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后作业: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后作业: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其次次联考)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A.传教士传教热忱渐渐减退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解析:从表格中不能得出传教士传教热忱在减退的信息,排解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D项。

答案:D2.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最恰当的是()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放映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格外发达解析: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答案:B3.有关下列三种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扬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创办于1905年,排解A项;《时务报》和《国闻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宣扬君主立宪思想,排解B项;D项“彻底批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答案:C4.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特地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大事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大事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力量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题中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

答案:B5.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

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行能包括()A.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伴侣为“先生”B.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C.在上海大剧院门口看到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的海报D.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京张铁路通车的新闻解析:“十五年间”指1901~1915年,A项始于民国初年;B项中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是1905年;C项中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摄制完成的《歌女红牡丹》;D项京张铁路通车的时间是1909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上海的洋人发现,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

下列现象中,他能看到的有( )①上海周边乡村妇女进城从事缫丝、卷烟等工作②上海一份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南通工商巨子张謇③上海与伦敦之间商业讯息可通过有线电报传递④上海轮船招商局开拓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事业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加试题温州新学社群成员张棡在1903年4月26日的日记中记录,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

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B. 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C. 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D. 维新变法运动已深入到了社会基层3、据统计: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

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中国民族危机的困境 B.文学革命的直接影响C.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4、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总数高达4200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这表明当时()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民众政治地位普遍提高C.报刊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思潮 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5、“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6、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曾经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作业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作业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据记载:“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B.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报纸C.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D.大众报纸适合普通民众阅读解析:“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A2.下表是《1895~1898年中文报刊统计表》。

对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7 3 42.9189847 39 85.9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②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③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1895~1898年维新运动期间,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国人办报从而形成高潮,故C项符合题意;②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3.(2013某某单科)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某某’(‘中央’‘某某’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作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要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故B 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项错误。

故选C项。

答案:C4.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境内出现了大量通俗性报刊。

下列哪一项属于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更加强调商务信息传递C.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D.多数是由西方人创办的答案:C5.右图是刊发戏剧消息的《戏报》。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测试题 答案及解释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测试题 答案及解释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单选题1.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这表明(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3.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境内外多家电视台对这次会议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

这一现象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娱乐大众B.远程教育C.艺术展示D.传播资讯4.从媒体角度看,美国的水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曝光事件等,突出反映了()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独行的制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5.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 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精编作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精编作业)

课时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1.辛亥革命时期,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报纸的急剧增加……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增出午刊和晚刊,有的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支持辛亥革命B.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增强C.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D.中国新闻出版业发达解析材料信息“抢时间,多发稿”“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报刊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争取时间,并不能反映出人民支持辛亥革命,也无法反映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排除A、C两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选B 项。

答案 B2.(2017·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由材料中竹枝词的内容得出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故D项正确。

答案 D3.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珍珠港解析B项发生在1945年5月;C项发生在1949年4月;D项发生在1941年12月,这三项都与题干时间信息“1940年12月30日”明显不符,故排除。

答案 A4.(2017·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m190”,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人民版必修2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人民版必修2)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专题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衣食住行、交通和传媒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密切关联。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新奇特异、意味深远的新鲜事物,揭开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序幕。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是近现代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要求:知道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互联网对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互联网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史的了解,感受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中历史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大众流传媒介的更新一、基础稳固1.“一纸新闻海上传 , 旁搜博采广敷宣。

所闻所见未闻见, 拉杂书成日日编。

”这类现象最早出现于()A. 唐朝B.1873 年C.19 世纪 40 年月D.1923 年答案:C2.据记录 : “及至晚清 , 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 , 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

”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B.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报纸C.国人开始自己创立近代报刊D.大众报纸合适一般公众阅读分析 : 资料“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 , 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反应了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 , 故 A 项切合题意 ;B 、C、 D 三项均与题干资猜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A3.1909 年 , 《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 “报纸于今最有功, 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 不见‘中央’有‘大同’ ( ‘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

”这一描绘表示()A. 报纸宣传成为改革的根本动力B. 描绘者倡议报纸家产多元化C.描绘者一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遇到专制政府的控制分析 : 依据资猜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 能教民智渐开通” , 可知作者一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A 项错误。

资猜中没有表现要倡议报纸家产多元化, 故B 项错误。

资料不可以反应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 项错误。

应选 C 项。

答案:C4. 右图是一幅民国期间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A.民国期间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拥有崇敬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能的宣传D.明星代言获得一般公众的宽泛认可分析 : A 项说法太绝对;B 项“当时影视明星拥有崇敬的社会地位”与史实不符; 资料没有波及一般百姓对明星代言的态度 , 清除 D 项 ; 该广告的右边是对产品功能的介绍 , 且占广告画面的一半 , 故该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能的宣传 ,C 项正确。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刊杂志D.铁路交通【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准确再认能力。

注意时间:近代社会;作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

在中国报刊比电报电话出现要早。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结合重难点讲解,可知①②④可选,但报刊的发展却起不到扫除文盲的作用。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 )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答案】 B【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广播比报纸要快,故选B项。

