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精选及鉴赏

合集下载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众多的诗作中,杜甫最出名的十首诗词,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变幻无常的主题。

诗中充满了慷慨悲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二、《春望》《春望》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况,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动力。

三、《三吏》《三吏》是杜甫的另一首名篇,描写了三位廉政清正的官员,通过对他们的事迹的讲述,表达了杜甫对正直、公正、廉洁的向往和崇敬。

这首诗词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也表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四、《兵车行》《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首名篇,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自传体诗歌,描写了诗人贫困潦倒、孤苦无依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词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六、《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是杜甫的又一首代表作,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幻。

这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七、《前出塞》《前出塞》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情感深刻、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九、《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又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描绘了春夜的雨声和人们的欢乐。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的诗句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1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参考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

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2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参考注释: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

当是开元二十五年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

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在兖州甚明。

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

”则至兖在二十九年之前。

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非。

盖是年公在长安矣。

走邀,遣人持诗往邀也。

东岳云峰起①,溶溶满太虚②。

震雷翻幕燕③,骤雨落河鱼④。

座对贤人酒⑤,门听长者车⑥。

相邀愧泥泞⑦,骑马到阶除⑧。

(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

《说苑》:泰山,东岳也。

谢道韫侍:“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庾肩吾诗:“雨足飞春殿,云峰入夏池。

”②《楚辞》:“云溶溶兮雨溟溟。

”《内经》:“太虚廖廓。

”③《国语》:“震雷出滞。

”《左传》: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

”严有翼曰:幕非巢燕之所,此言其至危。

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立燕之幕巢。

”丘希范书:“将军鱼游鼎沸之中,燕巢飞幕之上。

”盖用此意。

邢劭《春宴》诗:“檐喧巢幕燕,池跃戏莲鱼。

”谢瞻《九日》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

”却是误用其文。

杜诗“震雷翻幕燕”,则仍合本意矣。

④《老子》:“骤雨不终日。

”《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

”注:“谓河水溢,鱼大上平地。

”《杜诗博议》:《汝南先贤传》:“葛玄书符着水中,大雨淹注。

复书符投雨中,须臾落大鱼数百头。

”暗使此事。

全大镛注:明万历丁酉,楚墩子湖忽龙起,是日雨如倾,鱼从云中散落百里,家家得鱼。

慈水姜氏曰:“骤雨落河鱼”与“细雨鱼儿出”照看自明。

雨细则鱼浮而上淰,雨骤则鱼落而潜伏也。

⑤《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笔下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怀,表现了他对于时代悲壮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杜甫众多的作品中,有十首诗被认为是他最厉害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逐一探讨这十首诗及其魅力。

一、《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1.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1.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二、《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2.1 诗句欣赏•“病起风波渐平息,借书籍天真悟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2 诗歌特点•忧国忧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百姓艰辛的关切。

•理想主义:通过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3.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3.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四、《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韵译】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赏析】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

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

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

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

诗词题中的.“宿”,指值夜。

“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

看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

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

其次它还衬了诗词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

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文学_杜甫作品诗词鉴赏

文学_杜甫作品诗词鉴赏

杜甫作品诗词鉴赏杜甫的诗词鉴赏(一)《赠卫八处士》作者: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赏析: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

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

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

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

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

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

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

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

“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

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

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

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

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

“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

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1.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3.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4.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杜甫诗词赏析精选5篇

杜甫诗词赏析精选5篇

杜甫诗词赏析精选5篇唐【作者】: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内容】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少陵野老:杜甫自称。

曲江:在今西安市附近。

“归不得”:当时杨贵妃缢死马嵬坡。

简析: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

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

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杜甫——《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

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

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呖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精选及鉴赏《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八阵图》年代: 唐作者: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徐应佩周溶泉)------------------------【鹤注】此当是至德二载三月,陷贼营时所作。

三月者,指季春三月。

赵氏谓:禄山反于天宝十四载之十一月,至次年正月为三月。

失于不考耳。

顾宸云:十五年正月,明皇在长安,六月始幸蜀,安得谓之破。

是时公移家在奉先,五月方入鄜州,道路未尝隔绝,安得云“家书抵万金”?当从鹤说为正。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

烽火连三月⑤,家书抵万金⑥。

白头搔更短⑦,浑欲不胜簪⑧。

(此忧乱伤春而作也。

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

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

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年代: 唐作者: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