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学史上的丰碑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2.《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代诗人。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
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3.《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5.《我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6.《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8.《论教养》作者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主要作品有《善与美书简》。
9.《精神的三间小屋》作者毕淑敏,当代作家。
选自《毕淑敏散文》。
10.《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1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12.《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中国十位科学家事迹

中国十位科学家事迹中国10大科学家,他们都是历史的丰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氢弹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核潜艇之父等等。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不忘人民英雄!1、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和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
解放前,钱学森在美国担任教授,他回国效力愿望,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终于1955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争取下才回到中国。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是中国核武器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以及生命,由于在核实验当中受到核辐射,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钱学森和邓稼先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他们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载入清史,永垂不朽。
3、华罗庚(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数学科学家和世界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等等。
4、李四光(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李四光在地质力学上的成就,为今天中国地震力学的发展和研究,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5、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老大家都不陌生,是当今中国在世的伟大科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引言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
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
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
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
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
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
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

第一篇古代科学技术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一、人类的起源1、古猿人出现的时间距今约250-400万年,即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的第四纪初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二、石器和弓箭1、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2、使用石器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人类早在260万年前就学会使用石器生产了。
4、大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1、人类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解放作用。
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自然力,并且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1、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结束了依赖天然食物而生存的历史,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发生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即大约1万年前。
2、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3、农业生产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耕锄农业,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
主要农具有木?、石?石犁。
4、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饲养动物。
人类最初驯养的动物有猪、羊、牛、鸡、狗。
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5、由采集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由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是人类继使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
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它要求有较丰富的自然知识,要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学会育种,要有一些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1、陶轮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最早的加工机械。
公元前7000-5000年,我国河南仰韶和西亚地区居民都已经掌握这种制陶技术。
2、制陶业的发展促成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加答案(易错题)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 共20分)1.光明小学六年级三班的晓飞同学个子比较矮, 一天放学的路上, 从对面走来一个同学管他叫“小矬子”。
如果你是晓飞, 会选择下面的哪种做法?()A.把这位同学骂一顿B.要求对方道歉C.当做没听见2.宽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宽容美德的是()。
A.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B.敬人者, 人恒敬之C.唯宽可以容人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被称为“钢铁长城”的是()。
A.人民解放军B.民兵C.中国共产党4.“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副对联体现的一种美德是()。
A.尊重B.幽默C.诚信D.宽容5.小君有一些记录反思结果的好办法, 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有()。
①用便签记录并贴在醒目的位置②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的反思结果③每次考试或参加活动后, 专门写一次反思记录, 加深印象A.①②③B.①②C.②③6.美国的()最先成功研制出飞机。
A.爱迪生B.华盛顿C.莱特兄弟D.阿姆斯特朗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用蓝色代表()。
A.一般B.较重C.特严重D.严重8.()发明了灯泡。
A.哥白尼B.爱迪生C.伽利略9.一个尊重自己的人()。
A.一定是一个成就巨大的人B.一定是一个有羞耻心的人C.一定是一个社会地位崇高的人10.尊重他人可以体现在()。
A.语言B.行动C.以上都可以体现二.填空题(共10题, 共50分)1.区域文明的()、()和变迁, 构成了人类文明眼睛的历史画卷。
()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等。
3.正义终将战胜(), 和平终将取代()。
4.蒸汽机的发明和改造,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新动力, 人类社会进入()时代;后来, ()取代蒸汽动力, 成为机器大生产的主要动力。
5.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世界性()之一, 被称为“()”, 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
碑刻文献学通论

佛教有关碑刻文献的特点
1
形制多样:在作者所分的8种碑刻文献中,
佛教题材的碑刻文献散在于所有分类之中。
2
四种非佛教刻经 九种佛教刻经
3
4种非佛教刻经(1)塔铭
(唐)欧阳询化度寺邕 禅师舍利塔铭
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并序拓片
4种非佛教刻经(2)寺观碑
(唐)欧阳询化度寺碑
隋朝龙藏寺碑拓本
辞曰:惟王孝渊,严重毅□,□怀慷慨,……,爰示后世,台台勿忘,
子子孙孙,秉承久长。永建三年六月始旬丁未,造此石碑,羊吉万 岁。子孙自责,工人张伯严□。
中国自名为“碑”的最早实物, 是1966年四川出土的东汉永建 三年(128年)《王孝渊墓铭》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05
东汉开始出现形体高大,镌刻精美 的丰碑,如《曹全碑》、《鲜于璜 碑》等,都是东汉名碑。 后世的石刻大抵都遵循汉碑的格局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11
唐代怀仁的集王《大唐三藏圣教序 》历经20年的艰辛方成,俗称“千金 碑”或“七佛圣教序”,现藏于西安碑 林。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 20个要点——12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13/20
(13)从唐代开始,寺观碑得到大发展,以李邕的《灵岩寺碑颂》为代表。(14)宋代 开始碑刻走下坡路,但少数民族文字碑大量产生,法书碑出现,留下了一批图碑,产生了 一定数量的白话碑。 (15)真正大量从文献价值的角度研究碑刻的是宋代的欧阳修。他 的《集古录》是第一部汇集、整理、研究碑刻文献,并利用碑刻文献考证历史的专著。
专
1
著 目
录
前言
1. 碑刻——世界“石文化”的一种
2. 选材:石头的神圣性 3. 内容:碑以载“道”
气象学家竺可桢阅读理解

