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披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篋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③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对本文“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全]人教九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全]人教九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班级姓名得分(一)马援志坚(9分)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3分)。

(二)德秀敬老(9分)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喂养之,数日汤流,能食乃止。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烧火做饭,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能食乃止/乃不知有汉B.日或不烧火做饭/一食或尽粟一石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陶然弹琴以自娱/虽奔御风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3. 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3分)。

(三)王生好学(9分)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死亦我所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C.呼尔而与之/天与云与山与水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从而引出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B.作者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述:正面阐述面对生与义时,愿舍生取义;反面阐述面对生与死时,不可“失义”。

C.《三字经》中开篇曰:“人之初,性本善”,作者在本文中也认为所有人都能保持与生俱来的本心——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D.不食嗟来食的乞人和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了人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欲凿池欲:②或曰或:(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请结合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乙文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注释:①此:指滁州。

②上:皇上。

③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掇幽芳而荫乔木(拾取)B.因为本其山川(根据)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D.太守谓谁(对……说)(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书以名其亭焉/且焉置土石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以君之力C.宴酣之乐/四时之景,无不可爱D.朝而往,暮而归/博学而笃志(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醉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树林阴翳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③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④乃公寄意于此也________(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从一个“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乐亦在其中乐善好施B.曲肱而枕之迂回曲直C.同舍生皆被绮绣舍生取义D.右备容臭臭未干(2)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日再食食:食物B.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D.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甲、乙两文段中,宋濂和孔子在物质生活享受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追求?2.阅读古文(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①欲放去邪?”遂遣之。

(丙)谢太傅盘桓②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考点集训一、知识点归类。

(一)重点实词练习。

1.辍.耕之垄上(停止)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4.上使外将.兵(带领)5.今诚.以吾众(如果)6.丹书..帛曰(用朱砂写)7.君逆.寡人者(违背)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9.比.至陈(等到)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时候)11.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出使)1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13.若跨.有荆、益(占据)14.所以..资将军(用来……的)15.因屏.人曰(叫……避开)16.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1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理)18.亦免冠徒.跣(光着)19.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0.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三)解释下列用法发生变化的加点词。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3.死.国可乎(形容词作动词,为……而死)4.乃丹.书帛曰(名词作状语,用朱砂)5.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7.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皆刑.其长吏(名词作动词,惩罚)9.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等打)10.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11.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2.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使动用法,使……倒下)(使动用法,使……流)13.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14.箪.食壶.浆( 名词作动词,用竹篮盛)( 用壶装)15.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16.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效:(1)恐托付不效.(完成)(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重任)2.遗:(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3.论:(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谈论)4.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答应)(2)宜多应.者(响应)5.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6.欲:(1)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2)从民欲.也(心愿)(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谪”,强迫)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倡”,首发)3.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5.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6.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黑色)7.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8.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9.寡人谕.矣(通“喻”,明白)10.卜者知其指.意(通“旨”,用意)(六)理解重点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1.于:(1)游于.濠梁之上(在)(2)告之于.帝(向)(3)皆朝于.齐(到)(4)每自比于.管仲(与,跟)2.为:(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唱)(2)谓为.信然(是)(3)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4)贤能为.之用(被)(5)此可以为.援(作为)(6)若为.佣耕(做)(7)为.天下唱(替)3.之:(1)辍耕之.垄上(到,去)(2)怅恨久之.(凑足音节)(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4)二世杀之.(代扶苏)(七)课文重点句子翻译。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怎么样呢?__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__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__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

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__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__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__二、考点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3)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带领)(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用壶装着酒水来欢迎将军您呢?3.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其内涵。

“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和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陈涉世家(节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今亡.亦死(逃走)(2)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今或.闻无罪(有的人)(4)楚人怜.之(爱戴)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邑人奇之.B.前人之.述备矣C.辍耕之.垄上D.宋何罪之.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4.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丹书鱼腹、篝火狐鸣(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广素.爱人(向来)(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4)从民欲.也(愿望)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为.都尉B.广起,夺而.杀尉/为坛而.盟C.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D.且.壮士不死即已/北山愚公,年且.九十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能免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4.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故和诈。

(四)(2014·丽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布衣..之怒平底(2)以头抢.地耳撞(3)长跪而谢.之曰道歉(4)寡人谕.矣明白,懂得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臣未尝.闻也尝.趋百里外B.休祲降于.天行者休于.树C.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D.先生坐.满坐.寂然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4.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