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合集下载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1、中外边界条约2、最稳定的行政区域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4、历史上农牧分界线5、历史地理研究范围6、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7、少数民族行政区划8、黄河下游泛滥的主要原因9、历史气候变化的标志10、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11、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12、行省的得名13、历史南北移民的主要原因14、著名湖泊的变迁15、人口发展的概况16、著名朝代典型地名17、《水经注》颖水条;断句、翻译、画图—河流---历史自然地理(40)18、历代王朝都城变迁规律(包括割据政权)—城市地理都城(30)19、主要省市的历史地理沿革—省市历史地理沿革-----区域历史地理(25)20、历史地理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历史地理研究(30)。

复试:郑礁《通典、都邑略》序文断句、翻译。

(100)变化试题:1、考过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政区沿革、主要农业区变迁、郡县制、州郡制、隋代大运河、三次人口迁移、郑和下西洋、黄河变迁等,自然自立考过地貌、湖泊、气候、植被、自然灾害2、未考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学科理论、历史地理学史、历史地图、人口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献典籍、考古发掘与野外考察。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防灾减灾,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迁与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考证历代交通路线走向变迁,而且着力探索这种变迁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刍议》①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②、《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③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④,《复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⑤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⑥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本分支的问题,提出了商榷。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①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新建设》1950 年7 期。

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 年 1 期。

②《地理集刊》1964 年7 期。

③《湘潭大学学报》1982 年 2 期。

④《史学月刊》1983 年 1 期。

⑤《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⑥《地理学报》38 卷 2 期。

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多局限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旧传统,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上限提前到史前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

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陷湖,必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考察。

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就是在中更新世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泄湖变为闭塞湖的①。

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课件

03 气候与自然景观
气候类型与特点
气候类型
根据气温、降水等特征,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 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特点描述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气温、降水等特征,如热带雨林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 冷干燥等。
作。
02 地理基础知识
经纬度坐标
经纬度坐标是地理学中用于确定 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坐标系统。
经度表示地球上各点相对于本初 子午线的位置,纬度表示地球上
各点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通过经纬度坐标,可以精确地定 位地球上的任何地点。
地图上的方向
地图上的方向通常以 北方为起点,逆时针 方向依次为东、南、 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第二章概述 • 地理基础知识 • 气候与自然景观 • 人口与文化 • 复习与巩固
01 第二章概述
章节目标
01
02
03
04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特点。
掌握中国地理的重要区域和城 市。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 热爱。
C.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扁的球体
复习题
D. 地球是一个南北极略扁的球体 2. 关于地球仪上经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复习题
01
B.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02
C. 经线长度相等
D. 经线长度不相等
03
复习题
复习题三:简答题
1
2
1. 简述地球仪上纬线的特点。
3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4学时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章-水文(10)

4学时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章-水文(10)

各拉丹冬雪山
长江源水系之一
长 江 源 水 系 之 二
长 江 源 头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一 )
——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二 )
——
长江第一湾
泸沽湖
玉龙雪山
虎跳峡
金 沙 江
金沙江白鹤滩江段
雅砻江源头
乌江
嘉陵江长江汇合处的“九曲回肠”是如何形成?



周代以前,下荆江处于漫流阶段;至唐宋时期,云梦泽湮灭消失, 统一河床形成;到元末明初,由于洞庭湖等的顶托作用,泥沙堆 积,心滩变成边滩,穴口沙洲消失,形成蜿蜒性河型。 河水通过弯道时,由于螺旋流及离心力作用,凹岸受侵蚀易于坍 塌后退,凸岸则易淤,河湾逐渐延长。 南宋起,汉人南迁荆州,沿江修筑堤垸垦殖,巩固凸岸河床,弯 曲度加大。
第二章
黄河与长江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的历史变迁
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一、黄河概述
1、 水文情况
2、 历史变迁三阶段
二、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原名河水,是我国第二大河,自 古多泥沙。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 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汉 书· 沟洫志》), 大量泥沙使水色发黄,故名。 到汉代时,已经出现了“黄河”的字样, “使黄河如带”(《史记· 高惠高后文功臣 表》),唐代时,“黄河”之名正式产生, 其泥沙有增无减。
太湖
长江水系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围湖造田;泥沙沉积,湖床抬高; 工农业用水量增多,使湖水减少等。
湖泊面积缩小的影响: 调蓄洪峰能力下降,加剧长江洪灾
日 益 萎 缩 的 洞 庭 湖
(二)荆江河曲的形成
长江从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的420公里河 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故又称荆江。荆江迂回东流 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 上荆江与下荆江两段。上荆江长180公里,以弯曲性 和周期性展宽为特征,河床曲折率为1.7左右,属一 般性弯曲型河道。河道中心滩与江心洲众多,具有分 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长240公里,两端直距仅80公 里,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河床曲折率约为3,以 自然截弯取直为特征,仅百年来就发生自然截弯十余 次(最近发生的是1972年石首县六合垸自然截弯), 属典型蜿蜒型河道,有“九曲回肠”之称,因此有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XJ)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洞庭湖的变迁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XJ)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洞庭湖的变迁

