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中生死意识
《关于郭沫若的生死》及其他

生平 思 想研 究
《 关于郭沫若 的生死》 其他 及
弋
我 在 搜 集 和研 究 中 国 2 0世 纪 2 代 末 3 0年 0
年代初的左翼文化运动史料的过程 中,曾留心潘 汉年的有关史料。 13 年 4 1 在 90 月 0日出版的《 出 版月刊》 第四期上 , 我找到 了潘汉年的一篇重要佚 文——《 关于郭沫若的生死》 ,这具有多方面的史 料价值 ,也为潘汉年 3 年代负责 中央文委工作 , O 开展文化、 出版 、 文艺界的联络统战工作提供了一
郭之 生死是 家常便饭? 目前可以告慰朋友们 的: 但 郭
沫若 尚未被 杀 。假 如 我们 转过 眼睛 来看 看各 地 的被 杀的 工农群 众 , 那对 郭 沫若之 生 死 , 是 值 不得 我 们如此 注意。
马路 ( 今福 州路——引者 ) 书店里去 , 总有许 多朋友 , 以郭沫若生死问题来询 问, 有时我答
为了介绍潘汉年这篇佚文内容 , 先要说明一 些至今未曾有人道及 的潘汉年和西门书店 、出版 《
2 5
月刊》 等的背景材料 。12 年下半年 , 99 党中央加强
了对文化工作 的统一领导。担任中央文化工作委 员会 书记 的潘汉年具体领 导了 12 ~ 13 99 9O年 蓬勃发展的左翼文化运动。进步出版界在这一左 翼文化运动的热潮中也作 出了努力 ,出版 了大量 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著作和马列 主义理论 , 革 命 的文 艺书 刊和译 作 在整 个 出版物 中 占有 较大 的
复他 们说 是谣 言 ,他们 好像 我 故意 安慰 他们
一
再 附带告诉你一件事,现代小说》尚未 《
禁止发 行 。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摘要郭沫若早期诗歌具有浓郁的死亡意识。
这种在诗行中反复闪现的死亡意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情绪表达,对诗歌的内在结构进行赋形,还深深影响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美学风格。
当然,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于风云激荡的时代氛围和作家不幸的爱情经历,而它的升华则得益于作家早期浪漫唯美的美学趣味与泛神论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郭沫若早期诗歌死亡意识情绪结构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不断闪现,反复回响。
如在《凤凰涅》中,那凤鸟与凰鸟又是“起舞”,又是“歌唱”,然而它们所有的匆忙恰是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火葬;在《天狗》一诗中,那吞食一切的天狗,最终又在疯狂自虐中爆裂消亡;在《死》一诗中,抒情主体把现实世界中恐怖冰冷的死比喻成“我的情郎”;而在《死的诱惑》中,死亡又化身为多情的女郎;等等。
那么,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郭沫若为什么如此青睐死亡这一意象?郭沫若的诗歌是崇尚情绪表现的,在对死亡主题的不断强化、对死亡意象的反复渲染中,诗人究竟意欲传达怎样的情绪?再者,郭沫若的早期诗歌,以激昂的情绪、瑰丽的想象、宏伟的构思与悲壮的风格于“五四”诗坛横空出世,那么,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诗人浓郁的死亡意识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加以探析。
一死亡意识对郭沫若诗歌早期情绪表达的强化郭沫若早期诗歌特别重视情绪的酝酿与传达,他认为,“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o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
”他甚至更直接地用公式来表达对诗的理解:“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在这些阐释中,郭沫若把情绪放置到诗歌本体的地位。
因为直觉是情绪激发的门户,想象是情绪飞翔的翅膀,它们和“适当的文字”一起,共同导向诗意情绪的传达。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情绪指向非常明确,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爱恨情绪。
不朽的生命力——郭沫若《天狗》解析

摘要:郭沫若笔下的“天狗”已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狂奔了将近一个世纪,即便是在今天,“天狗”的形象依然鲜活,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总体来说,《天狗》是时代的产物,主体意识的觉醒唤起了诗人与诗歌的重生。
