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问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摘要赞科夫流传十分广泛的一句话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歌徳也曾留下一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良好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首要LI标。
本次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内容,研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首先,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再次,合作交流,在共享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奖惩清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后,留疑设悬,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自觉预习复习并思考相关课程内容。
关键词学习兴趣激发培养Research o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bstract Zankov's widely circulated saying is that H interest in the content of knowledge may become a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Gerd also left a famous saying: "where there is no interest, there is no memory.'1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How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knowledge, master skills,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in a relaxed and pleasant atmosphere, improve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efficiency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has become the primary goal of classroom teaching・This research takes 〞arousing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H as its content. The resear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 firstly,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situational teaching; secondly, creating questions to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freely; thirdly, cooperating and communicating to enhance students^nterest in learning in sharing; secondly, giving clear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Finally, suspens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consciously Preview Review and think about the relevant curricukim content after class.Key words learning interest inspire culture1引言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便走向枯竭和僵化。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语文素质又怎能提升呢?可见,兴趣的激发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无视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我们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设导语、先入为主。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
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
假如一位老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
所以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伊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我在教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有一位小说家因为在作品中揭露了一位‘大人物’的丑行,在大街上受到威胁。
‘大人物’对他说:‘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
’小说家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理解的可不是这样啊,我听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就是你的胡须。
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了,还不锐利吗?’”说到这里,学生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我告诉他们:“这位小说家就是美国著名的马克·吐温。
你们说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啊?”学生立刻回答说:“幽默、辛辣。
” 这个开场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听课状态,这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如何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析如何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追求,去探索。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老师极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无疑是一条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用精彩的导入点燃学习兴趣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可用如下导入法:1.悬念法设置法。
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积极地心里因素,设置悬念。
如在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多少奖牌?”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答道:“51块。
”我紧接着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
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2.热点联系法。
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国际禁毒日是那一天?毒主要指什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本课的主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吗?这种引导使学生将现实社会生活中“毒品”这个敏感的、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即将学习的“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了落脚点,为学生继续探究埋下很好的伏笔。
3.增强直观法。
巧设疑问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闸门的钥匙

巧设疑问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闸门的钥匙1. 引言1.1 疑问是激发思考的起点疑问是激发思考的起点,是打开我们头脑中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而正是这些问题和困惑引发了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探索。
当我们遇到一个疑问时,我们会不断地思考、探索、推理,从而激发我们的思维活力。
疑问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
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
当老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会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增加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而当学生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培养起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疑问的不断追问和思考,也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巧设疑问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闸门的关键。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2. 正文2.1 巧设疑问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巧设疑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巧妙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巧设疑问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当教师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思维活跃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巧设疑问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巧设疑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思维活跃,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巧设疑问不仅可以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
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巧设情境,引入兴趣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如何巧妙地导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极好时机。
小学生正处在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的发展过渡期,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因此,精心创设好的教育情境,能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因此,在数学课堂,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堂情境,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继而爱上数学。
二、合作学习,激活兴趣灵活、新颖的教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艺无止境,学海无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新,大胆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如我在数学教学中,将我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6人,自选小组长,采用生生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每组通过讨论形成一定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在教师点拨、相互求解中,进一步探求新知,开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爱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必须给学生以爱,让学生亲近你。
正如赞科夫所讲:“老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期的营养剂。
”实践证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
当然,较常见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途径还很多,如教师制作直观教具,合理利用学生自制学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均能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体会,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枣庄师范附属小学徐继凤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经常利用学生生日以及重大节日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利用班会课,我和全班同学一起给本周过生日的同学唱《生日歌》,说几句祝福和希望的话语。
