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演化和环境意义的学科。
地球化学元素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化学元素,包括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存在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存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地壳中元素的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构造特征和成矿作用等。
根据元素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元素可以分为两类:亏损元素和富集元素。
亏损元素是指地球地壳中含量较低的元素,如锂、铝、钠、钾等。
这些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大陆岩石中,而海洋中含量较低。
亏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密切相关,其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富集元素是指地球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如铁、铜、铅、锌等。
这些元素在地壳中分布较为均匀,但不同地区的含量差异较大。
富集元素的分布特征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其研究可以揭示成矿作用的机制和规律。
环境意义是指地球化学元素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地球化学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球化学元素对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元素如碳、氧、氮、氢等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另一些元素如钙、镁、钾、钠等则是生命体内的必需元素。
其次,地球化学元素对环境的污染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元素如汞、铅、镉、铬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最后,地球化学元素对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元素如铁、铜、铝、锌等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其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和环境意义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理学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Pb
设得兰群岛 <0.07 <0.8
<0.04
21
挪威北
0.01
加拿大西北
0.06
9-14
南极
<0.0004 <0.015
0.63
欧洲
0.2-7 0.5-620 <0.009-2.8 55-340
北美
0.04-2.4 <1-41 0.07-38 45-13000
日本
25
1.6
200
夏威夷或艾 20
8-92
-
0.02-0.55 -
加拿大 6.3
0.09-0.56 0.01-0.16 5.2-14.1
芬兰 0.47-10.8 0.01-0.7 0.03-0.86 2.5-8.9
瑞典 -
0.22
0.004-0.99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联 0.085
2.5
-
6.3-21
日本 3.5-52 0.4
0.04-0.33 3.4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一、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 (一)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及存在形
态 1.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1)生命元素 • 生命组成元素:H、C、N、O、Ca、P、
K、S • 生命必需元素:Fe、Cu、Zn、Mn、Co、
I、Mo、Se、F、Cr、V、Ni、Br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化物等,如CaSO4•2H2O(石膏), PbCO3 (白铅矿), Pb(OH)2, CaF2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4)物理化学吸附作用 • 粘土对Cr、Cd、As、Cu、Pb、Zn、Hg
的去除深度为15cm, 净化率达89.3-100%。 • 粘土对酚,氰的去除深度小于20cm, 净化
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首先,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组成和成分。
通过对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不同地球圈中物质组成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地球化学构造和演化过程。
例如,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镁和钙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分布和含量反映了不同地质过程的引起的岩石成因。
此外,地球化学特征还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地热活动和地球构造的特征,例如地球内部的岩石圈的活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其次,地球化学特征在环境演化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化学特征是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演化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地层、岩石和化石等样品的分析,可以准确地重建地球过去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以及生物演化和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对地球化学标记物的分析,如同位素比值和元素含量,可以推断过去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和生物演化情况。
此外,地球化学特征还可以评估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水体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含量等,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地球化学特征对资源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下水、矿床和石油等自然资源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断资源的质量和可利用性。
例如,矿床的形成和富集与地球化学过程紧密相关,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储量。
此外,地球化学特征还可以指导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例如根据土壤和植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进行农田肥料的优化施用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文档模板:环境地球化学]一、文档简介本文档主要介绍环境地球化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供有关环境地球化学的全面知识和丰富经验,为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档的主要受众为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二、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与归宿、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行为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与转化环境污染物是指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通常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环境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和传输过程,为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中物质循环与行为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不断传输、转化和再生的过程。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在短时间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对长时间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为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环境地球化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资源勘查、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
五、附件列表(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如:相关文献、研究报告、数据分析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
)七、实际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此处列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如:样品采集不当、实验数据异常等。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4.4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课程编号:S011034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学位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球化学先修课程: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地球科学概论大纲执笔人:教研室主任:课程简介《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主要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重点介绍地表环境中典型有机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迁移、转化与归宿),以及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地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痕量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第二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第三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第四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第五章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规律及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地球表面有机污染物的类型、性质、分布和地球化学循环原理;了解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掌握有关环境地球学方面的科研方法和样品分析技术。
