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杜甫《阆山歌》诗词赏析范文
【诗歌鉴赏】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携妻出廊州去蜀山》的原文赏析与翻译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十年来,人们一直在避免集体盗窃。
如果你不能去南方,你可以再去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风在长长的森林里渐渐消失了,但意义仍然没有了。
衬衫绿油油的,潮湿的,马衔上的草在嘶嘶作响。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无论是否有人,线条的颜色都是隐藏的。
仆人说竹语,孩子在云中哭泣。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杜甫《携妻出廊州三行蜀山》英译待更新杜甫《携妻出廊州去蜀山》三首诗赏析《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十年来,人们一直在避免集体盗窃。
如果你不能去南方,你可以再去西川。
物质服务的水是空的,灵魂伤害了山。
我的生活没有倾斜,我害怕路边。
(题曰“领妻子赴蜀”,故首章结出尽室畏途。
上四记自阆赴蜀,下四写山行惨淡,着眼在一畏字。
公自天宝十五年避乱,至广德二年,已经十载,欲往楚而仍游蜀,此行出于意外。
山水本堪玩赏,乃形役神伤,故觉水空照映,而山亦寂寥耳。
)风在长长的森林里渐渐消失了,但意义仍然没有了。
衬衫绿油油的,潮湿的,马衔上的草在嘶嘶作响。
烟囱倾斜以避开石块,但桥梁断裂以找到一条小溪。
战斗结束后,我为我的老太太感到羞愧。
(次章领妻。
上六山行之景,末二伤乱之怀,着眼在一愧字。
疾风偃林,行人怯阻,故将回而意犹迷。
山气湿衣,晓行也。
马饥衔草,日晡矣。
斜行避石,登陟崎岖,却步寻溪,水边曲折。
干戈未尽,应前群盗。
)无论是否有人,线条的颜色都是隐藏的。
仆人说竹语,孩子在云中哭泣。
转动石头,惊动魔咒,弓就会掉下来?滑翔机快乐的微笑似乎能安慰穷人。
(末章领子。
三四申行色句,五六申人烟句,末作自解之词,着眼在一慰字。
林峦回复,故行色递隐递见。
山谷荒凉,故人烟乍有乍无。
文学_描写山的古诗词及赏析

描写山的古诗词及赏析描写山的古诗词及赏析(1)1、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
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
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登商山最高顶》_ 白居易2、反照前山云树明,从君苦道似华清。
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
《和行简望郡南山》_ 白居易3、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秋山》_ 白居易4、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
自嫌恋著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
《游仙游山》_ 白居易5、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归马华山》_ 白行简6、苍苍五老雾中坛,杳杳三山洞里官。
手护昆仑象牙简,心推霹雳枣枝盘。
春飞雪粉如毫润,晓漱琼膏冰齿寒。
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
《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_ 包佶7、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
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
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
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
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
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
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
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
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
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
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
《庐山石镜》_ 鲍溶8、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殊。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望麻姑山》_ 鲍溶9、白道行深云,云高路弥细。
时时天上客,遗路人间世。
烟花最深处,井臼得空刺。
天寒鹤巢林,石长泉脉闭。
神化万灵集,心期一朝契。
不见金板书,谁知阮家裔。
终期太古人,问取松柏岁。
《游山》_ 鲍溶10、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
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
《送僧入庐山》_ 曹松11、巫山苍翠峡通津,下有仙宫楚女真。
《阆水歌》_杜甫的诗词

《阆水歌》_杜甫的诗词
阆水歌
[唐]杜甫
④。
巴童荡桨欹侧过⑤,水鸡衔鱼来去飞⑥。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⑦。
①《寰宇记》:嘉陵水,一名西汉水,又名阆中水。
【钱笺】《水经注》:汉水又
秦州嘉陵,因名嘉陵,经阆中,即阆中水,亦曰阆江,又曰渝水。
楼钥曰:嘉陵江,至阆州西北,折而南趋,横流而东,复折而北,州城三面皆水,故亦谓之阆中,地势平阔,江流舒缓,城南正当佳处,对面即锦屏山。
②《说文》:“碧,石之青美者。
”阮籍诗:“寒鸟相因依,日出正照水。
”③刘孝威诗:“扬帆乘浪花。
”④费昶诗:“春随杨柳归。
”⑤沈约诗:“巴童暗理瑟。
”⑥【朱注】尝闻一蜀士云,水鸡,其状如雄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
杜甫写阆水歌的前因后果

