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第15课 沙之书 学案

15.沙之书发现你自己荀子说:“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特长,而它们通常并不明显甚至隐藏很深,需要你潜心挖掘;相对的,人们身上最容易被人发现的是表面上的劣势、不足,如果你执着于这些表象,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发掘自己的优势,那么你只能做些表面功夫。
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是作者众多作品的主人公中资质最差的,但是他却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资质差就丧失信心。
他不但能够以勤补拙,还不忘修养品德,因而得到众多武林前辈的倾囊相授。
卡耐基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
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
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造就的。
不论好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发音符。
”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博尔赫斯(1899—1986),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是书香门第,从小处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熟练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创作颇丰。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涉及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
有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沙之书》《梦之书》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圣马丁札记》《面前的月亮》等,散文集《我希望的尺度》等。
二、写作背景《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而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
在那个短篇里,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
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个关于无限的原型。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
”《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志。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沙之书》

《沙之书》教学设计(简案)一、导入新课师由博尔赫斯的创作风格引入:“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像诗一样,他的诗读起来像散文,沟通三者的则是他的思想。
他就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一起走进他的《沙之书》”。
二、作家初识1、学生呈现预习成果,多集中在成就上。
2、师明确并介绍预习四个维度:身份国籍、主要成就、个人评价、他人评价。
三、梗概梳理1、一生说,一生评价,修正细节。
2、师明确: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起初沉迷其中,转而开始害怕、逃避甚至几近癫狂,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地下室的阴暗搁架上。
四、文本初探1、“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多生结合文本回答。
师明确:无始无终,无休无止,不断生长;很旧;神秘;无序页码……(顺带明确:为什么题目叫“沙之书”?)2、“我”对“沙之书”的态度经历过哪些变化?多生结合文本回答。
师明确:吃惊——喜爱——钻研——恐惧——逃避(顺带明确:“我”千辛万苦拿到沙之书,为什么又选择逃避、放弃?”)五、文意精析1、文中是不是只有“我”放弃了“沙之书”?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多生结合文本回答。
师明确:推销员、那个印度人、翻阅过沙之书的很多人……都说明人在面对无限时的一种典型心理,一种真实的心灵深度。
(顺带明确:众人放弃的决绝和不留后路。
如推销员挑晚上、外国、随便一条街、一层楼、一个人卖书,以卖《圣经》为幌;再如对于“不识字”的印度人而言,《圣经》与《圣书》无本质差别,卖给外国人只是一种彻底放弃。
)2、“沙之书”象征着什么?生答师评:无穷无尽的时间、浩瀚无垠的宇宙、永无止境的欲望、爱情、知识、数字……六、技法探究1、师问:这篇小说与我们学过的传统小说相比有什么区别?多生答:无明确唯一的主题;无特别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无特别显性的小说三要素……2、师设疑:这篇文章能否定义为幻想小说?生答:不能。
有很多现实元素。
生找师评明确:地点人物真实、心理真实、细节真实、对话真实、隐喻真实……3、师再设疑:这篇文章能否定义为现实小说?生答:不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沙之书》教学设计

