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第二课 教子成功的幸福感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体会-让孩子成功又快乐

家庭教育体会-让孩子成功又快乐

家庭教育体会:让孩子成功又快乐各位家长:大家好!应十一中校领导的邀请,要我来大家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体会。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你一个党务干部怎么会这么关心家庭教育问题呢?我以前是学教育的,当过十多年老师。

XX年,我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市创学委要我作了一个发言,结果引导广大家长的兴趣,很多家长关心一个问题:家庭教育到底有没有秘诀?我说有,很简单。

三句话:学习,学习,学习,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07年我出版了著作《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总结了我十七年的教子体会。

这本书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好父母要学习?如果大家把这三位专家的话真正听到心里了,真正开始学习怎样来做父母,其他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要怎样学习?我的亲身体会是三条: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今天时间有限,不能把全书的内容和大家交流,针对高中生家长面对的情况,与大家讨论一下高中生的教育话题。

我作为过来人,理解高中生家长两个愿望:既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又希望孩子以优异成绩在高考中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

就是希望孩子成功又快乐。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结合我自己学习的体会和实践的效果,向大家作一个汇报,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学生的故事。

一个是刘洋。

一个是四川考生张非。

XX年考了606分考进北大。

北大规定的五门不及格要退学,他只用两个学期就完成了这个目标,18门课程中7门学科都不及格,而最低的仅仅只考了5分。

XX年以703分的优秀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张非就读清华大学以后,仅仅只坚持了一个学期,又旧病复发,疯狂地迷恋起了网络游戏,张非的母亲专程赶到北京,一边打工一边看管照顾儿子。

XX年10月份,张非的学习已经有5科都亮起了红灯,不及格学分已经超出清华规定的20分的底线,XX年底,张非不得已自动选择了退学。

XX年再次以677分考入清华大学,能不能毕业还有待时间证明。

清华大学每年淘汰10%的学生。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我们来看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说法。

暑假家庭教育第二节心得体会(通用7篇)

暑假家庭教育第二节心得体会(通用7篇)

暑假家庭教育第二节心得体会(通用7篇)暑假家庭教育第二节心得体会(通用7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暑假家庭教育第二节心得体会(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家庭教育第二节心得体会1我们的国度,从来就不缺少教育理论,从来就不缺少教育的氛围,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激情,全民高涨。

书店里有关教育理论的书有半面墙,微信朋友圈有一半是有关孩子教育的东西……我们真的不缺少教育理论,我们缺少优秀的教育操作者。

孩子的差异性天生都有,无奈我们的家长总想走捷径,不思考,照抄照搬,希望一本万利,这是不行的。

一、关于家庭中的民主我赞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观点: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现在很多家庭的伦理是倒过来的,在家里不是老子说了算而是儿子说了算。

我的学生中,在家里父母说了算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很优秀,品行修养更高。

“你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凭什么不听我的!”霸父经常这样训斥孩子,最终,这位家长就成了学霸之父。

事实证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中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庭中,孩子成才率是极高的。

家庭中的民主,要慢慢培养,当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长接近的时候,才可以通过商量,达成一致,让孩子明白,民主来之不易。

很多家长以民主的幌子打着爱的旗帜去教育孩子,这是放纵,一个未成年人打败了成年人,结果相当可怕。

二、关于学习兴趣和快乐别太相信学习是快乐的。

高端学习都是枯燥的,不讨厌就是兴趣。

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很少,如果真有快乐,那也是通过学习考出高分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家庭教育第二课时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家庭教育第二课时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家庭教育第二课时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7篇)家庭教育第二课时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7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第二课时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第二课时学习心得体会篇113日上午,聆听了翟召博老师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感触非常深刻,翟老师不仅谈了孩子青春期的教育,也谈了孩子学习意识的培养,为广大家长做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心理指导。

当今社会,青春期教育的确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教育得当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否则,就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1、亲近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以身示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应当在百忙之中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例如,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郊游。

通过与孩子共同的活动拉近与孩子的关系,为走进孩子心灵埋下伏笔。

孩子对事情的认识与成人是有一定差距的,家长应当以身示范,给孩子做出榜样,亲近邻里,处事大方大度,举止文明,讲究礼仪,孝敬父母,具有同情心,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2、尊重孩子,给孩子话语权。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比较活跃,想法比较多,不定型,具有逆反心理,家长必须想办法走进孩子,学会聆听。