《环境地球化学》既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熟悉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原理,还必须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实际环境科学问题思路,培养环境样品分析检测的能力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方法。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生物体对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生物体参与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
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对地球化学元素的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生物体参与的地球化学过程,如生物矿化作用、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等。
生物体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可以形成石灰岩、硅质岩等地质物质,同时还会参与一系列地球化学反应,影响地球化学循环。
3. 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研究生物体对环境的影响和效应。
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同时生物体还可以吸收和转化污染物,对环境污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4. 生物地球化学模拟和预测:利用数学模型和实验方法,模拟和预测生物体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效应。
通过建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生物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生物体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效应,探索生物体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是一门涉及地球化学和环境问题的学科,研究改变地球表层环境和生物
系统的有机、无机物质迁移和动态,以及生物活动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和转化机制。
它介
绍地球表层的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是如何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的。
地球表层的化学性质受
到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控制,并与地球上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生命活动和环境污染有关。
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贯穿了地球系统的整个生物圈,从生态系统到水环境系统,从大
气系统到土壤系统。
它利用现代分析和测量技术,采用了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原子
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来了解物质迁移的动态以及生物环境的变化。
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相比,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更为广泛,主要是用于诊断和控制环
境污染和环境损害,确定地表环境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物质迁移的特征,及其对环境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太阳能分解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此外,还利用环境地球化学
来探究风化作用,研究土壤污染,研究地球环境等问题。
近年来,环境地球化学进入了无毒、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地球材料的研究,发展出了许
多对环境污染治理有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保护水源,控制土壤污染,以及
研究全球变化的知识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地球化学不仅探究改变地球表面环境和生物系统的有机、无机物质迁移和动态,同时也可以为土壤、水体污染、地球环境和全球变化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重要
性日益增加.。
化学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分析

化学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分析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用化学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分析技术。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和它们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化学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运移、转化和循环过程的一门学科。
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在地球固态、液态和气态中,包括各种矿物、土壤、水体、大气以及生物体中的元素。
化学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元素的赋存状态、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机理和规律、元素来源和去向、反应过程和动力学等内容。
化学地球化学的应用主要涉及地球环境研究、矿床勘探和开采、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等领域。
它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基础,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环境污染的类型和特征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光污染等。
污染物的来源也非常复杂,包括工业废气、交通尾气、农药农残、废水废物和电子废弃物等。
这些污染物具有毒性、剧毒性、放射性、腐蚀性和臭味等特点,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三、化学地球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用于环境中污染物的分析、监测和控制。
具体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通过对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运移、转化和循环过程的研究来了解矿床的性质和分布的学科。
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差异性来判定矿床类型和矿区范围。
在矿床勘探中,化学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用于物质来源和资料准确性的研究。
2.大气污染监测大气污染是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危害生态环境,影响人类健康。
化学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空气中元素、无机盐和氯化物等重要元素来确定污染源、污染物浓度和分布区域。
3.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化学地球化学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分析水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类型、浓度、来源等特性,可以确定水质状况和问题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地球化学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化学组
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及全球环境变 化为主要任务。进而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集中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亦即原生环境的地球化学性质
及其与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人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 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 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
2.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1) 区域环境研究 ;
2) 环境地球化学理论问题的探索 ; 3) 区域性典型环境研究 ;
4) 过去全球变化中环境信息的提取.
1) 区域环境研究
• 区域环境分异研究 ;
区域环境地球化学分异特征是区划环境的重要基础。区域性环境规划是 发展区域环境中协调资源开发、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纲领。编制区域环境 规划必须在环境目标和环境内容上与区域规划协调。
这里隐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
被明确地理解为一种“正向的”、“有益的”过程,并且可望在不同的空 间尺度和不同的时间尺度,作为一种标准去诊断、去核查、去监测、去仲
裁“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健康程度。
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大特征。其中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们共同追求的应 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80年代以来以地球化学背景为基本概念,适应于环境学科发 展所需要的“环境背景值”的调查和研究成为环境地球化学的热 点研究问题。