在作家与文本的互动下,原始本能性与创造性同时迸发,《天狗》变成了诗歌中的摇滚乐。
经过浪迹淘沙,在接受群体内形成了公共期待视阈,引起心理上的共鸣效应。
另外,《天狗》的诗美追求与诗歌生命结合成一个密不可分整体。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当成我们所面临的诗歌重建任务的启示。
关键词:郭沫若;天狗;原始本能;生命“五四”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滥觞,这股衍生在源头的文学潮流迅速发展成为一股激流,推动并渗透进中国文学的内部机制。
可以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探索的进程中,不管对其文学史如何断代(或许这种“断代史”本身的规制就是不合理的),各个断代史的内部话语形态(有时候表现为潜在话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五四”精神或“五四”气质。
郭沫若作为浪漫主义新诗的巨子,他的诗作《天狗》恰好能够准确地提炼出“五四”时期的精神风貌。
而“天狗”这样一个时代缩影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飞奔”了将近一个世纪,以狂飙突进、把日月来吞的豪气引爆了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风气,贯穿起十七年文学的“跃进”,文革文学的“激情”,乃至新时期文学的“重生”。
即便是在今天,“天狗”这一鲜活的形象,依然蕴育着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青春的气息,依然在现代人的接受视野里“歇斯底里”地“狂欢”。
一、主体的觉醒:诗人与诗的重生“五四”时代是一个觉醒的时代,“五四”文学通常被唤作是“人性文学”。
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性的压抑,人的主体意识逐渐模糊成“陌生化”问题,人对“人”本身存在的追问也无意识地成为创作盲区。
文学革命初期,周作人针对此种非人的文学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富于人道主义的启蒙思想。
然而,“人的文学”仍然是被动的文学,文学仍然是人的附庸,是创作主体制造出来“为人生”服务的精神产品而已。
生与死_郭沫若文学创作主题之矛盾

2005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 o 6,2005(总第94期) JOU R NA L O F M U DA N JIA NG CO LL EGE OF EDU CA T IO NT ota l No 94[收稿日期]2005-07-25[作者简介]程锦(1971-),女,河南永城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与死郭沫若文学创作主题之矛盾程 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 郭沫若是一位充满矛盾的文学巨星。
他的开一代诗风的 女神!和获得巨大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的∀抗战六大史剧#,在创作主题上均存在着矛盾。
这是作家个人与特定历史背景矛盾性和复杂性相结合的结果。
剖析此矛盾现象,对研究郭沫若的创作及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有帮助。
[关键词] 创作主题;诗歌;历史剧;矛盾[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5)06-0003-03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
他在诗歌、戏剧、小说、历史研究等领域都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在诗歌和历史剧创作上,他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同时他又是一位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文学巨星,他的形式自由、开一代诗风的 女神!与获得巨大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的∀抗战六大史剧#,在创作主题上均存在着矛盾。
这是作家个人与特定历史背景矛盾性和复杂性相结合的结果。
探讨此矛盾现象,对研究郭沫若的创作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有帮助。
∀五四#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也是一个催生天才和杰作的时代。