孩子对很多事是由自己的想法的,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家长必须有耐心,让孩子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不要借口有其他事情要办而不容许孩子说话或者打断孩子说话(即使是错的),否则次数多了孩子就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产生无法挽救的裂痕。

当孩子认为无法和父母沟通时,就会远离父母,找别人倾诉,变得无法教育。

3、正确对待学习。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学习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明确生活的改善,质量的提高是前人发明创造的结果,以后的进步还要靠我们。

家庭教育体会让孩子成功又快乐

家庭教育体会让孩子成功又快乐

家庭教育体会让孩子成功又快乐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功和快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让孩子成功又
快乐的家庭教育体会:
1. 培养积极的心态:家长可以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孩子,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不论孩子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家长都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信心。

2. 设置合理的目标: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可行的目标,并鼓励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而
努力。

目标可以是学业上的成绩,也可以是兴趣爱好方面的发展,让孩子在追求目标
的过程中感到成就感和快乐。

3.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家长要是孩子的良好榜样,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在孩子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可以耐心地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并提供建设性的
意见和帮助。

4. 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可以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的
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追
求自己的兴趣和乐趣。

5. 营造家庭温暖和谐的氛围: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互动交流,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并给予他们爱和支持。

总之,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快乐成长。

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独立和积极的心态,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
功和快乐。

家庭教育第2节课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第2节课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第2节课心得体会家庭教育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问,尤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在家庭教育的第二节课上,我深感启发良多,特将所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家庭教育需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榜样,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其次,家庭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现代社会,许多父母追求的是孩子的成绩和成功,把过多的焦点放在学业和竞争上,常常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培养孩子的品德与人格的重要性。

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孩子的道德修养和情感培养,培养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

再次,家庭教育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密的关系。

家庭教育并不是一味的灌输和命令,而是一种互相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我们应该和孩子分享喜怒哀乐,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交流。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亲密关系,孩子才会信任我们,才会与我们开诚布公地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最后,家庭教育需要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

良好的教育习惯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作为父母,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合理规划时间、高效学习等。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如整理自己的房间、自理能力、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良好的教育习惯既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问,要成为合格的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在家庭教育的第二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巧,也收获了许多体会。

我将坚持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与孩子交流中注重沟通和亲密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教育习惯。

第二讲《家庭建设与父母携手育儿》的心得体会

第二讲《家庭建设与父母携手育儿》的心得体会

第二讲《家庭建设与父母携手育儿》的心得体会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第一课”,帮助扣好第一粒扣子。

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好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

通过观看这次视频让我对家庭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自己对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很多不足。

以下几点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高质量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怎么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是我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有时在想,我一天到晚在孩子身边,供他吃供他喝陪他玩耍难道我没有好好陪伴他吗?陪同不等于陪伴,回想自己从小学起陪着孩子时,我就拿着手机,孩子自己在旁边玩,在旁边学习,在我们的世界里互不打扰。

这一点我是做的不对的。

父母的教育要言传身教,我以后要放下手机,多跟孩子互动。

共读一本书,做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与孩子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不是生搬硬套,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把我们父母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深远意义,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争做一名合格的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课二堂心得体会(3篇)

家庭教育课二堂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关注孩子的成长,希望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我报名参加了家庭教育课程,希望通过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在参加家庭教育课程的前两堂课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这两堂课的心得体会。

第一堂课的主题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堂课中,讲师详细介绍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心得体会:1.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性格、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

避免一味地追求分数和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3. 家庭教育要注重亲子关系。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亲子感情。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扮演好引导者、支持者和陪伴者的角色。

4. 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

第二堂课的主题是“家庭教育的方法”。

在这堂课中,讲师介绍了多种家庭教育方法,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心得体会:1. 榜样示范法。

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形象。

2. 情感沟通法。

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关心孩子的成长。

在沟通中,家长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3. 鼓励表扬法。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4. 规则引导法。

家长要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引导孩子遵守。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引导,让孩子明白规则的意义。

5. 惩罚教育法。

家长要适度运用惩罚教育,让孩子明白错误行为的后果。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幸福的关系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幸福的关系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幸福的关系成功与幸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通常会将成功和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然而,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正确地理解并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会陷入追求成功而忽视幸福的误区。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幸福的关系。

本文将从培养正确价值观、树立合理目标、注重内心成长等方面探讨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幸福的关系。

一、培养正确价值观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幸福的第一步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往往会将外在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等与成功划上等号。

然而,真正的成功应该包括更多的内涵,如健康、情感、人际关系等。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明白成功并非只取决于物质上的得失,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多方面的发展。

