patients who suffered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for2weeks to3months also resumed,but the renal function of6patients who suffered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over3months did not re sumed.[Conclusion]it s favorable for the resu ming of renal function to remove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 timely.To remove urinary tract ob struction i n2weeks can avoid irreversible renal function insufficiency. Key words Urinary tract obs truction;Renal function;Insufficiency 各种尿路梗阻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容易导致肾功能损害,及时解除相关梗阻因素,可以保护肾脏功能,或使受损害的肾功能得到恢复,1997年1月~2003年8月我们共收治各种梗阻因素所致的肾功能衰竭患者25例,现就其临床治疗作出分析。 1 临床资料 1 1 对象 1997年1月~2003年8月,共收治各种尿路梗阻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25~77岁,各种梗阻因素中,双侧尿路梗阻合并双侧肾盂积水23例,前列腺癌合并双侧肾盂积水1例,肾癌1例。 1 2 诊断标准 肾小球滤过率<50ml/min,血肌酐大于176 mol/L、或尿素氮大于14 5mmol/L诊断为肾功能损害[1]。梗阻原因诊断以影象学诊断为依据。 1 3 病例分组 根据梗阻因素持续时间进行分组。组,梗阻因素持续2周以内者;!组,梗阻因素持续2周~3个月者;?组,梗阻因素持续3个月以上者。 2 治疗方法 2 1 原发病因的治疗 尿路结石合并肾盂积水者:行切开取石术,严重者先行穿刺造瘘,再行切开取石;前列腺癌合并肾盂积水者,行前列腺电切术;肾癌者进行放射治疗。 2 2 一般治疗 本组均应用645-2或复方丹参注射液以改善微循环、改善肾脏供血;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作好一般支持对症治疗,本组尿路梗阻因素解除后,分别观察了20~40d,对于解除尿路梗阻因素后,肾功能未出现明显改善者,酌情给予血液透析。 3 结果 3 1 疗效判断 本组尿路梗阻因素解除后,分别观察20~40 d。改善:对于解除尿路梗阻因素后,血尿素氮、血肌酐自行恢复正常或恢复一半以上者;未改善:血尿素氮、血肌酐未能自行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