在革命高潮中具有兴奋快、热度高特点的青年诗人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为∀个人的郁积#和∀民族的郁积#寻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用火山爆发般的激情,为一场伟大的新革命的降临而纵声欢呼,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正如闻一多说的:∀∃五四%后之中国青年,他们的烦恼悲哀真像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他们觉得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宇宙真一秒钟也羁留不得了。
凤凰涅盘的诗歌主题

凤凰涅槃的诗歌主题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发表于1920年,后收入诗集《女神》。
此诗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它以凤凰的传说为素材,通过凤凰集体自焚,从烈焰中新生的神话传说,鞭挞丑恶的现实,呼唤美好的未来。
在《凤凰涅槃》中,凤凰“集香木自焚”体现了彻底破坏旧世界的精神,“复从死灰中更生”则是创造意志的写照。
新生后的图景是诗人对五四后中国的创造性想象。
在此诗中,“凤凰更生歌”被描绘为祖国的新生之歌,新生的凤凰被视为《女神》中的自我化身。
这不仅是对新鲜、净朗、华美、芬芳、和谐、自由的新中国的想象和描绘,而且为之欢唱、赞美,爱国之情由沉郁而激越。
此外,该诗由一个“小序”和四章组成,结构缜密完整,戏剧化的诗或诗化的戏剧的元素也很明显。
因此可以说,《凤凰涅槃》的主题借神话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
郭沫若《凤凰涅盘》原文阅读及赏析

郭沫若《凤凰涅槃》原文阅读及赏析《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一篇哲理诗。
在这首诗中,郭沫若以凤凰涅槃为主题,表达了对于世界的环境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原文参考:凤凰涅槃,焕然一新。
羽翼丰满,光辉四射;智慧与力量,双倍倍增。
烈火中燃尽身躯,化为灰烬的凤凰,又在凤凰涅槃的灰烬中重生;涅槃之火,焚烧不凡之魂。
敢于迎接挑战的心灵,淘汰退缩之念,时时专注强化自我,总能在涅槃的火焰中重生。
长路漫漫,莫等闲。
耐心深思破局,才能成功;凤凰喻我们,磨难锻造,千锤百炼,才能更强大,更高贵。
赏析参考:《凤凰涅槃》这篇诗歌运用了凤凰的形象,表达了破旧重生,超越自我,强大成长的主题。
诗歌的开头以“凤凰涅槃”为题,预示着一次彻底的变革,一种凤凰从灰烬中重生的绝佳形象,引人深思。
其后,作者用表现手法描述凤凰燃尽身躯,化为灰烬,不断涅槃的过程,表现出在经过种种挫折和磨难之后,心灵经过了重新垂范。
同时,这一过程中闪现出来的智慧与力量双倍增加的概念,象征着在深思熟虑的过程中,心境得以突破,迎来精神上的升华。
在《凤凰涅槃》中,诗人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来表现主题,把生命与凤凰对应起来,将涅槃之火的明能量象征成自我提升的力量。
这篇诗歌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设定,吸引读者的眼球。
从凤凰涅槃的元素、智慧与力量的双倍增加、及涅槃之火的焚烧,都旨在告诉我们,生命需要经历磨难,需要在痛苦中得到升华。
这篇诗歌可以上升到高飞的凤凰,并回到灰烬中,然后再次升华,体现了生命与时间之间的奇妙关系。
总之,《凤凰涅槃》是一篇深刻的哲学诗歌,充满了哲学意味。
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同时表达出艺术家对生命力的敬仰。
通过诗歌,郭沫若呈现出一种精神的向上、挺拔、阳刚。
即使在困难的日子里,也要一路前行,像凤凰一样,坚定、勇敢地实现我们的梦想。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朗读这两首诗 2.分两组讨论
(1)明确诗歌大体内容 (2)研讨诗歌语言、思想内涵 (3)自由发表意见,两组相互质疑 (4)两组各选一名代表,宣布研讨结果
第一首: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大无畏 精神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2.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3.朗读指导 4.鉴赏方法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 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 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 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 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 的革命精神。
表达斗争到底的决心。
提问:“招”可否换成“收”、“率”?