4.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正式开播是在( )A.南京B.上海C.哈尔滨D.北平【答案】 B【解析】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5.广播影视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

关于其普及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B.与广播和电视相比,电影在中国产生、放映相对要早C.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D.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答案】 A【解析】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高中历史专题四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三大众流传媒介的更新课后篇稳固提高学业水平指引1.19 世纪 70 年月初 , 有人作诗云 : “见闻历历备于此, 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 博古通今此后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 传单B. 信函C. 报纸D.电报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19 世纪 70 年月初” , 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 由“费去十文买一纸 , 博学多才此后始”可知 , “纸”是指报纸。

答案 C2.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 , 《时务报》始创时, 每期只销 4 000 份左右 , 半年后增至 7 000 份 ,一年后达到13 000 份 , 最多时销量达 17 000份 , 创建了当时国内报纸刊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A. 平常性报刊广受一般公众欢迎B. 《时务报》创始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才提倡白话文, 故维新派创立的《时务报》不是平常性报刊, 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 ,A 项错误 ; 早在 19 世纪 70 年月 , 国人就已开始办报 , 而《时务报》在1896 年创立于上海 ,B 项错误 ; 当时中国报刊刚起步 , 国人需求量有限 ,D 项错误。

答案 C3.导学号 0950403520 世纪 20 年月 ,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样电影中, 外国片与国产片比率约为2∶ 1; 而在北京和天津, 这一比率高达5∶ 1 甚至6∶ 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率不一样,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公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忱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公众的社会意态更加开放分析外国入口电影除了缴纳必定的关税等税费外, 在中国内陆流通无需再缴纳其余税费; 而国产电影在内陆流公则有多重税费。

据此可大概推出, 上海 ( 国内电影的主要生产地) 电影要流通至北京、天津, 税费要高于入口电影, 商家多数是从成本方面考虑市场营运, 故北京、天津等地自然以成本较低的外国电影为主。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历史】高中历史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过关训练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过关训练: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课标回顾1.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2.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了“”这是中国进行电影放映。

《》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58年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电视台,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78年该电视台更名为。

3.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正式开通,经过十年多的高速发展,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位。

基础自评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开创近代国人办报之先河的城市是()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2. 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下列不属于他们创办的报刊的是:()3.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4.中国电影工作者制作完成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A.《歌女红牡丹》 B.《定军山》C.《难夫难妻》 D.《渔光曲》5.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6.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是在()A B C DA. 1978年 B. 1987年C. 1993年 D. 1997年7.中国广东青少年聊天喜欢上网吧,出门吵着要父母买小轿车,居住喜欢商品房,这个时代指的是:A.鸦片战争后 B.“文化大革命”时期C.改革开放后 D.加入世贸后8.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广泛性 B.互动性C.及时性 D.被动性9.互联网带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包括①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③引起了一场学习革命④使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能力拔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据记载:“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

”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
B.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C.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D.大众报纸适合普通民众阅读
解析:“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A
( )
2.下表是《1895~1898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②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③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895~1898年维新运动期间,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国人办报从而形成高潮,故C项符合题意;②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3.(2013江苏单科)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作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要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故B 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项错误。

故选C项。

答案:C
4.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境内出现了大量通俗性报刊。

下列哪一项属于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更加强调商务信息传递
C.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D.多数是由西方人创办的
答案:C
5.右图是刊发戏剧消息的《戏报》。

下列有关这一报刊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关注时事的新闻性报刊
B.图文并茂的通俗性报刊
C.适合市民的商业性报刊
D.逻辑严谨的政论性报刊
解析:《戏报》以刊发戏剧消息为主,说明它属于通俗性报刊,由此结合图中的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B
6.1926年6月,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这一电台属于中国( )
A.第一批广播电台
B.自办的首座广播电台
C.首座全国广播电台
D.首座民办广播电台
解析:A项以1923年开播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为标志,C项以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广播电台为标志,D项以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为标志。

答案:B
7.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北京电视台是新中国的第一家电视台,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题干情景没有直接关系,C 项发生在1978年5月之后。

答案:A
8.英特尔公司前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

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可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
B.用户可在网上查询所需的资料
C.互联网拥有其他媒介的传播功能
D.互联网能代替人脑的智力活动
解析:互联网由人设计和控制,属于人类科技发明的产物之一,不可能代替人脑的智力活动,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相符。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原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重,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编制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简要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创办报刊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申报》在哪些重要领域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 解析:第(1)问中的“主要原因”可结合材料一中“外患之重”等信息进行分析,“基本目的”可联系材料一中“以言论觉天下”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重要领域”可依据材料中“增辟《教育新闻》”等信息进行归纳,“理由”需要围绕《申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新闻、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主要原因:列强入侵导致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导致社会黑暗。

基本目的:利用舆论宣传唤醒民众;借助报纸宣传革新图存思想。

(2)①近代政治领域:《申报》对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②近代新闻领域:《申报》新闻编辑方法的改进、报纸内容的拓展。

③近代民族工业领域:《申报》经营方式和投资方式的变迁。

④近代教育领域:《申报》在推广和普及教育方面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