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
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

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问题日益突出,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西南地区日益严峻的干旱挑战,我国科学家积极投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综述我国西南干旱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干旱成因、干旱监测预测、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干旱灾害应对策略等方面。
一、干旱成因的研究进展西南地区的干旱主要是由于降水偏少和蒸发蒸腾大的气候特点所致。
科学家通过对气候系统的研究,发现西南干旱主要受到南亚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南亚季风是西南地区的主要降水来源,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则决定了干旱程度。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西南地区的干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气候变化与西南干旱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分布的变化,使得西南地区的干旱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二、干旱监测预测的研究进展准确监测和预测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干旱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干旱监测和预测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干旱监测领域。
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获取了遥感指标,如地表温度、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等,并通过建立干旱指数模型,实现了对干旱的监测与预测。
三、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西南地区的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及生态系统等方面。
科学家通过对干旱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研究发现,干旱会显著降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并对作物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干旱还加剧了水资源的稀缺,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水库蓄水量减少等问题。
同时,干旱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
四、干旱灾害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为了应对西南地区的干旱灾害,我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干旱灾害应对策略。
其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包括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高效水资源管理体系等。
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综述

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综述【摘要】通过回顾以往研究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不同产业造成的影响,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根据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的两个主要目的提出对以后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干旱灾害;经济影响;农业经济损失1.引言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不平衡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1]。
干旱灾害是指干旱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
旱灾直接危害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粮食减产、农民减收、居民用水困难,极大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
同时,旱灾对城市工业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部分企业产量因缺水受限、用水成本提高导致的生产成本提高等。
据2005年对我国工业缺水状况的测算,损失的工业产值高达1200亿元[3]。
干旱不仅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影响,而且波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严重时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危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
2.干旱灾害对各产业的影响研究2.1 干旱灾害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目前研究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旱灾成因、影响范围、灾害损失以及与其他灾害进行比较等方面。
商彦蕊[1]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和农户旱灾脆弱性的成因。
她认为,自然降水不足或与作物需求匹配不均是造成农业干旱的动力,农户对干旱的应付能力不足是导致干旱成灾的原因。
农户旱灾脆弱性既与农业干旱有关,又与人均资源和收入、风险认识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有关。
最脆弱的农户是那些人均资源占有量最小且收入最少的农户。
蒲金涌[4]等人分析了天水市1961至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发现干旱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一年之内农业干旱发生的频率伏旱最高,春旱最低;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旱灾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系数,建立了定量评估模式,定量评价了旱灾对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
张宏平[5]等人分析了陕西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以缺水率划分干旱标准,评价陕西各季农业干旱状况,并对1949~1990年共42年粮食产量序列进行滑动平均模拟,以粮食减产百分率评估全省旱灾等级,得出干旱损失评估模式,为旱灾对粮食产量影响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
农业干旱的评估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农业干旱的评估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摘要介绍农业干旱评估方法,并举例说明干旱旱情的等级划分,讨论小麦作物各生育期适宜生长发育的土壤湿度以及受干旱的影响,提出小麦作物防旱抗旱措施,以期促进小麦稳产、增产。