《沙之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感受“沙之书”的特性与象征意义;体会小说的虚构,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小说题旨,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教学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认识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像胡利奥、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大家,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位作家——博尔赫斯的作品。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迷宫的制造者”,“作家们的作家”。
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
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
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最有名的小说除了《沙之书》外,还有《小径分岔的花园》等。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沙之书》优质课教案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沙之书》优质课教案《沙之书》教学设计导入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这是一个有关什么的故事?这是一个无限的故事。
在某种条件下,一个故事可以无限的生长着。
今天我们接就请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给我们讲一个沙之书的故事。
二.初读感受。
同学们,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突出的感觉和印象是什么?有不疑惑的地方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交流预设:生1:读不懂,很荒诞的。
好像很神秘。
让人无法琢磨。
感受。
荒诞神秘。
写什么?写了一本无限的书。
为什么写,写这本书的意义不知道。
对吗?生2:就像这篇小说的题目《沙之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小说的形式。
……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三.深入文本。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结合课文句子来谈谈。
交流预设:1.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轻飘飘不好吗?为什么重?无限的书,当然重了。
2.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
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排得很挤。
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
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
奇怪的书。
3.神秘“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
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不知道时间的书。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不是的,”他答道。
不知道用何种字体4.无限的书无始无终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引导学生品味下面关键句话:语句1: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档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为什么要藏在一套不全《一千零一夜》。
古老。
神秘一千零一夜故事简介阿拉伯有一个国王总是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又杀了她。
民间宰相之女为了阻止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每夜讲故事,引起国王兴趣,免遭杀戮。
日复一日,桑鲁卓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
活学活用(作业)
《变形记》中卡夫卡写变成甲虫的主人公,实则想表达什么?
学生课下阅读《变形记》,完成作业。
举一反三,加深对小说家为什么要“说谎”的认识?
板书设计
最后总结补充: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变化,说明人有猎奇之心,可是所谓达到之后厌恶,舍弃,这一矛盾源于人的心理。
1、前后四人合作找出“我”对“沙之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组展示本组找到的情感变化过程;
思考:从“我”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中,思考作家想表达什么。
明确:虚构=说谎
3、尽管作家描述的这本书很荒诞,但有没有给你们感觉像真的一样存在?又是从哪里感觉到?
明确:虚构,不是随便的虚构,归根到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由想象所呈现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但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真实,尽管它无法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
1、学生概括或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的“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虚构——真实(事实)
1、询问预习情况。
1、学生分享预习感受。(对“沙之书”地印象)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初步学习:
虚构中的“真实”
(10分钟)
1、提问:小说中提到的书,是一本的书?并找出相应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圈画起来。
2、自己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再想想“沙之书”在我们生活中是否存在,你是根据文中哪些内容感觉出来的。
2、学生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读完后谈再读之后的感受。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教案

《沙之书》教案一、导入:今天,我要跟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一个挑战,挑战的对象就是《外国小说》最后一个单元话题“虚构”下的小说《沙之书》,老师认为这篇小说是整本《外国小说》中最难的,有人说这是一篇越读越着迷,越读越不解的小说,可是昨天看了同学们的预学成果,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厉害,对小说解读很精彩,当然也有不少同学提出了很多困惑。
二、新课(一)预学任务一1、先请读得很不错的同学来说说“博尔赫斯通过《沙之书》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PPT呈现)(同学发言,相互补充;教师板书:书的特点,“我”的心理变化)请大家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大声朗读感受请一位学生做最后的概括补充,全体同学明确“小说表达什么”。
教师补充: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崇拜无限,却在体验无限未知时,又因自身的渺小和局限感到无奈和痛苦,从而对无限产生恐惧和逃避。
刚才我说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些困惑,我把它整理了一下,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问题,现在提出问题的同学还有疑惑吗?2、PPT呈现预学困惑(1)如何理解这句话“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
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2)我为什么会恐惧这本书?(3)为什么“我”用刚领的退休金和祖传的《圣经》买了书,最后却把它藏在了图书馆?3、如有困惑,合作讨论探究问题1、2、3,互相补充组长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小结:(ppt)他作品数量虽然有限但内在的含义却难以穷尽。
而作为“沙之书”读者的“我”始则迷恋继则恐惧。
因为“沙之书”显示给我们的,可怕的不仅仅是无限的未知,而是这种无限毫无规律可言,使得对这一世界的把握变得不再可能。
——生活在迷官:博尔赫斯传(全班齐读这段文字)师语:明确了博尔赫斯想表达什么后,我们只是读懂了一半,这篇小说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来看任务二(PPT呈现)(二)预学任务二1、一本箱子能够装得下的书,页码是无尽的,这样的书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却在开头强调“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沙之书》说课稿

