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合集下载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

(7)思想文化史的精细研究 观念习俗史、社会思潮;经典文本的时代诠释; 学术与人物的精细化研究。 (8)群体史研究 对政治、文人、经济、社群、族群等群体人物 进行研究,归纳其群体特点,又研究其个体差异。 主要领域有:明代阁臣、言官群体,明清漕帮群 体,以及清代“绍兴师爷”等等的研究。
顾诚(1934-2003) 《明末农民大起义》《南明史》等 专著,有关卫所制度、土地制度、 李岩等论文20余篇。
李洵 《明清史》、《<明史· 食货志>校注》和《试 论明代流民问题》、《明代流民运动--中国被 延缓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明清时期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大礼 议”与明代政治》、《论明末政局》、《明代 内阁与司礼监结构关系》、《论明代的吏》、 《论明代的官和吏》 等。 戴逸 (1926- )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和清史的 研究。主要著作有《简明清史》、《履霜集》、 《乾隆帝及其时代》等,发表文章约400篇。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 回顾
一.20世纪明清史研究的检讨 1.二十世纪前期
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史学有四病: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 群体” ;“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 不知有理想”。 二弊:“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 作”。 三恶果:“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新史学》第一章)。 他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号,要开创“新史学”。
傅衣凌 著作有《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956年)、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1957年),《明清乡村 社会经济》(1961年),《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982年)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 社会经济变迁论》等。 南炳文 著有《南明史》、《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 会》(主编)、《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合著)、《清史》 (上册)(副主编)、《清代文化》(合著)、 《清代苗民起义》、《明清史蠡测》。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两个朝代。

明清史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出发,对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政治方面,明朝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政权的建立、维护和衰落。

明代早期的皇帝追求政治和经济的,强调道德和仁义,提倡孝道文化,这在明初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逐渐境遇到问题,后期更是频繁出现政变和军阀混战,明代晚期的政治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崩溃的原因与过程。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明代初期,明朝积极进行了土地整顿和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经济繁荣程度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明清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商业贸易、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多样的商品经济体制如何催生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

明朝时期的社会结构稳定,社会阶级相对固定,这一时期的社会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地位的获取和巩固。

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明清史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许多学者开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明清史的研究中,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体而言,明清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众多的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明清时期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频繁被学界关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宗族,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模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明清宗族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家族关系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明清宗族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明代,宗族制度在政治、社会和家族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者们对明代宗族的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成果揭示了明代宗族作为社会组织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宗族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同时,在明代宗族研究中,学者们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族谱研究、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等。

在明代宗族研究中,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史书、奏疏、家谱、祭文等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明代宗族的组织结构、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通过对《明实录》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宗族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明代皇帝对宗族的重用,以及宗族的政治影响。

此外,还通过对家谱的分析,研究者们还可以了解到明代宗族的家族规模、世系传承和家族财产等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

另一个重要的明代宗族研究方法是族谱研究。

族谱是宗族历史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宗族的血缘关系、家族成员的姓名和官职等信息。

通过对族谱的研究,可以追溯宗族的历史渊源,探讨宗族的传承和变迁。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对山西晋南地区的宗族族谱的研究,揭示了宗族在当地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了历史文献和族谱研究,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也是明代宗族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宗族村落的实地考察,可以还原当时宗族社会的原貌。

同时,田野调查还可以了解到当地宗族传统、宗族行事和宗族意识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浙江宗族村落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不同宗族村落的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

近年来,明代宗族研究的成果丰硕。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族谱和田野调查等的综合研究,对明代宗族的组织形态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书籍发展的关键时期。

研究明清书籍史,可以了解古代书籍的出版、销售、流传以及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回顾明清书籍史的研究,从书籍的刻印、版权、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

明代是中国古代书籍发展的关键时期,刻书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明代初期,以杨亿为代表的“杨刻派”主张真正模拟金石刻本,提出“忠实”的刻书准则,为书籍的准确传世奠定了基础。

明代刻书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印刷成本降低,数量增多,大大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阅读。

此外,明代书籍的出版制度也逐渐完善,对于刊刻书籍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与书籍刊刻技术的发展相比,在版权保护方面,明代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

