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九日五首》原文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上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不景气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急。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爱,西江首独回去。
茱萸获赐朝士,难得一枝去。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自得,秋砧睡着却言。
萨贝蒂科两冥漠,西北存有孤云。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条叶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
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杜甫《九日五首》译者待更新杜甫《九日五首》赏析《九日五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重阳佳节,作者独自一人,登高插茱萸,思念飘零各地的兄妹,想起昔日团聚之景,心中愈加感伤,全诗基调伤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此诗就是大历二年(767)轻九日杜甫在夔州览胜之作。
诗人联系两年去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发自己九月九日重阳览胜的感叹,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通常览胜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回。
重九饮酒赏菊,本就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卧病”献艺,却“并无分后”饮酒,遂也有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出来:“菊花从此不须上开”!这一带着较猛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去,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晴饮酒,又快乐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并使气,似乎就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迥然不同。
这一联及,杜甫精妙地采用借对(亦即为沈德潜所谓“真假对”),筹钱“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陈曾寿”(《诗人玉屑》),被称作杜律的创格。
杜甫《绝句》及赏析

【导语】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绝句》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队整齐的⽩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外的东吴远⾏⽽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
千秋雪:指西岭雪⼭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带。
万⾥船:不远万⾥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盛时期,成都尹严武⼊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度避往梓州。
第⼆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情很好,⾯对这⼀派⽣机勃勃,情不⾃禁,写下这⼀⾸即景⼩诗。
⽂学赏析 这⾸《绝句》是诗⼈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
诗歌以⼀幅富有⽣机的⾃然美景切⼊,给⼈营造出⼀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以不同的⾓度对这副美景进⾏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机时的颜⾊。
“两”和“⼀”相对;⼀横⼀纵,就展开了⼀个⾮常明媚的⾃然景⾊。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了拟⼈的⼿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动活泼,鸟⼉成双成对,构成了⼀幅具有喜庆⽓息的⽣机勃勃的画⾯。
⽽黄鹂居柳上⽽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然的⽣⽓,⽩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种⾃由⾃在的舒适,还有⼀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句写黄鹂居柳上⽽鸣,与下句写⽩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上,由近⽽远,使诗⼈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度显出早春⽣机之盛。
《绝句》杜甫唐诗鉴赏

《绝句》杜甫唐诗鉴赏《绝句》杜甫唐诗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绝句》杜甫唐诗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绝句》杜甫唐诗鉴赏篇1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诗鉴赏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
此时诗人正寓居成都。
由于严武重镇成都,诗人重返草堂,生活上稍稍平定,因此心情也就比较舒畅。
开头两句先以对偶句写景。
草堂位于锦江之滨,春来之后,江水显得特别碧绿透明。
碧波之上几只洁白的水鸟正在戏水。
屋后的青山,也显得更加清秀,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山花鲜艳如火。
寥寥十个字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它将一切山景物态在春日风光中所呈现出来的蓬勃的生机,生动的神态,传神地描绘出来了。
梁元帝《宫殿名诗》:“林间花欲然,竹径露初圆。
”此诗第二句改“林间”为“山青”,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两句中以江水的碧蓝来衬托水鸟的洁白,以青山的葱郁来映照山花的火红,对比极其强烈,着色极为鲜艳,描摹自然景物出神入化。
是以“画法为诗法”(《杜臆》),采用工笔描绘、对比衬托来取得其艺术效果的。
异乡优美的景色固然也能使人流连忘返,但对于长期漂泊异乡的诗人来说,却又容易触起他思乡的情怀;三、四两句表现的就是这种心情。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的春天转眼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去呢?这里的“看”字和“又”字,都写得很有分量。
“看”,是指观看,观赏。
春色诱人,确实值得人流连欣赏,但是年复一年的而回乡的愿望却始终不能实现。
“又”字包含着诗人诸多感慨在内。
“何日是归年”,表达的是一种身不由己之感。
当时,由于国内战乱不已,诗人不得不长期流寓他乡,颠沛流离,因而,这里写怀乡之念,正是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
全诗以问句结束,使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沉的痛苦。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对比手法
杜甫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精湛的语言艺术
炼字精准
杜甫诗歌语言精炼,每个字都经 过精心锤炼,力求准确表达诗歌
的意境和情感。
用典贴切
其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贴切自然 ,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 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仗工整
杜甫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04