• 区域环境效应研究 地方性分布的疾病是典型的环境效应。我国环境地球化学工 作者对地方病的环境病因作了大量研究,对克山病、大骨节病、 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疾病进行了环境地球化学病因 研究,同时对伽师病、地方性砷中毒、肝癌、肺癌、宫颈癌、鼻 咽癌、食管癌、肠癌等地方性或区域性高发疾病的环境地球化学 病因进行了探索,揭示了许多有意义的现象。 • 区域环境容量研究 区域地球化学分异导致同一种化学元素或污染物在不同区域 生态效应的差异。亦即不同地球化学环境类型的环境介质中,允 许存在的污染物的临界数量不尽一样。也就是一个环境容量问题。 从地球化学角度看,环境容量是一定地域单元内环境条件、环境 背景、污染物性质及其人体健康和生物学效应的函数。对于确定 的地域和污染物而言,环境容量是稀释扩散和净化降解能力及其 生态效应的综合评估。 二十世纪80年代来,我国环境地球化学工作者分别对大气、 水体及土壤环境容量的具体含义、计算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并在土壤环境标准、农灌水质标准、污泥施用标准、污染物排放 总量及土壤污染预测等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实际意义。
环境地球化学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绪 论
主要内容:
• 环境地球化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 环境地球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
• 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有关问题
一、环境地球化学的概念 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 概念:
环境地球化学(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与 其它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是介于环境科学和地球化 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化学元素和 微量元素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 和迁移和循环规律的科学,并研究它们对人类健康造 成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 环境的这些地球化学规律造成的影响。
第三节: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 论与方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解 决各种环境问题,是保护、改善、创建 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的内容:
• 大气污染防治; • 水污染防治 ;
• 食物污染防治 ;
• 土壤污染防治 ; • 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一般将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亦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化学组
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农业的地球化学研究
主要内容:
• 研究元素在岩石、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含量、分布及其分 配规律,并评价原生环境的质量,为改造原生环境提供科学 依据; • 研究个别元素和元素对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亦即研究对人 类有益或有害元素以及生命元素的赋存规律、结合形态及其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研究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与原生环境有关的地方性 疾病的发生原因,探讨人类长寿的环境地球化学因素; • 研究原生地球环境及其演化因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元素 演化过程中能量的作用、元素环境背景值的确定、原生环境 质量评价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预测等; • 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并阐明污染规律及其 环境效应; • 研究过去地球环境(特别是15万年以来)的演变历史以及环 境变化记录信息的提取; • 研究碳、氧、氢、磷、硫及其它元素的全球地球化学和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 • 研究农业环境介质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结合转化、迁移循环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 人类自身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 • 当代许多认为过程到了可与自然过程相匹敌的 程度; • 人类合成了多种自然界原本不存在地物质,它 们对环境的影响尚难以预料; • 人类大规模干预环境的某些活动可能造成某些 自然过程不可逆的改变; • 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中,人口增长已成为矛盾的 主要方面; • 环境保护已成为公众、政府和国际都十分关切 的问题
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研究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气候信息的提取; 地球化学环境信息系统模型和模拟; 地球环境的地史演化。
农业地球化学研究
农作物生长的地球化学研究(为农作物合理种植和选择肥料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矿物岩石资源的开发; 生态农业体系的地球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究。
第一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4) 过去全球变化中环境信息的提取
提取过去全球历史演变过程中地质和地球化 学的记录,可预测未来地球环境的演变,并为 评价现今的环境提供了对照的基准。 在过去历史记录的研究方法上,树轮、湖泊 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冰岩心、黄土剖面、古 土壤、沉积岩层、抱粉及火山灰等均提供了可 供人类分析环境演变的丰富信息。
80年代初以区域环境综合研究为主,着重探索区域内环境物 质运移和净化关系。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和承载能力,阐明了 环境区域的控制因素及净化功能,提出了环境保护分区,阐明了 环境污染过程及环境质量状况,提出了区域环境的对策建议。
• 区域环境背景研究 ;
为了评价人为经济社会对环境地球化学平衡关系的影响程度,必须了解 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介质中化学元素及化学物质的背景浓度水平。
三、世界当前面临的几大环境问题
• 人口问题 : 人口急剧增加是当前环境的首要问题 。 • 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和退化、森林资源在不断缩小、淡 水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生物物种在减少、某些矿产资源 濒临枯竭。 • 生态破坏: 全球性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水 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 • 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 广泛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沉降、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物 质的污染危害及其全球气候的变化。
环境问题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如环境
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的破坏
与枯竭等。
b.环境问题的划分 (1).原生环境问题 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由自然界原来的环境给人类造成 的,如许多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活动的必然结果;又如疾病的 流行或某些地方病的发生等。 (2).次生环境问题 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 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3).社会环境问题 是由于社会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如人口增长、 城市膨胀、科技和教育的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 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讨论的环境问题多指次生环境问题, 但上述三类环境问题往往又是彼此联系、不易分割的,尤其 是讨论全球环境问题时,不可能不涉及社会环境问题。
3.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内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几个前沿问题:
地球化学环境与健康
地球化学敏感及生态脆弱地区的风化淋溶; 环境微量物质与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关系。
环境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
地—气界面碳、硫及大气飘尘的释放以及环境地球化学行为;
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地球化学环境基础调查以及矿山开发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3) 区域性典型环境研究
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首先要认识这些问题产 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演绎过程。因此应在较大的时 空尺度下,综合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和变化,对 比自然演化过程与人为干扰影响的份额,深入剖 析其发生演绎机理,揭示问题实质。
环境地球化学以其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工作方 法、多种环境因子的界面作用原理、对比识别自 然变化与人为干扰的关系等学科特长,来认识和 解决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 。
本章主要内容:
• 环境及其环境要素; • 环境问题; •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划分: a.概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 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目前所指 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人类
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协调所致。
2) 环境地球化学理论问题方面的探索
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和微量物质的含量水平、分布
规律、赋存状态、运移特征、转化机制及其对生 物学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