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练习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祖国的河山;(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过大孤山小孤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评价(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创作或欣赏其他相关诗歌;(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新部编本1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新部编本1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1知识和能力1、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

2、诗歌形象美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

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

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

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二、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

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文背景选自《陆游集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题目编者加的。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宋孝宗干道五年(1169年),起为夔州(重庆奉节)通判。

第二年闰五月,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

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本篇是作者经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4)阐述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2. 完成相关练习题;3. 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7.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学素材:收集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过小孤山大孤山》精制教案上课用

《过小孤山大孤山》精制教案上课用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介绍陆游导入今天来见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游名句《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咏梅之诗多至百余首,且认为只有节义之士,脱俗之笔才配得上题咏梅花。

他在《梅花绝句十首》中说到: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

笔端有纤尘,只恐梅未肯。

陆游爱梅之甚,到了痴迷的程度,竟盼望能分身而遍赏天下之梅: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二、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解题:1、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

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
一、给加点字注音
烽火矶.()烽燧.()窦.()潦.缩()巉.然()上干.()云霄
楼观亭榭.()抟.()翠蔓.()汲.()葭.苇()栖鹘
..()以杏仁澄.之()
二、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解释其含义。


1.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皆名.天下 ( )
2.
(1)如宝.装屏风 ( )
(2)掠江东南
..去 ( )
(3)岸土赤而壁.立()
(4)上.干云霄()
(5)晚.泊沙夹()
三、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
1.此山当是其一也。

()
2.信造化之尤物也。

()
3.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
4.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5.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
6.及抛江过其下。

()
7.复以小艇游庙中。

()
8.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
四、古今异义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
..②
..①相发挥
①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2.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接近死亡;表示程度极深
3.信造化
..也。

..之尤物
古义:
今义:造化,福气,运气;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4.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古义:
今义:多指节制,约束。

五、一词多义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
1.起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 )
信造化之尤物 ( )
3.信言必信,行必果()
低眉信手续续弹 ( )
复以小艇游庙中 ( )
4.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年欢笑复明年 ( )
红罗复斗帐 ( )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
5.临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未尝不临文皆悼()
皆以杏仁澄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以吾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作《师说》以贻之()
木欣欣以向荣()
此山当是其一()
7.是是日风静,舟行颇迟()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
六、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