清代诗人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推动了杜甫诗歌在 清代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杜 甫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杜甫的成就与影响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真 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精湛
品鉴赏
《春望》鉴赏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破败不堪,杜甫身处其中, 感时伤怀,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艺术手法
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 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写作背景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茅屋为秋风所破,面对此景,诗人有感而 发。
04
杜甫诗歌的鉴赏方
法
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杜甫的生平经历
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 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
杜甫的其他作品
杜甫《漫成一首》诗歌鉴赏

杜甫《漫成⼀⾸》诗歌鉴赏杜甫《漫成⼀⾸》诗歌鉴赏 漫成⼀⾸ 杜甫 江⽉去⼈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刺鸣。
杜甫诗鉴赏: 这⾸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个⽉夜,诗⼈不从天上⽉写起,却写⽔中⽉影(“江⽉”),⼀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
“去⼈只数尺”是指⽉影靠船很近,“江清⽉近⼈”,表现江⽔之清明。
江中⽉影近⼈,绘出了“江天⼀⾊⽆纤尘,皎皎空中孤⽉轮”的江间⽉夜美景,境界宁静安谧的。
第⼆句写⾈中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下灯光显得朦胧⽽柔和。
⼀⼆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从中能够真切感到⼀个未眠⼈的存在,这就是诗⼈⾃⼰。
从“江⽉”写到“风灯”,由⾈外写到⾈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由近及远地描写江岸,由于⽉照沙岸如雪,岸边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鹭屈曲着⾝⼦,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命的呼吸。
诗句中洋溢着诗⼈对和平⽣活的向往和对于⾃然界⼩⽣命的热爱,这与诗⼈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相联系的。
诗⼈对着“ 沙头宿鹭”,不由衷⼼赞美夜的“静”美。
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神暇思的诗⼈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条⼤鱼从那⼉跃出⽔⾯。
诗的'前三句着⼒刻画都在⼀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实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这是陪衬的⼿法,适当将对⽴因素渗⼊统⼀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
这是诗、画、⾳乐都常采⽤的⼿法。
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动⼀静,相反相⽣,写得逼真、亲切⽽⼜传神,可见诗⼈体物之⼯。
在绝句体中,有⼀种“⼀句⼀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景,多⽤两联偶,句⼦之间似⽆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这种体格。
⼤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四首》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四首》原文翻译赏析杜甫《绝句四首》原文翻译赏析《绝句四首》原文绝句四首(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绝句四首(二)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绝句四首(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四)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绝句四首(三)注释、黄鹂:黄莺。
2、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3、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这是想象之词。
4、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5、含:包含。
绝句四首(三)翻译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绝句四首》赏析《绝句四首》是杜诗中的佳作,其中以第三首最为著名。
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
四句诗一句一景,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
此诗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
短短四句小诗,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
'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杜臆》:"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以此终老,而自叙赙玷如此。
【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九日五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九天五歌》的原文赏析与翻译杜甫《九日五首》原文重阳节那天,他独自一人在杯中喝酒后,病倒了,爬上了河上的舞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在这个古老的国家,黑猿在日落时哭泣,白鹅在霜冻前到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在过去的重阳节,传递杯子时不要放杯子。
也就是说,寺庙已经改变了,但菊花却羞于开放。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老苏思业,郑广文陪同。
采摘的花香四溢,客人们一个个醉醺醺的。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
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家乡范传菊,攀岩元素?来源当他微笑时,今天有几个人得救了。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给客人戴上黑色帽子,让孩子们尊重绿色。
佳晨比任何人都更担心这群盗贼。
杜甫《九日五首》翻译待更新杜甫《九日五首》赏析《九天五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古诗。
重阳节,作者孤身一人,登高插山茱萸,思念四散的兄弟姐妹,想起往日重逢的情景,心里越来越难过。
整首诗的语气是悲伤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九日五首其一重阳节那天,他独自一人在杯中喝酒后,病倒了,爬上了河上的舞台。
因为竹叶不分人,菊花从现在起就不用开了。
在这个古老的国家,黑猿在日落时哭泣,白鹅在霜冻前到来。
弟弟妹妹的抑郁症在哪里?战斗和衰落是当务之急!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第一副对联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
诗人也在客人中。
重阳节到来时,他心情很好。
他病入膏肓地走上舞台,独自喝了一杯酒,享受着九秋的美景。
诗人对饮酒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在他的诗句中很生动。
颔联诗笔顿转。
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内涵、精湛的技巧和广泛的题材而著称,其中《登高》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远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诗的开头,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