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可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告诉孩子幸福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在外部获得的;同时,要教育孩子要勇于面对挑战与失败,并学会从中吸取教训和成长。

二、树立合理目标孩子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然而,我们要教育他们树立合理的目标,不要过分追逐功名利禄,而是注重个人的内心需求和兴趣。

因为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和成长的机会。

在教育孩子树立合理目标时,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鼓励他们追求个人兴趣而非他人的期望。

同时,要提醒孩子,成功不仅仅意味着取得外部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和对自己不断的提升。

三、注重内心成长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幸福的关系还需要注重他们的内心成长。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要教育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要学会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倾听他人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情商。

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并且要教导他们不要将失败看作是终结,而是看作是成功的一次尝试和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教子成功的幸福感各位家长:大家好!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

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家长们:“我们用尽心思来培养孩子,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有好的成绩?或是想让孩子能拥有金钱、权力、名誉和地位”?难道拥有了以上的东西就幸福快乐了?明星张国荣有金钱,有名誉,但他还是不快乐,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这是为何?近年来,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你觉得你的孩子幸福吗?”我想很多家长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又问一下家长们:“你回去问一下自己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幸福吗?”我想大部分的孩子的答案是否定的。

郁闷啊!我们家长,天天辛辛苦苦、忙里忙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吃好、穿好、学习好”,可是,为什么将自己所能给予的都给了孩子,让他不愁吃穿,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可是我们的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大人觉得孩子应该幸福,孩子却感觉不到?甚至有些孩子还成了“问题孩子”!什么是“问题孩子”?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在思想、学习、行为上存在着各种问题并屡教不改的孩子,且长期因为这些问题,孩子不能健康成长。

例如学习困难、叛逆、抑郁、不懂人际交往、厌学逃学,离家出走、迷恋网吧、早恋、自闭、对亲情冷漠、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这些孩子都是问题孩子。

有些问题孩子还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

而且,有来自官方的消息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消息啊。

现在中国很多家庭就这么一个宝贝孩子,孩子没了,就等于是要了父母的命啊!这并非骇人听闻,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2004年12月17日,陕西略阳县官亭镇初一女生冉露,因课业负担太重,产生了厌学情绪,喝农药自杀。

——2007年8月6日凌晨,广东省某市高二的学生晓军从学校宿舍楼6层上跳下,结束了自己18岁的生命。

引起世人关注的是,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因为服用“止咳露”上瘾无法自拔。

而“止咳露”为了让自己上课能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

——2006年9月初,广东珠海平沙一中优秀生刘燕君,自杀前在遗书中说:“我根本不知道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了我的理想?可是,我曾问自己,我有梦想吗?我真的有梦想吗?没有。

”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反思,更需要家长反思,我将孩子带到世上,看他从嗷嗷待哺到一步步长大成人,他到底需要什么啊?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温暖安全、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他能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团体的温暖,让他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成长路上的一切关卡和困难;在这个空间里,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看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要走的路,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鼓励他迈出成长的每一步。

如此,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充满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都喜欢的安徒生,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安徒生与父亲的童话童年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住在富恩岛上的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住着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祖母有时还要去乞讨来补贴家用。

那些贵族地主们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

父亲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是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安徒生的家够简陋了,只有一间小屋子,破凳烂床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塞得满满的,没有给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动空间。

然而这么一间破烂的小屋,父亲却把它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似的,墙上挂上了许多图画和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

父亲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这些书本中的故事使安徒生浮想联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橱窗里父亲雕刻的木偶,根据故事情节表演起来。

这还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他还用破碎的布片给木偶缝制小服,把他们打扮成讨饭的穷人、没人理睬的穷小孩、欺压百姓的贵族和地主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编起木偶戏来。

为了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亲同意和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和伪善市长、牧师等人的生活,获得各种感性经验。

安徒生成年后,一边学习一边通过自己的想象改编父母给他讲过的童话故事,后来通过自己的创作,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声名远扬,他的作品被翻译成150多个国家的语言,得到丹麦女王的赞赏,说他为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安徒生这一切的成就,与童年期父母影响无法隔离,因为当时他的父母最简单的愿望是——让童年的孩子幸福!虽然家庭不富裕,受到贵族们的歧视,可是他的父亲并没有因为这而唉声叹气,反而利用自己仅有的资源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而幸福成长,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童话家。

所以,作为父母,要静下心来想想,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答案不是“让孩子幸福”,那么你可能是一个不够负责任,不够爱孩子的家长。

