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全文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体化讲义一、诗人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的诗句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1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参考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
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2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参考注释: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诗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以“玉露”和“枫树林”为喻,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以“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为喻,描绘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景象,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以“丛菊”和“孤舟”为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以“寒衣”和“暮砧”为喻,描绘了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国家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句,以“夔府孤城”和“北斗”为喻,描绘了作者身处夔州的孤独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两句,以“听猿”和“奉使”为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两句,以“画省香炉”和“山楼粉堞”为喻,描绘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凄凉和寂寞。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两句,以“藤萝月”和“芦荻花”为喻,描绘了夔州的自然景色,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诗中“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两句,以“千家山郭”和“江楼”为喻,描绘了夔州的宁静和美丽。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两句,以“信宿渔人”和“清秋燕子”为喻,描绘了夔州的生活场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两句,以“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为喻,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理想的感慨。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
当是开元二十五年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
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在兖州甚明。
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
”则至兖在二十九年之前。
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非。
盖是年公在长安矣。
走邀,遣人持诗往邀也。
东岳云峰起①,溶溶满太虚②。
震雷翻幕燕③,骤雨落河鱼④。
座对贤人酒⑤,门听长者车⑥。
相邀愧泥泞⑦,骑马到阶除⑧。
(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
《说苑》:泰山,东岳也。
谢道韫侍:“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庾肩吾诗:“雨足飞春殿,云峰入夏池。
”②《楚辞》:“云溶溶兮雨溟溟。
”《内经》:“太虚廖廓。
”③《国语》:“震雷出滞。
”《左传》: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
”严有翼曰:幕非巢燕之所,此言其至危。
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立燕之幕巢。
”丘希范书:“将军鱼游鼎沸之中,燕巢飞幕之上。
”盖用此意。
邢劭《春宴》诗:“檐喧巢幕燕,池跃戏莲鱼。
”谢瞻《九日》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
”却是误用其文。
杜诗“震雷翻幕燕”,则仍合本意矣。
④《老子》:“骤雨不终日。
”《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
”注:“谓河水溢,鱼大上平地。
”《杜诗博议》:《汝南先贤传》:“葛玄书符着水中,大雨淹注。
复书符投雨中,须臾落大鱼数百头。
”暗使此事。
全大镛注:明万历丁酉,楚墩子湖忽龙起,是日雨如倾,鱼从云中散落百里,家家得鱼。
慈水姜氏曰:“骤雨落河鱼”与“细雨鱼儿出”照看自明。
雨细则鱼浮而上淰,雨骤则鱼落而潜伏也。
⑤《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杜甫诗歌赏析

杜甫诗歌赏析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赏析,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赏析(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及诗意赏析

杜甫《绝句》古诗原文及诗意赏析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及诗意赏析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赏析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诗歌解析杜甫诗赏析5篇

诗歌解析杜甫诗赏析5篇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诗歌解析杜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诗。
此诗作于诗人定居成都期间。
开头四句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中间五句,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最后六句进一步评论王宰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
全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诗与画结合得天衣无缝,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代:唐朝|作者:杜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生平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充分展示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诗文原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赏析:
1.情感深沉,忧国忧民: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虑。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局的悲哀。
杜甫常以个人的境遇寄寓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2.个人遭遇的悲凉: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衰老。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落叶和滚滚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4.诗意深邃,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感慨,构建了一幅深沉而广阔的画面。
杜甫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民众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5.风格含蓄,哲理深远:杜甫的诗风通常内敛而深沉,这首诗也不例外。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反映。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赏析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
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如:句尾押韵了,晓,鸟,小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
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这首诗用当兵的人对老人的回应,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战争带来的痛苦无奈之情。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这首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
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诗歌从对景物的描述开始,以重墨重彩的写作手法,展现出一幅震撼又催人泪下的场景:一群被撵来的穷苦百姓,换上军装,佩好弓箭,被官吏押送着,送往前线。
父母妻子呼喊着他,扯着他的衣服,呼号着,简直使听者观者驻足唏嘘。
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亲人被捉去当兵,押送又就在眼前,生死离别就在那一瞬间,仓促得令人绝望!“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的悲怆、绝望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描绘了成千上万妻离子散的悲剧,触目惊心!“道旁过者”十四句为第二段,“道旁过者”即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陈词,又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体现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即多次征兵。
它点出了造成平民妻离子散,无辜牺牲,田亩荒芜的根源。
一个人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指武则天。
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这是从心底的激烈抗议,表达了诗人悲愤交加之情。
接下来,“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转移至广阔的寻常村落。
原本富庶自足的村落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废,满目疮痍。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长者”,是远征者对杜甫的尊称。
“县官”指唐朝官吏。
远征者敢怒而不敢言,但终于还是说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远征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之情,尤其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句,反应了无数远征者的背后痛苦不堪,期盼能够跳出这个可怕的牢笼,不愿孩子也和自己一样。
最后一段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句,声声凄厉,仿佛能令我们窥见枉死者的不甘和不幸至深。
当世人生的疾苦和悲怆都是因战乱而起,而这种痛楚可能是战死者到死也无法纾解的。
整首诗的气氛是阴郁、悲愤,甚至是压抑的,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鉴赏要点1.章法严密,巧用修辞。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如:“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
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还用了夸张和顶针等修辞。
2、重墨铺染,由点及面文章前半部分为读者描绘了两副图画: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3、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层层递进,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
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
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4、内容深远,发人深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代表作《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
“城春草木深”点题(破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
“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
“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
“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
两句运用移情的手法,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
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
“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
“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
“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
“白头”指白发。
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动乱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
“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
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
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
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艺术手法(1)格律严整,对仗精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沉着蕴藉,自然深挚。
(3)触景伤怀,情景交融。
(4)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
)沉郁:感情的深厚,沉郁,忧愤;所谓沉,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顿挫:指寓意的停顿,转折。
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四、西南飘泊时期代表作《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