气象学家竺可桢阅读理解竺可桢,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长期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是中国近代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竺嘉祥曾担任当地的盐官,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
在家庭的影响下,竺可桢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好学的习惯。
他先后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地学习,并最终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竺可桢师从著名气象学家费吴生教授,主攻气象学。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气象学理论和实践技能。
他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还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
在费吴生教授的指导下,他参与了美国气象局的业务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回国后,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更名为东南大学)任教,并开始从事中国气象学的研究。
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掌握了大量关于中国气候的第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和著作,如《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的亚热带》等。
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气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气候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竺可桢还非常注重科学普及工作。
他认为科学应该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因此他积极推动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
他先后担任过多个学术团体和科普组织的领导职务,并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著作。
这些作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深受读者喜爱。
总之,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卓越贡献不仅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感动中国2006年度入选人物事迹介绍

感动中国2006年度入选人物事迹介绍当选“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的有:排爆专家王百姓、“独臂英雄”丁晓兵、慈善家霍英东、“蓝领专家”孔详瑞、人民好军医华益慰、国学大师季羡林、与父亲一起踏上“感恩之旅”的黄舸、孤寡老人的好女儿林秀贞、气象学家叶笃正、青岛“微尘”爱心团体;今年的特别奖颁给了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集体。
排爆专家:王百姓王百姓,1951年出生,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
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亲手排除战争时期遗留的各类炸弹1.5万多枚;从事排爆工作35年来,先后“摆平”各类炸弹1、5万多枚,排除爆破装置和哑炮1100多个,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他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侦破案件及处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他参与的“爆破治黄”等重点工程业务指导工作,有力地服务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百姓给组委会评审的感动印象是:10年时间,1.5万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一生只有遭遇一次炸弹就够惊心动魄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丁晓兵:独臂英雄丁晓兵,入伍20多年,武警8722部队政治委员。
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
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
而就在此时,他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
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深深感动,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CC血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开始,定都于西
安附近的镐京)初年的文件中,如衣帽、器 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 头 ,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 见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而现在则不 行了。
→郯城和长江下游的上海两地的年平均温
度相差1.5℃,正月平均温度相差4. 6℃。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 变化的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中国气象学史上的丰碑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 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竺老的一生
幼年勤学
青年留学 中年办学 晚年治学 一生科学 专于气象学
竺老在气象学上的建树 1.早年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
20世纪20年代
,呼吁在中国建立属于本国的 独立的气象研究所和气象台。 1930年3月,取缔了上海徐家汇发布气象预 报的顾家宅电台,开始了由中国人自主发布 气象预报的历史 。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
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 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 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 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3.学术成就
科学生涯中竺老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
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 候变迁。
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
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先指出, 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 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 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 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 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
2.理论联系实际 指导实践
据收集到的记载,公元1309年,无锡一
带运河结冰。公元1329年和1353年, 太湖结冰数尺,桔树再次冻死。 同时期,据日本记载,日本樱花 每年开花时 间开花 平均晚于前一个世纪的开花时间。
→可见,十四世纪比十三世纪和现时为冷。
(一)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原始 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隶社会的安阳殷墟),大 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 度大约比现在高3°—5℃。 (二)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 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 年和1700年,摆动的范围为1°—2℃。 (三)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 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 0.5°—1℃。 (四)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 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播到欧洲和 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传播的趋势。
竺老写出了许多直到今天仍极有学术价值的
文章。如:《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 (1924)、《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925)、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1925)、《中国历史 时期的气候波动》(英文,1926)、《中国历 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英文,1931)、《中国 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1933)、《民国二十 三年夏季长江下游干旱之原因》(1934)等等。 历史上的气候是竺老一生关注的重要题材, 在这方面他最有影响的两篇文章是《历史时 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2)和《中国近五千 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1972)。
科学无顶峰 无禁区 无偶像
竺老的学术成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