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合集下载

幼儿园佤族特色教案

幼儿园佤族特色教案

幼儿园佤族特色教案前言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缅甸等地。

佤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现在,随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佤族文化也逐渐被重视和传承。

本教案主要是针对幼儿园教育中佤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旨在通过针对佤族文化的特点与幼儿学习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幼儿园佤族儿童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科学的教育。

目标与要求此次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两方面:1.了解佤族文化的特点,包括佤族文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

2.培养幼儿在佤族文化中的艺术理解力、文化自豪感和探究精神。

要求:1.在教学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2.倡导科学、实验、探究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3.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舒适和有安全保障的教育环境。

教学方案第一天课程名称:学习佤族文字•目的: 通过学习佤族文字,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形式: 老师为学生介绍并展示佤族文字的书写方式,让学生模仿写。

•时间: 30分钟第二天课程名称:佤族祭祀活动•目的: 了解佤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形式: 老师进行多媒体展示,介绍佤族的祭祀活动,如佤族的寨门祭、小年祭、清明节祭等等,让学生对佤族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时间: 30分钟第三天课程名称:佤族民间艺术•目的: 了解佤族民俗文化,通过展示和学习佤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形式: 老师为学生介绍佤族传统编织、染色等手工艺及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时间: 1小时第四天课程名称:游园活动•目的: 在游园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佤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

•形式: 老师带领学生玩游戏,如民族竹马、射箭等游戏,增加学生的身心体验。

•时间: 2小时教育评估1.通过观察、访谈和听课记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教学内容:五个民族的基本情况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其中对高山族的介绍是本课需要特别突出的。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到高山族是大陆地区对台湾原住民的统称,在文化上与大陆沿海地区民族有共通之处,这就体现了两岸人民的休戚与共、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

知道“原住民”的含义,了解高山族是祖国大陆对台湾原住民的统称,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有分布。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区分本课的民族。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总结观点、展示自我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3.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学会欣赏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其风俗习惯,进而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各民族兄弟姐妹,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基本情况;了解高山族是祖国大陆对台湾原住民的统称,知道在祖国大陆地区也有高山族分布。

2.难点:掌握佤族、畲族、拉祜族族名的正确读法与写法;对原住民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出示写有五个民族名称(汉字)的题板,通过抢答回答正确读音,待掌握熟练后,出示写有五个民族名称(拼音)的题板,抢答。

二.教学过程1.播放视频:甩发舞师问: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吗?舞蹈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师:这是佤族的舞蹈,最明显的特点的甩头发。

你知道佤族居住在哪里吗?有多少人口?主要从事什么生产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民族花园”第一自然段和楷体部分师:佤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活动:用酒待客的佤族人。

活动方式:学生三人一组,分两组第一组:扮演主人的学生向两位客人敬酒,敬酒时,主人要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用。

主人敬的酒,客人一定要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1.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使用汉字和汉语。

2.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汉字和壮语。

3.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使用汉字和满语。

4.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使用苗字和苗语。

5.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使用侗字和侗语。

6.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份,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

7.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使用苗字和苗语。

8.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和习俗,例如汉族的春节、苗族的苗年、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9. 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使用藏字和藏语。

10.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维吾尔字母和维吾尔语。

11.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使用蒙古字母和蒙古语。

12. 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哈萨克字母和哈萨克语。

13.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使用汉字和布依语。

14. 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使用朝鲜字母和朝鲜语。

15. 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使用纳西字母和纳西语。

16.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使用汉字和土家语。

17. 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使用水字和水语。

18.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等地,使用柯尔克孜字母和柯尔克孜语。

19. 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使用汉字和土语。

20. 辽宁民族:主要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分布在辽宁省。

中华大家庭教学反思

中华大家庭教学反思

《中华大家庭》教学反思第五课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主要内容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人口数量,主要经济活动,以及语言文字,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特色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五个民族。

哈尼族善于开肯耕作梯田;民居——蘑菇房。

哈萨克族善于刺绣。

傣族的孔雀舞、泼水节。

彝族的织锦——黎锦;打柴舞。

重点、难点重点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的基本情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掌握傣族、傈僳族、黎族族名的正确读法和写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本课将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五个民族的人口数量、主要分布地区、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主要风俗习惯等。