由于“传抄”现象的普遍存在,作品的版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这也造成了大量书籍的盗版和篡改。

一方面,这种局面阻碍了文人学者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无力。

明清之际,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贸易,外国文化和思想的输入激发了中国文人的求知欲望。

这种“东西交融”的文化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的传播与发展。

明代中后期,被称为“书海”的海内外图书大量涌入市场,这些图书的引进为中国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观点。

同时,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先进知识的引进,也对传统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之际,书籍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书坊逐渐成为书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提供书籍的购买和借阅服务,还成为文人学者的聚集地。

书坊的兴起,使得书籍的销售网络更加稳定和广泛,也促进了书籍市场的繁荣。

在明清时期,文人学者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他们自觉地把握着书籍的创作、刊刻、销售等各个环节。

文人学者的创作活动,成为了明清书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不仅是书籍的作者和编辑,也是书籍市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而另一方面,书籍的发展也反过来支持和促进了文人学者的学术研究和成就。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明清宗族研究在中国学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明清时期,社会经历了剧烈变革,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宗族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来的明清宗族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主要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明清宗族研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族的社会功能与制度变迁、家族经济与社会关系、宗族文化与观念变迁和宗族网络与地方社会。

首先,在宗族的社会功能与制度变迁方面,学者们通过对明清宗族制度的考察,发现宗族在社会秩序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明代,宗族系统在推动社会秩序建设、履行社会职能、维护家族荣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宗族制度开始出现问题,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明清之际,宗族制度的功能明显减弱。

其次,家族经济与社会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宗族经济在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地产经营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宗族内部形成了复杂的家族网络,通过亲属关系、地域关系和经济交往等方式,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

这种宗族经济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天下”观念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三,宗族文化与观念变迁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宗族文化逐渐从封建礼教转向士人文化,注重家风家训、家族历史、祭祖等传统仪式的重建。

与此同时,宗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宗法观念转向了以血缘和亲属关系为核心的观念,认为“血浓于水”,宗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互助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最后,宗族网络与地方社会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者们通过对宗族网络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宗族与地方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宗族通过参政议政、地方社会组织与社会活动等方式,巩固了自身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地方社会也通过利用宗族网络来加强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明史作为明朝历史的一部分,被视为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自明朝灭亡以来,明史的版本不断涌现,各种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使得明史研究在学术界中不断发展壮大。

明史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政治制度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皇帝制度、官僚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社会经济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等方面;文化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科举制度、书院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科技发展研究主要涉及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方面。

近年来,明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例如,对明史文献的原文研究、对明史版本间的比对研究、对明史故事的考证研究等。

此外,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涌现,如明朝的外交关系、军事制度、宗教信仰等。

总之,明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明朝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1 -。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PPT课件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PPT课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明清史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不同学科的交叉可以为明清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可能性
与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主要探讨明清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如赋税政策、土地政策、水利建设政策等。
关注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占有关系和土地流转制度,揭示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包括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等方面,以了解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局限性。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新材料与新方法的运用
新材料的发现
近年来,大量明清时期的档案、文献、文物等被发现和整理。
新材料的出现为明清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线索。
引入计量史学、统计学等新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模型预测。
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文本挖掘,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语言文字与语言学研究
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
艺术风格与技法
探讨明清时期的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状况,分析艺术风格和技法的演变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考察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分析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文学流派与思潮
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以及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文学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民众情感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

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

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

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

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

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郑鹤声等名家,而清史领域,孟森、萧一山、郑天挺等名家的著作,都难于找到,孟森的《清史讲义》、郑天挺的《清史探微》均在80年代以后才有重印本。

清史的专业研究人员非常少,所撰论文,相对其他朝代的论文就显得幼稚,因为当时史学主要是研讨政治史,清史方面的论题较小,不少是史料堆积,因此整体水平不算高。

80年代以后,清史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表现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论著激增诸方面:1.许多高等学校和社会科学院设置专门的清史研究机构;高校、社科院培养了许多清史硕士、博士,并且近几年显著增多。

