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合集下载

爆炸和火灾事故树分析

爆炸和火灾事故树分析

爆炸和火灾事故树分析导言爆炸和火灾是工业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灾害事故。

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需要进行系统的事故树分析,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本文将针对爆炸和火灾事故展开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一、爆炸和火灾事故概述爆炸和火灾是由于燃烧反应而产生的大量热能和气体所引发的灾害。

它们可以发生在工厂、化工厂、建筑物、交通工具等不同的场所和环境中。

爆炸和火灾通常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影响到周边环境和社会秩序。

爆炸和火灾事故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火源:如明火、电弧、静电等能够点燃可燃物质的因素;2. 可燃物质:如液态、固态或气态的可燃物料;3. 氧气:支持燃烧反应所需的氧气;4. 化学反应:如化学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爆炸和火灾;5. 不安全的工艺设计和操作:如设备泄露、操作不当等。

针对以上原因,需要通过事故树分析手段,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爆炸和火灾事故树分析(一)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基本结构爆炸和火灾事故树是由事件节点、门事件和根事件构成的树状结构。

通过对各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可能路径和原因。

1. 事件节点:指导致事故发生的具体事件,如火源、可燃物质等;2. 门事件:表示事件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与”门、或门、非门等;3. 根事件: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基本的事件,如不安全的工艺设计和操作。

通过对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构建和分析,可以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分析步骤1. 事件识别:首先要对爆炸和火灾事故发生的环境、条件和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所有可能导致事故的事件节点;2. 事件归因:对每个事件节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分析各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 逻辑关系建模:通过建立爆炸和火灾事故树的逻辑关系,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途径和原因;4. 事故预防措施:根据事故树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对可能引发事故的事件节点进行防范和管理。

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

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

各类危险化学品发生事故的造成危害危险化学品危害主要包括燃爆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

燃爆危害是指化学品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程度;健康危害是指接触后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大小;环境危害是指化学品对环境影响的危害程度。

一、危险化学品的燃爆危害火灾、爆炸事故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化工、石化企业由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

资料显示,由于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爆炸所导致的事故占危险化学品事故的50%左右,伤亡人数占所有事故伤亡人数的50%左右。

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危险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造成的。

因此,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害,对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烧危险性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遇点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但并非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能发生,而是有固定的浓度范围,在此浓度范围内,浓度不同,放热量不同,火焰蔓延速度(即燃烧速度)也不相同。

在混合气体中,所含可燃气体为化学计量浓度时,发热量最大,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火焰蔓延速度最大,燃烧最剧烈;可燃物浓度增加或减少,发热量都要减少,蔓延速度降低。

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时,火焰便不能蔓延,燃烧也就不能进行,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

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

但是,在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发生泄漏或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遇火源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

爆炸范围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则用mg/m3表示。

火灾与爆炸事故 论文

火灾与爆炸事故  论文

浅谈火灾与爆炸事故呼达物质燃烧、爆炸过程中会释放出物质内部潜藏的能量,这些能量通常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主要能量。

但是,当人们对燃烧爆炸失去控制时,就会酿成灾害,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

所以要防止火灾、爆炸,必须控制燃烧、爆炸发生的条件,限定燃烧、爆炸发生的空间范围。

火灾、爆炸事故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当火灾发生后,火会向四周各个方向蔓延,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火势向外蔓延的速度加快,着火的范围急剧扩大,失控的程度也就越发严重。

所以,火灾发生后需要及时迅速地进行扑救。

爆炸事故是突然发生的,所以一旦发生爆炸就无法控制和制止。

为了防爆,只能在爆炸事故出现之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成为各类事故之首,直接经济损失也损失巨大。

例如: 2014年“8.2”昆山特别重大铝粉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亿人民币;2015年“2.5”义乌商品城火灾事故,造成17人死亡,5人重伤;2015年“8·12”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

掌握火灾与爆炸原因,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火灾及其分类凡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1)在国家技术标准《火灾分类》(GB 4968—85)中,根据物质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①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②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的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③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燃气、甲烷、乙烷、氢气火灾等。

④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铝合金火灾等。

(2)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损失划分火灾等级将火灾等级划分为:①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火灾及爆 炸伤害分析

