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的方法
分段和分层方法

分段和分层方法分段和分层方法划分段落的方法分段,是指理清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而把有关内容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即逻辑段落,又叫意义段落。
分段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一个基本的要求。
能够体现作者行文的思路,能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
这个“思路”和“脉络”,就是作者写作时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呢。
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划清段落呢。
首先要掌握分段的步骤,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分段方法。
一、分段的步骤分段的步骤,可概括为四个字,即“读、想、归、查。
”“读”就是通读全文,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是分段的关键。
“想”就是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就是把内容一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义段;“查”就是先把各段段意与全文中心联系起来,查看是否吻合,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二、分段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有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两种。
要想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搞清“纵向式结构”和“横向式结构”这两个概念。
所谓“纵向式结构”是指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文章结构。
记叙文(记事的)大多属于纵向式结构,“横向式结构”就是把要记叙和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横面,从几个方面并列展开的文章结构。
说明文多是这种结构形式。
(一)纵向分段法,遵循“纵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纵向分段法。
一般包括如下两种: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这一种在记叙文是多见的。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一般的记叙文其事件的发展或以时间的先后为明显标志,或以地点的转换的先后为明显标志。
因此,分段时要抓住课文的时间词和方位名词作为划分意义段的重要依据。
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材料的记叙文,可用抓时间词的方法分段。
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
因此,在分段时要看是以哪种为主,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横向分段法,按照“横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横向分段法。
文章分段落的正确方法

文章分段落的正确方法
1. 按主题分段:将文章按照不同的主题或话题进行分段。
每个段落都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且段落之间应该有明确的过渡。
2. 按时间顺序分段:如果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段。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历史文章等。
3. 按空间顺序分段:如果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叙述的,可以按照空间顺序进行分段。
这种方法适用于描述地理位置、建筑物等。
4. 按逻辑顺序分段:如果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叙述的,可以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分段。
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说明文等。
5. 按重要性分段:将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其他内容放在中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强调重点内容的文章。
无论采用哪种分段方法,都应该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和连贯。
同时,每个段落的长度也应该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一般来说,每个段落的字数在100-200 字左右比较合适。
总之,正确的分段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易读、易懂,同时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吸引力。
小学语文分段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分段方法有哪些小学语文分段方法有哪些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众所周知,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存在段落组织结构不清晰、篇章整体呈现乱、过渡句使用不当等问题。
因此,老师在对小学生作文的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小学语文的分段教学。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分段方法。
1. 语段分段法语段分段法是一种直接以语段为单位进行分段的方法。
小学生作文要养成一个完整的思路,所以语段分段法在小学生作文中运用广泛。
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可以根据作文的整体思路和意义,结合段落标点等,有效地进行分段。
2. 主题段分段法主题段分段法是一种将作文分成小段,每个小段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的写作方法。
小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够运用主题段分段法,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思路,让文章结构更加流畅,浅显易懂。
3. 上下文分段法上下文分段法是一种将上文和下文看作整体,根据文章内涵和总体思路进行分段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小学生文章思路完整、内容较为详细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容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 空行分段法空行分段法是一种通过空行的方式将作文分为多个部分的分段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小学生的作文更加简洁明了,排版更加清晰、整洁。
同时,利用空行分段法还可以突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提高读者的视线效果。
