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徐州市2012-2013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徐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1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⑪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⑫,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⑬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⑭,云归而岩穴暝。
(欧阳修《醉翁亭记》)⑮,。
,。
(龚自珍《己亥杂诗》)⑯《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借用典故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的句子是“,?”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6分)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
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①(呈现、出现)在我眼前。
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啊!像夜空璀.( )璨.( )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
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却很短暂,但它是不平凡的。
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zī( )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
它不像暴雨那样挟风雷电以②(显耀、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
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kē( )求。
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这祖国的花朵;,。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
我赞美它。
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分)(2)为文中①②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①②(3)根据上下文语境,按照“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这一句式,在文中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1分)(4)修改画线处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1分)3.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江苏徐州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江苏徐州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看云识天气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1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光环的大小、云彩颜色的排列以及出现的位置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引用的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判断”,用“常常”“大多”而不用“全部”,这些词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性与准确性的特点。
【参考答案】11、(3分)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天上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12、(3分)B(虹是通过方位来推测天气变化的。
)(2013江苏徐州)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耿银平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
2013年徐州市语文中考命题说明解读及一轮复习建议

铜山区三堡镇中心中学 朱凯 2013年2月26日
一、2013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考试 说明的“不变”与“变”。
(一)“不变”:
1、与2012年中考说明相比,2013年在 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范围、具体内容 及要求等方面,虽然有些地方说法不同, 但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要求:将12、13两年的中考说明认真 比较阅读,找出两者的细微变化,揣摩 命题人的用意。
3、古诗词鉴赏。要求:一是除个别长篇叙事 诗之外,课标规定的34首所涉及的古诗词都要 覆盖到。二是每首诗词都要精心设计鉴赏题, 考点的覆盖要全。 4、课内文言文复习。①逐课复习,篇幅短小 的重点落实字、词、句和一些文言现象;篇幅 较长的除字、词、句、文言现象外,还要兼顾 语段的考查。②重视课后练习题。
(2012· 徐州)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孟子二章》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 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 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资治通鉴》
(2009· 徐州)阅读下面两篇(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 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 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 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 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徐州市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

徐州市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第一部分评价指要一、评价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努力克服过分注重知识掌握的偏向,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引导学生的个性成长。
结合我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反映和评价我市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中考对初中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因此,中考数学命题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2.科学性原则评价以《标准》为依据,遵循科学、公平、准确、规范的评价原则。
命题中要避免的杜绝出现政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错误,要做到:1命题的内容不能超出《标准》要求;2命题的知识结构要合理;3命题的难度比例要适当;4试题的文字、语言表达、图形、序号、标点符号等要准确无误;5题型的设计要符合测试的目标要求;6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要准确,便于操作。
3.全面性原则要注意考察的全面性,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4.适应性原则体现义务教育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为根据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相应发展。