2.有专门的学术刊物——《清史研究》、《清史论丛》,一度还有研究信息期刊——《清史研究通讯》,发表研究论文和信息性文章。

3.清史学术研讨会定期举行,自1982年开始至今年(2007年)已经举办了12届,还没有计算跨朝代的(如明清史)、专题的(如清代学术史、太平天国运动史、义和团运动史等)研讨会,这些学术会议大大地推动了清史研究的开展。

4.前述各种因素,使得清史研究论著大量问世。

我阅读过若干时彦的清史专著和论文,也留心过有关研究信息,但所知有限,因此仅就印象和感受将清史研究成果略述一二。

比如清朝通史,从简史到多卷本的至少有六种,其中王戎笙主持编著的《清代全史》、朱诚如主编的《清朝通史》均系巨著,郑天挺的《清史简述》则是言简意赅之作;此外中国通史(如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明清史的专著中也含有清朝通史;又如乾隆帝的传记至少有五种;专题史,如太平天国史、义和团运动史的著述甚多,如果说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方面的研讨较多,而如今洋务运动史、民族史(特别是满族史、蒙古史)、清代中外关系史(主要是“西学东渐”、“中学西渐”史)、明清之际遗民史已大力开展,尤其是社会史成为热门话题,可以说研究领域已经涵盖清史的各个方面,而且都有可以称道的成就;作为清史研究辅助学科的清史史料学的研究,专著不下六部,其中有拙作《清史史料学》、《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以上不过是清史研究成绩挂一漏万之说,即便如此,已经是令人兴奋的了。

我想现在的清史研究状况、水平及研究队伍素质,已经赶上来了,与其他断代史研究水平可谓不分伯仲。

又由于现在清史研究人员众多,经费充足,具有了后来居上的可能。

如果同行潜心研讨的话,兢兢业业,排除时代的浮躁之风的影响,将会把可能变成为现实。

二、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

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我有个时期研习东汉史,听这方面的专家讲,研究秦汉史,用三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将史料读毕;我自然也知道,秦汉史还会有新的考古资料问世,史料也是很难穷尽的,不过用毕生之力总是可以大体读遍的。

断代史遗存的史料之多,是自宋代开始,明代继之。

但是相对于清史史料之多,宋代、明代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试以档案文书来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1,000多万件、册档案文书,内含明代档案3,000多件,不够清代的零头数目。

而台北故宫、中研院史语所、辽宁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档案还没有计算在内。

地方档案馆的清代文书也多,四川巴县、河北获鹿的档案之丰富,可视为典型。

个人文集,今存元人的约500种,明人的2,000多种,而清人的则数以万计,仅柯愈春编著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就著录了40,000余种。

家族谱,今存元人的有4种,明人的多一点,也极其有限,而清人的又是以万计数。

方志,宋、元、明所存甚少,而清代的有数千种。

笔记体之作,历代虽有所存留,而清人的动辄以千计数,为其他朝代所不能望其项背。

至于清朝官修史书,实录、政书、典志、方略数量甚巨。

总之,清史史料之众多,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绝不为过。

对于如许史料,清史学者穷个人之力,至多触冰山之一角,根本无法穷尽。

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料条件,令其他断代史的研究者羡慕不已。

作为清史研究者,如何珍惜这些宝藏呢?我以为应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

充分使用,就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而言,虽然档案文书得到大规模的整理、出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清史研究者已经有所利用,然而毕竟使用的还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如“宫中档”的档案只是在近期才被用做说明帝王生活,又如“内阁全宗·刑科题本”中的“婚姻奸情”类的档案,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再以清代历朝实录来讲,它作为清史的基本史料,印刷了几种版本,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寻觅比较容易。

想当年我阅读其中的一部分,借阅颇不方便,哪似今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就有三部,有的同事长期借回家中阅览,何其便利!但是我想又有几位清史研究者认真通读了《清实录》呢?可能不多。

所以充分利用清史史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不认真怎么能行呢?高水平地利用史料,更非易事。

我们常说“论从史出”,是对大量的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研究的结果,在这之前,到何处找材料,如何分析、鉴别材料,是很有讲究的。

这就是研究者的史识问题。

当研究者有了“生态环境史”的问题意识,才知道在正史之外,向农书、地学书、方志、笔记去索取素材;当有了“身体史”、“医疗社会史”的问题意识,才会问津医书、方志、家谱、文集、笔记等类书籍。