火灾及爆 炸伤害分析
火灾及爆炸伤害分析
• • • • •
池火灾(Pool Fire) 喷射火(Jet fire) 突发火(Flash fire)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 蒸气云爆炸(VCE)
第一节:热辐射伤害准则
1、烧伤等级
I度烧伤:只伤及皮肤的外层,造成红肿及 产生剧烈的触痛。 II度烧伤:伤处起水泡,周围肿胀并变为红 肿 III度烧伤:伤及皮肤的每一层,皮肤表面呈 苍白、蜡色,有时烧成焦碳,疼痛不剧烈。
50
60 70 80 90
5.00
5.25 5.52 5.84 6.28
5.03
5.28 5.55 5.88 6.34
5.05
5.31 5.58 5.92 6.41
5.08
5.33 5.61 5.95 6.48
5.10
5.36 5.64 5.99 6.55
5.13
5.39 5.67 6.04 6.64
(2)热强度准则 • 热强度:指热通量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 当目标接受到的热强度大于或等于目标被 破坏的临界热强度时,目标被破坏,否则 不被破坏; • 适用于作用于目标的热通量持续的时间比 较短,以至于目标接受到的热量来不及散 失掉。
(3)热通量-热强度准则 • 当热通量和热强度准则的适用条件均不具 备时,应该使用热通量、热强度准则。认 为目标是否受到破坏应该由热通量和热强 度的组合来确定。
(3)火焰燃烧速度确定
c.H c mf CP Tb T0 H v
式中: mf——液体单位面积燃烧速率,kg/(m2.s); C——常数,0.001kg/(m2.s); Hc——液体燃烧热,kJ/Kg; Hv——液体在常压沸点下的蒸发热,J/Kg; Cp——气体的比定压热容,J/(kg.k); Tb——液体的沸点,K; T0——环境温度,K。

火灾爆炸的特点与预防原则

火灾爆炸的特点与预防原则

火灾爆炸的特点与预防原则火灾和爆炸是目前生产、科研和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其一旦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火灾爆炸的特点,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火灾的特点火灾是指可燃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受到高温的刺激而起火,并迅速蔓延的燃烧现象。

火灾具有以下的特点:1.燃烧性高:火灾发生后,火焰迅速蔓延,并且燃烧速度非常快。

2.破坏性强:火灾会使得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导致建筑物结构松动,一些材料会迅速分解,木质家具会被烧毁,石灰石结构会裂开,都会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3.逃生难度大:火灾发生后,一些人往往会惊慌失措,甚至走失,为后续的救援增加难度。

爆炸的特点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的瞬间性爆炸现象。

爆炸具有以下的特点:1.威力巨大:爆炸的能量十分巨大,即使是一小点能量也可能导致周围物体的大规模破坏。

2.范围广泛:爆炸的威力突出,会使周围大批物体因冲击、飞溅、倾倒等原因受到破坏。

3.污染性强:爆炸产生的释放物、毒素和灰尘会造成对身体的影响。

火灾与爆炸的预防原则为了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我们需要遵守以下的原则:燃气安全原则燃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同时也是导致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我们需要遵守以下的原则:1.安装好通风设备:通风设备需要安装到通风效果最佳的位置,确保燃气排放后的烟气能够及时排出。

2.切勿乱动燃气管:在安装燃气的时候,要保持管路的畅通,保证燃气管路不会被移动和损坏。

3.使用正规燃气设备:燃气设备需要购买正规品牌,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电气安全原则现代生活中,电气设备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设备。

但是,电气设备的使用也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等意外事件,因此,我们需要遵守以下的原则:1.定期检查电线,插座是否损坏、老化;2.安装电器开关与漏电保护器;3.儿童禁止随意触碰电器,不得将电器用品开关打开或闭合。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

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

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

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

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根据其状态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1.1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1)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非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度范围。

这一固定范围通常叫该物质的爆炸范围或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

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

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O%。

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

汽油的爆炸极限是1.0%~6.0%;天然气的爆炸极限是4.8%~13.46%;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一氧化碳的极限是12.5%~74.2%;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5%~27%等等。