因此,让孩子快乐,让孩子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我们教子的最终目的。

幸福?不错,是幸福。

其实,孩子需要的就是幸福。

人活着只要幸福了,他的生命价值就高;不幸福,他的生命价值就低。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它是一种情绪?就像快乐一样?还是没有痛苦?还是好运气?快乐、运气、狂喜、满足这些字眼经常被作为幸福的代名词,但是它们都不符合我们对幸福的理解,这些情绪上的东西会像时间一样飞逝。

家长们,请问你们心目中的幸福是什么呢?下面,我请几位家长说说他心目中的幸福是什么。

……(对家长们的回答做一个总结)可见每个人心目中的幸福各不相同。

◆穷人说:有钱就是幸福;◆富人说:有闲就是幸福;◆农民说:丰收就是幸福;◆游子说:回家就是幸福;◆盲人说:能看见就是幸福;◆工人说:不上班就是幸福;◆医生说:治好病就是幸福;◆病人说:能够活着就是幸福。

那,家长们,你知道你孩子心目中的幸福是什么吗?有没有家长知道的,请来说一说。

……(对家长们的回答做一个总结)其实,孩子们心目中的幸福都很简单,有人专门对此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孩子渴望的幸福五花八门:*买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爸爸妈妈周末能多陪陪我;*爸爸妈妈不要老是唠叨;*学校老师少留点家庭作业;*他的床放在百货大楼里,一边是货架,一边是游泳池…………可见,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它是一种持久的感觉,幸不幸福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哈佛大学的泰勒•沙哈尔博士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中,总结了四种人生模式: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

(1)享乐主义型——把及时行乐当幸福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可以称之为“享乐主义型”。

四川地区有句俗语:“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享乐型的人只管今天吃饱喝足,哪怕明天露宿街头,这是一种忽视未来的自我逃避。

他们内心没有目标,不愿意努力,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贪图一时欢娱,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规划,他们用物质上的过分追求来掩盖精神上的空虚寂寞,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感的概念同化,但是没有目的和挑战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换言之,这样的生活也不会长久的,痛苦会和清醒同时到达,且很难摆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

一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感到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

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

于是,他向天使请求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在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

”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

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天堂的请求。

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

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笑着对他说道:“你早就在地狱了。

这就是享乐主义者误认为天堂的地狱。

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但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图享乐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活着就时而觉得幸福,时而觉得痛苦,生活也毫无意义可言。

(2)忙碌奔波型——把成功当幸福把成功当幸福的人坚信现在吃苦未来才会美好。

所以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超负荷地工作奋斗,追求成功成为他们唯一的目标与支柱。

他们现在的生活可以是不快乐、不满足也不享受的,然而他们追求中的未来却是光明的。

这种模式的人生和幸福的人生是最为相似的,也被称为“幸福的假象。

“当所谓的成功到达,快感到来,仿佛幸福已经降临。

但是,这种快乐却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

好比一个人背负着重担,在暂时放下休息的时候,会觉得无比轻松愉悦,但是等重新上路的时候,这种轻松愉悦立马消失,而这个人本身,已经忘记了,那种轻松愉悦才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这样把成功当作幸福,最后把自己给累死的企业家。

“过劳死”的企业家——中国服装界领军人物之一的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伟2011年3月的一个早晨突发心肌梗塞而亡。

这位企业家时年55岁,生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

——最早建立民营航空公司的企业家王均瑶2004年死于肠癌,年仅38岁。

——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则更为年轻,他2006年患急性脑血栓去世时,年仅36岁……事业成功了,人却没了,多么可悲啊。

这是幸福吗?还有更令人唏嘘的是,王均瑶的妻子携 19 亿存款改嫁王生前的司机。

该司机幸福之时感慨道: “以前,我以为自己是在为老板打工,现在我才明白老板一直在为我打工...”劳碌一生,到头来,老婆是人家的,财富是人家的,谈什么幸福呢!(3)虚无主义型——根本不幸福虚无主义者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

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被过去的雾霾所笼罩了。

他们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觉得活着就是一种折磨,没有让他们提得起劲的事情。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心态称为“习得性无助”,在他的研究中,塞利格曼让两组受试者听噪音。

第一组受试者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受试者则无法阻止噪音。

之后,他再次向两组人播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试验中的受试者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当人们经历反复的失望或无助后,很容易选择放弃追求,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

他们对现状不满意,觉得无趣烦闷,对未来也不抱希望,这样的人最为可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