三、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1.考试范围主要考察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见附表“空间与图形”根据《标准》中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在“数与代数”“综“统计与概率”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将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表中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这里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其具体含义是: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具体考察要求见附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试要求。
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徐州市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0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1)窈窕淑女,。
(2)海日生残夜,。
(3),随风直到夜郎西。
(4),嬴得生前身后名。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6)“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角.(juã)逐亵牍.(dú)重蹈覆辙.(zhã)满载.(zǎi)而归B.教诲.(huì)剽.(biāo)悍毛骨悚.(sǒng)然相得益彰.(zhāng)C.惬.(qiâ)意斑斓.(lán) 咬文嚼.(jiáo)字心无旁骛.(wù)D.追溯.(sù)焦灼.(zhuó)粗制烂.(làn)造高屋建瓴.(líng)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生长在非洲荒漠地带的依米花,默默无闻,许多旅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
但是,它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那是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
但是,它的花期很短,最多只有两天。
两天后它就会随着母株一起枯萎,开花意味着它的生命的终结。
开花的植物对水分的()很大。
但依米花只有一条主根,孤独地蜿蜒盘曲着钻入地底深处,寻找有水的地方,那需要幸运和顽强努力,一株依米花往往需要四至五年的时间在干燥的沙漠里寻找水源,然后一点点()养分,在完成蓓蕾所需要的全部养分后,它开花了!在它最美丽的时候,因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的养分而凋零。
人生的道路有几十年,但像依米花那样地勇往直前的岁月真是太少了。
用一生定要美丽一次的心情去努力和坚持,每个人都会比现在做得更好!(1)请为文中的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2013年江苏徐州中考优秀作文《总有一次惊喜》

2013年江苏徐州中考满分作文21、题目:总有一次惊喜(63分,含书写分3分)要求:①以“总有一次惊喜”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漏个人身份的信息。
总有一次惊喜天空,格外的美丽----一朵朵白云成群结队,不时有一阵阵微风吹过,鸟儿快乐的歌唱着。
独自一人跑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充满的都是这个那个的祝福。
今天的风特别的凉爽,今天的云特别的洁白,今天的树特别的茂盛,今天的花特别鲜艳,今天的我特别的开心。
终于到了家门口,重重的敲了家门。
想象着开门后妈妈的那声祝福,咦,怎么没人开门,没道理的呀今天妈妈应该早早的就到家了。
今天是6月6日,今天可是我的生日啊。
原来的开心一下子飞到了九霄云外,难道妈妈忘记了?不会啊,昨天她还在和爸爸窃窃私语,难道不是在讨论我的生日么?失落的我只能从书包里翻出那把无情的钥匙,静静地打开了大门。
走进房间,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啊!哎,失落的我睡在了软绵绵的沙发上,闭上眼睛,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刚才的兴奋,刚才的幻想都在此刻破灭了,换来的只是那冰冷的家具在孤独的望着我,妈妈呢?难道她真的将女儿的生日忘记了么?不经意间我哭了,我在恨,在恨妈妈的无情……咔嚓,门开了,妈妈回来了,她说:“雯雯,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到家了啊?”我不想去回答她,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她怎么可以这么不在心呢?妈妈又说:“怎么不去做作业,快点去……”我的心瞬间落下了,心已经冰凉冰凉了,她真的忘记了我的生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看看钟,已经5;30了,我梦中那个巧克力蛋糕没了,我梦中的那个迪斯尼手表没了,哎……就在我叹气的那一刻,老妈上楼了,她抱住了我,轻轻的说:“雯雯,生日快乐!”我的泪水又一次流了下来,“妈妈,你为什么现在才记起来?”妈妈指了指墙上的钟——5:40,这可是1996.6.6我出生的时刻,哦,原来妈妈想给我惊喜——出生时的喜悦,此时,爸爸也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我怎么没发现老爸呢?他手里捧着一个巧克力蛋糕,头上还戴着生日帽子,最终唱着“祝你生日快乐……我笑了,笑得很开心,老妈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精美的包装盒,我拆开来一看,是我梦寐以求的迪斯尼手表!我大声的说:“谢谢你们的惊喜!”原来,这就是他们昨晚秘密的“计划”,真是又惊又喜!。
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解读

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秉承了稳中有变的原则,在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考试时间、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要求方面与去年是相同的。
与2012年考试说明相比,有以下不同,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语文科目对考试内容及分配比例划分的更细致。
2012年考试内容及分配比例包括三大部分,其中基础积累约占30分,理解感悟约占40分,表达交流占50分;2013年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其中语文基础约占12分,语文积累约占8分,综合性学习约占10分,文言文阅读约占10分,现代文阅读约占30分,作文占50分。
二、将2012年的“题型示例”调整为“参考样题”。
部分样题有调整,需要重点强调的是选择题中的第9题,该题是针对病句的考查,题干要求依据语段内容,选择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选项。
该题型体现了以下特点:1.实践性: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析、修改病句。
2.综合性:句式、句意、语序等和句子有关的因素都会涉及。
3.学生即使没有完整的语法体系,也可以凭借好的语感来辨析、判断病句。
需要考生重点注意该类型的病句试题。
三、附录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
附录二“文言文阅读篇目”新增一篇《祖逖》,阅读篇目总数由原来24篇增至25篇。
附录五“词语表”增删调换,词语总量不变,四字成语调换10个,俗语调换5个,选取原则为生活中常用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增加的四字词语不谋而合重蹈覆辙耳濡目染既往不咎坚不可摧略胜一筹目不暇接舍本求木殊途同归一脉相承增加的俗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013年中考数学考试说明解读首先,考试说明在考试要求的变化。
在数学学科中考注重考查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考查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等,新说明又提出了一些关键词,比如几何直观、模型思维、创新意识等。
徐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析及样题

徐州市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语文一、命题思想1.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全面、科学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2.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
3.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4.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初中语文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价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5.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的初中毕业生。