5. 分类段分段法分类段分段法是一种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分类,每个类别分为一个段落的分段方法。
这种方法在小学生的写作中比较常用,可以使小学生更加清晰地描述事物,让作文看起来更加有条理,简单易懂。
总之,小学语文的分段方法非常关键,对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列举了几种主要的小学语文分段方法,老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小学生的具体写作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段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能力。
同时,鼓励小学生多写多练,积极探索更多的分段方法,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写作潜力。
写作文分段的技巧和方法

写作文分段的技巧和方法一,怎样给某一篇作文分段?写段意?分段是指把文章分成在意思上比较完整,在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单位。
划分段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划分段落常用的方法有:一、归并法。
先归纳出来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正视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再把表明同一内容的多个自然段福兰县成一个个结构段。
二、三段变通法。
每篇课文均有开头、中间、结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变通。
三、重点突破法。
先用一句话归纳全文重点内容,然后找到这一重点事件或重点问题的停靠站点,把重点段确认下来,最后看看重点段落前面后面各谈什么,考量全文如何分段。
四、标志辨识法。
在纵式结构的文章中,表示时间推移、地点变换和人物出没的词句常常是分段的标志,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这种标志常常表现为某些段落开头的总起句或结尾的小结句。
抓住这些标志就能顺利分段。
怎样给某一篇作文分段?写段意?刚开始自学分割课文段落,在理解课文内容(即为认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
先出具课文段意,根据这些段意,自己对照课文,看一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谈的就是这个意思,然后把它划出出。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都是围绕哪一个段意叙述或描写的。
这样,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点拨和指导,即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划分课文段落,也能水到渠成地划分出来,并初步懂得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分段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按边线(空间、地点)转换顺序分段。
3.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4.按事情的性质归类分段。
5.按总分关系分段。
有些课文的分段方法,大家还没碰触过,一下子使大家回去分段,的确困难,也分不出。
我们可采取先把段落划分好,把结果先告诉学生,然后大家说出分段的理由(也即是分段的根据),知道为什么。
如《颐和园经过再读课文,深入思考,不难知道:第一自然段总写了颐和园的印象,可以独立成为一段;第二自然段都是讲长廊的景色,也应该自成一段;第三、四自然段讲万寿山山下山上景色,应该归并在一起,成为一段;第五自然段讲昆明湖上的各种的景物,也应该独立成为一段;第六自然段和第一段相呼应,颐和园美丽希望前去看看,应该是独立的一段。
给课文分段的方法和技巧

给课文分段的方法和技巧给课文分段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如下:1.主题句法:在段落中,首先写出一个主题句,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数据、引用等来支持和解释这个主题句。
这样可以使段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时间顺序法: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段落,将有关的事件或事实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
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3.空间顺序法:按照空间关系来组织段落,将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按照地理位置、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排列。
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和感知事物。
4.因果关系法:按照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组织段落,将有关的事件或现象按照因果关系进行排列。
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5.问题解决法:按照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组织段落,将有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分别放在不同的段落中。
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6.总分总法:先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或结论,然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来论证和支持这个观点或结论。
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7.过渡法:在段落之间使用过渡词语或句子,使段落之间衔接自然,思路流畅。
常用的过渡词语有:“此外”、“然而”、“同时”、“因此”等。
8.标点符号法:合理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段落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等。
9.呼应法:在段落开头和结尾使用相同的词汇或句式,形成呼应,增强段落的结构感和美感。
10.修辞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使段落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给课文分段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通过合理的分段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和技巧,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

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掌握分段的一些技巧,只有这样阅读能力才可以提高。
在这里我提供几种划分的方法:①按时间顺序分段。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分段,课文是以时间的推移展开的,就指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分段。
常见的除了岁、载、春、秋、春秋、早晨、中午、晚上等词语,还有表示具体时刻的词。
②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
