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作为外感病的三大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六经理论、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过度到临床诊疗操作的成功实践,三者是根据临床的需要,选择了阐释疾病规律的不同切入点,但均是以人体复杂的经络脏腑气化系统为生理病理基础,这也说明了理论明晰法自圆活的道理。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脏腑,而脏腑是由经络络属交织成相互连通的系统,且每条经络多上下循环呈纵向走型,而六经病由太阳到阳明最后到厥阴的次第传变在经络上则体现出横向走势;三焦辨证的基础是三焦理论,三焦理论在《内》、《难》及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多以三焦功能和三焦部位为阐述焦点,在《瘟疫论》中开始尝试将其用于温病分型,到《温病条辨》才成为系统成熟的三焦辨证方法。

其特点是以膈上心肺为上焦,膈下至脐脾胃为中焦,脐下肝肾为下焦。

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具有明显的竖向渐进特点;卫气营血辨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生理基础为依据,将卫气营血理论用于辨证见于《瘟疫论》,成型于叶天士《温热论》。

由卫分到气分、营分,最后血分体现了疾病纵向渐进深入的特点。

六经辨证出于《伤寒》,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出于“温病”,寒温邪气性质不同,则病邪之气中伤人体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首发位置和传变规律也不同。

三种辨证方法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恰恰构成了一纵一横一竖的三维立体辨证模式。

(如图)X三种辨证的融合犹如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坐标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统一性的三维诊疗立体框架。

虽然三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但其理论基础即经络脏腑气化系统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就不可否认三种辨证方法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有助于六经辨证内容的深化,且有助于六经理论系统的挖掘。

由于六经辨证本身具有恒动性、时向性和传变性的线性规律,其对疾病具有宏观的整体把控能力,而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具有靶向性的聚焦特点,对疾病辨证具有精确制导的作用,因此三种辨证整体上具有以六经辨证为纲,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为目,由一纲统二目的特点。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课件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课件
邪侵犯人体的较深层次,以高热、口渴、 心烦、尿黄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气分证候是温病过程中的第二阶段,病邪由卫分传入气分, 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持续不退、口渴、 心烦、尿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治疗原则以清热泻 火为主,常用药物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营分证候
VS
血分证候是温病过程中的第四阶段, 病邪深入血分,主要侵犯心、肝和肾 等器官。常见的症状包括各种出血症 状如吐血、便血、尿血等,发斑如皮 下出血等,舌质深绛或紫绛、苔少或 无苔、脉细数或脉芤等。治疗原则以 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犀角地黄 汤等。
02
CATALOGUE
六经辨证
太阳经证候
太阳经证候:指邪气侵袭人体,正邪相争于太阳经所致的证候。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 袭,太阳经首当其冲,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
少阳经证候:指邪气侵犯少阳经,正 邪相争于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少阳 经位于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是人体 阴阳气交的枢纽。少阳经证候表现为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 状。
少阳经证候是六经辨证中的半表半里 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 干等为主要表现。
少阳经证候多由外感湿热或内伤郁热 所致,邪气侵犯少阳经,导致正邪相 争于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是少阳经证 候的典型表现,患者时而恶寒,时而 发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状也 是少阳经证候的常见表现。治疗少阳 经证候应以和解少阳为原则,通过和 解表里、调理气机的方法使疾病得以 康复。
卫气营血辩证注重温病过程中病情的轻重和病位 的深浅,而六经辨证则更注重伤寒病的传变规律 和证候特点。
六经辨证则从伤寒角度出发,将人体分为太阳、 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每经都有 其特定的证候特点和治疗方法。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 点。太阳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 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所以小便自利;瘀热互结, 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便而出, 故见便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 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 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肠。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 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腑证:



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 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 或滑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 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往往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 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形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 故身热日晡尢甚;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 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蒸腾,上灼心 神,则见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 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则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 急,亦可见滑数。 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就其先后而言,往往经证的邪热持续亢盛, 消烁津液,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腑证,故腑证的病情较经证为重。一般临床 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 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第四节 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二)中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称中焦病证,多属疾病的中期阶段。 • 临床表现 • 胃热炽盛: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渴 饮冷,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 湿热蕴脾: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三)营分证
• 概念:营分证是指温热邪气内陷的深重 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病理特 点的证候。 • 临床表现:舌质红绛,心烦不寐,或有 神昏。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 气血两燔:血热妄行兼见全身状热,口渴引饮 • 热盛肝风内动:头痛眩晕,阵阵抽搐,甚者角 弓反张,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 弦数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 概念:外感疾病过程中,邪气内侵,邪 正分争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 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 眩,脉弦。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简史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医药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至公元16世纪,一直居于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

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的记载。

在周代,已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医学分科,并开始进行除虫、灭鼠、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活动。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宏伟的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书中许多解剖、生理、病理学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其中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观点,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发现血液循环早10m多年。

1800年前写成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书中记述的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公元2世纪时,华佗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外科手术记录;他倡导的“五禽戏',成为体育疗法的先驱。

晋代葛洪研究炼丹术,著《抱朴子》,详记了无机物炼制金丹的过程和服用方法,应用了升华、蒸馏等制药法,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公元659年,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1247年)在法医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比欧洲最早的法医学著作还早35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大约在公元11世纪,古人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为“人工免疫'预防接种的发明开创了道路。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六经病证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创立,以阴、阳为纲,经、腑为目,用于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

六经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六经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属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六经辨证的内涵极为丰富,除六经本证外,尚有合病、并病、兼证、变证等,如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的黄芩汤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肺热壅盛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热迫大肠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阳虚水泛所致的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痞证,茵陈蒿汤治疗的黄疸证,麻子仁丸治疗的脾约证,白头翁汤治疗的热利下重证,四逆散治疗的阳郁厥逆证等,虽可由外感引发,但内伤杂病更易发生。

仲景《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辨证论治,巧妙地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无论内伤、外感,病机相同,治疗方法方药即相同。

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

卫气营血病证和三焦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

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

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

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在继承基础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对久病、疑难杂症的辨证治疗意义更为重大。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张清苓1姜元安2(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关键词:六经辨证;辨证方法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

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证方法之外,还经常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之相提并论,这主要反映在现行的各种教科书中。

一般认为,八纲辨证是所有各种辨证方法之总纲,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由于经脉与脏腑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经脉根源于脏腑,所以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础。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甚至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均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之中,试图以此来说明六经辨证之全面性和重要性,大有各种辨证方法,唯六经辨证为尊之意。

本文将通过对六经辨证方法与习惯上所称的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方法之关系的讨论,来讨论六经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1、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在讨论六经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之关系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下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

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及临床运用始创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任应秋先生就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将“辨证论治”概括为中医学的主要特色。

[2]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针对“伤寒病”与“杂病”分别运用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来认识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

二者完全独立而不能被相互取代。

由此而得出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是: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是在确立针对特殊疾病所用辨证方法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而形成的。

辨证方法的运用,首先是认识疾病,然后才有可能通过证候去把握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机变化,从而根据具体的证候确定治则、治法与相应的方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