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一百五日夜对月杜甫〔唐代〕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译文及注释译文没有家人一起过这寒食节,此时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止。

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郎织女愁思漫漫,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团聚,而我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注释一百五日:即寒食日。

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

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

斫(zhuó)却:砍掉。

一作“折尽”。

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

清光:清亮的光辉。

此指月光。

仳(pǐ)离:别离。

旧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

红蕊:红花。

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

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

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

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牛女:即牛郎与织女。

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秋期:指七夕。

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寒食节,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身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诗人不说寒食,是由于冬至离妻出门,近计算其日,足见离家之久与思妻之久。

据陈贻焮的《杜甫评传》记载,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鄜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判军所俘押至长安。

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春望》、《一百五日夜对月》等诗篇。

《月夜》的写作时间是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杜甫不知妻儿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名作。

而作于至德二年寒食节的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可视为《月夜》的续篇。

月夜杜甫全诗赏析

月夜杜甫全诗赏析

月夜杜甫全诗赏析月夜杜甫全诗赏析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呢?月夜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月夜》古诗鉴赏

《月夜》古诗鉴赏

《月夜》古诗鉴赏《月夜》古诗鉴赏杜甫《月夜》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原诗】:月夜杜甫今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②小儿女,未解③忆长安。

香雾云鬟④湿,清辉⑤玉臂寒⑥。

何时倚虚幌⑦,双照⑧泪痕干!【注释】:①~(fū)州:现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②怜:爱。

③未解:尚不懂得。

④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⑤清辉:指月光。

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⑦虚幌:薄而透亮的帷帐。

⑧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将来团聚的期望。

【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翻译】:今夜在~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肯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静静,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洁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视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翻译二】: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妙,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在线朗读】:【简析】:本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月夜》原文及赏析

《月夜》原文及赏析

《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词的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夜》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原文《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

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月夜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分散:一作“羁旅”。

【8】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9】长:一直,老是。

【10】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11】况乃:何况是。

【12】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杜甫月夜原文及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原文及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原文及诗词鉴赏杜甫月夜原文及诗词鉴赏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首联,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这正是诗人自己见月忆妻的移入。

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

这种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不但表现了诗人臻入化境的艺术技巧,而且渲染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厚的爱。

次联流水对句转到小儿女作陪衬,以加强上联的情思。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

后一层意思更深厚些,因为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的心事,当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亲了。

这不仅写出诗人对儿女的想念,同时通过对天真的儿女的想象,也加强了诗人怀念的深度。

这两句将只独看突现出来,而长安二字点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点出所怀念的对象所在地。

遥怜、未解陪衬出独字来。

三联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

是独看的正面文字。

末联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妻子的愿望。

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却又想得那么细致和急切,连重逢时望月流泪都写进去。

说重逢时流泪,正映衬现在望月时流泪,说重逢时的泪可以被月照干,正反衬望月思人的泪是照不干的呵!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语意玲珑,章法紧密,感情深挚,表现出回环不已、一往情深的夫妇之情。

全诗两句写对方,两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写妻子,层层转折,层层深入,词意婉切,情悲笔丽。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文解释: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

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

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解释: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

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月夜杜甫诗歌鉴赏

月夜杜甫诗歌鉴赏

月夜杜甫诗歌鉴赏《月夜》是唐代杜甫写的一首诗歌,全诗内容如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诗歌鉴赏如下:杜甫的《月夜》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

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
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

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