关键词农业干旱;评估;小麦;防旱;抗旱;措施农业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从土壤中摄取的水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相平衡,而使农作物生长发育因缺水而受到损害,影响产量下降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1]。
近年来,旱灾发生频繁,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整理,选择符合大部分地区评估农业干旱基本旱情的2种方法,并讨论小麦生长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和农业干旱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及小麦防旱抗旱措施,以期为干旱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1农业干旱评估农业干旱旱情评估用于作物受旱和播种期耕地缺墒(水)情况的确定。
其评估有多种方法,在此选用土壤墒情法和连续无雨日数法[2]。
在对雨养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中的水浇地作物旱情及播种期耕地墒情的评估上,应优先采用土壤墒情法,没有墒情监测点的地区可选择连续无雨日数法。
1.1土壤墒情法土壤墒情是指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计算公式:W=Q×100%/Fc式中,W—土壤相对湿度(%);Q—土壤平均含水量;Fc—土壤平均田间持水量。
土壤墒情监测点的选取应有代表性,在评价土壤墒情时应取评价区内各墒情监测点的平均值。
土壤墒情旱情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
1.2连续无雨日数法连续无雨日数是指在作物生长期内连续无有效降雨的天数。
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日雨量小于3 mm的降雨视为无有效降雨;夏季(6—8月)日雨量小于5 mm的降雨视为无有效降雨。
计算出连续无雨日数,根据连续无雨日数旱情等级划分(表2),便可进行评估。
有机旱作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有机旱作农业研究文献综述有机旱作农业是一种注重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其研究文献综述对于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有机旱作农业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有机旱作农业的定义有机旱作农业是指在干旱地区进行的一种无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以综合运用自然资源、健康调理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地利用等方法,使土地能够长期有效地生产高质量农产品。
有机旱作农业注重生态观念,遵循自然规律,通过调整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机旱作农业的特点1. 环保性:有机旱作农业拒绝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避免了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2. 生态性:有机旱作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注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3. 可持续性:有机旱作农业注重土壤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土壤肥力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有机旱作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有机农业政策和标准,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有机旱作农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 技术创新:通过推进土壤改良、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创新,有效提高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产业化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已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有机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体系和供应体系。
3. 政策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财政补贴,鼓励农民转向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四、有机旱作农业的研究成果1. 土壤改良技术:有机旱作农业注重土壤养分平衡,提倡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 绿色防控技术:有机旱作农业倡导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环保的农业防治技术,以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
农业干旱监测指标研究进展

( 土壤 含水量 占田间持水 量 的 比值 ) 、 土 壤 有效 水 分 存储( 土壤某 一厚 度层 中存储 的能被 植 物 根系 吸 收 的水 分 ) 、 土壤水 分亏缺 量 ( 实 际蒸 散 量 与可 能蒸 散
低和稳定性 . 在 不具备灌溉条件且 地下水位 相对 比较 低 的干 旱农作 物种植 区 , 仅 降水量 这一指 标就基 本能
具有 计 算 稳 定 的特 性 , 消 除 了 降 水 的 时 空 分 布 差 异 , 比简单 的百分 比法和距平法更能反 映不同时 间 尺度 内降水 与水 资源 状态 之 间的关 系 . N a l b a n t i s I 等 在 S P I 的基础上 结合 十分 位数 方 法提 出了综 合 干旱 指 标 ( R e c o n n a i s s a n c e D r o u g h t I n d e x , R D I ) , 并 在 希腊 两河流域进行 了试验性研 究 , 结果表 明 R D I 对不 断变 化的环境更为敏感 . 1 . 2 基 于土壤 水分 的监 测指标 土壤水分 的亏缺情况 是决 定农业 干旱程 度 的关 键. 根 据农 田水量 平 衡原 理 , 容 易 建 立基 于 土壤 、 大 气、 植 物三者 的土壤 水分 监测模 型 . 基 于土 壤水分 的
监 测 指 标 是 应 用 广 泛 且 成 熟 的 一 类 农 业 干 旱 监 测 指 标 . 常 采 用 的 单 一 土 壤 水 分 指 标 有 土 壤 湿 度
规 划 和粮食 生产 等具 有 重要 意义 . 农 业 干 旱受 多 种 自然 因素 ( 气 象条 件 、 水文条件 、 下 垫 面状 况 等 ) 和 人为 因 素 ( 农 作物布局 、 耕作制度 、 人 文 经 济 条 件 等) 的共 同影 响 … , 其 监 测 指 标 也 与 自然 因素 和 社
农业旱情常用指标评述

农 业 旱 情 常 用 指 标 评 述
韩 明政 杨 帆 王 忠波 , ,
(.黑龙江农 垦总局 齐齐哈尔分局水务局 , 1 黑龙江 齐 齐哈尔 1 10 ;2 6 0 5 .黑龙 江省查 哈阳灌区管理 局 , 黑龙 江 甘 南 12 0 ;3 6 10 .东北农业大学 水利与建筑学 院, 哈尔滨 10 3 ) 50 0
分 下 限 。
标 是通 过作 物供 需水状 况来 反映 作物受 旱程 度的 , 这个 指标综 合考 虑 了大 田间水 量平衡 的各个 因 素, 与作 物 并 需水量相关联 , 国内旱 作物 生长 地 区应用 广泛 。其 表 在
达 式 为 :
12 降水量 指标 .
