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诗赏析-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赏析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赏析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赏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下面欣赏下这首诗吧。

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关键词诗词名句,写景,抒情,思乡,节气,白露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注1.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2.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说明《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作于秦州。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点题,同时也点明时令。

夜色莽莽苍苍,白露漙漙,秋的寒气阵阵袭来,在这样一个白露零零的夜晚,本来就容易心生思乡情绪,更何况又是身处战乱之中,兄弟离散,生死难料呢。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露水就显得越发洁白;“月是故乡明”,天底下只有一个月亮,可是哪里的月亮都比不过家乡的明亮。

上句描写的应是实景,下句则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偏说家乡的月才是最明亮的,可见诗人是用无理之笔来写深切之情。

这样来写并不使人觉得于理不合,读者反而被诗人同化,觉得就是这样。

无论你身处何地,当你抬头望见议论明月的时候,再回想故乡的月亮,毫无疑问,“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表达的不过是“今夜白露”、“故乡月明”,经诗人调整语序,语气就显得十分有力。

《诗人玉屑》:“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是公元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 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 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写作者在离乱中怀念故乡的兄弟。

“露从今夜白”,既是写景,也点明时令,时为白露节。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感情色彩比上句强烈。

本来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无明暗不同之差别,而作者却说“故乡明”,深刻表现了思乡之情。

【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 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店铺带来以下内容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作手法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作手法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作手法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句诗是描写思乡之情的,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思念故乡的心情。

从文字来看,杜甫运用了写意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这句诗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度赏析。

一、意境写意诗的意境是指诗人借助文字描绘出的一种意蕴深厚、清丽高远的情境。

在这句诗中,诗人以“露”与“月”作为意象,通过描绘夜晚的露水和皎洁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露”与“月”被赋予了情感色彩,使得整个意境显得更加深刻动人。

通过这种写意手法,诗人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最丰富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比兴借景比兴是指诗人借助其他事物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在这句诗中,杜甫通过描写“露”和“月”来暗喻自己的思乡之情。

露水在夜晚会凝结在花草叶上,清冷清爽,而月亮则高悬在夜空中,皎洁明亮。

诗人将这两种自然景物作为思乡的隐喻,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比兴手法巧妙而深刻,使诗中的意境更加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音韵对仗杜甫在这句诗中运用了“明”字的对仗,增加了整句诗的音韵美。

对仗是指诗句中相邻的字音相同或相近,起到了对抑扬顿挫的美化作用。

在这句诗中,“白”与“明”字音相近,呼应了诗句的整体意境,使得诗句更加悠然动听。

通过对仗的运用,诗句的音韵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总结回顾: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这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过深刻的意境写意、巧妙的比兴借景以及优美的音韵对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这句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传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生活感悟。

个人观点:对于这句诗的赏析,我认为杜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深沉的思乡之情沁入了诗句之中,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诗赏析作者:源作者:苏埠中学林承鸿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中摭取几首写月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杜甫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

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杜甫的咏月诗,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一、“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关注“安史之乱”的,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

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里,士卒不敢放肆,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

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飒然一振。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

全诗篇幅宏大,一百四十句,七百字,为杜甫五言古诗最长的一首;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时代变换、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思往昔、叹现实、想未来,驰骋宏阔,被人称为千古绝唱。

其中“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

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他写过许多不同情态下的不眠之夜,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关怀民生的壮阔情怀。

那翻腾在波浪中的一片孤月,在鹳鹤争飞、豺狼争食的混战中,更显得凄寒,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诗人忧思重重,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也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

如上述反映凄凉边塞的诗篇还有很多,“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遣怀》)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

”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乡思亲情深意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忆舍弟》。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诚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

诚如明代诗评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

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

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

”(《杜臆》)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

杜甫不仅对妻儿思念情切,对自己的弟妹也关爱倍至。

动荡的时局,艰难的生活,更加激起他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同在战乱威胁之下,杜甫牵系诸弟,在白露节之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以上诗句。

天下本是同一轮明月,但因时、地、心情的不同,月明程度也有差异,兄弟离散的孤寂使秦州月自然无法比拟手足相聚的温暖的故乡月,露与月的夜景中蕴蓄着无限深情。

全诗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杜甫还有一些怀念友人的咏月名句名篇,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诗人对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关切,念念不忘的深情。

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怀才不遇悲情绵绵杜甫一生不管处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

尽管他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施展,但他时时不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在一个凄清的月夜,诗人孤独一人,面对茫茫皓月,俯视滔滔江水,思绪难以平静:此时,诗人已又老又病,但他的休官却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所以他才会说“官应老病休”,其实也是在讽刺,在抒发内心的不平之气。

自己就象一只孤独的沙鸥一样,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助,从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种思想在《江汉》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积极报国思图重用的情思。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写景又写人,片云飘天际,永夜月为伴,是写景,而杜甫形同片云漂泊天涯独身如月孤守长夜,又是写人,情景交融,极具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意。

整首诗让人可触摸到杜甫的那颗跳动的心,可感受到诗人那种不被重用的抑郁之情,千载之下的我们不禁为大诗人而扼腕叹息。

四、“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冷冷残月匆匆行旅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

惟有那苍穹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他的精神伴侣和理想寄托。

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他的思念和希望。

可以说月是诗人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者。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谁好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宿府》)诗人在江城暮秋之夜,自己独宿幕府,庭中梧桐落叶,面前蜡烛已残,寂寥悲凉之意袭来。

长夜漫漫,清角悲鸣,时断时续。

好似自语;再看中天,明月朗照,如此佳境,却无心欣赏。

借景物反衬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忧愁。

那是因为连年战乱,风尘连绵,家书已绝,关塞萧条,前途渺茫,这样的伶俜生活自己已忍受十年之久,现在又别无他途,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心事重重呢?“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彻夜难眠图,残月映帘,更深夜阑,诗人不曾入睡,只听见江声依依。

不眠原因何在?一方面自己拙于生计、命途多舛、依靠友朋接济,另一方面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正是这身世之叹和思念之情萦绕诗人心中脑际,使得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独听江声的不眠之夜。

残月凄冷,映射了诗人天涯作客的羁旅愁绪。

综上,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诚如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杜甫的诗句就是因他胸襟开阔,思想深邃,境界高远,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再使风俗淳”为旨归,他的那些诗作就象一直悬挂在苍穹中的明月一般,将成为永恒的光芒照耀着万千后生,激励着我们不停地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