到六一儿童节、元旦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时,上课的时候,我先祝同学们“节日快乐”,并在当天的作业本上,我给每个学生都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并写上祝福语“六一快乐”、“新年好”、“圣诞快乐”“happy new year”等。
慢慢地孩子们也学会了感恩。
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好多学生给我的祝福短信和电话。
2、课下经常和学生聊聊天,一起做做游戏。
比如:跳跳绳、踢踢毽子、丢沙包等。
3、课上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幽默。
在教学有多余信息的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对学生说:“题里面有一个大骗子,看谁能很快地找到他”。
学生们赶紧地认真读题,积极动脑思考,小组讨论热烈,很快一个个小手高高举起,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我班的赵通同学,劳动积极热心,体育成绩突出。
就是学习有点懒,作业经常不写或少写。
成绩不理想,给他谈了好几次,效果不太理想。
在一次运动会上,他参加的各个项目都是级部第一名,奖品领了一大包,给我班的贡献最大,同学们也都对他刮目相看了,很佩服他。
他在同学中的威信也提高了。
趁这个机会,我在班会上大大地表扬鼓励他,全班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当天晚上的作业,他写的又认真又工整,我及时在他的作业本上任任真真地画了个大大的大拇指,写上“有进步、继续加油”,并当天展览了他的作业,张贴在了墙上。
他以后的作业越来越好。
并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经常上黑板板演。
逐渐他对学习有了自信、有了兴趣、有了主动,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在期末评价中,他被光荣地评为“进步小明星”。
二、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观察。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实物感兴趣。
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看一看等活动,自己去发现特征。
细心引导学生解答疑惑,加强学习效果

细心引导学生解答疑惑,加强学习效果引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困惑。
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解答疑惑,并加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师细心引导学生解答疑惑,从而达到加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1. 了解学生的疑惑在引导学生解答疑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疑惑。
这可以通过教学反馈、听课记录和个别面谈等方式进行。
了解学生的疑惑可以帮助老师更准确地进行引导,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答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答疑惑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供明确的解答指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表达困惑时,老师需要提供明确的解答指导。
解答指导可以包括解释相关概念、提供示例和案例分析,以及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参考文献等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解决方案。
老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 创设合作学习氛围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解答疑惑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经验中获得启发和帮助,解答疑惑的效果会更好。
5. 及时反馈和评价在引导学生解答疑惑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当学生解答出问题或得出正确答案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当学生解答错误或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及时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通过及时反馈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疑惑。
结论细心引导学生解答疑惑,能够加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中的动力系统,是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渴求知识等优良品质的统称。
科学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生在探索自然,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
科学兴趣作为科学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学生学习科学、掌握真理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知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质的首要因素,科学本身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的总结。
在小学3-6年阶段,科学这门学科也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科学这门课程中,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科学意识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师生融洽,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要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乐于探索,富于想象,敢于创新,使学习科学成为快乐的事情和为之追求的目标。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措施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最有利的武器,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做贡献的科学意识,努力学习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
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里,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知识展示出来,传授给学生,使高度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生动的实物现象,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师之爱则吾之爱”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课堂中的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将抽象化的知识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表现为形象化的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鉴于抽象思维较难,不易掌握,而形象化的思维对于感知的事物通俗易懂。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
如实物展示,表演体会,生活展现及计算机实物投影、电视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早已对“圆”非常熟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学习的兴趣,怎样使既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的达成成为了我备课中首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片段】
在学生例举了一系列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圆形的物体、图案等等后,让学生谈谈在看到这些圆形物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白圆形可以创造美。
紧接着,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你们有谁见到过除了圆形之外其它形状的摩天轮吗?难道它们造成圆形仅仅是为了美观吗?(问题一出,原本洋洋得意、自以为要学的都知道了的学生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没有人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
)
师:看来大家对这其中的道理还不甚了解,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如果工人叔叔把汽车的车轮造成其它形状,汽车在开的过程当中会闹出怎样的笑话。
(课件演示三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车轮分别是圆形、椭圆形和正方形。
在演示的过程中,同学们发出了一阵阵的笑声。
)师:从刚才汽车的行驶中,你看到了什么情况?
生:我看到只有圆形车轮的汽车开得最平稳最快,另外两种形状车轮的汽车在开的时候非常颠簸,速度又慢,如果我们乘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很不舒服,像在开碰碰车一样。
师:说得不错,确实,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情景那样,如果生活中真的出现了除了圆形之外其它形状的车轮的话,我们的交通肯定会乱了套。
那么为什么圆形的车轮能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这里有什么奥
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的特点,通过接下去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给我一个圆满的解释。
(于是,很自然的进入到了“圆的认识”的学习环节,而学生探究的兴趣一直保持高涨,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对于如何画圆以及圆心、半径、直径等与圆相关定义的教学也得以顺利开展。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车轮造成圆形的了吗?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道理了吗?
生:因为我们可以把车轮的中心当作圆心,圆心到圆上的距离也就是半径,是处处相等的,那么车轮在滚动中,车轮边缘在接触地面时到圆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那么开起来就不会忽高忽低了,所以车轮做成圆形才开得平稳。
师:那么摩天轮不和地面接触,为什么也造成圆形呢?
生:还是与圆的半径有关。
我们可以把摩天轮的中心看成圆的圆心,那么在转的过程中摩天轮可以和地面保持不变的距离,每一位乘客都可以方便地从同一位置上下,如果是长方形或者其它形状的摩天轮在转时就会碰到地面,或者有些乘客就无法上下了。
师:看来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于“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原理掌握得不错了。
“圆”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美,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希望大家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像发明这些圆形物品的科学家一样,能用“圆”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东西。
【反思】
1、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对于“圆”一点也不陌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又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再一次飞跃。
通过问题的巧设,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为什么车轮和摩天轮只有圆形而没有其它任何形状呢?从而激发其进一步探究“圆”的特征的兴趣,原本与“圆”相关的一些枯燥定义的教学也得以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贴近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这门学科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成为了阻碍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然而,只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那么他们就会对数学另眼相看,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当出示了一系列由“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后,同学们无不为之创造的美而惊叹。
当通过探究发现原来“圆”里面还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同时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时,同学们越发佩服“圆”的魅力。
学生在享受数学美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圆,体会到学习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