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合集下载

《地形图的判读》第1、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第1、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高考地理专题2.1 景观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2.1 景观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知识点拨]1.地理景观图分类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

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

(1)自然景观图常见的有地质地貌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示意图或照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

如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图(图甲)。

图甲(2)人文景观图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田和农业景观图(耕地、林地和水稻种植等)、工厂和工业景观图(采矿、生产车间等)、交通景观、人种外貌景观图(不同人种的图片)、民族风情景观图(民族特色图片)、建筑景观图(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景观图等。

如: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握手楼”(图乙)。

图乙2.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1)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何种地理要素或简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景观图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判读效果。

(2)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

(4)根据景观图中的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5)关注特殊提示:有些景观图中有特别的文字提示或箭头指示,这是判读的细节,应特别关注其所体现的含义,理清其与材料间的关系。

3.典图分析读图流程第一步:明确图示主要内容读图,该图体现的是插秧活动。

第二步:景观要素插秧活动是水稻种植业,地形为平原,河湖众多。

第三步:空间定位判断为江南水乡(长江中下游平原或珠江三角洲)第四步: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环境特征需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

图示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湖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人口稠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初中地理湖泊图像教案

初中地理湖泊图像教案

初中地理湖泊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泊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湖泊图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湖泊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湖泊图像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湖泊分类的判断。

2. 湖泊分布规律的探究。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湖泊图像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等展示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美丽的湖泊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湖泊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湖泊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湖泊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分发湖泊图像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湖泊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要求学生总结湖泊的特点,并准备分享。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

讲解湖泊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重点讲解湖泊分类的判断方法和湖泊分布规律。

4. 图像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湖泊图像,引导学生分析湖泊的特点,判断湖泊的类型。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湖泊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5. 实践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湖泊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图像进行解答。

例如:“请找出我国的五大淡水湖”、“请分析这幅湖泊图像的分布规律”等。

6. 总结提升: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总结湖泊的特点、分类和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湖泊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绘制我国湖泊分布图、搜集不同类型的湖泊资料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湖泊图像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湖泊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湖泊图像,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是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坡度陡缓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种类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准备:等高线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剖面模型、水彩、小刀等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复习提问上节课所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2、课件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习题,再练一练:(2013•某某)如图1为某同学所画的一幅地形景观图,其最有可能与图2中等高线地形图相对应的是()A、AB、BC、CD、D二、教学新课:师:每个小组分发一X等高线示意图,指导学生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第27页图1.42,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提问:比较一下你们所绘的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这幅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讲解:没错,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板书: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师:指导学生看图1.42,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着色上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200~500M用浅绿色,表示盆地500~1000M用浅黄色,表示丘陵2000~3000M用深黄色,表示高原3000~5000M用棕黄色,表示山地雪线以上的部分用白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

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

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引言概述:地形图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图形表示,是地形学和地图学的交叉领域。

地形图的判读是指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各种符号、线条和颜色等信息,来获取地表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的能力。

本文将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符号解读、地形特征判读、地貌形态判读和地形图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形图的定义:地形图是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符号、线条和颜色等方式,将地表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表现在地图上的图形表示。

1.2 地形图的制作目的:地形图是为了展示地球表面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态,为地形学研究和地图制图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1.3 地形图的分类:地形图根据不同的制图目的和比例尺可以分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小比例尺地形图。

二、地形图的符号解读2.1 等高线符号:等高线是地形图上最常见的符号,它连接相同高程的点,通过密集程度和间隔距离表示地形的陡峭程度和地形起伏。

2.2 阴影符号:地形图中的阴影符号用来表示地形的坡度和坡向,阴影的方向和深浅程度可以匡助判断地形的坡度和坡向。

2.3 水体符号:地形图上的水体符号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表示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特征,匡助判断地表水系的分布和走向。

三、地形特征判读3.1 地势起伏: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间隔距离可以判断地形的平整或者陡峭程度,密集的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大,间隔远的等高线表示地形平整。

3.2 地形类型:根据地形图上的符号和线条可以判断地形的类型,比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匡助了解地表地形特征。

3.3 地形变化:通过比较不同地图区域的地形特征可以判断地形的变化和演化过程,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变。

四、地貌形态判读4.1 地貌类型:地形图上的地貌类型符号和线条可以匡助判断地貌形态,比如冰川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了解地表地貌特征。

4.2 地貌发育:根据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可以判断地貌的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了解地表地貌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4.3 地貌演变:通过比较不同地图时期的地形图可以判断地貌的演变过程和趋势,了解地表地貌的动态变化。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引言地形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工具。