难点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傣族的孔雀舞和哈尼族的梯田,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民歌、民族舞蹈和耕种方式等)是各民族与自然环境对话的结果。

拓展知识哈尼族与芦笙傈僳族的服饰;乐器——牛腿琴。

傣族的筒裙。

民族服饰特点第六课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主要内容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人口数量,主要经济活动,以及语言文字,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特色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五个民族。

佤族甩发舞。

畲族“凤凰装”。

水族善于种植水稻。

重点、难点重点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基本情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掌握高山族是大陆对台湾原住民的统称,在中国大陆地区也生活有高山族人口,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难点掌握佤族、畲族、拉祜族族名的正确读法与写法是一个难点;对原住民概念的解释是本课的另一个难点。

原住民或土著是指在某地方较早定居的群体。

拓展知识在西南苗族、彝族、佤族中流行的木鼓舞。

一种祭祀的民间舞蹈。

水族的“抢花灯”。

拉祜族的扩扎节。

民族服饰特点。

第七课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主要内容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人口数量,主要经济活动,以及语言文字,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特色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五个民族。

东乡族善于种植瓜果;开斋节。

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巴东文。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第六课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王舍人中心小学任海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7页教材分析:教材具体介绍了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五个民族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这五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课文内容共分三个板块:民族花园、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能大体了解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这五个民族的主要风俗。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分布特点。

2、知道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3、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4、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将重点知识与问题分析清晰,掌握牢固。

教学重点:知道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教学准备:师:各民族的资料,挂图,课件。

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五个民族分布的地方及风俗习惯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民族花园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分布特点。

2、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的有关知识。

2、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的有关知识。

二、民族花园1、佤族佤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学生自读课本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39.7万。

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佤族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2、畲族畲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学生自读课本第二自然,指名回答。

生: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71万。

主要从事农业,除了种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

55个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基诺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800万,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在中国人口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全国2000多个市县几乎都有回族分布;山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小的一个省,少数民族人口不到10万人;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30个自治州中最南端的一个自治州。

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实行搜集、整理资料的水平。

重点学习使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他们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歌吗?(视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2、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3、对,今天我们学习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出示课题)二、学习民族花园,了解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1、佤族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39。

7万,主要从事农业2、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省,人口约为71万,主要从事农业等。

3、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等省,中国大陆地区的高山族人约为4461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4、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45.4万,主要从事农业5、水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为40.7万,主要从事农业等。

总结资料的形式:各名族的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和非文字(图片、实物、歌舞……)6、学生尝试在图书馆里使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

三、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民族知识。

1、看着你们个个笑逐颜开的笑脸,听着你们热烈的讨论,老师就知道你们的收获不小,想和大家交流吗?(想)那么老师先考考你们吧。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相关各民族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并说一说所知道的该民族的知识。

)2、除了这些民族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四、总结谈话,激励学生共建和谐、幸福的中华大家庭。

1、同学们!不管我们身穿哪种颜色哪种款式的衣服,不管我们居住在祖国的哪个角落,我们永远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祖国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万岁!中华大家庭永远和谐、幸福。

