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诗赏析
赏析唐诗《兵车行》

赏析唐诗《兵车行》
《兵车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以下是对《兵车行》的赏析:
1.主题:《兵车行》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中士兵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语言: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他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同时,他还运用了很多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3.结构:《兵车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诗歌从战争的起因开始,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逐渐展开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描写。
最后,诗人以对和平的渴望作为结尾,使诗歌更具深刻的意义。
4.情感:杜甫在《兵车行》中展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兵车行》是杜甫的一首重要诗歌,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反映战争惨状的诗歌。
本文将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诗歌构思、诗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代背景
杜甫的这首诗歌,反映的是唐末年间北方军阀混战的惨状。
唐朝末年,中原出现了多个割据势力,如河东李光地、河北朱全忠、陕西王建等,他们互相攻伐,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二、诗歌构思
本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写开封城内百姓的惨状,下部分描写北方军阀争夺地盘的悲剧。
第一句“尺布斗粟米如山积”描绘了官府救灾物资的匮乏,民众生活贫困困苦。
第二句“遍地饥鸡野人肉”描绘了百姓饥荒的状况,顿使人想起《青囊经》里“饿殍遍野”的惨状。
第三、四句“何处不投石成河、千载谁堪百战雄”则表达了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和辛酸,反映出他们的深情厚爱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三、诗歌思想
本诗反映了杜甫的爱国思想和良知之声。
他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反对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和谐。
本诗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千载谁堪百战雄”,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惨状。
总之,杜甫通过这首诗歌,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本诗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杜甫人道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诗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以“玉露”和“枫树林”为喻,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以“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为喻,描绘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景象,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以“丛菊”和“孤舟”为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以“寒衣”和“暮砧”为喻,描绘了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国家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句,以“夔府孤城”和“北斗”为喻,描绘了作者身处夔州的孤独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两句,以“听猿”和“奉使”为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两句,以“画省香炉”和“山楼粉堞”为喻,描绘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凄凉和寂寞。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两句,以“藤萝月”和“芦荻花”为喻,描绘了夔州的自然景色,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诗中“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两句,以“千家山郭”和“江楼”为喻,描绘了夔州的宁静和美丽。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两句,以“信宿渔人”和“清秋燕子”为喻,描绘了夔州的生活场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两句,以“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为喻,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理想的感慨。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及诗意赏析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及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赏析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
《诗春光好》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通用5篇)

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三重(cóng):三层。
挂罥(juàn):挂结。
罥,挂,缠绕。
塘坳(āo):低洼积水的地方。
坳,低洼的地方。
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当面作“贼”。
忍能:竟能忍心这样干。
能,作“这样”解。
入竹去:跑进竹林。
竹,竹林。
唇焦口燥呼不得:呼喊得唇焦口燥仍然没有效果。
俄顷:不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将近天黑的时候。
向,趋向、将近。
布衾:布被。
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烂了。
骄儿,爱儿。
恶卧:睡相不好,两脚乱蹬。
床头:一作“床床”。
雨脚如麻:形容漏进屋子里的雨水密集。
丧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彻,彻晓,达旦。
安得:哪得,哪有。
是欲得而不能得的假设语气。
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
庇(bì),遮蔽。
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唐诗之《月夜》赏析(通用10篇)

唐诗之《月夜》赏析(通用10篇)篇1:唐诗之《月夜》赏析唐诗三百首之《月夜》赏析《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注释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
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作品原文: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⑴,南浦清江万里桥⑵。
海内风尘诸弟隔⑶,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⑷,未有涓埃答圣朝⑸。
跨马出郊时极目⑹,不堪人事日萧条。
词句注释: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白话译文: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创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作品鉴赏: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好词好句、故事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schemes, insight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mplete sto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1作品简介《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江畔独步寻花》的第五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出了无数经典诗歌作品,大家可以在习古堂国学网杜甫专栏中尽情欣赏:杜甫唐诗赏析。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
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李白 (701—762年),生于公元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的代表作还有将进酒等,李白的经典作品实在太多,大家可以到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专栏中欣赏:李白唐诗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
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
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
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
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
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
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下面我我们来欣赏史上最难理解的一首诗:锦瑟。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王昌龄(690-756),汉族。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为乐府《横吹曲》旧题,多写军旅征戌。
原作二首,此其一。
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写下这首铿锵有力的诗篇,也正是抒发出征塞外、为国守边的豪情壮志和内心感慨。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崔颢唐诗赏析】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张若虚唐诗赏析】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