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许多人都以为中国历史上的云梦泽就是指现在的洞庭湖,实际上云梦泽和洞庭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云梦泽的主体在江北,而洞庭湖主体则在江南。

以下我对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云梦泽1.“云梦”与“云梦泽”“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

《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

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

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有云梦的描写,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

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

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

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

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由于先秦著作记述云梦多以其泽薮为主,汉、晋以来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义,将云梦狩猎区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2.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先秦时期,当时“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和先秦时期,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

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但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

汉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当时的华容附近。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气候的寒冷对我国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文化的产生也有影响,如生活中很多人和事, 都冠上了“寒”字:寒士、寒俊、寒舍、寒 门、寒窗、寒衣、寒暄、心惊胆寒、尸骨未 寒等
2、地形、地貌: 特征: (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的风格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 五是秀丽,如峨眉山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 “三大阶梯”
(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
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 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 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
恰恰因为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 使 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由此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比如中国的文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到金文再 到篆体字,在其诞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没 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字的影响。中国表意的方 块字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字母拼音文字截然 不同,毫无共性之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发育,完全是在与外界文 明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生长发育在这样一种四周封闭 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中,理所当 然造成一种地理隔绝;特殊的地理条件,阻
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使中国传
统文化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封闭性。这种封
闭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障碍和输入障碍:
一方面,中国文化要比较完备地向四周辐射
传播非常困难,障碍很大。另一方面,外来 文化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传入中国甚为艰难, 或者即便传入中国, 也因地理环境因素的抵消 耗损而量能不够,而缺乏巨大量能,外来文 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作用就不是很大。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五岳:古代皇帝祭祀上天的五座名⼭。

岱宗即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嵩⼭。

《礼记·王制》四渎:指四条独流⼊海的⼤河。

即江、河、济、淮。

《尔雅·释⽔》九州:我国传说中的上古⾏政区划。

《尚书·禹贡》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先秦⾃然区域。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以及⼈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的科学。

(Historical geography)地理环境既指⾃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地理环境。

中国地形的特征:⼀、地势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脉众多,起伏显著;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燕⼭南北长城地带为重⼼的北⽅以⼭东为中⼼的东⽅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洲⼀线为中轴的南⽅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类本⾝都在不断地变化。

⼈类社会赖以⽣存的地理环境,包括⼈类⾃⾝的活动所引起⾃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的活动和影响⽽产⽣的。

因此,学习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先应该树⽴的是古今变迁和空间差异的意识。

四种不同的学科性质认识:1、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著名的的历史学家邓⼴铭先⽣关于中国历史治学的“四把钥匙”之说:年代、⽬录、职官、历史地理。

2、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即边缘学科;通常有“史地不分家”之说,但不是中学课程中历史课与地理课的简单相加。

3、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学科;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类产⽣)(独⽴的地理学科)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4、历史地理学是⼀门独⽴的学科,其特征是尽全时空的⼈地关系——“⼈地时空学”。

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法⼀)历史⾃然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由⼈类经济活动⽽导致的⾃然地理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北宋至元中叶气候温暖期 北宋中期气候又向温暖方向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冬 季温暖现象的记载频繁出现。北宋资料中较多记载 了京城开封一带的偏暖现象,宋人文集对物候的记 载较多。所以,这一时期主要依据物候来推测气候 的变化。 9.元代后期至清代的气候寒冷期 大约从十四世纪初开始,整个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 寒冷阶段,其状况仅次于一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大冰 期的程度,所以人们把这段离现代最近的寒冷气候 称作小冰期(LITTLE ICE AGE)。最显著的特征 是寒冷事件大大增加,这段时期的研究依据主要靠 地方志。

2.春秋气候转暖期 大约至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 候又渐渐转暖。 《春秋》一书中记载到公元前698、前590、 前 545等年冬天鲁国都未有冰冻出现。 据《荀子》、《孟子》等书记载,山东农业 种植一年可两熟。 河南淇水流域和陕西的渭河流域都有大片竹 林存在。 《诗经》、《货殖列传》明确记载亚热带作 物北界比今天偏北。

3.秦汉气候降温期 从战国时代开始至西汉中叶,寒冷气候开始 侵袭中华大地。 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是在秦汉之际最后确 定的,始见于《淮南子》。其霜降平均日期, 在黄淮海地区相当于公历10月24日左右,比 今天郑州、西安(10月30日霜降)提前了一 周。 长城是农牧业生产方式变更线的标志,该时 期地球上出现了相应的人类活动:匈奴人南 侵与西迁,亚欧民族大迁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唐代前期气候转暖期 公元七、八世纪,黄河流域气候一度转暖,长安地 区盛开只能抗御零下14℃最低温度的梅花,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柑桔基本无冻寒,估计年均温度高出现 今2℃,有人认为梅、桔皆为皇苑中人工栽培的观 赏植物,不能作为确定温暖的指示,主要还应根椐 史料中的记载: (1)没有突发性极冷事件 (2)无频繁寒冷天气 (3)也无明显气候突发性增暖, 从而估计,当时的气候较南北朝为暖而与现代相差 不大。