【完整】小学生:我来认识56个民族

【完整】小学生:我来认识56个民族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 “呕ōu欠qiàn” 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银饰、苗绣、 蜡là染rǎn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苗族——建筑
苗族的特色建筑是吊脚楼,通常建造在山坡上,分两层或三层。三层放粮 食,二层住人,一层堆放杂物或养牲口。
苗族——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主要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 节等。
演讲人:****
2019年6月14日
内容大纲
• 1、总体介绍 • 2、重点了解 • 3、我问你答
1.总体介绍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目前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 人口最多、地域yu分布最广的 民族,其他55个民族称为少数 民族。
• 56个民族包括:
•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 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 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 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 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 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 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 族、基诺族
3.在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 的一个成员(高山)族。 4.<<孔雀舞>>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傣dai族)
5.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 (壮族)
1、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每 逢新年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哪 个民族?
傣族
2、动画片中那位倒骑毛驴的“阿凡提” 他是哪个民族的?
苗族——美食
五色饭、油炸粑粑、甜酒、酸汤鱼、鸡稀xi饭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荡秋千
是高山族另一项青年男 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 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 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 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 厢配合。
拉祜族
•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 45.4万。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拉祜族还有 哪些了解? 你对拉祜族还有哪些了解?
水族服饰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 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 色彩。水族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而是喜欢 色彩浅淡素雅,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服饰审美 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 时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 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 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 银耳环,脚穿绣花鞋,素雅文静。 • 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 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甩发舞
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 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 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 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麻麻 粘满了叶带的长发,回到寨里用了三天 三夜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将蛛网 清除掉。后来,聪明的岩奇做了一把竹 木梳送给叶带,让她在月下梳头,再到 水槽下冲洗,甩干头发,终于把蜘蛛网 全部除尽。叶带根据自己的体验,约着 姑娘们编出了边唱边跳的甩发舞,一代 一代流传下来,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
二、看一看
• 同学们,看看下列图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 几个民族吧。 • 观察第36页上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这几个民族的 特色,然后全班交流。
三、认一认
• 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有什么特点? • 观察第36、37页上的邮票,然后全班交流。
甩发舞
• 舞中甩发要求甩得像火焰升腾,似瀑布飞溅,充满阿佤人特有的活力。整个 舞蹈节奏强烈,动作优美潇洒,展现了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
•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 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 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 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的西盟,仅“司岗里佤族村 庄”就存有上百只木鼓,木鼓数量多,使用木鼓频率之高,都是 足于称奇的。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木鼓之乡”。木鼓,佤语称 “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 出征战斗的重要器具。他们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灵予以崇拜,因 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 几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对木鼓,谓之一公一母。
奇特的水族铜鼓
水族地区的铜鼓,面 宽1.5尺到2尺之间, 大多是未经入土的传 世品,鼓面和鼓身多 为云雷纹和几何图案, 型制多属麻江型和石 寨山型。
• 铜鼓是一种比较笨重的打击乐器,演奏时, 用绳索系住铜鼓的一耳或两耳,离地1尺左右 悬吊起来,演奏者二人,一人右手执鼓槌弯 腰敲击鼓面中心的太阳纹,左手执竹鞭敲打 鼓腰作伴音,另一人双手用木桶,对着鼓腹 一前一后地拍动,摇动空气,调节鼓的声音, 使音按节奏要求,忽高忽低,时强时弱,增 加演奏的效果。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
超越自我,向极限挑战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水族的 赛马、武术、骑颈马、板腰、搬手劲、打格螺、抢花灯 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价值功能。特别是赛马 场上骑手的斗智斗勇的对抗性竞赛,骑马人的精湛技术; 水家武术的技击对抗;骑颈马和板腰的激烈竞争,将激 励水族后代形成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良好的 心理素质。
木鼓产生的传说
• 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个梦,梦见莫伟(创造 宇宙间万物之神,也称之为木依吉)笑眯眯地来拍 她的小肚皮,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安木 拐醒来后,领悟到这是莫伟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 第二天,安木拐用大木头凿木鼓。后来制作出来的 木鼓响声很大,声音很好听,隔山都能听见。从那 时起,佤族木鼓就产生,而且定型,世代流传下来。