一
般 多采用 降 水距 平百 分率 、 分 比法 及 无雨 日数 百
[ 中图分类号 ] P2 46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0 7 7 (0 0 0 0 8 O 0 6— 15 2 1 )6— 6 1一 2 等 。虽然降水量 指标 形式 多样 , 其 实质 都是 以某 地某 但
时 段 ( 、 、 、 或 作 物 某 生 长 阶 段 ) 降 雨 量 与 该 地 年 季 月 旬 的 描述农业干旱 现象 有 多种定 性 和定 量 的指 标 , 体 大
区该时段 内的多年平均 降雨量相 比较 而确 定其旱 涝标准 的, 是一种 反 映某时 段 内降水与 其多 年平均 降水值 相对 多少的一种定量指标 。由于降水 量指标所 需资料 仅为历 年降水 统计 资料及 本 时段 内降水值 或预 测值 , 料容易 资 获得 , 简单 明了 , 直观性 好 , 目前在 农业 生产 实 际 中得 到
( ) 以作 物不 同生 长状态 下 ( 常、 水 、 1是 正 缺 干旱 等 )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干旱棚或温室法
在干旱棚或温室内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测定作物的抗早性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干早棚与大田的环境条件差异会造成一定试 验误差。
2.2大气干旱法
通过干燥的空气给植株施加干早胁迫以测定作物抗早性强弱或给作物叶面施 化学干燥剂,通过作物对干旱的反应来测定作物的抗旱性
高渗溶液法
先用沙培法或水培法培养一定苗龄的植株,然后转入高渗溶液中进行干旱处理 结合测定一些指标来反映作物苗期的抗旱性
THE END
脱落酸:当土壤干旱时,植物能在根系中形成大量ABA,浓度成倍
增加,引起气孔开度减小,实现植物水分利用最优化控制。干旱条件下, 植物叶片的ABA含量能增加数十倍,而且抗旱品种比不抗旱品种积累 更多的ABA,这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得到证实。
酶活力:干旱条件下,可影响植物体内多种酶活力。试验研究表明,
一些植物经干旱胁迫处理后不同抗旱性的植物叶片中的SOD酶、 CAT酶与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
4 综合指标
综上所述的关于植物抗旱性鉴定的方 法中基本上都是从单项指标(因素)上进行 鉴定,而植物的抗旱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 作用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状,其 中每一因素与抗旱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联系,为弥补这些缺陷,近年来较多采用综 合的指标,如:抗旱总级别法,模糊数学中 的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综合 评价方法。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1.形态指标 2.生理指标 3.生化指标
3种常用农业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修订

3种常用农业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修订
郑秋红;杨霏云;罗蒋梅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15(31)9
【摘要】不可能存在一个适用于各种情况的通用农业气象干旱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干旱指标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研究者会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对指标进行改良和修订。
笔者在介绍降水距平百分率、Palmer干旱指数、CI干旱指数这3个常用农业气象干旱指标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应用者对这3个指标的修订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使用者了解要更准确使用这些指标进行农业干旱监测评估提供基本思路。
【总页数】5页(P252-256)
【关键词】降水距平百分率;Palmer干旱指数;CI干旱指数;修订改进
【作者】郑秋红;杨霏云;罗蒋梅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9;S162.3
【相关文献】
1.气象与农业业务化干旱指标及应用研究 [J], 李安泰
2.乳山市农业气象干旱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J], 于春霞;刘炎赫;郝玲玲;孙鹏鹏;毕建杰
3.不同干旱气象指标在四川省干旱规律研究中的应用选比 [J], 乔丹
4.气象与农业业务化干旱指标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 [J], 杨晶
5.气象干旱指标在内蒙古干旱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J], 冯晓晶;高志国;马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王友贺,谷秀杰河南省气象台,河南郑州 450003摘要:干旱是对人类及其社会危害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
总的来说,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其中农业干旱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干旱类型。
为了全面地认识农业干旱,有效地进行旱灾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干旱分析指标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旱;干旱分类;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指标引言干旱目前已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1990年国家科委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五号《气候》,将干旱列为了我国气候灾害之首[1]。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