“收”:收集 重在“搜索”,不合语境。 “率”:率领 “招”:招集 空间广阔 声势浩大 领导形象 不含“聚集”之意
如何鉴赏诗歌
1.诵读法 2.延伸阅读 3.字词鉴赏 4.把握思想内涵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长沙市二十六中学
潘雪陵
一 二 断头今日意如何? 南国烽烟正十年,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头须向国门悬。 此去泉台招旧部, 后死诸君多努力, 旌旗十万斩阎罗。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精读 自读 美读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
生死观中的创造性精神探究——浅析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

第10卷第4期Vol.10,No.42019年7月Jul.,2019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生死观中的创造性精神探究——浅析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严方舟(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郭沫若的诗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今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其中的泛神论思想与反抗意识,忽视了郭沫若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思索,而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出现的许多意象往往都展现出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进行的人生思考。
本文从郭沫若对待生死的态度切入,分析其诗歌创作不同阶段下生死观的变化并反映其中所”现的创造性意义。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生死问题;创造性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69-03朱自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这样评价郭沫若:“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一一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反抗精神。
”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他的诗歌中除了泛 神论与强烈的反抗精神外,对人生的根本问题也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而其中所体现出的生机勃发的创造性精神使郭沫若区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家,开创了一代诗风。
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四前期(1919前)、五四时期(1919-1921)与创造社成立以后(1921-1928)。
不同阶段的诗歌体现出对生与死关系的不同思考和态度,并导致所体现的创造性精神的不同内涵。
一、五四前期一悦死恶生观下的创造精神发展郭沫若青年时曾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泰戈尔的思想源于印度古代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五十奥义书》第一篇《爱多列雅奥义书》提到:“太初,此世界唯独’自我’也。
无有任何其他(闪)眼者(生物)。
彼自思惟,我其创造世界夫,彼遂创造此诸世界,洪洋也,光明也,死亡也,诸水也。
”即世间一切皆由“彼”所创,“彼”可创造万物。
而郭沫若将这种“创造”引申到了文学创作上,认为正像神可以创造万物一样,诗人也“可以在身之周围随处创造乐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郭沫若诗歌中的生死意识
摘要: 在郭沫若的诗歌里,不仅有创新、革命、激情,还有生命、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特别是诗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关照,值得后世研
究和效法,本文通过对郭沫若诗歌中的生命和死亡的分析,来展现
郭沫若对生命、死亡以及自然的思考。
关键词: 郭沫若诗歌生命死亡
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初期浪漫派诗人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受过斯
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
他们对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进行了改造,使“我”拥有神的无穷力量,正因如此,他们感到自己是强者,对世界、未来充满信心,这使他们的诗充满了乐观的情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浪漫派重要诗人的郭沫若说过:“诗人底宇宙观以
pa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泛神论便是无神论。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
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绝时空,而等齐生死。
”既然我即是神,一切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
人到无我的时候,与大自然化为一体,死亡也就不存在了。
这种瞬间永恒的精神,与庄子的“把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与无限绝对的净土(印度)、理念世界(西方)合而为一,从而以使一切都归于混沌的‘天人合一’来解脱生命的痛苦和死亡,使人在有限相对的感性现实中就达到了生命的无限绝对的永恒。
”这两种思想有很多类似之处。
此外,初期浪漫派诗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还受
尼采、叔本华、庄子、儒家思想、英法德浪漫主义诗歌等影响。
本文集中考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浪漫派重要诗人的郭沫若诗歌
中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二
少年的时期的郭沫若就由于多重的失望而开始思考生死问题了,他的《澡堂狂吟》表现了厌世思想。
