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研究性学习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研究该地区的降水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4.课后思考题:布置一些关于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a.降水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2.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5.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展示等形式,深入理解降水知识。
6.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提供降水数据,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特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环境,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自然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降水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8.情感教育:结合降水知识,引导学生关爱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降水的视频,展示雨、雪、雾等不同降水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降水的多样性。

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降水形式和降水的不同等级。

2.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环节1:降水的变化(课本58-59页)1.降水(1)概念: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等,主要形式是。

(2)降雨等级:根据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级别。

(3)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降水量的单位是。

2.降水的变化(1)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图来表示。

下列两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是地,降水量季节差异很大的是地。

A B(2)年际变化: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是有的。

3.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1)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完成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画状图。

(2)根据绘制的图,可以看出:该地降水量较多的三个月份是;降水量较少的三个月份是;年降水量大约是毫米;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是。

4.说出图中北半球各地降水的特点。

.环节2:降水的分布(课本60-61页)1.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状况,通常用图来表示。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地区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下。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毫米以下。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相关实例了解降水的含义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够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描绘降水量柱状图和世界降水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差异,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四、重点难点重点: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通过读图、绘图、析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理解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新导入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世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自主学习一、降水的变化阅读教材P58〜59图文材料,说出降水的含义及形式。

答案: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主要形式是降雨。

降水的季节变化用什么表示,世界各地的降水季节变化有什么不同答案: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

二、降水的分布阅读教材P60〜61及图3.24,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结合济南市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后面的任务。

济南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时间123456789101112降水量 3.07.48.619.433.177.819221257246.62.6 教过程合作探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出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并标上月份。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而降水又是组成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不仅是学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本章甚至整个中国地理的基础。

对于降水,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两方面的知识。

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由于在小学数学中已有涉及,故学习难度变小。

本节重点是: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辅的”自主预习“。

二、学生观看短视频,说出视频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测定
四、读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新疆适合制作葡萄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当地能否这样?为什么?
结合下图,引导学生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读图P,回答下列问题,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五、课后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二、新课教学1. 降水的概念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
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有这种现象呢?(点击片
11、12)
5、补充解释:
降水主要是由季风引起的,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于夏季风。
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了大量的湿润气流,形成了降水。在我国夏季风主要来自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它们主要影响了我国的东南、西南、华南地区,形成了大量的降水;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随着山势的阻挡,夏季风难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使得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
C、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
D、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干湿区的分布。
师提问:
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位置并标注出来。
学生回答: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在《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标注出来)。
板书: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地区
师提问:
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回答:
3、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干湿地区?生长的植被有何特点?(半湿润区,大多为落叶植物)
好了,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学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降水的变化,有季节上的差异,也有地区之间的差异;1.时间分布上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多冬春少,雨热同期;2.空间分布上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3)分别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mm和低于200mm的地区?(降水量最多在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在新疆的吐鲁番)
4)能否大致确认学校所在地区的年降水量为多少?(800﹥WG﹥400)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的降水量差别很大,很多地区存在干旱缺水的现象,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近年来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人工增雨。(点击片14)
3、试讨论:
降水对家乡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秦岭、淮河)
2、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
学情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
3、展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依次找出四地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广州为
4、5、
6、7、
8、9,xx为
3、4、
5、6、
7、8,xx为
7、8,xx为
7、8)。(点击片7)
那么,我们根据四地的年降水量变化,来分析我国的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四地的季节变化共同点为:
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向学生讲述四地就代表了全国的时间变化规律:
学生答后,老师补充: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东南沿海地区。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4)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西北内陆地区。(点击片10)
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讲授:
A、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
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
(师生互动)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填空。(点击片13)
6、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5页图P完成以下内容。
1)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1月份的那条等温线大致相吻合?(秦岭—淮河一线,1月0℃等温线)
2)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教师讲解:
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气候湿润,水分充足,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形成了我国主要的种植区;而干旱地区则气候干旱,缺水严重,不利于工农业生产,形成了我国主要的草原放牧区。
7、人工增雨:
又叫人工降雨,它是指在适当的云雨条件下,针对不同的云,采用相应的人工催化技术,以达到增加局部地区降雨的科学技术,是缓解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常见的方法是向空中打炮,以促进人工降雨。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点击片15)
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板书)
4、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与哪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吻合?秦岭-淮河一线
5、我国分为哪几个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6、我国最干旱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分别在哪?最干旱在新疆的吐鲁番,降水最多在台湾的火烧寮
课后作业:
1、绘制中国地图,标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四个干湿区。
2、归纳总结,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重要地理现象
(xx互动)教师提问:
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总结:
从图中可看出:
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
2、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为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
板书
1、时间分布规律夏季多,冬春少且雨热同期。
过渡:
认识了降水的季节变化之后,我们再来探讨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差异。(点击片
8、9)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读图观察:
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地图,从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分为了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各不相同。
随堂练习:
1、“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是指降水的什么变化?年际变化
2、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东部多西部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影响我国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夏季风和地形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xx目标:
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2、降水量的测算方法:
在气象观测站,人们使用雨量器和量杯测算降水量。
测量时将雨量器中的雨水或冰雪化水全部倒入量杯中,根据刻度,确定水量的多少。(在黑板上演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月的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一年的相加即为年降水量,将一个地区各月的降水量依次用柱状表示在坐标系中,即可得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根据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降水量的变化。(点击片6)
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温的空间变化为:
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过渡:
回顾完了上节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降水的差异以及东西干湿区的分布。(点击片3)
第二课时降水的变化和干湿区(板书)
导入新课:
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降水视频)从片段中我们知道降雪和降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降水的变化,以利于更好的安排我们的活动。
讲授新课:
(板书)一、降水(点击片4)
1、解释降水:
(依次点击降雨,降雪,冰雹,霜降,露水和雾,找学生认出它们是什么)降水指的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包括有降雨,降雪,冰雹,霜降,露水和雾等等,但是我们计算降水量的时候,一般只计算降雨,降雪,冰雹等。那么如何计算降水量呢?(点击片5)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师提问:
其中,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干湿区是哪一个?
学生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