秋风急促,天高云淡,猿猴的哀鸣和鸟儿的飞翔,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
这里的“风急”和“天高”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长江的浩瀚。
落叶纷纷,长江滚滚,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落木”和“长江”在这里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漂泊万里,常常感到秋天的悲凉,而自己又多病,孤独地登上高台,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最后,诗人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结束了全诗。
这里的“艰难苦恨”和“潦倒新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困顿和无奈。
岁月的艰辛让诗人的鬓发如霜,而生活的困顿使他不得不停止饮酒,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凄凉和辛酸。
整首《登高》诗,杜甫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展现了他作为“诗圣”的非凡才华。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鉴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
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
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浑成之感。
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细的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舒畅。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
“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
这首句在通过对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前两联写景。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通过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来渲染秋江景物的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特点。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使对于当时55岁、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产生了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的感慨。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后两联抒情。
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领悟出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的思想感情。
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
“城春草木深”点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
“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
“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
“花溅泪”、“鸟惊心”有两中说法。
一是司马光在《续诗话》中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二是近代的人所认为的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
两句互文见义,是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也有人认为运用的是移情的手法,在此不做分析)。
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
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
“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
“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
“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
“白头”指白发。
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动乱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
“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
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
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在《春望》中,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
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蓟北”是安史之乱叛军的老巢,它的收复意味着叛乱的评定,对战争的结束有着决定性意义。
“忽传”一词首先说明了诗人盼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其次说明来得太突然了,自己没有想到。
因而,就有“涕泪满衣裳”的惊喜和感慨。
一个“满”字,不但写出来眼泪之多,而且表明了十分激动、十分欣喜,当然也包含着悲痛之情。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想到的是天下的人民,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理想,这也是中国士人的愿望。
而战乱却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灾难,而听到这样好的消息,诗人当然十分激动、欣喜,又想到多年来无论是自己,或者是人民,甚至整个国家都遭受到巨大的苦难,因而,喜极也会悲极。
颔联主要是写当时无比欢畅的心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转眼看自己的妻子,而妻子也和自己一样的高兴,脸上没有往日的愁容了。
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因而,诗人也不坐不住了,哪有心思读书,草草把书籍收卷起来。
“却看”、“漫卷”是动作描写,“却”就是“回视”或者“回顾”。
“漫卷”就是“胡乱地卷起来”。
这里用两个动词,表明了诗人十分高兴,十分欣喜而忘记自己的。
接着就是用“愁何在”、“喜欲狂”淋漓尽致表现出此时此刻狂喜之情。
颈联紧承颔联中的“喜欲狂”。
现在听到这样的消息,难以控制自己的“狂”,因而也只好“白日放歌须纵酒”。
“纵酒”就是纵情饮酒。
“白日”就是美好的时光,充满喜悦的日子。
这一句就是说在这充满喜悦的日子里,必须高歌痛饮才能表达自己对胜利的狂喜之情。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就是指春天。
诗人说,现在应该趁着这春天美好的时光和此时愉悦的心情,回到家乡去。
这是激动之后的感受,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对家乡及其情人的思念之情,当然也有急于回到朝廷为国效劳的思想。
尾联通过展示还乡的路线和行程,表明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家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巴峡”、“巫峡”、“襄阳”即从重庆到夔州,再到湖北的襄阳,都是形成所经之地。
“洛阳”就是杜甫的故乡,也是当时朝廷之所在。
诗人运用几个富有动作的词语,把行程中的几个地名联系起来,不但文势贯注,一气呵成,表明形成之快,心情的急迫,而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激动,一下就把情感推到顶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也有其特点,下面就本诗的对偶手法上做简要的分析,粗略感受一下对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