学会判读地形图,对于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说课内容为“地形图的判读”,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知识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判读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形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地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次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地形图的定义与作用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标等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高线的判读与分析地貌类型的判读与识别高程的判读与运用实际应用与问题解决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地形图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地形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本次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作业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测验或考试: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点评与反馈: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读图专题-景观图的判读课件

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读图专题-景观图的判读课件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2019江苏卷)“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 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 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图13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25-26题。
25.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AC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 )
A.长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三江平原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D )
A.地形封闭
B.降水均匀 C.山河相间
D.四川盆地 D.地势低平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 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考点1、判读地理景观的地理位置
[方法指导]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典型特征、类别或属性、
标志性地理事物来判读。
(2016全国)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 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 列各题。
自然灾害景观图 (火山工喷业发景、观地图震示意(图采或矿照、片生等产)车间等)
生物群落景观图 (动植交物通图景片观和图自然带(景公观路)、铁路、桥梁等)
……
……
关键能力之一:辨识空间位置关系的能力 关键能力之二:辨识空间排列状态的能力 关键能力之三:综合分析、比较概括地理特征与差异的能力 关键能力之四:描述、分析、归纳空间动态过程及其规律 关键能力之五:说明、分析、推理、评估地理联系及其影响
A.稳固河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 .
一、高考命题趋势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地理景观图逐渐成为呈现地理信息的又一形式的载体,以地理景观图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地理空间的想象能力、地理描述或说明事物特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正确评价能力的考题呈不断增多的趋势。

因此,分类研究地理景观图题的解题方法,对于高考复习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理景观图的分类
地理景观图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
三、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
1、判读地理景观的功能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结构、类别以及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判读其功能。

2、判读地理景观的区位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典型特征、类别或属性、标志性地理事物判读其区位。

3、判读区域环境特征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区位以及人类活动的类型判读其区域环境特征。

4、判读区域地理过程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变化、类别和功能变化判读区域地理过程。

四、学以致用
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图l为某中
学生在该地旅游时拍摄的风景照片,完成1,3
题。

1.欣赏该地景观的最佳方式为( )
A(乘船画中游 B(潜水体验观
C(登高而远眺 D(坐热气球平视
2.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海浪沉积 D(冰川侵蚀 3.与珠江三角洲比较,该地区更为活跃的水循环环节有( )
A(地表径流和蒸发 B(大气降水和蒸发
C(水汽输送和下渗 D(地下径流和下渗
1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到5月鄱阳湖水面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仅为历史同
期多年平均面积的一半;而这一年北方黄河流域降水偏多。

图1为2011年5月鄱阳湖某地
干涸形成“大草原”的景象。

读图回答4-5题。

南京
江武汉长
洞庭湖鄱阳湖
图1 4.图1中的“大草原”所处地区的自然带是( )
A(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2011年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而南方地区偏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低纬度降水减少,高纬度降水增多
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势力偏弱,使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北方
C(西北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使南方水汽供给量不足
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偏西偏北,雨带停留北方时间长
下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

读图回答6 -7题。

6(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7(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

这种山景属于( )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2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五、强化训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西昌航天基地成功发射。

11月8日,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嫦娥二号”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二号” 从发射到传回虹湾区影像图期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昌的白昼越来越长
B(地球越来越接近远日点
C(温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
D(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2(对“嫦娥二号”卫星传输的虹湾区信息进行处理并
绘制成易识别的图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图1为两处著名世界遗产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甲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关于棉花种植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丰富 D( 耕地资源丰富
4(有关乙景观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板块张裂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 风力侵蚀
图4是一游客在列车上拍摄的西藏太阳能发电的景观图片,图中的箭头表示列车行进方向。

读图回答5,6题。

5(该游客在拍摄图片时,火车的行进方向是 ( )
3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6(以下四个城市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水平倾角最大的应该是
A(北京 B(济南 C(上海 D(海口
(2012四川文综)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改善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叶林带。

读图回答7~8题。

7.形成图中结构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8(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9、“石头城”,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垒筑起来的城在我国历史上有三大著名石头城,其一南京石头城、其二是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的石头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0 分)
(1)景区甲和乙分别对应景观图和图。

(2分)
(2)石头城风景属于( )。

(l分)
A(旅游主体 B(旅游业 C(旅游资源 D(旅游目的
(3)塔什石头城比南京石头城游客少的原因有。

(4分)
(4)简述旅游业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4分)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