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

发于长夏——湿热病邪
又称为四时温
发于秋季——燥热病邪
★ 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a
4
★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
广义伤寒
狭义伤寒
隶属关系 温病
并列关系
a
5
★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温
病
病因 温邪
伤寒
寒邪
受邪 途径
病机 特点
证候
邪从口鼻入。
邪从皮毛入。
邪郁卫表,肺气失宣 。 温邪易伤阴。
a
35
(3)卫分证的主要病机变化:
卫受邪郁,肌肤失于温煦——恶寒
温邪 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司——无汗或少汗
温 对人 邪 体的 温邪袭表,阳热上扰清空——头痛 初 作用 肺经郁热,清肃失司——咳嗽
袭
温邪伤津——口渴
卫
表
卫气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发热 的抗
邪反
应
温邪抑郁卫阳——恶寒
a
7
㈡ 实践依据
叶天士汲取前人学术经验和运用传统理论,分析、 解决实践中的诊治问题,不断总结、探索,提出新 的思维,创建了新的学说 。叶天士丰富的临床经 验是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践依据。
a
8
二、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㈠ 证候类型的区分
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
a
9
㈡ 分析病变机理 在温病过程中的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是指人体在温
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a
36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肺气失宣
卫受邪郁 +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a
中医学-卫气营血辨证

(二)厥热胜复证 [含义]为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的外在表现 [证候]四肢厥冷与全身发热交替而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六经辨证?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2、六经各病证的治法是什么?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病理]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 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常伴有头 痛,咳嗽,口微渴,无 汗或有少许汗,咽喉肿 痛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 寒、口微渴
二、气分证
[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津,热炽津伤 [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 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发 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一)少阴寒化证 [含义] 是指病邪从阴化寒,阴盛阳衰所表现出 的证候 [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舌淡 苔白,脉沉微
(二)少阴热化证 [含义] 是指病邪从阳化热,阴虚而阳亢所表现 出的证候 [证候] 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 细数
六、厥阴病证
(一)寒热错杂证 [含义] 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形成上热下
[证候]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 秘结,腹满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 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
[含义]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 阳明之里的阶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
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腑之首,与肝脏相 表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表里之间的 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半表半里证”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是清代叶桂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结合其实践经验,发展《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卫、气、营、血的理论所创立的。
什么是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发展4个阶段的辨证内容及方法各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叶氏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不同的功能,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浅深轻重,归纳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热病病位浅深、病势轻重及其演变规律,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的内容,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由卫分进入气分,由气分进入营分,由营分再进入血分,病邪逐步深入,病情也逐渐加重。
就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轻浅,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是温热病的极期阶段,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邪热内陷阶段,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卫营血辨证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常见证候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辨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温热病初起阶段,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卫分证常伴有肺经病变。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机制分析] 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为邪郁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作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不重,故口干微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之邪犯肺卫之症。
本证是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感风热,肺卫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痛、口渴、咳嗽、咽喉肿痛等邪伤于肺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辩证鉴别表
病位 病理
邪郁肌表 肺失宣降 邪正相争 邪正剧争 里热蒸腾 热盛津伤 营热伤阴 扰神窜络 血热亢盛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症侯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有汗 ,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 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 力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 绛,苔黄,脉细数 身热,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吐 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 舌质深绛,脉数
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 脉浮数 壮热,不恶寒,口 渴,苔黄
卫
气
营
身热夜甚,心烦, 谵语,舌质红绛 (脉细数) 斑疹,急性多部位 、多窍道出血,舌 质深绛
血
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陈××,男,16岁,2007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 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 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 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 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18300/mm3, 中性91%,淋巴9%。痰培养:肺炎球菌。胸透: 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卫气营血辨证
(一)热伤营阴证: 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见神昏 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 病机:邪热入营,灼伤营阴。 邪热入营,耗伤营阴,故身热而夜甚;营气通 于心,营分邪热内扰心神,故见心烦不寐或神昏谵 语;热伤血络,血溢脉外,故斑疹隐隐;热入营分, 蒸腾营阴,营气上升则口干不欲饮;舌红绛,脉细 数为热伤营阴之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服六钱:6×3g=18g 病重者: 3×18g=54g
1×18g=18g 72g
少量频服,轻扬之法
“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 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
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 轻扬法。”
剂型
银翘散
药物
轻
煎法
服法
?
