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简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历史要籍选读课程名称(英文):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 in Chinese History Books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学时:36学时学分: 2分教学层次:课堂教学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教材: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1] 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 张传玺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李宗邺著,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考核方式:考察成绩评定:期中作业三次(均分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察作业一次(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最后成绩。
《历史要籍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综合文科)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分执笔人:郑朝彬编写时间:2009 年8 月25日一、课程性质、任务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古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
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导言(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3、学习目的与方法三、复习题: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第一讲《尚书》(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1、成书及流传经过2、体例与内容3、价值与问题4、重要注释5、《牧誓》讲解三、复习题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第二讲《史记》(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史记》的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成就与不足及名篇的讲解,从而掌握这部伟大史著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重要注释5、《秦始皇本纪》讲解三、复习题1、《史记》简介2、史学界一致公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著,原因何在?3、《秦始皇本纪》今译。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导言: 本课程的过去与今天
1、本课程的开设
(1)20世纪20年代陈垣的《史学名著选读》《评论》 (2) 20世纪60年代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 (3) 20世纪80年代十多部《要籍》、《文选》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在前言中说: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有关中国史料学和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
2019/2/25
●虞书·尧典 ●虞书· 舜典 ●虞书· 大禹谟 ●虞书· 皋陶谟 ●虞书· 益稷 ●夏书· 禹贡 ●夏书· 甘誓 ●夏书· 五子之歌 ●夏书· 胤征 ●商书· 汤誓 ●商书· 仲虺之诰 ●商书· 汤诰 ●商书· 伊训 ●商书· 太甲上 ●商书· 太甲中 ●商书· 太甲下 ●商书· 咸有一德 ●商书· 盘庚上 ●商书· 盘庚中 ●商书· 盘庚下 ●商书· 说命上 ●商书· 说命中 ●商书· 说命下 ●商书· 高宗肜日 ●商书· 西伯戡黎 ●商书· 微子 ●周书· 泰誓上
·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 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三、
《尚书》的史学地位 《尚书》的注本
(1)保存上古珍贵的史料:上起尧下至秦穆公尤其是西周初年的史料。 (2)它的编撰方法有深远的影响:记事本末体;编年体;书志体。
(1)唐· 孔颖达《尚书正义》( 13经注疏本) (2)清·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2019/2/25
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大纲 - 副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3025631 学时:32 (16+16) 学分:2适用专业:历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是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史籍形成的背景、沿革,以及其史学价值;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史籍、分析史料的能力。
这一课程不仅是理论性的,也具有实践的意义。
课程任务:该课程在选取中国历史上史学名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史籍、阅读史籍,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
进而,具有对历史书籍进行分类的能力——精读基本史籍,选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使学生具有独立教学和史学研究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导论(1学时)重点、难点:中国历史要籍的分期分类。
2.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1学时)重点、难点:《尚书》的今古文及真伪问题。
3.作为《尚书》百篇之余的《逸周书》(1学时)重点、难点:分析《逸周书》文字表层背后的深层政治用意。
4.《左传》与《国语》(春秋内外传)在先秦史籍中的地位和意义(1学时)重点、难点:《春秋》、《左传》、《国语》之关系及各自特点。
5.《史记》与纪传体的创始和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司马迁的史学观。
6.《汉书》在纪传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重点、难点:班固的史学思想。
7.《后汉书》与纪传体的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范晔的史学思想。
8.《三国志》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陈寿的史学思想。
9.《晋书》在纪传体史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重点、难点:《晋书》的成就。
10.《资治通鉴》与编年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重点、难点:后世在治国理政方面对《资治通鉴》的借鉴。
11.唐宋时期的政书类、纪事本末类、方志地理类史书(1学时)重点、难点:后世对古代政书、纪事本末、地理方志的借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
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
)“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
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
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
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
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
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
》:《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
”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教学刍议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教学刍议《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以下简称《要籍》)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基础课,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选讲和阅读,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文献,并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文言文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
《要籍》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与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古代汉语等学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与学难度都比较大。
因此,如何把握教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对该课的教学,执课教师各有其法,难趋统一,当属见仁见智。
本人执教《要籍》课将近二十年,兹就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及对未来教学的一些想法作一简介,以求教于同行。
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一)讲授内容应尽量和《中国古代史》保持一致。
《要籍》和《中国古代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古今姊妹篇,尽量保持两课讲授内容的一致,有利于学生记忆史料和史实。
比如选文《安史之乱》,详述了安禄山发动叛乱前的精心准备和叛乱发生后唐朝君臣的腐败无能。