如果课文是按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的,就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段。
如课文《颐和园》,全文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按照地点(位置)变换: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组织材料,安排段落的。
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提示指导学生懂得,如果课文是以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过程展开的,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蚁国英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
可以按事情的起因(草丛起火)---经过(蚁团被围)---高潮(扭团突围)---结局(突围成功)来分。
④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
常见的如“总——分”或“分——总”可分两大段;有的是“总——分——总”,可分三部分。
前者如《苏州园林》:“总”——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分”——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的布局特点。
后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抒情议论,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分”——三个典型事例,“总”——抒情议论,再次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
⑤按事物变化分段。
如课文《火烧云》,4—6自然段的每一个自然段作者是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
⑥按思想情感变化划分。
如:《番茄太阳》一课,“我”心情的变化是: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那就可以分为段:第一小节第一段;第二到四小节第二段;第五到第七小节第三段;第八到第十四小节第四段;第十五到第十七小节第五段。
分段和分层方法

分段和分层方法划分段落的方法分段,是指理清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而把有关容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即逻辑段落,又叫意义段落。
分段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能够体现作者行文的思路,能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
这个“思路”和“脉络”,就是作者写作时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呢?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划清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分段的步骤,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分段方法。
一、分段的步骤分段的步骤,可概括为四个字,即“读、想、归、查。
”“读”就是通读全文,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是分段的关键。
“想”就是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容;“归”就是把容一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义段;“查”就是先把各段段意与全文中心联系起来,查看是否吻合,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二.分段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有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两种。
要想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搞清“纵向式结构”和“横向式结构”这两个概念。
所谓“纵向式结构”是指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文章结构。
记叙文(记事的)大多属于纵向式结构,“横向式结构”就是把要记叙和说明的容分成几个横面,从几个方面并列展开的文章结构。
说明文多是这种结构形式。
(一)纵向分段法,遵循“纵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纵向分段法。
一般包括如下两种: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这一种在记叙文是多见的。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一般的记叙文其事件的发展或以时间的先后为明显标志,或以地点的转换的先后为明显标志。
因此,分段时要抓住课文的时间词和方位名词作为划分意义段的重要依据。
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材料的记叙文,可用抓时间词的方法分段。
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
因此,在分段时要看是以哪种为主,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横向分段法,按照“横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横向分段法。
一般也包括两种:1、按事物性质归类分段,这类归类分段法多用于说明文。
分段方法

分段方法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
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
2、按时间的变化分段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
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
(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段合为一段,而应以一个时间段的内容联系为主。
)3、按地点的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
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
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
4、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一般状物、几事写人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法分段。
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那么,一个方面就可归为一段。
5、按文章的结构分段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个总起段或接尾有个总结段,有的两者都有(即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
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段时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