5、银翘散临床使用误区
剂型 服法及用量
(一)剂型
“丸者,缓也。”
(二)服法与用量
代表方
银翘散 发热
桑菊饮 咳嗽
银翘散 桑菊饮
辛凉解表剂 发散风热 风热表证
清热作用强 风热初起,偏表热者
肃肺降气,止咳力较强 风热初起,偏肺热者
银翘散 上焦如羽
剂型 药物 煎法 服法
杵 《温病条辨》 “上杵为散……”
散剂的特点:李东垣《用药法 象》:“散者,散也,去急病用 之。”
散--发散表邪,疏散气机
著名的温病学家,被后世尊
称为“温热大师”,其著作《温
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并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温邪
六淫中的温热之邪
疠气 温毒
温热之邪
•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暑湿病邪等。
• 发于冬春——风热病邪
• 温病 发于夏季——暑热病邪
•
发于长夏——湿热病邪
•
发于秋季——燥热病邪
属于风寒类的外感热病,如 流感。
注意
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发展简史
1 萌芽阶段 2 成长阶段 3 形成阶段
(一)萌芽阶段
1、《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并 对其因、证、脉、治等方面都有论 述。 2、《伤寒论》简明叙述温病概念, 并为温病辨证纲领及治法奠定了基 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成长阶段
区别温病与伤寒。
刘河间
《素问·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灵枢·邪客篇》: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四、临床意义
区分证候类型 分析病变机制 判定病情轻重 识别病情传变 指导立法处方
第二节 卫分证辨证
学习要求:
掌握卫分证的定义、病因病 机、诊断要点、治疗措施以及风 热在卫证、暑湿在卫证、湿热在 卫证的辨证。
一、卫分证定义:
(一)卫气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脏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
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人体阳气 的一部分
卫气
皮毛
温煦肌肤 防御外邪 调节开合
肺卫
肺主气 外合皮毛
卫气
(二)卫分证定义:
温邪
卫气
口鼻
邪气
卫气
肺
温煦肌肤 恶寒 防御外邪 发热 调节开合 汗
咳嗽
卫分证、太阳病实为同一 病变层次。
病位 病势
(六)治则: 疏卫透表
在卫汗之可也
辛凉 轻剂
(七)代表方:
银翘散
(八)转归:
痊愈
卫分证 气分
营分
二、风热在卫证
•
风热犯卫证的本质 银翘散的制方特点 银翘散的临床用法
风热犯卫证 肺经郁热证
病位特点 病理特点
叶天士《温热论》第2条:“……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上焦如 羽,非轻不举。”
什么是温病?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病因: 风寒邪气 × 温热邪气 √
治疗: 不可用辛温之剂 辛凉之剂 银翘散之类
(二)、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 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 总称。
病因 主症 病理特征 温病性质
1、病因
首见于叶天士《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 包。”
2、药物组成
花类--金银花、荆芥穗 壳类--连翘 叶类--薄荷、竹叶 宣散--桔梗、淡豆豉
3、煎法
《温病条辨》“上杵 为散,每服六钱,鲜 苇根汤煎,香气大出, 即取服,勿过煎。肺 药取轻清,过煎则味 厚入中焦矣。”
煮散法
煮散法
时间短
药物辛味不易 散失,易发挥辛 凉宣透作用。
4、服法
“每服六钱……病重者,约二时 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 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 解者,作再服。”
温病定义--温病共性的高 度概括。
(三)、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外感病
病因 感邪途径 临床表现
治则
(四)、温病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温病
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
温病病种中确实包括某些 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如流 感、流脑、肺炎等。
温病中仍有少数特殊病种。
中暑
传染病 感染病
许多传染病如破伤风、狂犬病、 寄生虫病等,并不属于温病。
王孟英
《温热经纬》系统构织温 病学理论体系。
三、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
立论依据 实践依据 历代医家贡献
立论依据
《内经》 《伤寒论》
《灵枢·本脏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 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者,卫外而为固也”。
《灵枢·决气篇》: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 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服法:温水送服 用量:1次1丸,1 日2-3次,每丸3 钱(9g).
3×9g=27g
病重者: 3×18g=54g 1×18g=18g
寒凉派
1、六气皆从火化。 2、用药以寒凉清热为主。 3、制表里双解新方。
(三)形成阶段
❖吴又可 ❖叶天士 ❖吴鞠通 ❖薛生白 ❖王孟英
吴又可
1、写成温病学第一部著作 《温疫论》。 2、提出“疠气”学说。
吴鞠通
1、其著作《温病条辨》 丰富了温病的内容。 2、倡导“三焦辨证”。
薛生白
1、著湿热病专著《湿热病 篇》。 2、丰富完善温病治疗学。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 概述
❖学习要求:
掌握温病的概念,了解温病学 的发展简史,熟悉卫气营血辨证 的源流、临床意义。
一、温病的概念
《伤寒论》“太阳温病” 温病概念的内涵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温病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一)、《伤寒论》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与四时有关 又称四时温病
疠气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 素。 所致疾病多有传染性,且发病 急,病情重。
温毒
热性显著,且有传染性,所 致疾病有局部肿毒特征。
温邪
温热属性 广义概念
2、主症
发热
病因性质 正邪斗争
鉴别关键
伤寒
温病
杂病
3、病理特征
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
4、温病性质
广义概念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三)病因病机:
卫气被郁
温邪
邪郁卫表 肺卫失宣
正气抗邪
(四)诊断要点
发热
要点 微恶风寒
风热袭表为例
口微渴
咽喉红肿
(五)证候类型:
分类
温热类 温热类邪气 湿热类 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
湿邪 阳邪 热邪 阴邪
湿邪
伤阳气 阻气机 夹热邪
湿热病邪
易伤脾胃 阻滞气机 病势缠绵
湿热类 温热类
卫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