社会史研究也是如此,故而我在《中国社会史概论》里提出“新概念、新方向、新领域是开启社会史史料宝藏的钥匙”的见解。

[3]在我们清史研究中,当研究者发现“一史馆”的“内阁全宗·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资料价值时,甚为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于上世纪50~70年代搜集、整理资料,用于研究清代租佃关系史和阶级斗争史,到了80年代,学者变换角度认识这类档案文书,去说明宗族史、家庭史、东伙关系史、司法运作史等属于社会史的内容,近年更用以研讨婚姻史和移民史。

也就是说,因为认识的提高和视角的变换,才可能对史料进行高水准、高层次的运用,并将史料的固有价值较为充分地挖掘出来。

当然,这种利用水平,还需要研究者在实践中继续提高,庶几不辜负前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清史史料的遗产。

三、清史研究仍须努力减少意识形态的干扰。

以便走得好一些前面提到拙文《清史研究与政治》,讲到学术研究与政治两者关系,指出上个世纪意识形态对清史研究的巨大影响。

其中有正面的,而更多的是负面的,现在我再补充该文的未尽之处和些许材料。

辛亥革命前后及民国前期,革命者以反满、反清为目标,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晚清时期,人们研究清史(如章太炎等),将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凌,完全归罪于满人的统治,强烈指斥它对汉人的迫害和倒行逆施之政,主张杀满人,将他们赶回东北。

辛亥革命之后,出现一些清史的应急之作,也是以丑化满人统治为能事,诸如大兴文字狱,不讲仁政而施行暴政,不讲人伦。

像“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篡位”、“乾隆身世”(是汉人之子)这四大问题,有的是疑案,是需要学术讨论的。

赞扬反清运动,像陶成章、冯自由都把天地会视作郑成功创造的,或假托他的名字创立的。

1909年大学士张之洞病故,时人对他的评价迥异,革命者谓“张之洞之死,于清廷失一无足轻重之家奴,于汉族失一冥顽不灵之朽物,至不足齿数。

吾人无余晷,为此老贼作传,惟观老贼之生平,略可见清廷所养成之人物。

其状态何似……”虽直接批判的是张之洞,而矛头所指则是清廷。

[4]及至1929年出版的《清史稿》,则被认为是满清遗老宣扬清朝统治,反对辛亥革命之作,而被国民政府定为禁书,其后赖有识之士(如孟森等人)提出建议,政府始行解禁。

其实,《清史稿》问题虽多,也还是一部不可废弃之书。

当强调学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时,学术成为解释现行政策的工具,特别是评法批儒之时,史学成为影射史学,沦落为哈巴狗的笑柄地位,清史研究亦是如此,什么康熙是法家,雍正是儒家,有两条路线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线,太平天国史成为显学等。

社会流行“凡是现在国内的56个民族,都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民族”之说。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员,历史追得越古越好,似乎多民族国家是天生的,而不是发展中形成的。

因此讲到蒙古人一支的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就说他是叛乱,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并不顾及他并非清朝臣民的事实。

对满人作为统治民族的清朝,早期人们为表达政治上的不满情绪,称之为“满清”、“满清政府”,而后为了民族团结,又不让称“满清”了。

这类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令学者在研究清史时不能不受其影响,时而是“东”,时而又是“西”,没有个准谱。

时下流行“宽容地理解”思潮,我是非常赞同的。

然而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却颇不一致。

我想对历史上的制度、人物、事件,绝不能一味地批判,要回到那个时代,认识当时人为什么选择那种制度,做出那样的事情,有那样的行为,所谓理解是对它作出说明,而不是一味指责它的不合理的地方。

理解,应当宽容,但是理解不是不分是非,是非还是需要指明的。

这样的研究,后人才能从中获得教益。

现在说理解,对古人不像强调阶级观点时那样,动辄给历史人物戴上“地主阶级头子”、“地主阶级文人”之类的帽子,可是现在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似乎作品中的清朝皇帝,个个成为“明君”了,想方设法挖掘他们的好材料,为他们说好话,这恐怕也与“宽容地理解”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