杜甫写阆水歌的前因后果
杜甫写《阆水歌》的前因是他在唐代初年(公元755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民生困苦。
而后果则是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和忧虑,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阆水歌》是杜甫在巴陵县阆中县城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五十三首。
它以描写阆中县周边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反衬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阆中县境内的山川美景,如山高水长、花红柳绿等,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
但通过与自然景色的对比,杜甫不禁感叹:天地之间美景无穷,而人们却生活在饥饿、战乱和贫困之中。
后半部分则着重描写了人民的苦难。
他写到了百姓面对战争、逃亡和流离失所的艰难境遇,揭示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人民疾苦和生活的艰辛。
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关切。
《阆水歌》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而著名。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社会现象,激发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注。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阆水歌唐代: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译文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注释⑴阆水:又名“阆中水”。
即嘉陵江。
⑵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
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
⑶“石黛”句:形容江色之清绿。
石黛,即石墨。
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
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
因兼有黛碧二色。
⑷“正怜”两句:仇兆鳌注:“日出浪中,照水加丽;春回沙际,映水倍妍。
”沙际,犹言水边岸边。
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⑸巴童:巴地儿童。
攲(qī):倾斜。
⑹水鸡:水鸟名。
⑺阆中:是举全部而言。
《旧唐书·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胜事:美景。
这里指山水之美。
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杜臆》:“阆中胜事,总结上文,而赞云‘可肠断’,犹赞韦曲之花,而曰‘恼杀人’也。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⑻“阆州”句:阆州城南三里有锦屏山。
错绣如锦屏,号为天下第一。
创作背景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州(古多次为四川临时省会,今阆中(阆中古城)),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当年冬末,返梓州。
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
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
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赏析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
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属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正怜日破浪花出”说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对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阳进行欣赏之际,一阵阵浪花涌来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搅乱,杜甫对此美景受破坏感到怜惜。
杜甫阆中古城诗词

杜甫阆中古城诗词
标题:杜甫诗词中的阆中古城意象与人文情怀
文档正文: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代大诗人杜甫以其深沉厚重的人文关怀和生动细致的艺术描绘,赋予了众多历史遗迹以鲜活的生命力。
其中,他笔下的阆中古城,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杜甫在《阆山歌》一诗中对阆中古城进行了深情的吟咏:“阆州城南天下稀,阆山阆水尽光辉。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霏。
”寥寥数语,便将阆中古城依山傍水、山水相融的独特地理格局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古城的自然之美与宁静之韵。
再看其《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通过赞美嘉陵江水环绕古城的美景,杜甫进一步描绘了阆中古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寄寓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追求。
而在这些壮美风光的背后,杜甫并未忽视阆中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的诗词中蕴含着对古朴民风的热爱,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阆中古城在他的笔下更具人文温度。
综上所述,杜甫诗词中的阆中古城,既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又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
透过杜甫的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阆中古城悠远的历史脉络、独特的地域风情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无疑为后世理解与研究阆中古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视角和精神财富。
诗人王磊古风诗《杜甫歌》赏析

《杜甫歌》是我国古代诗人王磊的一首古风诗,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诗人的写作风格、思想情感以及诗意表达方式。
下面,我将从诗歌的主题、写作手法、文学价值等方面对《杜甫歌》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诗歌主题《杜甫歌》的主题是对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颂扬和赞美。
诗人王磊通过诗歌对杜甫的不朽精神和卓越才华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歌颂。
诗中展现了对杜甫的钦佩之情,表达了对他作为诗人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展现了对他文学艺术成就的推崇和赞叹之情。
二、写作手法1. 借景抒怀诗人王磊在《杜甫歌》中运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物,抒发自己对杜甫的敬仰之情。
他将杜甫比作“星辰”、“烛火”,将其诗作比作“滔滔江水”,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景物描写,表现了对杜甫不朽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力量的赞美。
2. 以对比手法突出杜甫形象诗中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杜甫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进行对比,来凸显他的伟大形象。
如诗中提到“金戈铁马勇士存,江山如画耐人寻”,通过对杜甫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关怀以及对他诗歌艺术成就的肯定,来衬托出他的伟大形象。
三、文学价值《杜甫歌》作为一首古风诗,在表达方式和意境上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通过对杜甫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伟大诗人的景仰和崇拜之情,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尚情操。
四、结尾总结诗人王磊的《杜甫歌》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的诗篇,通过对杜甫的赞美,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在表达方式和文学价值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王磊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他对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和推崇之情。
五、情感表达在《杜甫歌》中,诗人王磊通过对杜甫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杜甫的崇敬和喜爱之情。
诗中透露出对杜甫才情和境遇的同情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推崇和景仰之情。
他不仅对杜甫的文学才华赞不绝口,更是对他在动荡时局下的坚韧品格和高尚情操深表敬意。
写阆中的古诗