佤族、畲族、高山族、 拉祜族、水族
佤族
• 佤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39.7万。 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佤族还有哪些了解?
佤族服饰
与汉族杂居或受汉族影响较深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 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 的佤族,其服饰已和当地汉族 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 没有多大区别,与傣族杂居或 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 受傣族影响较大的佤族,其服 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最典 饰则接近傣族。西盟地区佤族 型。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 的服饰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来 服饰也不完全相同。 服饰的特点。
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向人们展 示了古代征战的遗风。赛马场地一般设在高坡陡岭、 道路崎岖的山地上。每逢此时,大家都身着盛装,扶 老携幼,汇集到“端坡”(赛马坡),观看赛马。比 赛开始前,骑手们首先表演腾空跃马娴熟骑技。然后, 由一位族中老人骑着马绕“端坡”一圈,发出口令, 骑手们握手鞭驰骋。竞赛以达到终点的先后排名次, 优胜者获得精神和物质奖励。
• 1、读一读 • 自读第34页“读一读”的内容。 • 2、想一想 • (1)制作木鼓时,为什么要将内部凿空呢? 因为鼓类 里面掏空了 可以更好的放大声音!提高鼓声的 亮度!
• (2)你知道的鼓舞有哪些?把它们列下面。
一、我问你答
• 首先,将本班同学分为甲、乙两个小组,对面而坐, 其中一组发问,;另一组作答,然后调换问答顺序。 所问内容均须与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 族这五个民族有关。答对的小组记1分,答错的小 组不计分,最终看看两组的总分高低,来判断民族 知识掌握的多少。
畲族
• 畲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 71万。主要从事农业,除了种植水稻外,还普遍 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
凤凰装
女子服饰 ——凤凰装
•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 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 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 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 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 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 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 着凤鸣。
• 按民间习惯:刺球所用的球是用粽皮所做,其中刺中粽球 的操竿者,在今后的五年中事事如意,逢凶化吉。刺中 得越多,要受到乡亲们的敬重,还可能得到姑娘们的垂 情。刺球活动多按村落举行,参加者十多人、几十人不 等。比赛时由专门的抛球手把粽球抛向空中,由持竿者 双手舞动刺竿,以刺中落下的粽球为胜,抛球的数量没 有限制,期望人人都能得到好运。在结束前一般都由抛 球者把一个插满羽毛的球抛向空中,只要有人刺中了, 就宣告结束。
高山族
•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等省,中国大 陆地区的高山族人口数量为4461,主要从 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
丰年祭
刺球
• 又称竿球,是高山族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盛行 台湾屏东和广东潮州一带,五年举行一次,所以又称"五 年节",并且非常隆重。这项源于一段古代的民间传说:大 意是说在很久之前,高山族有一位勇敢的青年守卫人间 的火种,突然发现有一只猛虎想扑灭火种,他用长竿刺 杀了老虎,从而使人间的火种得以保存。后来人们为了 纪念他的英勇行为,激励民族的斗志,便在民间广泛的 开展了这项运动。
• 佤族妇女的上衣是结构、剪 裁及制作都很简单的贯头式。 这种衣服是用一幅布双折, 中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 掉一些,两裉连接便成,穿 时从头上套下即可。佤族妇 女上衣短小,紧身,领呈“V” 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 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 纹短裙,颇具现代时装的韵 味。
热烈奔放的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 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 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 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 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 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 也许“甩发舞”由此而来。 “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 进行,但人员必须是偶数。对对舞伴 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 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 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 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有刚,给 人美的享受。
木鼓的作用
•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个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报警召 令村民;三用于娱乐。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猎人 头祭木鼓习俗(一九五八年之后国家明令禁止猎人头), 猎到虎、豹、野牛、马鹿、大莽蛇等大型动物也要首先 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灾祛难,禽畜兴旺, 谷物丰收;山寨受到外来侵犯或者发生火灾,则敲响木 鼓报警,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来侵犯或参加灭火抗灾。 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娱乐。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点、节 奏不一样,村民们听声音可以作出辨别。
木鼓产生的传说
• 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 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 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 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人类从 “司岗里”出来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没有什么娱乐, 生活非常枯燥单调。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领安木拐 听到住房外面传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便好奇地去寻找 发出这种声音的地方。结果发现有一个土洞,声音就是 从土洞内传出来的。安木拐就静守在洞口观察,看见一 只大蟋蟀从洞里爬出来,见到人之后就逃跑了。
木鼓产生的传说
• 为了弄清土洞为什么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安木拐就 用木棍掏开土洞,看见洞底有几颗光滑的小石子和 一些圆圆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让石子 和小木棍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人为什么不可以把 石头、木头弄来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于是, 安木拐就叫人搬来石做鼓,可是敲不响,又叫人砍 倒大树,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样子做大木鼓, 果然发出好听的声音,但是响声不大,安木拐为此 很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