二、命题范围1.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所包含的内容。
2.与教材内容难度相当的课外现代文。
3.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和“附录二”推荐的课外名著阅读篇目。
三、具体内容及要求㈠积累与运用1.汉字⑴正确识记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字音并且能够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⑵准确辨析并写出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字形。
⑶能够识别并纠正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
⑷书写规范、整洁,尽可能美观。
2.词语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⑴能够辨别并修改具体语境中的语病。
⑵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简明、连贯、得体地进行语言表达。
4.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⑴能够正确识记并辨别教材和课外阅读推荐篇目所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主要人物的名称。
⑵能够根据所提供的相关语言信息推断作品的作者、作品的名称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进行简要评价。
⑶能够由具体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和迁移,联系相关的文学名著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古诗文默写能够准确识记、理解并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的具体内容。
6.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依据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分析,展开探究,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并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市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语文一、命题思想1.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全面、科学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2.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
3.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4.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初中语文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价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5.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的初中毕业生。
二、命题范围1.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所包含的内容。
2.与教材内容难度相当的课外现代文。
3.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和“附录二”推荐的课外名著阅读篇目。
三、具体内容及要求㈠积累与运用1.汉字⑴正确识记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字音并且能够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⑵准确辨析并写出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字形。
⑶能够识别并纠正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
⑷书写规范、整洁,尽可能美观。
2.词语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⑴能够辨别并修改具体语境中的语病。
⑵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简明、连贯、得体地进行语言表达。
4.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⑴能够正确识记并辨别教材和课外阅读推荐篇目所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主要人物的名称。
⑵能够根据所提供的相关语言信息推断作品的作者、作品的名称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进行简要评价。
⑶能够由具体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和迁移,联系相关的文学名著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古诗文默写能够准确识记、理解并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的具体内容。
6.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依据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分析,展开探究,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并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㈡古诗文阅读⒈古诗文阅读材料以课内材料为主,适当向课外延伸。
⒉能够辨析和解释文言语段中常用实词的意思,掌握常见的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
⒊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通顺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⒋能够把握文言语段的基本内容并能对人物及事件进行简要评价。
⒌能够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一”推荐背诵的古诗词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进行初步赏析。
㈢现代文阅读⒈现代文阅读材料以课外材料为主,兼顾课内重点篇目和不同文体。
⒉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⒊能够准确提取、筛选、辨析并概括文中的重要信息。
⒋能够准确理解并解释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含义和作用。
⒌能够掌握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⒍能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作品中生动、优美、含义深刻的语言。
⒎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做出简要的评价。
⒏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或相关资料针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发表独到的见解。
⒐能够根据文章提供的语言材料展开合理的推断、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㈣写作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篇规范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简单的说明文等。
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⒊能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详略得当地取舍材料,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⒋鼓励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精神世界;鼓励合理的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语言流畅优美,生动形象。
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注意:试卷考查内容不考虑知识的覆盖面。