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
因此,预防和减轻旱灾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全面认识旱灾本质、成因及其发生规律则是有效预防和减轻旱灾的前提[2]。
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干旱研究的进展作一简介和综述。
1. 农业干旱的定义对于干旱的研究,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外始于19世纪末,国内始于20世纪初。
各部门对干旱定义有所不同,综合起来看,干旱可分为四类: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就农业干旱而言,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失收的现象。
它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是各类干旱中最复杂的一种。
它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且也与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有关。
按其成因的不同还可以将农业干旱分为:土壤干旱、生理干旱和大气干旱[3]。
2.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农业干旱指标是对农业干旱评价的一个标准,依据这个标准可对干旱发生的强度作出定量评价。
但由于农业干旱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如降水、温度、地形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农作物布局、作物品种及生长状况等,因此农业干旱指标必然要涉及到与大气、作物、土壤有关的因子[4]。
所以,农业干旱指标可以这样定义:指以植物体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状况、植物冠层温度状况以及综合考虑植物、土壤、大气各种作用因素的一类干旱指标[5]。
其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2.1 降水量指标自然降水是农田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影响干旱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对地下水位深、无灌溉条件的地区而言降水则是唯一的水分来源。
一般是某地某一时段(作物一个生长周期、某一生长段、年、季、月、旬、周或规定的天数内)的降雨量(观测值或预报值)与该地区该时段内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相比较而确定的旱涝指标,它是一种反映时段内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值平均降水值相对多少的一种定量指标,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时段内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多少,能大致反映出干旱的发生趋势,但不能直接表示农作物遭受干旱影响的程度。
由于此类指标资料容易获取、计算简单、直观明了,目前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作物干旱评价指标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中比较广泛 [6]。
常用的指标评定有降水距平(百分率)、无雨日数及百分比法等。
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为例,表达式为:%100rr r k ×−= (1) 式中:r 为某年某时段的降水量,r 为该时段多年平均降雨量。
2.2 土壤水分指标作物的水分供应主要来自土壤,土壤水分含量丰歉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当土壤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作物就会出现旱象[7]。
换言之,农业干旱的关键在于土壤水分的亏缺状况(目前一般认为当土壤相对含水量<40%时,作物受旱严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60%时,作物呈现旱象;60%~80%时为作物生长适宜含水量[4]),所以利用土壤水分表示作物遭受的干旱胁迫程度是最古老、又是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特别是随着现代测试手段的不断发展,土壤水分测定可选择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如负压计法、中子仪法、TDR 法等。
中子仪和TDR 法的广泛应用,在不对作物生长产生扰动的同时,又能实现原地定位长期观测。
因此,在农田墒情监测中,土壤水分指标有广泛应用。
此外,在田间干旱胁迫试验设计中,也经常使用土壤水分指标划分不同干旱胁迫处理。
由于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随作物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特性而发生变化,因此土壤水分干旱指标的应用,是建立在广泛的试验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使用这一指标之前,必须弄清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允许的土壤水分下限[8-9] 。
2.3 植物冠层温度指标利用冠层温度作为干旱胁迫指标基于如下原理:叶片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使叶片温度提高。
而植物蒸腾又使叶片冷却,使温度下降。
当土壤发生干旱时,植物蒸腾下降,从而蒸腾消耗的潜热随之减少,显热增加,引起作物冠层温度增加。