二、概括段落大意1、串连法(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2、取主法(抓住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在一个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
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
3、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叫总起句,在结尾叫总结句;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中承上的前半句是上一段段意,启下的后半句是下一段的段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要给文章分段分层我们说一段话或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定的顺序。
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能胡言乱语,颠三倒四的。
同样,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怎样构思一篇文章的。
学习给课文分段分层是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标志。
掌握了分段分层的方法,可以透过文字表面的内容,看到文章内在的联系,可以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因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给一段话分层,到小学毕业要学会给一篇文章分段。
(二)弄清段、层概念一篇文章是由许多段组成的。
这里的段是指自然段、小段,也叫小节。
它是由一句或几句话连在一起,自成段落的。
在书写格式上,是以开头空两格的形式为标志的。
一般情况下,每段都能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大段,是指结构段,也叫逻辑段,它是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
这些自然段在内容上是紧密相联的。
分层,是指把一段话分成若干个小层次,也可以把几段话合在一起再分成若干个小的层次。
分段,则是指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个大段。
在分段分层时要先把这些概念搞清楚。
(三)掌握一般文章的结构文章是千变万化的,作者的成文思路也各有不同,我们在分段分层时不能拿着一个模式去生硬地套。
但分段分层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多是记叙文体,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写活动等几类文章,也有一部分知识性小文。
我们在阅读中,要找出所阅读的文章安排层次结构的线索,以此为依据,分段分层。
常见的安排材料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事情(或时间)发展顺序安排材料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用这种方法,多是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有时推出高潮,最后写结果。
即: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我们以《高大的背影》为例:这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成三大段。
再如《跳水》一文:这篇课文讲了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
人们在甲板上逗一只猴子。
猴子更加放肆,抢了孩子的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小孩气极了,爬上桅杆,走上横木。
处在危急的情况下,船长用命令跳水的方法,使小孩子得救了。
这篇课文写了完整的一件事,是按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来安排材料的,即:①人们逗猴;②猴抢帽子;③小孩走上横木;④船长命令跳水。
你看,找到这些线索作为依据,分段就容易了。
有时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分段的依据,即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①我军要拿下“三九一”高地,把战线向南推移。
②天还没亮,我军已潜伏在离敌人很近的阵地前沿。
③中午时候,敌人放了燃烧弹,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一动不动,壮烈牺牲。
④黄昏时候,部队发起了冲锋,战斗胜利了。
这篇文章是按“天还没亮”、“中午时候”、“黄昏时候”这样的时间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可以把全文分四段。
在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这种方法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倒叙的方法。
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发生、发展。
这种倒叙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分段的依据。
如:《小木船》。
①“我”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
②“我”和陈明建立了友谊。
③小木船摔坏了,我们的友谊破裂了。
④陈明送“我”一只小木船,我们的友谊恢复了。
⑤“我”一看到了小木船,就像看见了陈明。
这篇课文第一大段为倒叙,交待出结果,后几段是按起因、经过来安排材料的。
2.按不同内容(事例)来安排材料一般写人状物的文章多用这种方法。
如《李时珍》这篇课文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第一小段:李时珍立下当医生的志愿。
第二小段:李时珍跟随父亲学医。
第三小段:李时珍决心编写《本草纲目》。
第四小段:李时珍亲自实践,并虚心求教。
第五小段:李时珍终于编写了《本草纲目》。
从这五小段可以看出全文共写了李时珍的三件事,其中第三、四、五小段都是围绕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来写的,说的是同一件事,可以归纳并为一大段。
这样全文按不同事件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大段为第一自然段,写李时珍从小立下了行医的志愿。
第二大段为第二自然段,写李时珍跟随父亲学医。
第三大段为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
再如《我的“小花鹿”》,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它是按不同方面来安排材料的:第一方面写我的“小花鹿”的来历。
第二方面写我的“小花鹿”样子十分讨人喜欢。
第三方面写我的“小花鹿”帮我改掉了坏毛病。
这样按“小花鹿”的来历、样子、作用,可以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3.按空间位置(方位)的变化安排材料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多用于写游记、参观、访问或写建筑物的文章。
例如《海滨小城》即用这种方法。
全文共六小段:按空间位置变化可以分两大段:第一大段写海滨,第二大段写小城。
再如《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是按参观顺序写的,也是按地点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即: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出大门。