这些材料散见于《通鉴》各卷,在《通鉴本末》里被袁枢集于一目,化零为整,是研究“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最直接简便的史料。
由于“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转折点,所以也是《中国古代史》唐朝部分的讲授重点。
学生把教师的讲述和《要籍》中的史料结合起来去了解,两相参照,互相印证,又集直观性、启发性、生动性于一体,不但加深了记忆,而且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两课教师对此事件的讲授时间相距过远,学生对史料和史实的记忆是分散的,效果就可能会差一些。
所以,保持两课讲授内容的相对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时常有意识地和《中国古代史》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两课的进度情况,以便把这种思想贯穿于教学。
(二)穿插讲授一些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专题。
《要籍》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诸如文献的用字、文献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职官、古人的姓名字号、帝王的称谓与各种名号、避讳方面的知识等)以及工具书的使用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历史之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
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庞杂可以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经典来深入了解其中的精华。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几部中国历史经典以及如何在选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一部杰作。
它记录了从上古时期直到汉朝晚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作者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撰写《史记》时采用了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这种双重体例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文献的典范。
选读建议:在选读《史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些著名的人物进行深入探究,比如:项羽、刘邦、曹操、孙权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思想,进而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这部书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记录了中国历史上1100多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严谨的思维深受史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选读建议:在选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某个特定时期的事件和人物,比如宋朝时期的岳飞和秦桧,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等。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并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
这部小说描写了清朝中叶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局限。
选读建议:在选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书中描写的几个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小说中呈现的社会背景来介绍清朝的一般概况。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背景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而了解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变迁。
总结通过选读中国历史文献,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计相关的选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历史的精髓,理解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
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54个课时(一学期,周3课时)
(五)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展示图书,多作阅读、检索、翻译等练习。
3、课上增加学生发言、参与讨论的机会,应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
二、课程内容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
教学要点: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
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1.1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1)
1.2 唐修纪传史举要(4)
1.3 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3)
1.4元修纪传史举要(2)
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
教学要点:
《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资治通鉴》介绍(1)
1.2 选文《魏孝文帝迁都》(2)
1.3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1)
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点:
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典》及续编介绍、选文(2)
1.2 《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选文(2)
1.3 《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选文(2)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教学要点:
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2)
1.2 选文《杨氏之宠》(1)
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
教学要点:
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元和郡县图志》介绍(2)
1.2 《太平寰宇记》介绍唐(1)
1.3 《元丰九域志》介绍(1)
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史通》的产生
教学要点:
史学评论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史通》的内容及影响,选文《二体》、《曲笔》。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史学评论及《史通》介绍(1)
1.2 选文《二体》、《曲笔》(2)
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十四章纪传史的续修
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
明清时期纪传体史书介绍及选文。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元史》及选文(1)
1.2 《新元史》介绍(1)
1.3 《明史》及选文(2)
1.4《清史稿》介绍(1)
第十五章编年史举要
教学要点:
实录体产生及发展过程,明清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及选文。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明实录》介绍及选文(2)
1.2 《国榷》介绍及选文(1)
1.3 《清实录》(附《东华录》)介绍(1)
第十六章纪事本末体的发展
教学要点:
明清时期纪事本末体体例的变化和特征,明清时期主要的纪事本末体史籍及选文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宋史纪事本末》介绍及选文(2)
1.2 《明史纪事本末》介绍及选文(1)
1.3 《圣武记》介绍(1)
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
教学要点:
明清时期史评史论著作达致高峰的原因及特征,明清时期主要的史评史考史籍及选文介绍。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1 《日知录》介绍及选文(1)
1.2 《读通鉴论》介绍及选文(1)
1.3 《文史通义》介绍及选文(2)
1.4 《十七史商榷》介绍(1)
1.5 《廿二史考异》介绍(1)
1.6 《廿二史劄记》介绍及选文(2)
第十八章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
明清时期历史地理著作的发展状况及原因,体例的变化和特征,明清时期主要的历史地理史籍及选文介绍。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天下郡国利病书》介绍(1)
1.2 《读史方舆纪要》介绍及选文(2)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史籍举要》,柴德赓著,北京出版社,1982。
《中国古代史籍介绍》,李宗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著,中华书局,1981。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吴小如、吴同宾著,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