四、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分值分配⒈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4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⒉题型:选择题、修改题、填空题、简答题和作文。
以主观题为主,适当增加探究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的比重。
⒊试卷结构及分值分配:⑴语文积累及语言运用(25分左右)⑵古诗文阅读(20分左右,课内阅读一段,课外阅读一段,古诗词赏析一首)⑶现代文阅读(三篇32分左右,课内一段,课外两篇,兼顾记叙、议论、说明和文学作品等文体)⑷写作(63分,含书写分3分)⑸试卷的总题量不超过25题。
4.试题难度:试题的总体难度拟控制在0·65—0·70。
五、附录1.课内现代文重要篇目:《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看云识天气》《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社戏》《安塞腰鼓》《在沙漠中心》《伟大的悲剧》《猫》《背影》《老王》《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海燕》《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敬业与乐业》《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威尼斯商人》2.课内文言文重要篇目:(1)所有的精读文言文篇目。
(2)部分略读文言文篇目:《愚公移山》《出师表》《隆中对》《五柳先生传》《马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狼》《孙权劝学》《观潮》《湖心亭看雪》六、题型示例【题例一】古诗文默写。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⑵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⑶▲,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⑷▲,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⑸▲,▲。
▲,▲。
(杜牧《泊秦淮》)⑹孔子所说的“▲,▲”体现了推己及人、为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因此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答案】(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⑴星汉灿烂⑵恨别鸟惊心⑶人有悲欢离合⑷枯藤老树昏鸦⑸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这是徐州市2012年的中考题。
题型仍以填空型默写为主,另有一道理解型默写题,文体则涵盖了诗、词、曲、文,与本市近几年的试卷基本保持一致,考查得相对稳定。
题目重在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情况和记忆水平,选材着眼于名篇名句,强调其知名度和生命力。
考查的具体内容,既重视文采性,又重视思想性,在强调语言经典积累的同时,也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为避免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只背诵个别名句的弊端,今年沿用了2011年的命题思路,考查了一首唐人绝句的整首诗内容。
【题例二】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着.(zháo)落庇.(bì)护心怀叵.(pǒ)测差.(chā)强人意B.狙.(jū)击醇.(chún)朴鳞次栉.比(zhì)眼花缭.(liáo)乱C.伎俩.(liǎnɡ)媲.(pì)美义愤填膺.(yīnɡ)吹毛求疵.(cī) D.缄.(jiǎn)默执拗.(niù)海市蜃.(shèn)楼相形见拙.(chù )【答案】C(A着zháo―zhuóB醇―淳或纯D缄jiǎn―jiān,拙—绌)【解析】这是2011年的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把语音和字形结合起来考查,是自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一以贯之的字词考查题型。
此题落实了《中考命题说明》中“正确识记并辨析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既能相对宽泛地考查学生对基础字词的掌握情况,又保持了题型的延续性,便于指导师生的学习、复习工作。
词语考查范围为初中语文课本及徐州市《中考新航标·语文》中的重要词语。
在字音的考查上,侧重于多音字(如:着、差、俩)和生活中常见的误读字(如:庇、媲、疵、缄);在字形的考查上,侧重于同音字和形近字(如:缭―瞭,绌―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
【题例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
有一天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故意为难那位老人。
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人:‚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
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
‛老人注视着小孩子狡黠.()的眼晴,心中有数,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
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创业亦如此,只要奋发努力,均会成功。
一位哲人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jué()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终会有成。
①请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②请为文中的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备选词语:睿智机智询问请教③选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④根据语境,为选文中的横线处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
【答案】①xiá抉②睿智请教③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才会有成。
④(语意连贯,语句通顺即给分)这只小鸟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解析】这是徐州市自2003年以来一直坚持使用的特色题型,也是本试卷的亮点之一。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强调在语境中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题型灵活多样,综合性强。
背景材料的选择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充分考虑背景材料的价值观因素和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要素。
题目设置只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涉及阅读能力的考查。
具体设题上包括:注音和写字,词语的辨析使用,判断并修改病句,语境中的语言表达。
【题例四】下列关于课外阅读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作品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B.《骆驼祥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
祥子为了实现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历尽苦难,三起三落,他与命运的抗争最后以惨败告终。
C.《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了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D.《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人公认为“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答案】 D(引文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解析】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这是2011年中考题型的新变化之一。
新题型有效地扩大了名著阅读考查的广度,由以往对一部名著阅读的考查扩展到了五部,以规避复习中的猜题、押题现象,引导师生全面地展开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