《沙之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博尔赫斯《沙之书》。
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八单元。
这个单元是外国小说欣赏的虚构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与心灵真实的关系。
而《沙之书》是小说虚构艺术的典范之作。
鉴于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教学重难点:“虚构”艺术的形式与内容课时安排:一节课二、学法的指导:1、借助学生大胆阐释,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2、深入研读文本,利用课堂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3、结合课文进行对多义性小说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一)、博尔赫斯的简介:主要围绕的是: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生的作家,他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直至他的双目近乎完全失明,于是引到作者的一篇小说《沙之书》。
(设计的目的:作者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一个人,虚构以《沙之书》为题的小说,也就理所当然,也为了上课流畅性。
)(二)、阐释《沙之书》: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沙之书》乍看题目,有些奇,单题目,想像《沙之书》是怎样一本书?(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想像与虚构能力,引起学生兴趣,引起阅读全篇小说的兴趣。
)(三)、通读《沙之书》:学生认真阅读《沙之书》全文同时,理清小说的结构,并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提示:以“沙之书”为宾语,组成动宾式的大意概括。
)参考:初识沙之书(1--35);买下沙之书(36--45);研究沙之书(46--50);逃避沙之书(51--52)。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深入研究课文打下基础。
)(四)、认识《沙之书》: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博尔赫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
2017年秋季学期新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8单元 沙之书教学案

沙之书抢 功狗和马一起给农夫干活。
一天,他们讨论起自己的贡献。
狗骄傲地说:“我们狗最伟大。
虽然耕田、拉车都是高尚的活儿,可是我从没听说过你还有什么其他功绩。
看看我们,我们不眠不休地工作,白天保护农场和牲口的安全,晚上还要守更,防止小偷来偷东西。
”马不以为然地哼哼鼻子道:“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狗大哥。
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农场里没有我们马在耕田,你还有什么好看守的呢?”【哲理启发】 事情成功了,我们只是尽了本分,完成了自己该做的工作,没有必要大吹特吹,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自己的功劳。
喜欢居功的人,容易惹人生厌。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铁锚.( ) 笨拙.( ) 装帧.( ) 诋.毁( ) 粗糙.( ) 荒诞.( ) 【答案】 máo zhuō zhēn dǐ cāo dàn2.多音字蒙⎩⎨⎧()蒙古()蒙蔽( )蒙骗 幢⎩⎨⎧( )一幢房( )人影幢幢露⎩⎨⎧( )露相( )露骨 佛⎩⎨⎧( )仿佛( )佛典 模⎩⎨⎧( )模样( )模糊 磨⎩⎨⎧( )磨损( )磨坊 【答案】 Měnɡ mén ɡ mēnɡ zhuàn ɡ chuán ɡ lòu lù fú fó múmó mó mò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mǔ( )指保mǔ( )⎩⎨⎧脚tà( )实地死心tā( )地 ⎩⎨⎧孤pì( )洁pǐ( )⎩⎨⎧袅nuó( )nuó( )动 ⎩⎨⎧kuǐ( )儡kuì( )怍 ⎩⎨⎧目dèn ɡ( )口呆dèn ɡ( )清马dèn ɡ( )【答案】 拇 姆 踏 塌 僻 癖 娜 挪 傀愧 瞪 澄 镫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荒诞·荒谬①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阅读《沙之书》优质课公
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2学情分析
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3重点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1【活动】沙之书
一、导入
1、我们今天来讨论小说创作的“真”“假”的问题。
看作品《黄纱巾》
学生讨论
真:客观现实——事实
假:主观现实——虚构(谎言)
虚构(谎言):不是道德意义上上的,是指艺术的编织与编造——在已有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精神)的世界。
——艺术的真实
2、小说:英语,fiction(虚构、想象、杜撰) ,novel(新颖的、奇妙的)
中国:正事为史,野史称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
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
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