爆炸极限的数值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

(2)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如氢的最小点火能为0.019mJ,甲烷为0.25mJ,乙烷为0.25mJ,环氧乙烷为0.065mJ,乙烯为0.096mJ。

防火防爆知识总结

防火防爆知识总结

绪论1、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四要点:1)、可燃物质存在2)、助燃物质存在3)、发生氧化反应4)、伴有发光发热。

3、燃烧三要素:(1)可燃物质(2)助燃物质(3)点火源4、燃烧两个本质特征:(1)新的物质产生(2)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5、燃烧3个特点:(1)发光(2)放热(3)生成新物质6、燃烧的危害性:主要是其燃烧产物。

7、火灾的危害性:(1)造成资源浪费(2造成环境破坏(3)造成人身伤亡(4)造成财富毁灭(5)引起社会波动8、爆炸的危害性:(1)直接的爆炸作用(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3)造成火灾9、防火防爆的基本目的:把人生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0、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第一章防火基本原理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燃烧素学说(2)燃烧的氧化学说(3)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在300℃左右就进行了)(4)活化能理论(5)过氧化物理论(6)链式反应理论2、链式反应的过程:(1)链引发。

(2)链传递。

(3)链终止。

3、链式反应的分类:链式反应有分支连锁反应和不分支连锁反应两种。

(氢和氧的反应属于分支连锁反应、氯和氢的反应是不分支连锁反应)5、燃烧形式: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混合燃烧阴燃6、根据燃烧的起因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

7、闪燃:可燃液体的蒸气(也包括可升华固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而引起瞬间(延续时间少于5S)燃烧叫闪燃。

8、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9、着火:存在可燃物和助燃物(充分空气、氧)时,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10、燃点/着火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11、闪点与燃点的区别:燃点燃烧不仅是蒸气,而且还有液体。

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12、自燃:可燃物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的现象.13、自燃点: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危化品基本常识

危化品基本常识
(5)全身中毒: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的 对一个或多个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并扩展 到全身的现象,这种作用不局限于身体 的某一点或某一区域。
危化品基本常识
肝脏:作用是净化血液中的有毒物质 并在排泄前将它们转化为无害的和水溶 性的物质。然而反复接触一些物质是对 肝脏有害的,引起病变(肝硬化)和降 低肝脏的功能,例如溶剂酒精、四氯化 碳、三氯乙烯、氯仿等,也可能被误认 为病毒性肝炎,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引起 肝脏损伤的症状(黄皮肤、黄眼睛)类 似于病毒性肝炎。
在常温的空气中能发生化学、物理、 生物化学作用放出氧化热、吸附热、聚合 热、发酵热等热量的物质均可能发生自热 燃烧,如硝化棉及其制品。
受热自燃: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
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即可着 火燃烧,如合成橡胶的防老剂。
危化品基本常识
(4)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损失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爆炸:瞬时完成。直接的破坏作用、冲
危化品基本常识
(6)致癌: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 可形成癌性肿瘤。这些肿瘤可能在第一次 接触这些物质后许多年才表现出来,潜伏 期一般为4~40年。
(7)致畸:接触化学物质可能对未出 生胎儿造成危害,干扰胎儿正常发育,在 怀孕的前三个月,脑、心脏、胳膊和腿等 正在发育,从而导致胎儿畸形。
危化品基本常识
危化品基本常识
其次要检查周围环境,有无泄漏点或敞 口设备。地沟、地漏、下水井要有效封 挡。清除动火点附近的可燃物,环境空 间要进行测爆分析。
再次动火现场要有明显标志,备足适用 的消防器材。
作业完毕应认真检查现场,灭绝火种;
审批人在认真审核各项防火措施后,签 发动火证。
动火人要做到“三不动火”:没有动火 证不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监 火人不在现场不动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爆炸则是淬不及防。

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

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

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2.1直接的破坏作用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

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

2.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物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
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称为冲击波。

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使人员伤亡。

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

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气冲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在这样高的超压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毁,机械设备、管道等也会受到严重破坏。

当冲击波大面积作用于建筑物时,波阵面超压在20kPa~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物受到强烈破坏。

超压在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

2.3造成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

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
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

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也能引起火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