Idso 等人[10] 首次提出,利用午间13~15时测定的冠层和空气温差可以作为作物水分胁迫的度量,该温差在整个生长期内的累积称为胁迫积温(Stress Degree Day ),简称为SDD ,计算公式为:∑=−=n1i i a c )T T (SDD (2)式中:Tc 表示冠层温度(℃);Ta 表示空气温度(℃);i 代表作物生育期内任意一天;n 为生育期持续的天数。
SDD 值越大,表示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累积受旱状况越严重。
受测定仪器的限制,早期研究冠层温度主要是测定单个叶片的温度,70年代则广泛应用红外测温仪进行作物冠层温度的测量[11]。
而目前,随着遥感技术的兴起,将该指标与遥感技术相结合,通过遥感技术迅速而准确地测得大面积作物的冠温,对旱情进行评价,进而可以迅速地作出相应对策。
Jensen 等人[12] 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冠层温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发现,在全球辐射较高的大气条件下(800~1000W/m 2),冠层与空气的温差为8℃;而在全球辐射较低的大气条件下(100~200W/m 2),对于严重胁迫的处理,冠层与空气的温差趋于0甚至变为负值。
在大气蒸发强烈的条件下,充分供水与胁迫处理的冠层温差为6℃;而在大气蒸发较弱的条件下,对于严重胁迫的处理,二者的冠层温差趋于0。
这说明,用冠层温度作为干旱指标,受大气环境影响很大。
尤其在大气蒸发力较弱的条件下,它并不能真实反映出作物的受旱程度。
2.4 作物水分指标干旱胁迫将影响作物生长的各种过程,从微观的生化、生理过程,到作物整体的宏观形态,所以目前作物水分指标研究是一个热点,其包括作物生态与生理指标。
其中对作物生理指标与干旱胁迫的关系有大量研究。
基于这些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干旱指标,如叶水势、气孔开度、光合、细胞汁液浓度等,这些指标间接体现了植物体水分状况,故可用以表达植物遭受的干旱程度。
用直接测定的生理指标描述作物干旱胁迫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1)生理指标本身随植株体的时空变异性。
如不同叶龄、不同叶位、不同测定时间,叶水势及气孔开度存在很大差异,测定结果很不稳定;(2)测定时对作物生长产生扰动,影响作物进一步生长发育。
因此,用作物生理指标描述作物经历的干旱胁迫,还仅仅局限于短时效的微观研究。
尤其是用叶水势表示作物干旱胁迫,近年来遇到了严峻挑战。
因为在分根、分盆试验中发现,水分胁迫足以影响作物生长时,胁迫作物与充分供水作物的叶水势并没有差异[5]。
此外在1961年北方7省1市旱涝技术座谈会上提出了如下的农作物水分指标公式:g m 0gg 0e /E R /R R D ρρρρ+++−= (3)式中:R 为作物生长期降雨量;R e 为径流量的深层渗漏雨量;ρ0为作物生长初期根系层土壤含水量;ρg 为每1mm 降水量增加的土壤含水量;R g 为地下水补给量;E 0为可能蒸散发量;ρm 为适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土壤含水量。
农作物水分指标D 分别满足:D>1.3,0.8<D<1.3,0.5<D<0.8,D<0.5时的干旱程度分别为水分过多,正常,半干旱,干旱。
这个指标综合考虑了水量平衡的各个因素,并与农作物需水量相关联,在我国旱作农业区应用较广,但它的缺点同样是某些参数难以确定。
2.5 综合类指标综合类指标是指综合考虑了多种作用因素所得到的干旱指标。
比较常用的综合类指标有:2.5.1 供需水比例指标,其表达式为:w sg a D R R R R k −−−= (4)式中:R 为时段降雨量;R a 为前期影响降雨量;R g 为时段补给深层的地下水量; R s 为时段地表径流量;D w 为作物在同一时段的需水量。
该干旱指标k 分别满足:k ≥1.0,0.7<k<1.0,0.4<k<0.7,k<0.4时的干旱程度分别为正常,轻旱,中旱,大旱。
这一指标考虑了多种水分因素对作物干旱的影响,但有些因素,如径流深,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较难计算,这给它的推广应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3]。
2.5.2 作物缺水指标:是指用实际耗水量与潜在最大需水量之比来表示作物干旱的指标[14-15]。
用公式表示为:mET ET 1CWSI −= (5) 式中:CWSI 为作物缺水指标,ET 为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即实际耗水量,ET m 为作物潜在的蒸发蒸腾量,即潜在最大需水量。
作物缺水指标反映了土壤、植物、气象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作物水分亏缺状况,是常用的作物干旱诊断指标。
根据作物实际蒸散计算方法不同(如气孔阻力法、叶温法、土壤含水量法等),作物缺水指标类型也相应不同。
2.5.3 Palmer 干旱指标,即Palmer Severity Drought Index( 简称PSDI )它是1965年由Palmer 提出的综合考虑降水、潜在蒸散、前期土壤湿度和径流的指标[16],是一个被广泛用于旱情评估的指标。
PSDI 尽管被看成是气象干旱指标,但它可以考虑降水、蒸散发以及土壤水分等条件,所有这些都是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指标的因素,因此也可用PSDI 来识别全国或灌区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17] 。
为了得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干旱指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安顺清等人提出了适合我国气候特征的改进Palmer 干旱模型[18-20] ,模型中采用的旱度值为:D d k Z jj j ×=,0j j j R R D −= (6)式中: R 0j 为某一时段满足地区经济机制正常运行的降水量,可称为适宜降水量; R j 为时段实际降水量。
D 为年内R j 与R 0j 的绝对离差平均值;k j 为反映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特征因子;d j 是某时段内的实际降雨量与适宜降水量的差额,该差额反映了地区自然条件下的缺(余)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