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文赏析与考点分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部编版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内容西塞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水比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5]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展现了江南春钓的诗意画卷!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展现了江南春钓的诗意画卷!《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江南水乡垂钓图,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以下是对《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春。
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唐宪宗时一度散失,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写景的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_全诗赏析

【写景的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_全诗赏析出自唐代诗人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的词保留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羽士矶,是一座凸起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景致很幽美。
张志和这首词刻画春汛期的风物,反应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恶。
白鹭就是平凡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眺望去,它的形状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殊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品。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翱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弥漫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气象温暖,雨水比冬天多,下多少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不简略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述,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设想,使人们仿佛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断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滋味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色彩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繁忙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动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假如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作者在词里固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涯,然而,读者通过本人的想象,完整可以领会到词的话中有话。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观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能够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高兴心境。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丹青。
确切,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娇艳的桃林,明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颜色如许赫然,构思也很奇妙,意境精美,使人读作品时,好像是在看一幅杰出的水乡春汛图。
小学生必背古诗渔歌子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渔歌子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渔歌子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
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本文,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送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赏析《渔歌子》赏析《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重点字词解析①渔歌于:一名《鱼父词》。
⑦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西。
白鹭,亦称白鹭鸳、小白鹭,好群居,春夏多活动于潮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小鱼等水生动物。
③鳜鱼:即桂鱼,大口细鳞,青黄色。
④箸笠:用箸竹的叶子编制成的斗笠。
箸,竹的一种,高约一米,细杆,叶片很大。
⑤蓑衣:草制的雨衣。
《渔歌子》赏析这是一篇为张志和赢得词史地位的作品。
起首两句是一幅关于自然的`图景:高处是翩然飞翔的白鹭,低处有漂浮着娇艳桃花的欢然流水,流水中有恰然游动的肥嫩鳜鱼。
“白鹭”与“桃花”色调上一冷一暖,对比明丽,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读者从中不难体会到“万物正得其时”的盎然与勃发。
如果说这是一幅更多地显示了动感的图画,那紧接着的则是一幅更多显示了静态的图画,“青箸笠”、“绿蓑衣”是伫立在“斜风细雨”中的“渔父”形象。
“青”、“绿”相邻,充满了和谐安宁。
这里,词人只写渔父的穿着,对其容颜未做一笔描绘,可渔父的神态已毕见,那种忘情,那种物我相融的超旷,都叫人不胜向往。
眼前这些或浓或谈的景物,又都置于“斜风细雨”之中,这就冲淡了它们固有的色调,更适宜于体现江南春天那种特有的烟水迷蒙的景象。
这首词以流动而精约的语言、获取并凝固了—个如山水画般的优美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所展示的决不是俚俗,甚至也不是一般隐居文人以求静求闲淡为终极目标的那种怡然自得,而是一种在绝然出世、高蹈远尘的同时,又渴望生命的感情和思想,显示了词人对道家“静中含动,动静相济”思想的参悟。
因而,这首词深得后人喜欢,刘熙载说:“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阙,风流千古。
东坡尝以其成句用人《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
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艺概·词曲概》)。
渔歌子古诗鉴赏

渔歌子古诗鉴赏渔歌子古诗鉴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背景】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鉴赏】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解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解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作品,全文如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乐而忘返。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在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词中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这首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 自然景色的描绘:词中描绘了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清澈、鳜鱼肥美等自然景色,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美好的环境,让人感受到渔翁生活的惬意。
- 渔翁形象的刻画:“青箬笠,绿蓑衣”描写了渔翁的衣着,展示了他的朴实和自在。
而“斜风细雨不须归”则表现了渔翁在风雨中仍悠然垂钓,不急于回家的闲适心态。
- 活动的描写:词中提到渔翁在钓鱼,这是一种悠闲的活动,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些方面相互结合,共同营造出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张志和)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唐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标签宋词三百首、写景、写人、抒怀、小学古诗、水乡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体裁:词
题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名字:张志和
年代:唐代
描述: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
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
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翻译: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原文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赏析二:思想内容
词中描绘了大量的江南水乡汛期的景物和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天空白鹭、鳜鱼正肥;青箬笠,绿蓑衣,渔人垂钓忘归。
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色彩万千,情融于景。
一首醉情于山水的的抒情诗。
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赏析三:语言赏析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赏析四:诗歌结构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
同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桃花盛开,鳜鱼正肥的季节。
写出暮春西塞山前的美丽山色,渲染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日常生活,然而,借助读者的想象,可以体会到词中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考点:
一、必背名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解释:
关键词:渔歌子
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关键词:西塞山
浙江湖州。
关键词:白鹭
一种白色的水鸟。
关键词: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关键词:鳜鱼
鳜(guì),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关键词:箬笠
箬(ruò),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关键词:蓑衣
蓑(suō),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关键词:不须
不一定要。
古诗词课外拓展
古诗词分类大全之传统节令
春节: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宵:南宋.朱淑真(一说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寒食(清明前两天):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七夕: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古诗词分类大全之爱情最甜
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1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11.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1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