写阆中的古诗1、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阆山歌》杜甫赏析:描绘了阆中的山水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中原战事的关切。
诗中用灵山、玉台等意象展现了阆中的壮美景色,又通过“松浮欲尽”和“江动将崩”等描绘了山川的动态美。
诗末,诗人表示他不能忘情于中原的战斗,决定在阆中隐居,以青壁为伴,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水歌》杜甫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怀。
诗人通过“石黛碧玉”等意象表现了嘉陵江水的清澈美丽,又通过“巴童荡桨”、“水鸡衔鱼”等描述展现了当地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以“阆中胜事可肠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美好回忆。
3、阆中虽近蜀,监税本闲官。
岂足淹贤俊,聊应长羽翰。
读书心健否,答策意何阑。
未可厌畋猎,田中有走貆。
—《送张唐英监阆州税》苏辙赏析: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和赞扬。
诗人赞扬了张唐英的贤能,表示对他离任的不舍,同时希望他长羽翰高飞,祝愿他读书心健,策意不阑。
最后表示自己不能长留,只能送行东流后,驱车更向南。
4、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李商隐赏析:描绘了嘉陵江水的美丽和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通过“望喜楼中忆阆州”等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留恋,又以“千里嘉陵江水色”等句赞美了嘉陵江水的美丽。
最后表示自己难自力,报国意无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之情。
5、西北疆途蹙,东南信未通。
小夫方自智,大将莫论功。
敌马来关外,油幢入阆中。
孤臣难自力,报国意无穷。
—《次韵周子直四首》张嵲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战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山歌
唐代:xx
xx城xxxx,xx城北xx。
xx欲尽不尽xx,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xx敌。
xxxx且未归,应结xx著青壁。
译文
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
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
⑴“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
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
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
杜甫另有《玉台观》诗。
灵山:一作“雪山”。
玉台:一作“玉壶”。
⑵“松浮”句:写山上,欲尽不尽云,即所谓薄云。
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⑶“江动”句:写山脚,将崩未崩石,即所谓危石。
江动,指江水在涌动。
未:一作“已”。
⑷“那知”两句:先写出脚下,后写山上。
根,石根,亦即山根。
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
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
”气,气象。
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
敌,匹敌,即“草敌虚岚
翠”之“敌”。
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
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
⑸中原:地区名。
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
此指前者。
格斗:指安史之乱。
⑹“应结”句: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
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
著:一作“看”。
青壁:即石崖。
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赏析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
“灵山白”。
“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山、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
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
“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松树的什么东西摇开。
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松树上的白花(诗中喻为白云)、挂在松树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云)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树枝上挂上白花或青纱,让阆中的灵山与玉台山的松树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云或乌云的白花和青纱,故而能“不尽云”。
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
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山多仙圣游迹”相符合。
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
上句中“那知根”正好与下句“已觉气”成为一问一答的对应;而“无鬼神会”和“与嵩华敌”的描写,也是对应式的自问自答。
这就是杜甫以《阆山歌》来记叙阆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诗歌中所表现来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归”是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仍不忘记国家的大事。
杜甫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即使他在参加阆中的清明祭祖活动以及写其《阆山歌》之际,仍在牵挂着不稳定的中原局势。
此时身在阆州,耳闻目睹阆中人民爱祖爱国的民俗与热情,诗人表明自己也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应结茅斋著青壁”。
这个结句有几层大意:第一,在叙述与感叹中认为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清明活动的记录者,也同时应当以行动来表示爱祖爱国;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墙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纱,也是一番衷肠的诉说。
第二,诗人从阆中清明祭祀活动中所领会“爱祖爱国民俗”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是近似的、相通的。
第三,篇首的“灵山白”与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现出“白花与青纱”的对仗。
这般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强烈地显现出《阆山歌》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的风格。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
就创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
这首《阆山歌》专咏阆山之胜,
它与《阆水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