1914年初,郭沫若满怀身心创伤来到日本,但饱尝了由孤独、婚姻的失意及受歧视而带来的悲哀和凄凉,死之精灵又飘进他的心灵深处。
人生本来应享有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幸福。
而如今的世界却是“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对郭沫若来说,死已不再是悲剧,而是解除一切烦恼、痛苦与不幸的灵丹妙药。
叔本华曾说,死亡是对无法生存的现实的一种背叛和反抗。
联系郭沫若死亡意识产生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在郭沫若死亡意识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生的执著和依恋。
正因为如此,才使此时的郭沫若没有完全走向颓废消极甚至自杀的道路。
“悦死恶生”作为对生命的反动,乃是庄子的发明。
庄子认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庄子的观点对少年郭沫若的死亡意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郭沫若又写道:“偷生实在苦,决死复何难。
”(《郭沫若旧体诗词集》)可见,少年郭沫若也并不是真的要拥抱死神,从这里又可以看出他的死亡意识又有别于庄子。
少年郭沫若“悦死恶生”的死亡意识,其实正是个体生命忧患意识的觉醒。
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死亡观,是以宗法伦理秩序和群体价值为视点,更兼有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道义殉身精神。
这种超越个体生命进入崇高道德范畴的生死观和生命价值取向,淹没了个体生命死亡的忧患意识。
因此,郭沫若这种忧患个体生命的死亡观无疑是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死亡意识的反动。
把生命的价值取向由群体转向了个体,由儒家的外在事功的追求转向了内在心性的自足。
五四运动爆发后,郭沫若从黑暗如磐的中国看到了新生的希望,在致宗白华的信中,他说:“我如今却除了法门,我要朝生处走了。
”
五四时期郭沫若诗歌中的死亡意识,首先表现在他认为死是生的创造前提。
巴霍芬在《原宗教与古代的象征》中指出:“死是生的前提,只有在此关系中,即在不断的毁灭中,创造之力才会生机勃勃。
从而,生成与消亡是相互关联着的。
”只有在生与死的永恒交替中,才有不断超升的生与死的永恒之流。
郭沫若在《女冲之再生》中,借众女神意象传达了这种哲理内涵。
面对被那些“武夫蛮伯”糟蹋得稀烂的宇宙天体,众女神毅然让旧的宇宙烂去,而要“创造一个新鲜的太阳”。
在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面对有如地狱般的宇宙,凤凰不顾群鸟的嘲笑,毅然点燃熊熊大火,慷慨赴火,希望在死灰中获得永生。
当凤凰高唱“更生歌”之际,“一切的一,更生了”。
腐败、黑暗、充满残杀的宇宙变得“自由”、“新鲜”、“欢乐”。
在郭沫若看来,死不过是未意识到的沉没。
死对人来说,有如音乐一般,它是一种甜柔的渴求。
死并不是最后的外在的终结,而是当下瞬时存在的一部分。
同时死的胁迫把生命从真的麻木的沉沦中唤醒,促使它投
入最后的超升。
在死的时刻,生之大门才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性。
所以郭沫若要高擎“破坏”之大旗,渴盼“毁灭”,崇拜“力”,要“不断地毁灭,不断地创造。
”
对生与死的创造关系,尼采曾作过极端的推演,他说:“我告诉你们完成使命之死,这种死激励着活的人,这种死将成为活着的人的
誓言。
完成使命的人欣欣然,在满怀希望和立下誓言的人的簇拥下,去了结自己的死。
”郭沫若十分赞赏这种高度自觉的死亡意识,在《棠棣之花》中,他借聂嫈之口唱出死亡圣歌:“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
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
”这种将个人生死观自觉地纳入民族生死存亡之中的死亡观已经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
求生避死是个体生命的本能欲望,面对死亡,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常有变节偷生的事发生。
郭沫若认为,个体生命的贪生怕死心理会导致卖友求生,对革命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故郭沫若在歌颂死是生的创造前提之际,也没有忘记歌颂那些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
在抒情诗《胜利的死》中,郭沫若歌颂了司克司威尼绝食而牺牲的以身殉义的壮举。
在郭沫若这个时期的诗歌中,还出现了歌颂“美丽死亡”的名篇。
他的《蜜桑索罗普之夜歌》中,借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典故,彻底批判和否定了传统文化中那种苟且偷生的人生哲学,赞美在缥缈的银辉中坠落了的星辰,赞美那种有价值的牺牲。
三
早期郭沫若诗歌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
风雨飘摇岁月中的心路历程。
郭沫若对生命哲学做出了乐观主义式的接受,这正是郭沫若基于他所认同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所做出的选择。
而另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所做出的概括又有着生命哲学渗透的鲜明烙印。
由此可见,在郭沫若诗学思想的核心——“生命底文学”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可以说他的“生命底文学”有着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
郭沫若并不纠缠于闻一多意义上的中国新诗的文化身份问题,但他的“生命底文学”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状态中不但没有失去中国的血脉,反而是一种突破中的再次确认。
《女神》提醒我们,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身份是极为复杂的,面对这种复杂的状况,应该多一份
迂回进入的勇气,而少些简单的中西文化的标签意识。
在反思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路向时,这份勇气更应是我们的一份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高旭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2]阎焕东.凤凰、女神及其他——郭沫若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王锦厚等.郭沫若纵横论.成都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