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纲要

《教育学》纲要《教育学》的体系是围绕12123来展开的。
“1”是指什么是教育的概念;“2”指教育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规律是前面两条基本规律的派生规律,并最终体现在教育目的的构成上;“1”是指教育目的;“2”是指教育活动开展的两个载体:课程和学制;“3”是指实施教育的三大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宏观);学校教育的三个方面:教学、教育和管理(中观),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微观)。
首先介绍什么是教育,接下来介绍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再往下就是围绕教育目的,讨论实现教育目的的两大载体——学制和课程,之后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织成部分,最后,实现全面教育的途径(教学、课外教育、班级管理),包括教育科研。
初级研修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课程、教学和德育。
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
(我国古代(唐孔颖达和宋朱熹)的课程是教学范围和进程;在欧、美国家,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含有“跑马道”的意思,用于解释课程就是引导年轻一代,经过学习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课程的定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和进程的安排。
包含着课内课外,包含着教学及其它方面的内容,只要学生在学校学习都是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
如语文、数学等课程。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可以说,社会、知识及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教育复习资料

5.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 着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 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③学校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6.试论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复习重点: 1.掌握教育目的的内涵 2.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功能:激励、指导和评价功能等方面及其表现。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 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 (2)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和人的需要。 5.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6.简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强调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做人教育比公民教育更重要。 社会本位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个人只是确定教 育目的的次要因素。教育要在儿童身上塑造一种普遍理性意识。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生活。学校教育要突出个体对纪律的 服从。
8.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社会性、形式手段 简单、在特定场所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 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宗教性 近代教育:现代学校出现、教育与生产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和国家化日益突出 现代教育:远程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
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育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重点
1.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2.教育三种基本的要素:教育、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3.教育起源说有哪些?代表人物、各自的观点如何?(一般在选择题、填空题) 神话起源说(宗教)、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 家沛西· 能)、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学家) 4.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选择题、填空题) 识记:(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其《大教学论》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专著。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 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 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的舆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此外,他还最早论证班级授课制度。 (3)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卢梭《爱弥儿》,集中反映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5)赫尔巴特被称为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 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即心理学和哲学
教育333统考大纲

教育333统考大纲摘要:一、教育333统考大纲概述二、教育333统考大纲的具体内容1.教育学原理1.1 教育的概念与起源1.2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3 教育制度与发展2.教育心理学2.1 心理发展与教育2.2 学习理论与应用2.3 教学策略与方法3.教育管理学3.1 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3.2 教育行政与组织结构3.3 教育评价与管理4.教育改革与创新4.1 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趋势4.2 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4.3 教育政策与法规正文:教育333统考大纲是针对我国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制定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改革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大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基本概念、起源、作用、目的以及教育制度和发展等方面的理解。
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与起源、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发展等。
这部分知识点为考生奠定教育学理论基础,使其能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与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掌握。
通过对心理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帮助考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教育行政与组织结构、教育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解。
使考生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场所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
四、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趋势、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教育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掌握。
通过对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培养考生具备敏锐的教育政策意识,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教育333统考大纲涵盖了教育学的各个重要领域,旨在全面考查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十章 德育 一、考核内容
德育概述,品的发展规律,德育过程,德育原则, 德育途径与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1、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 任务和内容。
2、品的发展规律。 3、德育过程。 4、德育原则。 5、德育途径与方法
第十章 德育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的概念。 2、领会: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 容、品的发展规律。 3、综合应用:运用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以及德 育途径和方法分析有关德育问题。
第十二章 体育 一、考核内容
学校体育概述, 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体育过程的基本 要素和规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 1、体育的概念。 2、现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3、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4、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5、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体育的概念。 2、领会:现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3、简单应用:学校体育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考核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2、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3、课的类型和结构。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教学评价的概念。 7、教学评价的种类。 8、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9、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0、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一、考核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二、考核知识点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 2、综合实践活动的国际比较 3、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4、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5、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2023年311教育学考试大纲

2023年311教育学考试大纲引言概述:教育学考试大纲是教育学专业考试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要求和评分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年311教育学考试大纲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五个大点。
正文内容:1. 教育学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介绍教育的定义、目标和特征,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个体发展性。
1.2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阐述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过程、内容、方法和影响因素等。
2. 教育学理论2.1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探讨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包括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2.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介绍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等,分析它们的理论观点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2.3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探讨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多元化、综合化和实践化等方向。
3. 教育学研究方法3.1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介绍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等。
3.2 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详细阐述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
3.3 教育学研究的质量评价:探讨教育学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数据的可靠性和结论的有效性等。
4. 教育心理学4.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学习、记忆、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
4.2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阐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如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分析它们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详细说明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学生评价和教育咨询等方面。
5. 教育管理学5.1 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管理的定义、目标和职能等。
5.2 教育管理学的主要理论:阐述教育管理学的主要理论,如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和决策理论等,分析它们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教心学

贵州省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学》考试简纲本纲要编写的主要文字依据是2002年出版的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系统的形成,表明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学历化社会”是制度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之表现。
非制度化教学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是一种思潮。
其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内。
”一个人如果离开正规教育体系,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加强学前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等。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后的教育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君子”。
以“仁”为核心是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
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方法主要是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教育学的定义(重点),教育的基本要素。
要求:识记与理解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1、生物起源论2、心理起源论3、劳动起源论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要求:识记与理解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要求:应用1、基础教育2、职业教育(重点)3、高等教育4、终身教育(重点)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重点)的主要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代表著作。
要求:识记与理解2、教育学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重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3、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著作(重点),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卡连柯、维果茨基、凯洛夫等的教育观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4、教育学的深化布卢姆、布鲁纳、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要求:识记和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要求:识记与理解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重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
要求:识记、理解、应用4、识记、理解、应用: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二、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要求:识记、理解、应用三、识记、理解、应用:教育与人的个性化(重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重点)一、教育功能的概念。
要求:识记、理解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
要求:理解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要求:理解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要求:理解第四章教育的制约性与独立性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要求:理解、应用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要求:理解、应用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要求:理解、应用二、教育对人的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