小结: 5000年来气候冷暖交替是和干湿旱涝状况的变化基 本一致的,距今5000年处于暖湿期。从3000年前开 始气候变干凉,高原冰川由后退转为前进,湖泽退 缩,湖面下降。泥碳停止堆积,开始形成淤泥,被 代表干旱环境的灰黄色粘土覆盖。人类活动范围从 高处下到低处。这一时期人类干扰的因素不是很大, 但气候与旱涝的周期波动对人类的活动却产生着影 响。对近2000年来旱涝记载进行分析,以公元1000 年为分界线,前期干旱时间短,湿润时间长,后期 则旱灾多于水灾,以南涝北旱最为常见。18—19世 纪涝灾一度多于旱灾,20世纪再次进入干旱期。

4.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温暖气候 西汉中叶,全球气温有一个突发性的回暖, 导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华北平原北部的渤海湾出现大范围的海 侵现象,其范围波及4米等高线以下地区,其 现象反映在历史书籍记载上即“九河之地已 为海所渐”。其后果是沿海地区的当地文化 遗存发生中断。 (2)西汉中叶开始,黄河中下游多次出现决 溢、泛滥。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曾发生两次 黄河大改道。


秦长城图
5.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 东汉末年,中华大地气候又表现出向寒冷转 变的迹象。东海、东莱、琅琊等郡出现水井 冻冰厚尺余的现象,渤海湾也有冰封记载。 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是北方游牧 民族轮番入侵中原农耕地区,导致中国历史 上的人口南迁浪潮和民族大融合。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7.唐中叶以后至五代时的气候寒冷期 有人依据《全唐诗》中关于宫廷梅花诗和咏 寒诗篇的时间分布,认为天宝以后至五代的 300年间中国东部气候有向寒冷方向转变的特 点。沿海冰冻记载增加。所以认为整个唐代 仍应划入魏晋以来的寒冷期范围内。 例如: 北宋初撤消了唐代在河南博爱地区设置的司 竹监,此事与五代时气温下降,竹林规模缩 小有关系。 这个时期相应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是五代后 期契丹人屡屡南下。

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仰韶文化时期到商代(前3000——前1100年) 西周前期(前1100 ——前850年) 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前770年——公元初年) 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公元初——600年) 隋唐到北宋初年(600年——1000年) 两宋时期(1000年——1200年) 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1200年——1300年) 明清时期(1400年——1900年)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 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 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 (前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 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


竺可桢“脉动论”:中国5000年来气候的变化,象 脉搏波动一样,温暖潮湿气候和寒冷干燥气候交替 出现,周而复始,波动变化。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一文中(1973年)指出,距今5000~3000年,黄 河流域的年均温较今约高2℃,冬季温度则高3~ 5℃,相当今长江流域。距今3000年至今,温度波动 明显。周期约400~800年,年均温振幅约1~2℃, 与历史事实基本相符。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演变 来看,5000年来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 越弱,而寒冷时期则越来越长,强度也逐步增大。 而这种变幅高纬度地带又大于低纬度地带。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 (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 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 年至2500 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 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是一个 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 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 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第二章 中国历史自 然地理——气候篇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在漫 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 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 巨大影响。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 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5000年来全球 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 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 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 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 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 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 势是变冷、变干。

商代晚期 象形铜尊

小臣艅犀尊(商代晚期)
1.西周气候寒冷期 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100—200 年间,全球气候下降,这是全新世暖湿气候 结束后的第一个寒冷时段。无论先秦文献还 是考古发现,都无法证明犀、象再度活跃于 黄淮海平原。用“象”的形象作为青铜器的 纹饰也只流行于商末和西周前期。文献上也 有江汉冻结的记载 。

5000年前的暖湿期的亚热带北界从当代的淮河流域霍丘、定 远、天长一线向北推移到京、津一带,几乎控制了整个华北 平原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15C、最冷月均温0摄氏度的北 界向北推进了大约5—6个纬度。两个纬度间距为110公里。 也就是说,亚热带北界大部分时间徘徊于山东丘陵一带,比 今天这里的年均气温偏高2—3度。这种暖湿气候期大致延续 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时代。但是,这种全球性的暖湿期内 也有过气候的波动,主要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数百年间,欧 洲阿尔卑斯冰川扩张,一些喜温植物突然衰减。主要是“榆 树”、常春藤、菩提树等,欧洲人称:榆下降(Ulmus decline)。在中国则出现了松、云杉、冷杉、桦树明显增多, 反映一种寒冷偏湿的气候环境。这次低温事件对早已活动于 中国各个地区的先民有哪些影响?与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大禹 时“洪水横流,泛滥成灾”,禹王治水传说的分布和传播有 什么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