其中:“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这些句子放在各段之首,不仅交待了参观所到之处,也起了连接上下段的作用。
4.按文章的逻辑关系安排材料这里指的文章逻辑关系包括总分关系或总分总关系、并列关系等。
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分段分层的依据。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共七小段,第一小段写小兴安岭树木很多,是绿色海洋。
第二小段仅一句话,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第三至第六小段分别具体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第七小段写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也是美丽的大花园。
从以上各段内容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关系来安排材料的。
全文可以分为三大段:分层与分段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例如,把下面一段话分层。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最大的风浪,也不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这一段话共有四句,分别写出了海底的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黑。
这两部分内容是并列的关系,可以分成两层,即第一、第二句话为第一层,第三、第四句话为第二层。
再如《挖泉水》中的一段:有一年大旱,禾苗都快干死了,连饮水也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父亲上山割草,发现山坡上有一片草长得特别茂盛,草底下的土很潮湿。
他想下面可能有泉水,就约了几个小朋友来挖。
大家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总不见水。
有的人泄气了,不想挖了。
父亲仔细观察了坑的四壁,耐心地给大家讲,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哪能这么湿?他鼓励大家说:“我们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
只要朝最湿的地方挖,一定能挖出泉水来。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又干起来,挖了不久,一股清泉果然从地底上冒出来了。
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都说他为村里做了一件好事。
这一段话比较长,但是我们一句句细细地读,就可以看出这里写了一件完整的事。
事情的起因是天气大旱,饮水发生了困难;经过是我的父亲朱德同志带领几个小朋友挖泉水;结果是挖出了泉水,为人民做了好事。
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把这段话分为三层。
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中间是事情的经过,为第二层。
(四)几种分段方法给文章分段分层,在实际应用时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1.小段归并法归并法的具体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逐段阅读,分别概括出每一小段的段意;第三,把意思密切关联的相邻小段归并起来,把意思较远的段落分开。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共八小段,各小段的主要内容是:①大部队前进中受到敌人暗堡的阻击。
②董存瑞主动要求炸暗堡。
③郅顺义要求为董存瑞做掩护,连长和指导员批准了他们的要求。
④连长命令战士扔手榴弹。
⑤董存瑞借助手榴弹的掩护冲出战壕。
⑥董存瑞冒着敌人的枪弹,冲到桥下。
⑦董存瑞舍身炸了敌人的暗堡。
⑧前进道路被打开了,战士们消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从以上八个小段可以看出,课文②、③、④小段意思密切相关,都是围绕董存瑞求战,连长批准了他的要求来写的,可以归并为一大段。
⑤~⑦小段分别写董存瑞冲向敌人,冲到桥下,舍身炸堡,都是写董存瑞完成炸暗堡任务的过程,可以归并为一大段。
第①小段写敌人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内容相对独立。
最后一小节写我军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可以作为单独的一大段。
这样把全文八小段归并为四大段。
第一大段为①小段;第二大段为②③④小段;第三大段为⑤⑥⑦小段;第四大段为⑧小段。
这种归并法适用于段落较少的课文,它简单易学,对初学分段的同学很有帮助。
2.中心段提取法中心段提取法的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第二,概括出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三,到课文中找出这件事的起止点;第四,看剩下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的。
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主要写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一件事。
这件事从课文第二段“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
我军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开始到第四段“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结束。
这三小段写了完整的一件事,把它提取出来,课文还剩下开头结尾各一段,这样很快地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
第一大段为①小段;第二大段为②③④小段;第三大段为⑤小段。
这种提取法适用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也比较好掌握。
3.整体分割法整体分割法的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第二,把全文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要求意思完整;第三,把这几句话写出来,作为文章的缩影;第四,把主要意思划分成几个层次;第五,到课文中找相应的段落。
以《猴子下棋》为例:.猴子下棋.相传,青藏高原上有一座山峰,上面长着一株千年古树,每天,总有两个仙人飘然而至,坐在树下聚精会神地下棋。
仙人们的行动,吸引了深山密林里的一只老猴子,它怀着浓厚的兴趣,悄悄溜到树上,从繁茂的叶子中间偷看仙人们精湛的棋艺。
日子长了,聪明的猴子逐渐学会下棋的窍门,掌握了投子布局的奥妙。
后来,仙人们的行踪被山民知道,许多人怀着好奇心,奔上山来观看。
可是仙人不愿见凡人,不等人们赶到就隐去了。
这时,躲在树上偷艺的猴子忍不住从树上跳下,招呼人们同它对弈。
猴子的棋艺极为高超,神秘莫测,在场的人都远不是它的对手。
消息传开后,当地的棋手纷纷赶来同猴子竞艺。
结果,无一取胜。
地方长官认为这件事很稀奇,就把猴子当做珍奇的贡品,运送京城,奉献给明朝皇帝。
皇帝命令朝廷的文官武将都来同猴子较量。
不料,无人能与之匹敌。
皇帝十分震惊,下令征求国内著名棋手。
不几天,海内棋坛名将从四面八方云集京城。
他们轮番与猴子竞技,仍然没有一个能取胜。
这怎么办呢?正在皇帝束手无策时,左右提醒说:大臣杨靖擅长下棋,而且智慧非凡,何不找他来一试。
那时,杨靖受事牵连,正坐狱吃苦。
皇帝特赦他出狱,命他与猴子决一输赢。
杨靖受命后,请求皇帝赐给他一个果盘和十几个鲜桃,皇帝同意了。
于是,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比赛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